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華清宮,少陽殿的暖閣中,一身淡青色紗裙的楊玉環手拿一張白絹,慵懶地躺在李瑁的懷中,專注地看着絹上的詩句。

楊玉環百無聊賴地擺弄着李瑁腰間的玉佩,輕笑着問道:“詩是好詩,卻不知詩中所言的國色指的又是誰人?”

李瑁從手邊的桌案上拿過一塊果乾,塞進楊玉環的櫻桃小嘴中,柔聲道:“長安內外,除了我家娘子還有誰堪稱國色?”

不料楊玉環卻嘟着嘴道:“你不說清楚,誰知道你說的牡丹國色是誰?興許是那公孫含光呢?”

楊玉環這麼一說,李瑁頓時面露赧色,故作鎮定地問道:“娘子所言何意,爲夫怎的聽不懂?”

楊玉環轉過身去,輕輕掐了下李瑁腰間的軟肉,佯怒道:“秋郎莫不以爲我是瞎子,你在路上與她眉來眼去的我可都看在眼裡了,難道這點東西我都猜不出來嗎?”

李瑁聽着楊玉環這麼一說,心裡突然一虛,女人,尤其是楊玉環這樣聰明又漂亮的女人,對於男人的一舉一動總是有如此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

只不過稍稍一點苗頭,便叫她看了出來。

既然楊玉環已經看了出來,李瑁也不是隻會一味逃避的人。

李瑁紅着臉道:“娘子神目如電,觀察入微,有唐一代怕是隻有武周朝樑國公狄懷英可以娘子媲美了。但娘子明鑑,我與她並無肌膚之親,只是興趣相投罷了。”

李瑁說完,楊玉環原本臉上的嬉笑一下子收了起來,也不追着李瑁吵鬧,也不說要離家出走,反倒安安靜靜地躺伏在李瑁的懷裡,一聲不吭。

李瑁此時倒是巴不得她大鬧一通,自己好生哄一鬨,興許就好了,可她這樣往心裡一悶,李瑁的心裡反倒空空蕩蕩的,生怕她亂想,出什麼岔子。

在這個世上,她是和李瑁最爲親密,也是李瑁最爲在意和放不下的人,李瑁輕輕摸了摸她的頭髮,柔聲問道:“怎麼了,娘子可是生氣了?”

楊玉環搖了搖頭,將頭埋在李瑁的懷裡緩緩嘆道:“奴家並非氣你,而是在氣自己。秋郎身在高位,樹敵無數,難免有許多宵小惦記,公孫含光劍藝高強,有她在秋郎的身邊我倒也放心一點。只可惜玉環百無一用,什麼都不會,不能幫助秋郎。”

原來她想的是這些,李瑁低頭看着楊玉環的側臉,心裡充盈着一陣暖意。

“娘子說的哪裡話,能娶到娘子是爲夫一生之幸,爲夫在朝中這般爭較是爲了什麼,還不是爲了你和我們將來的孩子。”李瑁將楊玉環攬在懷中,憐惜地撫着她的身子。

正在李瑁安撫楊玉環的時候,在外室服侍的紫竹走進報道:“殿下,平盧節度使安祿山求見。”

李瑁輕輕拍了拍楊玉環,讓她坐了起來。

李瑁的嘴角浮起一陣笑意:“正主終於來了,讓他進來。”

“諾。”紫竹輕聲領命,下去帶人了。

“末將安祿山拜見壽王殿下。”安祿山放一進殿,便躬身拜倒。

李瑁擡了擡手,笑道:“安大帥新拜貴妃娘娘爲乾孃,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什麼風將安大帥吹到本王這邊了?”

安祿山連道不敢,上前將手中的一份單冊交到了李瑁的案上:“犬子早時在牡丹園中衝撞了殿下,還望殿下念在犬子年少無知,寬恕其罪。”

李瑁拿起案上的單冊,只是大略地看了一眼,臉上雖無任何波動,但心裡不免有些震撼。

錢十五萬貫,中原良田一千畝,上品東珠百顆,錦緞千匹,新羅美姬三人。

這些禮物加起來,價值怕不得有三十萬貫,安祿山擔任平盧節度使不過區區一年,竟然攬得這般巨財,相比李瑁這種盡往裡面貼錢的主可厲害太多了。

“安帥好大的手筆,這是要拿錢財和美色砸暈本王啊。”李瑁揚了揚手中的單冊,和身旁的楊玉環笑道。

安祿山擡頭看了眼李瑁,又看了看李瑁身旁面色不悅的楊玉環,心裡不禁一陣後悔。

在安祿山看來,所謂食色性也,男子好美色,這放在哪裡都是行得通的道理,在青樓酒肆中名聲甚大的李瑁便更該如此。

安祿山送李瑁美人,此事本沒有半點問題,可偏偏這禮單就叫壽王妃楊玉環看到了。

楊玉環嫁入壽王府六年有餘,李瑁的身邊別說是側妃了,就連個侍妾都沒有,這不擺明了李瑁是個懼內的主兒嘛,此番送美人被楊玉環看到,說不得是要弄巧成拙了。

果然正如安祿山所“料想”的那般,李瑁側目看了眼楊玉環的臉色,正色道:“安帥的誠意本王知道了,禮本王也收下了。不過本王並非亂色之人,這新羅美姬你便帶回去吧,本王不喜這些。”

安祿山連忙應道:“殿下說的是,是末將想錯了。”

接着,安祿山又對門外輕喝了一聲:“來啊,帶進來。”

兩個士卒帶着兩個人便走了進來。

其中一人是在亭中開罪李瑁的安慶緒,此刻的安慶緒早已被脫去錦袍,穿着一身粗布白衣跪在地上。

而另外一人則是在亭外舉刀指着李瑁的平盧軍校尉。

那校尉穿着一身粗衣,已經鞭打地遍體鱗傷,一絲絲血跡都透過衣服滲了出來。

“安帥這是何意?”李瑁指着跪在地上的兩人,皺眉問道。

安祿山回道:“犬子雖莽撞無知,開罪了殿下,但多半也與這賊子的教唆有關,他們得罪了殿下,末將特地將他們帶來任由殿下懲處。”

安慶緒得罪了李瑁也得罪了廣平王李俶,李俶雖無權勢,奈何不得他,但安祿山還是要顧及太子顏面的。

此事無論如何總要有人負責,安祿山權衡了一下便決定棄車保帥,將這校尉當做替罪羊拖了出來,用他的命還平息李亨和李瑁的不滿。

李瑁也猜出了安祿山的用意,點了點頭道:“安公子年少,年輕人無知衝動,難免會做錯事,本王就不計較了,安帥帶回去好生管教便是。至於這校尉,本王稍後便將他送到廣平王處,任由廣平王和側王妃發落。”

“如此便有勞殿下了。”安祿山挺着肥胖的身軀,吃力地一拜,退了出去。

楊玉環久在內宅,平日裡最愛侍弄些花花草草的東西,如何能聞得這屋中的血腥氣,待安祿山走後,蹙了蹙眉,便拉着李瑁要離開。

李瑁吩咐了在外侍奉的宮人,讓她們帶着這校尉去廣平王的殿中。

此事事關皇家顏面,李俶不會將事情鬧大,只要這校尉去了李俶那邊,這校尉必定難逃一個“死”字。

李瑁在這裡待地久了,早已看透這些,也不會將一名校尉的生死放在心上。他雖然無辜,但他畢竟是安祿山的人,要他性命的不是李瑁,而是安祿山。

李瑁混不在意地看了他一眼,便拉着楊玉環的手往外面走去。

但就在他剛要邁出房門的一剎那,一陣嘶啞的低吼聲在李瑁耳邊響起。

“殿下舍皇子之尊,遠赴劍南邊關,甘冒生死,於鬆州城下十蕩十決,乃有此功。殿下豈非志在天下,欲行太宗之事乎?殿下既欲就大事,何故棄壯士而不用,反以私怨殺之?”

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章 逐鹿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章 密信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五章 官學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八章 鎖拿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一章 水淹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一章 水淹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
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章 逐鹿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章 密信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五章 官學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八章 鎖拿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一章 水淹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一章 水淹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