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叛亂

封禪一衆剛入華陰郡,身爲右相的李林甫便不見了,李林甫近來雖被李隆基逐漸疏遠,但畢竟還是百官之首,封禪時尚需約束百官,領百官朝拜,此時不見了蹤影未免有些不合時宜。

李隆基正在心中納悶,準備着高力士前往處理此事時,他和楊玉瑤所乘坐的龍輦之外卻突然響起了一陣紛亂之聲。

“外面發生了何事!”

因爲尋李林甫不見,李隆基心情正煩悶,如果聽得外面嘈雜之聲,心情越是不佳,對着外面的侍從呵斥道。

“呃!”

“有刺客!”

“保護陛下!保護皇后!”

李隆基的呵斥並沒有讓原本嘈雜的外面變得安靜,反而越發的混亂了起來。

李隆基聽着外面的響動,哪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心中一下子緊張了起來,畢竟現在的他早已不是三四十年前那個可以和武家,和太平公主拼死相博的李隆基了。

那時的李隆基敢帶着數千禁軍攻打玄武門,敢在不利的形勢下和太平公主刀兵相見,可現在,幾十年養尊處優的皇宮生活早已讓他的身體變得虛弱,不復曾經年輕時的魄力,面對一場刺殺都顯得驚慌失措。

果真是人越老越是畏懼死亡,他看着父兄姐妹,看着姚崇、張說這些曾經輔佐他的臣子相繼死去,他的心裡早已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速傳陳玄禮和靖王來見朕。”李隆基雖然緊張,但畢竟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片刻的慌亂後他便立刻緩了過來。

陳玄禮乃龍武衛大將軍,總掌左右龍武衛禁軍,也是此次西嶽封禪的防衛事宜的負責人,傳他過來自然是爲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倒也在情理之中,不過他傳詔李瑁地旨意就有些其他的用意了。

李瑁雖爲天策上將,名義上的武臣之首,但他對南北兩衙的衛軍都沒有直接的指揮權,傳他過來於局面並無什麼益處。

其實李隆基傳喚李瑁並非是爲了處理眼下的局面,而是爲了確定李瑁有沒有參與叛亂。

李林甫剛一反常態地消失,此處便來了刺客,李隆基用鼻子想也能猜出此事與李林甫有關。

不過李林甫畢竟不是皇子,也無大義在身,他一個人恐怕掀不起多大的風浪,他必定需要有皇子與他配合。

而李瑁軍功顯赫,在長安城和軍中頗有威望,而且在現在的長安城中,鎮守宮門的右威衛大將軍,薊州侯李光弼正是李瑁忠實的黨羽,若是李瑁參與了此次叛亂和李林甫裡應外合,那李隆基的處境就非常危險了。

所以李隆基得知叛亂的第一時間便是想確定李瑁的情況,就算李瑁沒有參與其中,他也要將李瑁捆在自己的身邊,以防萬一。

不過叫李隆基能夠長舒一口氣的是李瑁並未參與到此次叛亂中,而且剛剛李隆基的傳詔後,李瑁便帶着南霽雲和一衆靖王府親衛趕到了李隆基的鑾駕前。

“兒臣李瑁拜見父皇。”李瑁曾因南詔軍功被賜劍履上殿,故而在李隆基的鑾駕前也不必解劍,他在南霽雲的護衛下手按着承影劍,小心地提防着四方,躬身拜道。

李隆基聽到李瑁的聲音,心中頓時大定,知道李瑁必然沒有參與此事,於是微笑着欣慰道:“瑁兒請起,有我李家麒麟兒在此,朕無憂矣。”

李隆基一副父慈的樣子,李瑁自然也要做出子孝,論演技,李瑁也算是爐火純青了。

李瑁立刻豁然起身,面色激動地拱手保證道:“父皇放心,但凡兒臣尚在,必護佑父皇左右,不叫賊子傷父皇一根汗毛。”

自打得知叛軍來襲的消息,李瑁便在外服上罩上了明光鎧,刺目的陽光之下,明光鎧光滑的甲面熠熠生輝,再配上李瑁那張英俊的臉龐,很有幾分英武之色,和李隆基蒼老頹然的模樣形成鮮明對比,看地龍輦內的楊玉瑤也是心頭一顫。

華陰郡位處關中,距離長安也不過數百里,乃是實實在在的大唐腹地,此處來了賊人,想必規模不會很大,片刻便該被擊退,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李瑁卻發現喊殺聲越來越近,顯然叛軍又往此處推進了不少。

“來人,你即刻去前方查視,我要知道戰況如何?”李瑁久經戰陣,聽着聲音似乎有些不對勁,連忙喚過親衛吩咐道。

“諾。”李瑁的親衛也都是跟着他一路屍山血海殺過來的,立刻理會了李瑁的意思,親衛躬身領命下去了。

過了片刻,靖王府的親衛便回來了,不過他並非獨自一人回來,和他一同回來的還有龍武衛大將軍陳玄禮。

“叛軍勢大,還請陛下和娘娘速速回避。”陳玄禮方一走到龍輦前便俯身拜道。

李隆基面色一驚,還沒想好怎麼問話,李瑁便已經開口問道:“什麼?此乃關中腹地,距離長安也不過百里,龍武衛個個悍勇,哪裡來的大軍能夠擊敗龍武衛八千精銳。”

如今的大唐雖說因土地兼併的原因導致府軍制度敗壞,府軍十不存一,但龍武衛卻是禁軍中的禁軍,雖養尊處優,但架子還是在的,怎麼可能如此不堪一擊?

陳玄禮聽了李瑁的問詢,立刻回道:“回稟靖王殿下,看對方的戰力,至少有兩萬邊軍。”

邊軍?

李瑁的眉頭微微一皺,問道:“近來並無邊鎮大軍進京,何處來的兩萬邊軍?”

陳玄禮解釋道:“看武器應該是朔方的。”

“朔方來的邊軍?”聽着陳玄禮的話,李瑁越發的不解了。

朔方節度使由楊國忠兼任,如今楊家正得勢,怎會起兵謀反,而且就憑楊國忠那個樣子,他也沒這副膽子啊。

這時被李瑁派去探視的親衛卻突然走了過來,對李瑁道:“啓稟殿下,那些邊軍看帥旗應該是東突厥同羅部的。”

“同羅部,原來如此,那他們便是阿布思的族人了。”李瑁聽了親衛的話頓時恍然大悟。

阿布思乃同羅部首領,阿布思投靠大唐後他的部族便被安置在了朔方南部,此次阿布思想必就是得了李林甫的調令,借宰相之名調軍進了關中。

原來阿布思早和李林甫勾結在了一起。

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五章 離間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八章 返程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九章 劍舞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九章 高仙芝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章 徵前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一章 盤算
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五章 離間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八章 返程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九章 劍舞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九章 高仙芝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章 徵前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一章 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