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定議

李瑁傳召,不過片刻,李泌、馬璘還有崔乾佑等一衆將領便到了李瑁的屋中。

自李瑁潛返劍南,統兵北上至今,他還從未遇到過如此難以抉擇的時候。

李光弼孤軍深入,率軍兩萬入守閿鄉城,誰都不知道李光弼能守到何時,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李光弼居然提出了一個膽大包天的建議。

李光弼率精騎兩萬守閿鄉,而李瑁速下宛城,率軍北上洛陽,乘着安祿山大軍盡在靈寶之際取平陰、谷城,扼守虎牢,斷安祿山糧草之供,謀取洛陽,而後前後夾擊,將安祿山擊潰於陝郡。

李光弼的計策可謂驚奇,若是能成可在一月內平定安祿山叛亂,絞殺安祿山主力,整肅中原。但這一切都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李光弼能頂着安祿山十五萬大軍的攻勢,守住閿鄉至少一個月的時間。

如若不然,李光弼必死,安祿山分兵回援,洛陽也難以及時攻下,而關中同樣將落於安祿山之手,大唐將元氣大傷。

如何佈局,其中夾雜着極大的風險和利益,甚至李瑁一時間都拿捏不準,只得召集衆人商討。

李瑁將李光弼的書信交到了各人的手中,由他們逐一傳閱,待他們看完,李瑁開口問道:“准予不準,本王該如何回覆光弼,你們可有建議?”

李瑁的話講完,過了片刻。一向老成持重的高適先開口道:“李將軍之計雖巧,但卻太過弄險,以我們如今的兵勢,再加上洛陽城百姓的民心,想要取下洛陽理當不是難事,但李將軍想要憑藉兩萬人馬守住閿鄉一月有餘,恐怕難於登天呀。”

高適所說,便是李瑁最大的擔憂,以兩萬守十五萬,雖據城池,但依舊困難重重,更何況他要面對的還是安祿山的河北精銳。

高適所言,乃老成之語,可同樣一向膽大的馬璘卻提出了不一樣的建議。

“啓稟殿下,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李將軍麾下之兵雖少於安祿山,但以李將軍之能,更兼糧草充盈,李將軍憑城固守應非難事,如今殿下當依李將軍所言,截要道,取洛陽,奪虎牢,光復東都,攬天下之名望,而後與安賊決於河南東北之地,定鼎山河。”

馬璘這樣說着,眼睛裡竟散發出一絲激動的光芒,拒洛陽,滅安賊,其實他最在乎的還是他沒有說出來的話。

光復洛陽,破了反賊,屆時李瑁聚天下名望,而哥舒翰靈寶潰敗,折兵近二十萬,長安城,乃至整個關中又無兵可用,到了那個,李瑁只需振臂一呼,入主西京,逼宮稱帝,再行昔年太宗故事,豈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嗎?

而他們這些跟隨李瑁多年的心腹,自然也當裂土封侯,繪像凌煙閣,名垂青史。

馬璘的話中之意,李瑁也聽在耳中,李光弼的計策確實可以以最小的傷亡最快結束中原戰亂,但欲速則不達的消息,李瑁卻也深知,李瑁雖然頗爲意動,倒也還沒有失去理智。

出兵靈寶,和安祿山正面排兵佈陣,決於中原,固然穩當,但傷亡太大,耗時太久,縱然李瑁勝了安祿山,最後也容易叫李隆基收了漁人之利,李光弼的計策確有極能打動李瑁的地方。

謀主李泌見李瑁面露思慮之色,知道李瑁在爲難什麼,於是開口道:“李將軍起於微末,亦曾身陷囹圄,乃殿下從李林甫手下救出而後一手提拔,方到了如今的地步。殿下有識人之能,李將軍能否守住閿鄉,殿下的心裡當比任何人都清楚。”

李泌的話讓李瑁一下子醒了過來,中唐論將,莫過李郭,單論軍略,李光弼尚在郭子儀之前。

唐史所載: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軍十萬圍攻太原,李光弼以一萬新軍守城。李光弼兵少,而太原城方圓四十里,楞是被李光弼經營地宛如鐵桶,水潑不進,非但守城一月有餘,還趁機反攻,殲敵七萬餘,名震天下。

李光弼帥才堪比孫吳,他既有此決心,李瑁又豈又退縮的道理。

李瑁沉默了片刻,忽然起身道:“傳令下去,三軍開拔,仁杰爲先鋒,領五萬精騎即日北上,務必於三日內攻取平陰和谷城,待本王大軍趕到,同取洛陽。”

李瑁之言一出,便是決心採納李光弼的建議,先平陰、谷城,而後攻取洛陽。將安祿山主力堵截在河南一代,逼安祿山提前決戰。

“諾!”馬璘站起身子,轟然領命。

————————

隨着李瑁一聲令下,馬璘提兵悄然北上,一張關係到洛陽乃至整個中原歸屬的大戰一觸即發,而在數百里之隔的潼關,一場不見刀兵,但對李瑁來說意義卻絲毫不下此戰的算計也正在進行。

整個潼關城中,沒有誰過地比林婧更加提心吊膽了。

哥舒翰兵敗靈寶,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此,大唐朝廷僅憑關中之力再無和安祿山一較高下的資本,行宮中惶惶不可終日,誰都不知什麼時候河北那把快刀就會砍到他們的頭上。

自昨日以來,李隆基的心情可以說是差到了極點。

李隆基當即下令西歸長安,而僥倖逃回的哥舒翰被李隆基打入大牢待死,右羽林衛大將軍高仙芝暫代哥舒翰之位鎮守潼關,可高仙芝麾下已無兵可用,這官封於不封又有何區別。

哥舒翰兵敗至今,不過過了區區一日,被李隆基下令杖斃的宮人已有十人,衆人無不膽戰心驚。

而這還不是叫林婧最爲意外的,最爲意外的是前些天前些天與他聯繫的那個嚴莊又出現在了她的身後,而這一次他帶來了一個消息:中原大戰勝負將分,那藥,該騙李隆基服下了。

騙李隆基服下這個藥,意味着什麼,林婧清楚地很,但她沒得選擇。

靖王已據山東,林府上下數百條人頭都在李瑁手中,也都在林婧一念之間,她必須做出妥協,而且嚴莊承諾,這個妥協還可以爲她,爲林府找到一個新的大樹可以依靠。

於是乎,就在這日的傍晚,林婧端着這碗蔘湯,出現在了李隆基的屋內。

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八章 起兵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章 神箭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章 問安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三章 威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五章 立儲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五章 出關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章 結盟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七章 救人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八章 起兵
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八章 起兵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章 神箭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章 問安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三章 威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五章 立儲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五章 出關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章 結盟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七章 救人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八章 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