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張巡

宋渾將李瑁的條件如實回報給李林甫,兵書尚書雖位份極重,但李林甫還要仰仗李瑁的奏疏對付太子,一個尚書之位李林甫還是捨得的。

不過李林甫雖然答應了李瑁的條件,但他還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要壽王黨交出刑部尚書之位。

這樣一來,對李瑁來說就等於是以刑部交換兵部,李瑁故作爲難了一番,也就答應了下來。

按照李泌與李瑁的謀劃,劍南纔是他們的根基,刑部尚書雖也重要,但對他們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如今的大唐,方鎮與中樞的矛盾日益激烈。

地方上,范陽、劍南、河西、隴右等十大節度相互較力;長安城,相黨、楊黨、各個皇子勾心鬥角;就連皇宮中,太子、壽王、慶王還有一些躲在暗處的皇子都在明爭暗搶。

天下大勢已然如此,無論將來安祿山反或不反,李隆基崩於何時,楊玉瑤能否登上後位,大唐帝位更迭之時一場兵禍必不可免,那時的局勢多一個刑部尚書少一個刑部尚書都已無足輕重。

與其強佔刑部和兵部兩處,叫李隆基心生忌憚,不如交出刑部,還能落得李林甫的人情。

————————

壽王府敏慎殿的花園,花木搭建的涼亭裡,李瑁和楊玉環正在宴請張巡。

“張卿在清河任內政績不凡,此次進京本該留京重用的,但你開罪了秦國夫人,爲了你的安全考慮,這長安城恐怕是不宜再待下去了。”方一開席落座,李瑁便開門見山道。

張巡是務實之人,對於官位倒也不是那般在意,他拱了拱手道:“下官此次能保全性命已是賴殿下相助,哪還奢望什麼留京重用。”

李瑁擺手道:“張卿也不必如此消極,楊家眼下雖然勢大,但本王也不是紙糊泥塑的。本王已向吏部侍郎行文,安排平調你爲真源縣令,你在河南好生爲政,待三年期滿,本王定保舉你爲睢陽太守。”

張巡聽着李瑁的話,臉上微微一愣。

他原本以爲李瑁會將他調到劍南,或者是留在邊鎮,沒想到竟是將他調到了中州之地。

李瑁也看出了張巡臉上的疑惑,有心考較,於是問道:“張卿可能猜出本王之意?”

張巡也是胸有韜略之人,他聽了李瑁的話,腦海中迅速閃過許多關於李瑁的傳聞,很快便鎖定了一條信息:壽王李瑁和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向來不和。

張巡在心中思量了片刻,回道:“殿下莫非是爲了防備安祿山?”

“哈哈哈!”

李瑁聽了張巡的回答,一下子笑了出來:“不錯,安祿山其人乃是胡兒,野心不小,非但殺良冒功,而且借邊防之名在河北密練精兵,私屯刀甲,本王對他早有察覺,奈何父皇爲他所矇蔽,本王多次勸諫,均無成效,所以只能自己先行防備。”

將來安祿山一旦造反,河北之地立刻便會陷入戰禍,屆時河南便是抵禦安祿山南下江淮的頭道防線,意義非凡。

張巡滿是頓悟地點了點頭道:“原來殿下這是要未雨綢繆。”

李瑁笑道:“不錯,本王調你入河南就是爲了防備安祿山造反,你去了河南後除了政務,軍務也要多加關注,河南那邊本王會打好招呼,稍後也會修書與你,你大可廣施拳腳,不必束手。”

李瑁麾下人才雖有不少,但像張巡這樣文武均能獨擋一面的卻寥寥無幾,李瑁自然要將他放在關鍵的地方。

張巡雖只是到真源縣擔任七品縣令,但有了李瑁的背書和壽王府這面大旗,他到了河南幾乎是百無禁忌,就算是正三品的河南尹也要讓他三分。

張巡久聞李瑁有識人之能,李光弼,馬璘,高適等人都是李瑁拔自微末,如今都成了名噪一時的人物。

張巡入壽王府不過短短十數日,李瑁卻將河南大局想託,足可見信任。

酒過三巡,張巡主動舉杯道:“今日晨間門下聽聞殿下遇刺,心憂萬分。今日特欲引薦一人於殿下,以保殿下安全。”

李瑁同舉杯飲下,回道:“張卿眼界不凡,能得張卿舉薦的想必不是凡人。”

張巡笑道:“此人姓南名霽雲,魏州人士,乃門下舊識故交,因家中排行第八,故人稱南八。南霽雲勇武過人,槍箭雙絕,數十男子難近其身,若是有他護衛殿下左右,想必定能萬全。”

“南霽雲。”

李瑁口中輕輕唸叨着這個名字,眼中閃過一陣亮光。

安史之亂中隨張巡死守睢陽,最後城破,不降身死的南霽雲他如何能夠不知。

史傳南霽雲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安史之亂中他率三十精騎左右突殺,非但視尹子奇三十萬大軍如無物,來回如履平地,而且還一箭射瞎了敵帥尹子奇的左眼,險些將他殺死。

南霽雲武藝之高,當今天下鮮有敵手,更難得的是他爲人忠義,在睢陽之戰中曾率軍突圍,向臨淮賀蘭進明求援,賀蘭進明不願出兵相助,但他愛惜南霽雲的武藝,想要將他留在身邊,南霽雲非但沒有貪生同意,還斷指明志,誓與睢陽共存亡,其武藝氣節可比三國趙子龍。

“灑血睢陽誰笑癡?故鄉粗豆靡窮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將軍尚有祠!”詩中所言便是南霽雲。

李瑁對南霽雲這樣百戰沙場的英雄人物天生便帶有一種好感與崇敬,他一聽得張巡之言,頓時心情大悅,激動地起身道:“南將軍何在,本王要親自相迎!”

李瑁自己將話說出口,這很快便反應了過來。

此事的南霽雲不過是個跟在張巡身後的無名之輩,雖然武藝高強,但憑什麼能地李瑁這般禮敬。

不過好在楊玉環善解人意,她看着李瑁有些窘迫的模樣,掩嘴一笑,對滿是驚愕的張巡道:“我家王爺就是這樣,王爺雖然出身尊貴自幼便任俠尚武,最喜歡結交那些武藝高強的市井中人,這不,前幾年王爺還總跟着聞名長安的公孫大娘習劍,可沒少被那些御史拿來說話,還請張大人不要見怪。”

李瑁尚武,張巡自然是知曉的,否則他也不會以親王之尊三番兩次地跑去邊鎮統兵。

張巡聽了楊玉環的話倒也不曾多疑,於是回道:“門下不敢,只是南八此時尚在清河縣內,不在長安。不過他早有從軍之心,只要門下一封書信,他必然會欣然前來。”

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五章 離間第一章 面聖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章 請封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八章 議政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八章 提點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五章 出關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九章 起兵
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五章 離間第一章 面聖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章 請封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八章 議政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八章 提點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五章 出關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九章 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