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監軍

蕭舉奉命退下後李瑁還沒有離開。

高適看着蕭舉離去的身影,靠在李瑁地身旁小聲道:“殿下,蕭舉不是我們的人,恐怕靠不住。”

李瑁點頭道:“蕭舉的態度搖擺不定,本王自然知曉。”

高適不解地問道:“既然殿下知道蕭舉的情況,爲何還要遣他來主持開礦,劍南鎮能開礦冶鐵的絕不止他一人。”

李瑁回道:“達夫之意本王知曉,可這劍南鎮能開礦冶鐵之人雖多,但蕭舉畢竟是世代爲礦官,最精此道,想在劍南找出一個能和他比肩的人來,恐怕是不易。”

蕭舉的情況和楊慎矜有些許相似,楊慎矜的父親弘農郡公楊崇禮便極擅經濟之道,掌大唐太府,楊崇禮的三個兒子楊慎矜、楊慎名、楊慎餘也繼乃父之才,分別在太、少兩府和戶部就職,

蕭家也是世代從於此道,蕭家子弟對採礦冶鐵有着極深的研究,李瑁自然想要用他爲採礦使。

高適接着建議道:“此處雖然偏僻,但採礦畢竟動靜極大,未免被朝堂知曉,殿下還是應當小心纔是。”

李瑁點頭道:“達夫放心,本王已經着人率軍來此,嚴封嶲州四周各處要道,將採礦的山丘也設障包圍,沒有本王的許可,連只蚊子都飛不出去。”

李瑁來這裡之前就已經行文崔乾佑和馬璘,命他們分別派兵封鎖各處要道,再加上嶲州本就偏僻,鐵礦又在羣山之中,想要傳出去確實不容易。

但是高適聽了李瑁的話,卻稍稍有些擔憂地問道:“咱們這樣做動靜是不是太大了,恐怕會引起他人的猜疑吧。”

李瑁嘴角掛上了一絲笑意道:“本王回府便準備派人送出消息,本王欲練兵西征,討伐吐蕃,嶲州便是本王的屯兵之所,屆時這一切安排自然就名正言順。”

李瑁若要討伐吐蕃,自然需要準備一個後方,而嶲州位處劍南、南詔和吐蕃之間,自然就是絕佳的屯兵之所,任誰都挑不出毛病來。

——————————

長安,大明宮,紫蘭殿。

自打楊玉瑤封后後,紫蘭殿便成了楊玉瑤的居所,頂着皇后頭銜和李隆基寵愛的楊玉瑤更是權傾後宮,莫敢不服。

春日的午後,正是渴睡的時候,英王小李珺正在寢殿的內室被素秋哄着午睡,而楊玉瑤則正和楊國忠在花園中賞景,不過他們也只是看似是在賞景,卻沒有半點賞景該有的氛圍。

“當時是你跟本宮說的,只要本宮能逼李瑁出京,你便能在半年內顛覆李亨的太子之位,將珺兒扶上東宮,如今半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差不多了,本宮到現在連一點影子多看不到。”楊玉瑤的心情顯然不適合賞景,面對滿園春色,她卻只想着怎麼埋怨楊國忠。

楊玉瑤和楊國忠相識已久,楊玉瑤從未如近日這般討厭楊國忠。

楊國忠着實是個庸才,在楊氏同時掌握內外廷的情況下,竟然還沒能搞丟李亨的太子之位,反倒讓他又穩穩當當地坐了半年。

楊玉瑤每每想起李隆基一日日老去的身體,心裡總會莫名地煩躁,她不知道李隆基照李隆基這樣玩樂下去還能有多久的壽命,她最爲擔心的就是哪一天李隆基駕崩了,李亨卻還是太子,佔據着大義,那到時她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每每在此時,他就會想起李瑁,若是李瑁願意全心全意地幫她,幫助珺兒登基,她何必將寶都壓在楊國忠的身上,搞得自己進退兩難。

楊國忠能爲右相,多半是仗着楊玉瑤的幫助,楊國忠面對楊玉瑤的抱怨自然沒有半點脾氣。

楊國忠解釋道:“娘娘稍安勿躁,今日我已經發動廷議,並已經派人去信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倒是隻要我們一同發力,李亨必然難逃一劫。娘娘再稍侯數日,很快便該有消息了。”

此次楊國忠的計劃已經算得上週密了,只要各方按部就班,李亨此次確實很是危險。

楊國忠等人是楊玉環在長安唯一可以依仗,也是最爲信任的了,也不會過分指摘。

楊玉瑤既然提到了李瑁,她對李瑁本也頗爲忌憚,自然會想知道李瑁的消息,於是楊玉瑤看了眼楊國忠,接着問道:“李瑁離京也有半年了,他近來可還算安分?”

楊國忠搖了搖頭,對楊玉瑤道:“李瑁近來可沒閒着,他非但順利平定了蜀西水患還將蜀地世家收服,威逼原本在我旗下的五斗米教,害得我損失慘重。”

楊玉瑤聽了楊國忠的話,眉頭不禁緊鎖了起來。

李瑁從來了得,他府內的文武之人也都是當世人傑,自然會引起楊玉瑤的忌憚,可以說,李瑁雖然人在劍南,但楊玉瑤卻沒有一刻能對他放的下心的。

“咱們這個妹夫果然是不消停,到了哪兒都是這個樣子。”楊玉瑤輕聲嘆道。

楊國忠原本放着五斗米教在劍南,又可以拉攏蜀地世家爲的就是牽制李瑁,如今這兩顆釘子已經被李瑁拔掉了,楊國忠自然也放不下心。

楊國忠同感道:“娘娘之言有理,咱們是該想個法子對付一下李瑁了。”

楊玉瑤問道:“李瑁遠在劍南,我們如何對付?”

楊國忠凝眉沉死了片刻,方纔道:“安西、隴右、范陽幾鎮節度均有監軍巡檢,唯獨劍南鎮沒有,我們何不上奏皇上,向劍南鎮派駐監軍,皇上對李瑁也並非全然放心,向來皇上會準允的。”

楊玉瑤想了想,臉上似有不解之色:“監軍雖有協理軍務,督察將帥,但李瑁不同於尋常節度,監軍當真能製得住他嗎?”

大唐的監軍雖然職權極大,但均是由李隆基身邊的心腹宦官出任,尋常節度俱是外臣,自然攝於監軍太監的地位,不敢擅動,受其節制,但李瑁乃是皇子,也算是太監的主子,哪個太監敢去與李瑁爲難,節制李瑁?

楊國忠道:“尋常宦官自然難以節制李瑁,也沒這個膽子,但有一個人卻不同,他與李瑁本就舊怨極深,若是放他去劍南,他一定求之不得。”

聽着楊國忠的話,楊玉瑤的腦海中突然浮現了一個人的名字--林招隱。

開元二十七年,林招隱封李隆基之命去玉真觀接楊玉環入宮,被李瑁一手阻撓,自此林招隱失去了李隆基以往的寵信,也被高力士視爲眼中釘,日子難過地很,若是能派他去劍南監軍,節制李瑁,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新軍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一章 叛亂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八章 瑛娘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九章 春獵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高仙芝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四章 贈禮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章 提詩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章 胡兒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二章 誤闖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七章 新軍
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新軍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一章 叛亂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八章 瑛娘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九章 春獵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高仙芝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四章 贈禮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章 提詩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章 胡兒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二章 誤闖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七章 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