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

“殿下,是沙匪。”

沙匪騎兵折損過半,紛紛退散而去,李嗣業看着滿地的屍體,對李瑁道。

“沙匪?他們哪來的膽子,竟敢襲殺本王,往年你們往常安西和長安之時也曾受過沙匪襲擾嗎?”李瑁不解地問道。

李嗣業搖頭道:“沙匪橫行沙漠戈壁,來去如風,但他們大多是輕騎,最多就是偷襲來往的商隊,謀取些錢財,很少會攻擊官府車隊,更何況是邊軍。”

沙匪雖然人數衆多,也大多配有戰馬,但兵甲不利,日常襲擊地最多的就是來往沙漠的西域商旅,很少偷襲官府和油水不高但戰力極強的邊軍。

李瑁一聽李嗣業這麼說,心裡就已經有了估量。

這麼大的靖王帥旗擺在前頭,沙匪看不見是不可能的,他們必然是知道李瑁身份的。

李瑁堂堂親王,隨身攜帶的財貨興許不少,算得上是隻肥羊,但他們動了李瑁又能如何?

他們若是敢傷了李瑁一根手指,將來面對的必然是大唐朝堂瘋狂的報復,就算河西節度使將整個戈壁翻了個天也是要將他們揪出來的,他們這樣做豈非得不償失?

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件事情的背後有官方的力量在控制,而最不希望李瑁趕到河西的人自然就是安祿山了。

李瑁對李嗣業道:“今日若非李將軍在此,本王恐怕也不易脫身,李將軍之功待本王返京後再爲李將軍請功。”

李嗣業恭謙道:“殿下乃當世名帥,南將軍更是驍勇虎將,想要降服區區沙匪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情,末將不過陣前效力罷了。”

李瑁對身旁的南霽雲吩咐道:“此事背後少不了安祿山的影子,南八,你派人將這些沙匪的耳朵割下,本王要給安思順一個下馬威。”

-------

李瑁疾行大半日,涼州姑臧城已然在望。

在距離姑臧城城樓還有十里的地方,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已經早早地率衆等候了。

“臣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參見靖王殿下。”安思順躬身拜道。

“哼!”

李瑁騎在馬上,看着馬下躬身的安思順,輕輕一哼,並未如慣例般讓安思順起身,而且從南霽雲手中接過一個布袋甩在了安思順的身前。

“安帥打開看看吧。”李瑁指着布袋對安思順道。

安思順低頭看着布袋,看着透過布袋映出來的血跡,心裡便猛的咯噔一下,等他打開了布袋後,裡面竟是滿滿一麻袋的人耳。

安思順看得頭皮發麻,忐忑地向李瑁問道:“殿下這是何意?”

李瑁回道:“難道安將軍不知嗎?”

安思順一直在姑臧待着,他哪知道半日前在荒漠發生的事情,安思順一頭霧水地回道:“末將不知,還望殿下明示。”

李瑁道:“今日早間,本王在涼州以東四十里的荒漠被沙匪襲擊,險些丟了性命,若非麾下將士死命相保,恐怕安帥就看不到本王了。”

安思順聽到李瑁的話,臉色猛地一變。

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在涼州境內襲殺李瑁?這不是想害死他嗎?

安思順忙道:“此事臣並不知曉,請殿下息怒,臣這就派人前往詳查。”

李瑁怪罪地突然,安思順絕對沒有可能是提前準備好的。李瑁看着安思順見到這些人耳的反應,原本還有些懸着的心就放了下來。

其實方纔李瑁之舉就是有意試探安思順,若是安思順當真被安祿山蠱惑,生有反心的話,他絕不會是這個反應。

從眼下看來,安思順還是沒有反唐之意的。

其實李瑁敢如此試探安思順也與安思順的出身有關。安思順雖與安祿山是堂兄弟,但他的背景卻和安祿山大不相同。

安祿山起於微末,是被前范陽節度使張守珪一步步提拔出來的,與大唐淵源不深。而安思順則不同,安思順之父乃前右羽林大將軍安波注。

安思順世受唐恩,少年從軍,至今戍邊已有四十年,對大唐很是忠貞,早就把自己當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唐人。

確定了安思順眼下的情況後,李瑁放下了心,這才翻身下馬,親自將安思順扶了起來。

“安帥請起,安帥爲國戍邊,每日軍務繁忙,自然不能事無鉅細地顧及到各處,本王豈會怪罪。”李瑁扶起安思順,面色緩和地說道。

安思順見李瑁這麼說,心裡的驚懼和擔憂終於放了下來。

安思順原本擔心李瑁會將此事上奏朝廷,將罪名按在他的身上,如今李瑁既然已經這麼說了,想必就不會再降罪於他了。

安思順道:“多謝殿下體諒,此事明日便遣人剿匪,臣一定給殿下一個合理的答覆。”

涼州城外的沙匪安思順不可能不知道,他留着他們無非就是爲了養匪自重,保證河西常有戰事,穩固自己的地位罷了。

養匪自重和造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養匪自重幾乎是每個節度使都相互知曉,但不會戳破的默契了。

安思順如此,哥舒翰如此,就連李瑁在劍南也是如此。

李瑁明明有實力,但卻沒將南詔一棍子打死,留了口氣,爲的就是養匪自重,鞏固他在南疆的地位。

令飛雲在河西多年,安思順本也沒想着將他徹底弄死,但如今他得罪了李瑁,那他就非死不可了。

令飛雲的死活李瑁並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安思順的態度,李瑁擺了擺手,揮退安思順的左右,對安思順低語道:“沙匪的死活本王不在乎,本王只在乎他身後的人。區區一個沙匪決不敢動本王,安祿山的人想必也到了姑臧,安帥可以幫本王安排一下嗎?”

姑臧是安思順的地盤,安祿山的人來了不可能不聯繫安思順,也不可能躲過他的耳目,安思順必然知道安祿山的人在何處,李瑁當面提了出來,安思順着實不好回絕。

李瑁本就是親王,又是代天巡狩,除非安思順鐵了心要造反,否則他不敢敷衍李瑁。

而河西不必河北,安思順任河西節度使也不過數年,河西上下大多還是忠心與大唐的漢將,若是安思順與李瑁當場翻臉,投向了安祿山,到時莫說是出兵關中,安思順自己能不能出了涼州都是個問題。

安思順在內心迅速地權衡了一番,回道:“殿下稍歇,臣晚間便安排。”

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章 密信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八章 提點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九章 春獵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九章 激將第八章 瑛娘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章 逐鹿第五章 離間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章 心機第四章 結盟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五章 立儲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一章 北上之議
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章 密信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八章 提點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九章 春獵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九章 激將第八章 瑛娘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章 逐鹿第五章 離間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章 心機第四章 結盟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五章 立儲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一章 北上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