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

此事事關私密,李瑁自然不便在外面商討,李瑁將葉玄遣到偏廳後便徑直回了書房,過了盞茶的功夫,李泌也趕了過來。

“李泌拜見殿下。”李泌封詔入了書房,拱手拜道。

李瑁起身示意李泌坐下,道:“長源坐。”

李泌在李瑁地對面坐了下來,問道:“不知殿下傳李泌前來所爲何事?”

李瑁回道:“方纔皇后派人來見本王,告知本王太子次妃張良娣以權謀私,借太子之名爲其弟謀官,皇后請本王與他一同上書彈劾太子,廢黜其位,長源以爲本王該當如如何?”

李泌聽了李瑁的話臉上露出些許疑色,不解道:“殿下爲何有此一問,殿下遠在劍南,對朝中局勢掌控不易,與其貿然參劾太子,不如任由皇后和太子相爭,我們身處事外,靜觀其變便是。”

李泌說完,李瑁的臉色微微紅了起來,楊玉瑤拿着以前的半片紅肚兜與他交易,要他一同彈劾李亨,李瑁爲了自己的聲譽,斷然沒有拒絕的道理,只是這其中的原因也不可與旁人說道。

李瑁輕輕咳嗽了一聲,脹着臉道:“若是本王有非幫不可的原因呢?”

李泌起初不知李瑁此話的原因,畢竟李瑁位高權重,以他的位份,朝堂之爭中他想要置身事外,普天之下誰敢隨意攀扯?誰還能逼迫他就範?

不過李泌畢竟觀察縝密,他看着李瑁的神情,又想起了剛剛離去的皇后使者,心裡頓時有了猜測。

李瑁不是意氣用事的人,他更不是獨斷之人,李瑁這麼做必然有他不願告人的原因,想來是和楊玉瑤有什麼交易。

說來李瑁是主,李泌是臣,李瑁既然不願提,李泌就絕不會問,作爲一個合格的謀主,他要想的是如何幫李瑁解決眼前的窘境。

想處理眼下的局面,而且還不傷害到天策府的利益,這樣做並不容易,李泌坐在李瑁地對面,低頭沉思了起來。

過了半晌,李泌忽然擡頭問道:“殿下可知皇后爲何要與殿下一同進諫?”

李瑁想了想,回道:“光憑楊黨在朝中的勢力參奏李亨恐怕難以一舉成功,皇后還希望方鎮一同發聲,爲扳倒李亨營造聲勢。”

“不錯。”

李泌點了點頭,接着問道:“那殿下可知皇后爲何不去找那安祿山,偏偏來找殿下?”

安祿山是楊玉瑤的義子,對聖寵極隆的楊玉瑤很是奉承,只要楊玉瑤一句話,安祿山沒有沒同意的可能,但楊玉瑤偏偏找了李瑁。

李瑁思慮了片刻,搖頭道:“本王確實不知。”

李泌道:“皇后專程派人來請殿下,原因無非有二,要麼是楊家和安祿山鬧了不快。沒能使安祿山彈劾,要麼就是皇后覺得此事皇室內部,安祿山一個外臣不宜插手。”

李瑁把李泌的話想了想,點頭問道:“長源以爲哪種原因的可能性更大?”

李泌回道:“我以爲楊安失和的可能性更大,若非別無他法,皇后豈會放下面子,派人來求殿下出手?”

那半塊紅肚兜是兩人互相挾持對方的資本,對兩人意義均是重大,若是楊玉瑤沒得選擇,她絕不會平白將這半塊紅肚兜交給自己。

李瑁點了點頭道:“長源說的不錯,皇后若非走投無路,絕不會來尋本王。”

李瑁的回答讓李泌越發肯定了自己的猜想,楊玉瑤必然是和李瑁有什麼不足與外人言道的交易,否則李瑁絕不會是這副表現。

李泌有了這種判斷,心裡便有了底。

李泌道:“皇上一年老過一年,歲壽還剩幾何,皇后自己的心裡也沒有把握。皇上老邁,精力已經大不如前,而太子的東宮之位雖看似飄搖,實際上卻依舊穩當,皇后已經開始着急了,這一次是皇后尋覓許久纔得到了良機,無論如何皇后都絕不會放過,所以只要殿下將此時處理地很,非但可以引的皇后和太子鬥地越發激烈,還可以離間安祿山和皇后的關係。”

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兵力之強天下無雙,他能有今天除了李隆基昏聵,擅信胡將,也離不開楊玉瑤的扶持,若是能離間安祿山和楊玉瑤的關係,自然也是李瑁想要看到的。

李瑁聽了李泌的話,喜道:“還請長源教我。”

李泌道:“殿下所擔心的,無非就是此次太子會因爲張良娣以權謀私之事被拉下東宮之位,換上英王成爲太子,讓殿下陷入僵局。”

李瑁點頭道:“不錯,太子可以下臺,但絕不是現在,如今楊家權勢太盛,本王還需要這塊擋箭牌。”

李泌道:“其實要想讓皇后計劃落空倒也不難,皇上之所以放任楊家掌權,無非就是覺得英王年幼,十年內都難成大氣,而殿下和太子都已成年,難以掌控。此次彈劾,殿下只要讓皇上覺得此事彈劾太子是殿下在主導,是殿下的意思,皇上出於對殿下的顧忌,自然不會輕易廢黜太子。”

“你是想要本王反客爲主?”李瑁挑眉問道。

李泌笑了笑回道:“不錯。”

李瑁接着問道:“計將安出?”

李泌道:“成都相距長安不過千里,說近不近,說遠也不遠,若是快馬加鞭四日便可抵達。恰巧五日後便是旬日朝會,殿下只要一邊派人拖住皇后的使者,一邊派人急赴長安,在早朝之前將彈劾太子的奏摺遞到皇上手中,皇上先入爲主,必然以爲此事是殿下所挑,而不是皇后和楊黨所主導,皇上出於對殿下的忌憚,自然就不會將太子廢黜,從而讓皇后計劃落空。”

李瑁身懷潑天軍功,李隆基對李瑁一向頗爲忌憚,李隆基這所以留着李亨就是爲了製造李瑁和李亨之間的平衡。

楊黨若是想彈劾李亨,最好的選擇自然就是五日後的旬日朝會,李瑁只要在朝會前將事情挑開,李隆基自然會本能地認爲此事是李瑁地背後搞鬼,無論後續楊玉瑤和楊國忠怎樣發力都很難叫李隆基改變這種觀念。

“長源說的極是,本王這就上奏進京。”李瑁起身道。

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章 衝突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八章 瑛娘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七章 曲江春宴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六章 請帖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二章 賜婚第六章 盧婠婠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
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章 衝突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八章 瑛娘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七章 曲江春宴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六章 請帖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二章 賜婚第六章 盧婠婠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