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

薊城之內,大火仍舊未熄,城外,唐軍已然大舉壓境。

安慶緒踉踉蹌蹌地從露臺上走下,匆忙帶着大軍趕到了南城,他登上南城後只看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城外的唐軍手持火把,扛着攻城器械前赴後繼地衝向城門,大軍陣型綿延數裡,看着樣子,怕是不下五萬。

安慶緒被連番驚嚇,雖然酒意已醒了大半,但酒勁還沒過,看着城外的唐軍,險些站立不穩,栽倒下去。

“子時深夜,竟搞的這麼大的陣仗,看來李瑁對此戰志在必得啊。”安慶緒看着不斷登城的唐軍,冷冷道。

張通儒道:“李瑁所仰仗的不過是我軍糧草被燒,軍心不穩罷了,如今陛下在此,大軍振奮,必可退敵。”

燕軍的糧草雖然被燒,但亂的只是軍心,缺糧的後果一時半會自然也不會顯現出來。

不過張通儒之流能夠想到的東西,李瑁麾下良將無數,又豈會遺漏,就在安慶緒將將把氣喘勻的時候,城內又有士卒趕來傳信。

“啓稟陛下,城東突現數萬唐軍,眼下正在攻城,將軍請求援兵。”

“啓稟陛下,城西三萬唐軍夜襲,我軍不敵,小人奉命前來請援。”

一連串唐軍攻城的消息傳到安慶緒的耳中,安慶緒本就不是什麼帥才,一時間聽到連連而來的消息竟有些不知所措,能做的也只是派人分別前往增援,將薊城的大軍幾乎盡數遣了出去。

但真正叫安慶緒頭疼的消息還不至於,就在安慶緒將手中的士卒排出去七七八八的時候,負責城內防衛的金吾衛大將軍薛嵩又派人給他送了一個很是不利的消息。

薊城中突然出現小股唐軍,正在強取城北武庫。

安慶緒聽到薛嵩派人傳來的消息,心頭猛地一顫,薊城中竟還有唐軍的身影!

“城內唐軍有多少人?”安慶緒不安地問道。

報信的士卒回道:“約莫兩百人上下。”

兩百人?

安慶緒聽到這個數字不禁皺起了眉頭。

薊城雖是仿長安而建,但規模卻不可同日而語,薊城遠沒有長安那麼宏偉,兩百人的細作混進薊城,已經算是很多了,想必唐軍在薊城的佈局也有段時間了。

安慶緒問道:“唐軍的主帥是何人?竟敢憑着兩百人強攻武庫?”

武庫也是軍中重地,守備頗嚴,光是士卒便布有三千人,以區區兩百人竟敢強攻三千人守備的武庫,當真是膽大至極。

報信的士卒回道:“唐軍軍號背嵬,主將自稱爲秦國公馬璘。”

安慶緒聽到這個消息,先是微微一愣,而後臉上浮現了難掩的訝色。

他一直以爲薊城中的唐軍主將是嚴莊,可他萬萬沒想到,薊城內官爵最高的竟是李瑁的心腹愛將,秦國公馬璘。

“竟是馬璘這個瘋子!”安慶緒恨聲道。

馬璘一向以善戰聞名,身先士卒,戰必登先,也只有他這種人,敢帶着區區兩百背嵬軍,強攻武庫了。

其實如今的馬璘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跟着李瑁督戰鬆州的少年了,如今的馬璘已是聲揚四海的名將,官拜秦國公,以馬璘如今的名望,早已不必如此冒險,親自深入敵內,只是馬璘也有自己的想法。

馬璘出身行伍世家,扶風馬氏,自他出仕後,也一直都是任將職,現在馬璘雖在東宮通事舍人任上做的還算閒適,但他卻着實有些待不住了,他急於立下新功,重回自己應該在的位置。

“陛下,馬璘如此猖狂,我等可需分兵拿他?”張通儒聽到馬璘竟敢帶着區區兩百餘人攻打武庫,當即大怒,向安慶緒問道。

對於馬璘,安慶緒自然也想將他拿下,馬璘在唐軍中位份不低,若是將他擒殺,人頭懸於城頭,必可重重地打擊唐軍的士氣,但眼下,安慶緒手中可用的兵力卻着實有些捉襟見肘了。

幾番分兵,安慶緒已經無兵可用,而背嵬軍不必尋常士卒,乃是精銳中的精銳,這一點安慶緒也比誰都清楚,靠着薊城內缺少訓練的燕軍想要拿下背嵬軍,絕非易事,可偏偏武庫至關重要,安慶緒又不得不管。

安慶緒思索再三,只得下令,命薛嵩徵集金吾衛大軍,一同前往武庫圍剿馬璘,務必拿了馬璘的人頭。

薛嵩得了安慶緒的命令,立刻下令徵集城中各處的金吾衛,湊得三千餘人,便帶着人往城北武庫的方向趕去。

可當薛嵩帶着人馬風風火火地趕到時,卻發現武庫大門之前早已不見了唐軍的身影,想必是唐軍已經風聞他率軍趕到的消息,先行撤走了。

背嵬軍人數不多,又俱是精銳騎兵,訓練有素,來去如風,憑着他的這些步卒,又如何能夠拿的住馬璘所率領的背嵬軍。

馬璘在城中的人數本就不多,也不曾指望能夠憑着這些人馬真的拿下武庫,亦或是攻去城門,他的目的只是在城中四處襲擾,分散燕軍的注意,在薊城內製造混亂,爲唐軍攻城提供便利。

果然,薛嵩帶着金吾衛的人馬在武庫前停留了不過片刻,隨後他又得到了關於馬璘的消息,馬璘正率軍襲擾前往西城支援燕軍援軍,馬璘並不率隊進攻,只是以仗着自己靈活,在外面射箭,一波便走,

馬璘的打法叫薛嵩很是難受,他手下的人手雖多於馬璘,但也不足以鋪張至全城搜捕,而燕軍的主力已經被派遣至各處守城,歸屬各部將領,就算有安慶緒的手令,薛嵩也調動不得。

“大將軍,唐軍顯然是在四處襲擾,分散我軍的精力,我們追還是不追?”薛嵩的副將也聽到了城西傳來的消息,也知道唐軍的意圖,向薛嵩問道。

薛嵩又何嘗不知馬璘的目的,但無奈安慶緒軍令在此,薛嵩也不得抗命,他只得咬了咬牙道:“追!”

說完,又帶着人馬趕往了西城。

果不其然,當薛嵩帶人趕到西城後,西城的唐軍又已經走空了,薛嵩連一個人影都未曾見到,不過這一次他倒也不是全無所獲,因爲馬璘還專程抓了一個燕軍給他留了封信,一封勸降信。

薛嵩乃唐故范陽節度使薛楚玉之子,平陽郡公薛仁貴之孫,馬璘信中所留便是要薛嵩燒去燕軍武庫,轉投唐軍,而唐軍給他的承諾便是其祖父薛仁貴曾今封得的平陽郡公爵。

馬璘的留信倒也不是真的指望能夠勸降薛嵩,不過是順手爲之,因爲此時薊城之中已經是一片混亂,唐軍等待已久的機會已經出現了。

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八章 返程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章 徵前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八章 議政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九章 密謀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章 神箭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九章 論戰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章 密信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五章 出關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一章 面聖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章 建佛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八章 起兵
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八章 返程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章 徵前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八章 議政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九章 密謀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章 神箭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九章 論戰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章 密信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五章 出關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一章 面聖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章 建佛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八章 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