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胡兒

楊玉瑤輕輕地拖着自己的下巴,上齒輕咬着嘴脣,細細思考了片刻,嘻笑道:“聽聞壽王頗有捷才,善於詩作,不如這樣,你若能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本宮便恕你無罪,否則便要另行責罰。”

說完,楊玉瑤還狡黠地朝李瑁眨了眨眼,用手指點了點自己的淡紅色的衣帶,似乎在暗示着什麼。

楊玉瑤的動作雖小,但李瑁卻真切地看在眼裡。

李瑁當即明白了過來,感情她這是在大庭廣衆之下與自己調情!

她手點紅色衣帶的意思恐怕就是在暗示那件一分爲二的肚兜吧。

這個女人當真是膽大至極!

七步作詩,時間極短,從古至今不過漢末曹子建一人而已。李瑁雖頗有才名,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怕是還差了許多。

楊玉瑤話方出口,廳中衆人面色皆變,各不相同。江採萍心繫李瑁安危,面色憂愁,李俅和李琮父子巴不得李瑁吃虧,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

在衆人面前,面對楊玉瑤的玩笑,李瑁不敢露出絲毫的異樣,故作平淡道:“貴妃娘娘有命,李瑁自當遵從。”

李瑁稍稍醞釀了片刻,手抵額頭,作苦思冥想狀,緩緩踏出了第一步。

七步時間不長,片刻即過。行走間,李瑁時而擡頭看看廳中衆人,看看公孫大娘翩然離去的背影,時而低頭沉思,撫頜沉吟。

待到李瑁第七步緩緩邁完,終於停下了步子。

“父皇恩德,不以兒臣愚鈍,任兒臣以劍南節度使,益州大都督之職,兒臣無以爲報,唯作謝恩詩一首,以抒兒臣胸臆,拓土開疆,不負父皇所託。”李瑁玉立廳中,朝帝席拱了拱手。

李瑁在大廳正中負手而立,環顧着廳中衆人,朗聲吟道:“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九十州。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西南永作金天柱,不羨當年冠軍侯。”

李瑁一詩吟罷,大廳之中頓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衆人的臉上驚歎,讚美,嫉妒,皆而有之,竟都沉浸在詩作中,忘記了出聲。

也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有一聲喝彩聲在宴廳中響起:“好一個‘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九十州。’好一個‘西南永作金天柱,不羨當年冠軍侯。’壽王殿下之詩如函牛之鼎,氣壯山河,就連老朽一介文人也恨不得提劍上馬,博取一番功名了。”

這陣喝彩聲聲音頗大,比起李瑁方纔的情況有過而無不及。李瑁循聲望去,方纔喝彩之人竟是翰林學士、正授秘書監賀知章。

賀知章乃是武則天時期乙未科的狀元,才學淵博,曠達不羈,有詩狂之譽,乃當世名副其實的詩文大家,文壇盟主。

賀知章在仕林中地位極高,他既讚了好,剩下的人自然也不會反駁,紛紛出言讚歎了起來。

就連帝席之上的李隆基也一臉喜色地撫掌笑道:“十八郎真乃我家麒麟兒。世人皆言李太白有謫仙之才,出口成章,不知他能如我兒一般七步成詩否?”

李隆基雖然年邁,但對於邊功卻尤爲看重,李瑁方纔詩中所言對極了他開疆拓土的心思,故而毫不吝嗇地出言誇讚起來。

見得李隆基這般誇讚李瑁,李亨、李琮等幾個意在皇位的皇子臉上心情愈發沉悶。

在本朝,節度使執掌一鎮軍政,節制兵馬數萬,權柄之重猶在十六衛大將軍之上。尤其是開元二十五年以來,李隆基隨着年紀增加,越發地熱衷邊功,他對各軍鎮的重視衆人有目共睹。

李隆基子嗣雖多,但大多官封都督,京中閒職,抑或是上州州牧,近年來,獲封節度使之職的唯李瑁一人而已。

且不論李瑁是否之官劍南,但憑這份殊榮,就足以叫衆人側目了。更何況李隆基方纔還尤其誇讚了李瑁。

花花轎子衆人擡,就在衆人順着李隆基的意思誇讚李瑁,順便爲李隆基歌功頌德的時候,一個肥胖的身影卻突然竄人了衆人的視線。

“啓稟陛下,末將有事啓奏。”一個體型癡肥的番將站在了宴廳之中。

這番將身寬體胖,面容憨態可鞠,滿臉絡腮鬍還帶着些許酒漬,想必是方纔飲酒留下的。

坐在帝席的李隆基見得這番將滑稽的模樣,大感有趣,笑問道:“堂下何人?”

那番將肥胖的身軀轟然跪下,伏地道:“末將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安祿山恭祝皇上,貴妃娘娘萬壽金安。”

安祿山報出名號的一瞬間,李瑁身子一顫,手中的酒杯險些驚落。

李瑁眼放精光地盯着安祿山,心中想道:安祿山,原來他便是安祿山!那個顛倒江山,荼毒天下的反賊!

李瑁看着伏地廳中的肥胖身軀,心中瀰漫起一陣殺意。李瑁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腰間,卻摸了空,這纔想起承影劍已經被留在了宮外。

“殿下,您怎麼了,可是身體不適?”江採萍見李瑁面色有異,連忙關切地問道。

江採萍嬌柔婉轉的聲音一下子將李瑁從殺意中拉了回來,面色也緩和了許多。

“一時失態,無礙。”李瑁平復着自己的內心,強忍着打消了方纔斬殺安祿山的念頭。

此時的安祿山不過是一個平盧軍使,且不論他是否有謀逆造反的心思,就談武藝,李瑁也絕不是這個沙場宿將的對手。

爲了除一個可能謀反的安祿山搭上自己的性命和前程,似乎有些不太合算。

來日方長,李瑁在心中告誡着自己。

帝席上,李隆基雖未曾見過安祿山,但卻在捷報上不止一次地見過他的名字,當即道:“原來你便是安祿山,起身吧,你出列有何事要奏?”

安祿山拖着肥胖的身軀站了起來,恭敬道:“末將是來爲貴妃娘娘鳴不平的。”

“哦,爲貴妃鳴不平?”李隆基和楊玉瑤相視一笑,繞有興致地問道。

安祿山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回道:“末將是粗人,不懂得詩詞的好壞,但皇上和衆人大人都說好,那必然是好的。既然壽王殿下作了好詩,皇上和衆位大人爲何只誇讚壽王,不誇讚舉薦壽王的貴妃娘娘呢?末將願爲貴妃娘娘請賞。”

“哈哈哈,你這胡兒,當真有趣,哪有這樣替人請賞的,你這肚子裡裝的到底是什麼?纔會有這樣的心思。”李隆基一手握着楊玉瑤的柔夷,一手指着安祿山,笑道。

安祿山似乎聽不懂李隆基對他的取笑,反倒引以爲榮,一本正經地回道:“末將肚子雖大,但裝的卻實對皇上的一顆忠心,別無它物。”

“好一個滿腹忠心,這個將軍倒是耿直有趣地很,與旁人不同。”楊玉瑤也被他的樣子逗樂了,搖着李隆基的肩膀嫣然笑道。

李隆基向來極寵溺楊玉瑤,見楊玉瑤這般開心,心情也是大好:“愛卿之言有理,那朕便準備所奏,貴妃舉薦有功,賞貴妃銀錢萬貫,珍珠十斛。十八郎文采斐然,深得朕心,賞錦緞千匹,黃金百兩。”

李瑁雖然心裡提防安祿山,但面上不好表露,還是和楊玉瑤一同起身謝道:“兒臣(臣妾)謝父皇(皇上)賞賜。”

楊玉瑤得了賞賜,又在羣臣面前大大露了臉,心情也是極好,竟看着安祿山頗爲順眼,心中思量了片刻,起了拉攏的心思。

楊玉瑤對李隆基嬌聲道:“陛下,安將軍忠心耿耿,又敢於直諫,何不賞他一二?”

李隆基一臉寵溺地樣子,無有不從地點了點頭。

“貴妃說的有理,安祿山,你想要朕賞賜你什麼?”李隆基看着安祿山問道。

安祿山故作沉思地想了一會兒,回道:“爲皇上進諫是末將的本分,末將不敢奢求什麼。只是末將官卑職微,本無緣登樓宴飲,恰巧今日節度使王大人身體不適,這才由末將代爲出席。今日的酒菜味道極好,末將從未吃過,不知可否賞賜些給末將帶回去慢慢享受。”

安祿山的話音方落,李瑁的心裡忽然咯噔一下。

像安祿山這樣的亂世奸雄絕不會放過任何投機取巧,溜鬚拍馬的機會,也絕不會放棄任何邀求上進的機會,他說這話的目的絕不是爲了一桌酒席這麼簡單。

他的重點恐怕不在酒席二字,而是在官卑職微上。

果然,李隆基對安祿山“忠心耿耿”的表現極爲滿意,李隆基大方笑道:“朕是富有四海的天子,若是僅僅賞賜你一桌酒席,天下人難免會說朕小氣。既然你喜歡吃酒席,那朕便給你一個吃酒席的身份,安祿山聽封。”

“末將在。”

大廳中,安祿山神色一凜,俯首拜道。

“今河北異族猖獗,戰事漸頻,范陽一鎮實難兼顧。爲保邊疆無憂,特分營州、平盧軍,設平盧節度使,鎮室韋、靺鞨。以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安祿山爲平盧節度使,望卿戮力王事,勿負朕託。”

“末將安祿山領旨,謝吾皇聖恩。”安祿山拜倒廳中,雖然極力掩飾,但李瑁還是從他的聲音中聽出了顫抖。

李隆基設立平盧節度使絕不是心血來潮,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將平盧節度使交給安祿山,一定是他的臨時起意。

不過短短數語,大唐又一個封疆大吏誕生了。

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六章 名將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八章 提點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七章 救人第十二章 危機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章 籌糧第一章 面聖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十二章 賜婚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七章 閿鄉城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一章 面聖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九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九章 城破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
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六章 名將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八章 提點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七章 救人第十二章 危機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章 籌糧第一章 面聖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十二章 賜婚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七章 閿鄉城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一章 面聖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九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九章 城破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