第三十七章 危局

鬆州城東,一連串佈局有序的軍營裡駐紮着李瑁從長安帶來的三千金吾衛精銳。

因爲主帥李瑁和中郎將馬璘俱不在此,所以副將葛神英便成了這裡的臨時主將。

金吾衛的帥帳中,鬆州司馬許遠正高舉着李瑁的壽王金印,在帳中口傳李瑁的昭令。

“左金吾衛將士聽命,傳壽王令:眼下城防吃緊,正處兩軍決勝關頭,現急調三千左金吾衛將士上城協防,即刻執行。”

傳完,許遠便將壽王金令放到了葛神英的眼前,準他核勘。

葛神英仔細地端詳了下眼前的金印,確實李瑁的無疑,許遠本人他也是認得的,於是點了點頭,應了聲諾,便準備出帳調兵。

可葛神英還未邁出帳門,一道質疑的聲音卻從賬外傳了進來。

“左金吾衛隸屬長安禁軍,常駐長安,不在劍南軍制之內,非壽王和馬璘將軍不能調派,許大人是鬆州司馬,不在左金吾任職,憑什麼要左金吾聽命呢?”房渭一邊說着,冷笑着走了進來。

如今李瑁和馬璘一同遠赴安戎城,左金吾中出了副將葛神英就只有隨軍書記房渭能說上話了。房渭在帳外聽得許遠傳達李瑁的軍令,便進來質問了一聲。

許遠見房渭慢悠悠走進啦的樣子,心裡便越加急了幾分,忙解釋道:“調動金吾衛自是殿下以金印爲證,授予我的調派之權。”

“殿下所授?”

房渭渾不相信地挑了挑眉道:“據我所知,殿下現在外在安戎城,又如何授予你的調派之權呢?”

“這...自然是殿下臨行前所授。”許遠本就是假傳昭令,頓了頓才說道。

房渭伸出手去,問道:“許司馬可有文書爲證?若是沒有文書,光憑許司馬一張嘴怕是難以教人信服吧。”

許遠若是有李瑁的手書何必還要盜用府衙中的金印?

許遠搖頭,面露窘色:“殿下走的匆忙,並未授於手書。”

房渭冷笑一聲道:“許大人既然沒有壽王手書那便是矯詔了,按大唐律例,擅調禁軍可是要殺頭的。”

說着,房渭還瞥了眼葛神英,眼中露出一絲寒芒,只盯得葛神英心頭一顫。

這鬆洲城中的數萬人中,若說誰不希望送鬆洲得守,那便是他了。

李瑁遠赴安戎城策反董承宴,可謂兵行險着。若是此次守住了鬆洲城,那李瑁就是深入虎穴,一身是膽的大功臣,那屆時憑藉此戰的聲勢,李瑁既有可能對太子的儲君之處產生威脅。

可若是丟了安戎城,李瑁便是好大喜功,輕重不分的莽夫,到時候太子一黨再大肆打壓,這儲君之處基本可就沒有李瑁什麼事情了,那他房渭就是幫助太子成就大業的功臣,平步青雲,興耀家族便指日可待。

房渭這些世家子自幼便受家族至上的觀念薰陶,在他們眼中,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生死都及不上家族來的重要。用一個鬆洲城換取齊州房氏的百年興盛,房渭覺得很值。

看着房渭不依不饒的樣子,許遠心裡越發地焦急,城頭上局勢瞬息萬變,若是再在這裡耽擱時間,恐怕此戰的勝負真的就難說了。

許遠重重地擺了擺袍袖,堅持道:“是否矯詔,待殿下回城我自當與殿下分說,與旁人無干。此時正是關鍵戰機,左金吾非用不可,房大人只是隨軍書記,並無調兵之權,房大人還是不要越權得好。”

許遠日後爲守睢陽,鞏固東南大局敢殺民爲糧,骨子裡本就不是一個軟弱和迂腐之人,又怎會被房渭幾句話就嚇地知難而退。

許遠一邊將責任大包大攬了下來,一邊明言警告房渭,希望他不要在阻攔自己調軍守城。

不過房渭心裡早已打定了注意,豈會在意許遠的警告,他搖了搖頭,一臉正色道:“許大人,房某除了隨軍書記一職外,還是我大唐的監察御史,自有分察百僚、巡按郡縣之責。許大人所爲不法,房某既在其位,又豈能不聞不問呢?”

房渭的話一出,原本準備調兵的葛神英心裡也打了鼓,房渭是誰的人,他也是清楚地很,葛神英擔心得罪了太子黨,於是也停在了原地。

許遠頓時升起了一陣怒氣,握拳道:“事關大唐安危,房大人難道一定要阻止我嗎?”

房渭無視了許遠的憤怒,點了點頭:“只要房某在此,誰都別想調動左金吾一兵一卒。”

房渭無論心裡如何齷齪,臉上卻是一副正義凜然,不畏權貴的樣子。無論調動左金吾是不是李瑁的意思,反正許遠沒有李瑁的手書,只要不符合調兵的規定,就算事後李瑁怪罪下來,他有太子的庇護,李瑁也拿他無可奈何。

房渭內外不一的嘴臉許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鬆洲城已然萬分危急,許遠咬了咬牙,心中一橫,頓有殺人之心,把手悄悄別到了身後,摸上了配劍的劍柄,準備就地格殺房渭。

就在許遠將要拔劍的時候,一道如鶴鳴般清亮的聲音卻突然從帳門處傳來:“有你房大人在此,連本王也調動不得嗎?”

緊接着,話音方落,李瑁大步走了進來。

“殿下!”許遠和葛神英一見李瑁出現,同時叫了出來。

李瑁點頭應了一下,走到葛神英的身邊,問道:“葛將軍,許司馬的壽王金印確實是本王所授,難道連本王也叫不動你了嗎?”

壽王金印本就是李瑁之物,自然是他怎麼說就怎麼算了。

葛神英連忙告罪道:“末將不敢。”

李瑁重重地瞪了他一眼:“既然不敢還不快按照許司馬的意思,帶軍守城!。”

“諾!”葛神英連忙應了下來,快步出去安排了。

“房大人好大威風,本王不在這左金吾恐怕就是你的私軍了吧,連本王的金印都叫不動。”李瑁饒有興致地看着他,冷聲道。

“下官...”房渭張了張嘴,卻又一下子頓住了。

房渭自然李瑁進帳便察覺到了事情有變,但心裡多少還存有一絲僥倖,但當他看到亦步亦趨地跟在李瑁身後的董承宴時,頓時明白了過來,一下子整個人彷彿被抽乾了力氣,險些當場攤在地上。

“彥平,拿下。”李瑁不屑地瞥了房渭一眼,命武彥平將他捉了起來。

“諾。”武彥平拱手一拜,將一旁的房渭扣了起來。

許遠見左金吾之事已解,終於鬆了口氣:“多虧殿下來的及時,否則鬆洲城就危險了。”

李瑁卻不接許遠的話茬兒,只是瞥了眼許遠手中的壽王金印,拍了拍他的肩膀,靠在他耳邊說道:“你膽子倒是不小,連本王的金印都敢盜用。吐蕃攻城緊急,今日暫且如此,這筆賬本王改日再和你算。”

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一章 定議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章 暗探第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挑撥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四章 平亂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章 內鬥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章 緣起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章 決策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四章 結盟第十二章 誤闖第九章 劍舞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一章 勸進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五章 再遇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二章 水門
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一章 定議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章 暗探第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挑撥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四章 平亂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章 內鬥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章 緣起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章 決策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四章 結盟第十二章 誤闖第九章 劍舞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一章 勸進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五章 再遇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二章 水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