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

天寶七年中,南詔新王閣羅鳳狼子野心,妄動刀兵,率軍攻打大唐羈糜州,天子震怒,着劍南節度使、左武衛大將軍、壽王李瑁親自統兵南下,以討不臣。

劍南防禦使馬璘奉主帥李瑁之命,聚兵六萬於戎州,一時間,天南之地風雲頓起,大唐、南詔,甚至是吐蕃,注意一下子都被吸引到了戎州一帶。

李瑁着馬璘爲副帥,崔乾佑爲先鋒,而後親率三千左武衛精銳南下。

大軍南下,遇到的最爲棘手的敵人不是南詔士兵,也不是那些算不得堅固的城池,而是南疆獨有的蛇蟲鼠蟻,還有蠻煙瘴雨。

雖然李瑁出征前對這些問題預估在內,備足了草藥,甚至利用自己的特權從太醫署抽調了幾名精於此道的御醫,但仍舊遇到了許多問題,大軍拖拖拉拉地行軍月餘,這才入了南詔的腹地玉龍關。

玉龍關、龍首關、龍尾關三處關卡乃是相連而成的防線,三處關卡相互勾連,互爲犄角,位於子河南岸。玉龍關乃是南詔國都大和城之前最爲重要的屏障,欲取大和城必破玉龍關,而欲破玉龍關則需先度子河。

南詔士卒爲了給唐軍制造麻煩,阻礙唐軍進軍,早早地便將子河上的木橋全部拆掉,換上了一塊塊易碎的朽木,莫說是行馬了,就連過人都不可能。

李瑁在崔乾佑、馬璘還有南霽雲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子河岸邊,策馬走到木板吊橋上,看着橋上一塊塊破碎的朽木,眉毛擰成了一個川字。

子河並非天然形成的河流,而是閣羅鳳在此戰之前率領五萬人徹夜不眠不休,擴寬而成的河道。所以此前李瑁並未預計到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座吊橋乃朽木所搭,一踩便碎,過不得人,你們可有什麼良策。”李瑁扭頭看着馬璘等人,問道。

馬璘看着寬闊的子河河道,沉思了片刻道:“河水太寬,河流又急強度子河必然是行不通的,殿下何不行文兵部,請派船隻來此呢?”

子河河水又寬又急,若是李瑁率軍泅水強渡,南詔軍若是半渡而擊之,唐軍很可能會死傷慘重,甚至還會將大軍折在這裡,若是派遣舟船來此,在以盾甲掩護,強行渡河倒也不是不能。

李瑁聽了馬璘的提議,想了想,卻又搖了搖頭道:“此計雖然能成,但來回太耗時間,若是等兵部的批文下來,再調派船隻來此,前後至少月餘的時間,南疆之地糧草運輸不易,我們六萬大軍別的不說,光是每日人吃馬嚼便是一個巨大的消耗,乾等一個月損耗太多了。”

大軍遠征,糧草運輸殊爲不易,在南疆這樣羣山環繞的地方便更是如此,若是在此苦等一月,消耗的糧草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崔乾佑被李瑁冊封爲此戰的先鋒,早就有意在此戰中嶄露頭角,一戰封侯。

他一邊思索着問題,一邊翻身下馬,走到了子河的河邊,稍稍看了片刻,隨即喚過隨軍而來的嚮導,指着子河的上游問道:“這上游是何處?”

嚮導看了一眼,不假思索地回道:“回稟將軍,上游是彌直河。”

“彌直河,大約有多寬?”崔乾佑接着問道。

嚮導回道:“約莫三十丈。”

“三十丈。”崔乾佑口中唸叨着這個數字,慢慢地,眼睛忽然亮了起來。

李瑁看着崔乾佑的樣子,心知他必有所得,於是問道:“乾佑可是想到了什麼策略?”

崔乾佑點了點頭,走到了李瑁的馬下,拱手道:“末將有一計或可巧度子河。”

李瑁高興道:“講來。”

崔乾佑從嚮導手中拿過玉龍關一帶的地圖,指着上面的子河對李瑁道:“殿下您看,這子河上連彌直河,下通洱海,子河對岸有重兵把守,我們自然過不去,而洱海極寬,水深難測,縱然洱海對岸無兵防守,想要渡過也不可能,如今看來我們唯一的辦法便是偷渡彌直河了。”

李瑁低頭看着地圖,聽着崔乾佑的話,疑惑地問道:“彌直河比子河要寬,渡河不易,所以彌直河的防衛自然要比子河寬鬆上許多,但彌直河對岸必定有哨兵看守,只要稍有異常便會將消息傳回來,想要渡河仍舊不易,乾佑莫非是有什麼後手?”

崔乾佑雖然年紀不大,但做事一向穩重,絕不會無的放矢,他既然敢這麼說,必然不會出現這麼明顯的紕漏。

果然,崔乾佑點了點頭道:“明修暗道,暗度陳倉。我們只要能夠吸引對岸南詔軍的注意,騙的他們放鬆警惕,自然就可以趁夜偷渡。”

李瑁接着問道:“昔年漢高祖要過的是山,還有棧道可修。我們修什麼,難不成修橋嗎?”

崔乾佑回道:“修橋難度太大,也太過明顯,南詔軍不會相信。我們修船,我們每日伐木,引船隻下水,南詔軍自然會被我們吸引注意,甚至還會增派子河對岸的守軍,防止我們船隻造好後強渡子河,上游的守軍自然就少了。”

聽崔乾佑說着,李瑁地緊鎖的眉頭漸漸鬆開了。

當着南詔軍的面修船,做出一副準備強渡子河的樣子,逼着南詔軍加強對子河對岸的防衛,然後趁着南詔軍注意力被全部吸引的時候,再擇選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偷渡上游的彌直河

崔乾佑的計策以奇輔正,以假亂真,用障眼法迷惑敵軍,這正是他最擅長的東西。

若非李瑁改變了歷史,八年後,崔乾佑便會以類似的障眼法哄地李隆基逼哥舒翰兵出潼關,而後又在靈寶騙得哥舒翰輕敵冒進,將二十萬大軍投入自己設下的陷阱。

二十萬大軍,整整二十萬大軍,大唐王朝在關中腹地最後的資本,長安城最後的一道屏障,在靈寶西原一戰中損失殆盡。

那一戰,二十萬大軍幾被全殲,僅有八千餘人逃入關中。自此,長安成爲了一座幾不設防的國都,八百里秦川,再無能擋崔乾佑兵鋒者。

是役,崔乾佑生擒哥舒翰,一戰打散了李隆基最後的膽氣,慌忙間逃出長安,長安城不戰而失,盛唐就此終結。

“乾佑之計有韓信之風,就按你的意思來。”李瑁將腰間的將令交到了崔乾佑手中,着他全權處理此事。

剛剛碼好的二更送上,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長安風,支持謹言。

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一章 冷箭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四章 請戰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章 阻撓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七章 閿鄉城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八章 議政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一章 責罰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七章 入城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五章 再遇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三章 贈劍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四章 請戰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七章 閿鄉城第二十八章 設計
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一章 冷箭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四章 請戰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章 阻撓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七章 閿鄉城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八章 議政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一章 責罰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七章 入城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五章 再遇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三章 贈劍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四章 請戰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七章 閿鄉城第二十八章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