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糧價

如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二所言:“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有唐一代,天下共有四京,西京國都長安,東京神都洛陽,北京龍興之地太原,南京便是天府之國的成都,成都富庶自不必贅言。

在成都城的城東坐落着一座寬大的宅院,宅院的正門,正門高達丈餘,懸掛這一塊大紅色的門匾,上書“董府”二字,此處正是益州高門蜀中董氏的府邸。

董府門高難登,在董府的正堂,今日卻一反往日的冷清,變得熱鬧了不少,大堂中做了約莫六七人。

不過此處的人雖然不少,而且還是董氏的地方,被提及最多的卻不是董家人,而是此地的首官劍南節度使,益州大都督,靖王李瑁。

“我與董老將各位請到此處實是別有用意,我譙氏有族人在眉州府衙爲官,日前我得到消息,靖王賑災所用的糧草不濟,眼下已然捉襟見肘,恐怕撐不上幾日了,靖王勢必要尋籌糧之道。”譙爲周站在正堂中,起身對堂中的衆人道。

譙爲周說完,此地的主人董氏家主董易也起身道:“賑災用糧自然不會是個小數目,這蜀中之地糧食都在何處,想必就不要我來多言了吧。糧食出缺,靖王急返成都,想必爲的就是此事,諸位還是早做打算地好。”

譙爲周和董易的話一講完,下面便開始不自覺地竊竊私語起來。

蜀地雖無崔、盧那樣的天下高門,但世家門閥的數量卻極多,而蜀中的糧食又大多爲這些世家所有,李瑁既有回益州籌糧之意,他們豈會不擔憂。

李瑁此回成都說是回來籌糧,其實就是爲了向他們下刀子,只是下刀的方式和力度還不清楚罷了。

譙氏和董氏是蜀中乃至整個劍南權勢最大的世家門閥,既然譙爲周和董易既然都開了口,大唐中的衆人也紛紛開口道:“譙家和董家乃蜀中世家翹楚,靖王殿下來者不善。我等願以二位馬首是瞻,以據外敵。”

李瑁官拜劍南節度使,但他的情況卻和其他節度使截然不同。李瑁非但官職在此,他的封地也在此,甚至就連他的長子溫江郡王李儴的封地溫江縣亦在此處。

如果真的只是簡單的封地在蜀中倒也罷了,可若是李儴將來要繼承李瑁益州大都督,甚至是劍南節度使的官職,也就是說,若無意外,李瑁父子將來是要在蜀中生根的。

皇室王爵已然極尊,若是再掌握了官場的大權,那整個劍南在李瑁父子數十年的經營之下,這蜀中一代還會是他們世家說了算嗎?倒是莫說是什麼尋常世家了,就連傳承牽連的譙、董兩家也要養李瑁父子鼻息而活,這一幕自然不是這些世家子弟希望看到的。

譙爲周和董易二人看着廳堂中的衆人紛紛表態,心中也是大寬。

靖王李瑁雖然來勢洶洶,但蜀中世家畢竟還是心向自己蜀中還不是李瑁能夠一手遮天的地方。

“承蒙各位擡愛,既然各位並無異議,那譙某就斗膽直言了。”譙氏因爲蜀西兼併田畝之事已經惹得李瑁不悅,譙爲周爲求自保,自然願意先下手爲強。

衆人紛紛附和道:“譙公儘可直言。”

譙爲周應聲道:“靖王殿下畢竟遠道而來,咱們也不必做得太過強勢。李瑁想要向咱們徵糧,必然先要了解成都的糧價,屆時咱們只要將糧價擡高,李瑁若是識相自會知難而退。”

譙爲周坐在次席上說着,下面的幾位家主聽完後卻又不解地問道:“靖王來勢洶洶,恐怕不是易與之輩,光憑哄擡糧價一招恐怕難以奏效吧。”

譙爲周自信地笑道:“哄擡糧價只是其一,若是靖王就此退去自然最好,可若是靖王依舊執迷不悟,想要與我們硬磕,咱們大可在糧價高漲的同時遣人在成都散佈謠言,就說靖王爲求賑災之績,準備在成都各戶人家強徵糧食,每戶所出不得少於一斗,我們再派人做些僞證,到時整個成都城人心惶惶,弄不好還會引起民亂,倒是靖王自顧尚且不暇,他還有心思對付我們嗎?”

衆人聽了譙爲周的話,前後有序,攻守有距,而且他們自己還不需親自出面,確實不失爲良謀,於是紛紛笑道:“譙公高策,我等佩服。”

此時大堂中坐着的是蜀中世家中最爲強勢的幾家,他們他們與自己同心協力,他就有信心叫李瑁討不了好。

不過除了這些譙爲周還有自己的打算,李瑁畢竟是親王,而且還有官職在身,自己與他弄得太僵終歸不是好事。

到時只要逼地李瑁俯首,向他們低個頭,他們倒也未嘗不能擠出幾萬石糧食與他,能拉攏上李瑁對譙氏的發展也是有極大助益的。

————————

蜀中的世家正在商討這怎麼對付李瑁,李瑁也徹夜趕路回到了成都劍南節度府。

李瑁回到成都府後夜色已深,李瑁並未召見府衙屬官,而是直接去內院見了懷有身孕的韋清兒。

“爲夫有要務在身,不能長伴清兒左右,叫清兒一人受苦了。”李瑁坐在韋清兒的身旁,輕撫着韋清兒還算平坦的小腹,柔聲笑道。

韋清兒輕聲笑道:“殿下身負蜀西十萬百姓生死存亡之事,責任重大,豈能在清兒一個女子身上耽誤太多時間。”

李瑁看着懂事的韋清兒,心裡越發地內疚。

李瑁拉過韋清兒的手道:“待爲夫此次籌糧事畢,一定好生抽時間陪陪清兒。”

韋清兒聽李瑁提到籌糧之事,柳眉輕蹙道:“殿下此次籌糧恐怕不易啊。”

李瑁見韋清兒這個樣子,不禁問道:“清兒何出此言?”

韋清兒回道:“昨日清兒在街上陪姐姐閒逛時無意中看到成都糧價,竟然高達八錢銀子一斗,比長安的糧價還要高上兩倍,這絕不尋常,想必是有人估計推動,想要與殿下爲難。”

李瑁凝眉道:“這麼大的陣仗,恐怕不是哪一個人能弄出來的吧。”

韋清兒看着李瑁道:“世家,能如此隨意地控制糧價的只有世家,爲了對付殿下,他們可能聯合了許多世家的勢力。”

缺糧的消息並不隱秘,世家能夠得知也不奇怪,李瑁只是問道:“世家,哼,本王早想會一會他們了。

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十九章 破城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九章 賑災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七章 入城第十六章 人選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一章 面聖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五章 授首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章 賑災第八章 提點第八章 提點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章 神箭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一章 叛亂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九章 破城
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十九章 破城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九章 賑災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七章 入城第十六章 人選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一章 面聖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五章 授首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章 賑災第八章 提點第八章 提點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章 神箭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一章 叛亂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九章 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