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

沿着來時的那條曲折蜿蜒的迴廊,李瑁帶着楊玉環繞過了後院,徑直來到了玉真觀的前院。

寬敞的前院中,沿着假山修葺的一座涼亭裡,玉真公主正獨自一人坐在那邊等着李瑁。

“看十八郎攜美而來,想必是得償所願了?”玉清公主看着李瑁和楊玉環並肩走來,笑道。

李瑁溫柔地看了眼身旁的楊玉環,走到玉真公主的身邊,謝道:“侄兒多謝姑姑成全。”

玉真公主站起身來,道:“都是自家人,何必說這些話。只是皇兄的性子我是知道的,你今日這般作爲,恐怕……”

玉真公主話說了一半,想了想,頓住了。

李瑁看着玉真公主的表情,自然知道玉真公主的言外之意,他轉頭看着皇宮的方向,輕輕嘆了口氣,淡淡道:“天家無情,骨肉傾軋,自古便是如此,李瑁早已看透了這些。”

李瑁的話一出,玉真公主頓時愕然。

玉真公主生於武周長壽元年(武則天時期的年號),正是武則天爲帝,武氏當權,李唐宗室慘遭屠戮,骨肉相殘的時候。

就在玉清公主六歲,剛剛懂事的時候,她的父親李旦便被除去了太子之位,降爲相王,她永遠忘不掉那段時間父親的消沉與恐懼。

可以說,玉真公主自幼便過着提心吊膽,朝不保夕的日子。那時,縱然是貴爲縣主的李持盈,在武家人眼中也不過是一隻待宰的羔羊罷了。

天知道,當時的她有多羨慕那些市井家庭的孩子。

也正是這樣的經歷,這才叫她在如花般的年紀便萌生了出家的念頭。

此時李瑁的處境與當年的玉真公主何其相似。

玉真公主面露愁容,問道:“那你此事之後又有何打算呢?”

李瑁拉過楊玉環的手,與楊玉環溫柔對視,長長地舒了口氣,緩緩道:“最是人間寂寞事,來生莫在帝王家,將來會發生什麼又其實我能預料的。”

李瑁的聲音入耳,玉真公主周身猛地一震。

最是人間寂寞事,來生莫在帝王家。這不是正是她一直以來的心聲嗎?

不過簡單的一句話,已經道盡了玉真公主的前半生,在玉真公主的心裡掀起了滔天巨浪,玉真公主大有一種將李瑁引爲知己的衝動。

李瑁不過弱冠之年,便懷這般心境,不禁叫過來人的玉真公主也心有戚然。

玉真公主安慰道:“十八郎不必過分憂心,若是皇兄問起今日之事,我自當在皇兄面前替你分說。”

玉真公主地位超卓,在李隆基心裡頗有分量,若是玉真公主願意幫忙,李瑁的處境的確會好上一些。

此前李瑁與玉真公主的關係並不相熟,玉真公主能夠說到這一步,也算是不易了。

李瑁與楊玉環四目相視一看,一同躬身道:“玉真姑姑迴護之恩,李瑁(玉環)此生不忘。”

玉真公主見李瑁和楊玉環一同下拜,連忙將兩人扶了起來。

看着李瑁如今的樣子,玉真公主彷彿看到了年少時的自己,就在她想要在多寬慰李瑁幾句時,忽然,一陣吵鬧聲從門外傳來進來。接着,玉真公主身邊的秀清便急步走了進來。

秀清走到玉真公主的身邊,看了眼楊玉環,低聲道:“啓稟真人,皇上身邊的御前太監想要進來帶走太真,和在院外看守的壽王護衛起了爭執。”

“怎麼來的這麼快!”

聽了秀清的話,玉真公主皺了皺眉,不假思索地對李瑁道:“皇兄派來的人已經到了,十八郎,你帶着玉環從後門離開,這裡由我來照應。”

說完,便要秀清引着李瑁和楊玉環往後門走去。

有玉真公主在這邊擋住,李瑁自然可以全身而退,但是這樣卻是將大半的責任都推到了玉真公主的身上。

如此一來李瑁雖然可以將楊玉環順利帶回王府,但卻對後面的局勢沒有半點實質性的助益,反倒連累的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已經幫了李瑁許多,李瑁實在不忍心再叫玉真公主因爲自己的事情被皇帝責罰。

李瑁搖了搖頭道:“此事皆因李瑁而起,豈能叫玉真姑姑代爲受過?秀清,你只管叫宮人進來,我便在此等候。”

說着,李瑁握着楊玉環柔若無骨的玉掌,靜靜地看着門外,渾然沒有半點退卻的意思。

聽着李瑁的話,玉真公主心中微詫,不禁側身望去,只見陽光之下,李瑁熠熠生輝的身影正昂首而立,彷彿山嶽一般矗立於青天之下。

看着李瑁的挺拔的身影,玉真公主心中猛地一顫,彷彿看到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物一般,上一次玉真公主和李瑁見面不過是兩個月前的事情,那時武惠妃剛剛去世,那時李瑁還如同一隻剛剛失去了庇護的雛鳥,只懂得守在武惠妃的棺前,懦懦地哀嚎,模樣雖然俊秀,但眉宇間卻不見半點神采。

但今日再見李瑁,卻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成爲了一個懂人情,有擔當的成年男子,言行舉止着實震驚了玉真公主。

想不到不過相隔不過兩月,連遭喪母奪妻之痛,李瑁竟能有如此鉅變。自詡閱人無數的玉真公主也不禁在心中暗暗稱奇。

“秀清,既然壽王有命,那你領着宮人進來吧。”玉真公主吩咐道。

“秀清領法旨。”秀清輕聲應諾,領命而出。

秀清出了前院不過片刻,很快便領了一位身着紫色宮服的太監走了進來。

自唐中宗李顯之後,李唐皇室取良家子女充掖宮廷,宮中宮女太監日益增多,到了唐玄宗時期更是多達四萬餘人,冠絕古今。

爲了便於管理,皇宮中還建立了森嚴的品級制度,對宮女太監們的層級做了嚴格的規定,其中就包括對衣着的限定。

宮中太監雖多,人員雖雜,但能身着朱紫之色的必是三品以上的宦官。而開元年間,正三品的宦官不過寥寥數人。

李瑁看這太監的衣着,李瑁便知道這太監想來品級不低,必是李隆基身邊親信的人了。

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章 稱帝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九章 春獵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九章 寧王第二章 緣起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八章 鎖拿第六章 封后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五章 出關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章 軍情第九章 寧王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章 賑災第一章 面聖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六章 謀退第九章 論戰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一章 面聖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五章 入宮
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章 稱帝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九章 春獵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九章 寧王第二章 緣起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八章 鎖拿第六章 封后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五章 出關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章 軍情第九章 寧王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章 賑災第一章 面聖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六章 謀退第九章 論戰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一章 面聖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五章 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