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

安慶緒一聽到李瑁率軍殺來的消息,跑地極快,丟下了一應物什,帶着幾個親信,騎着快馬便逃出了西門,等李瑁率背嵬軍趕到,早已人去樓空。

“安慶緒人呢?”李瑁指着安慶緒凌亂的牀榻,對在屋外俘獲的婢女問道。

“王爺,不,安慶緒一聽到殿下將至,已經落荒而逃了。”婢女看着李瑁,如實稟告道。

“殿下,末將帶人去追。”同來的背嵬軍兵馬副使李晟見敵帥安慶緒奔逃,於是請纓道。

李瑁想了想,搖了搖頭道:“窮寇莫追,此時安慶緒想必已經逃遠了。”

此戰安慶緒乃是最大的功勞,李晟豈能眼睜睜地看着安慶緒從手邊溜走,於是試圖爭取道:“末將只需率本部三十人馬便可,還望殿下準允。”

李瑁搖了搖頭道:“本王並非擔心有埋伏,而是活着的安慶緒對本王的價值興許更大些。西行之路已經被仁杰封死,安慶緒唯一的選擇就是北上,如今河北軍都在史思明的手中,此時放安慶緒回去正好爭權。”

一個史思明不好對付,一個安慶緒也不好對付,但是史思明和安慶緒放在一起,那便要好對付許多。

李晟年輕,臨陣經驗固然不足,但天賦卻頗高,李瑁只是輕輕一點,他便明白了過來。

“殿下計在攻心,下官佩服。”李晟拱手道。

李瑁拍了拍李晟的肩膀,笑道:“眼下還不是說這些的時候,現在當務之急是配合崔將軍夾擊長夏門,攻入洛陽。”

“諾。”李晟躬身應諾,和李瑁率軍往長夏門趕去。

昨夜城中一場戰亂,洛陽城的百姓都聽在耳中,百姓們雖然聽得屋外喧囂無比,但也沒有幾個人有膽子出去查看的,等到了天明膽子百姓們聽得屋外安靜了,終於敢稍稍地敢出去觀望了。

等到百姓們再去觀望時才發現,整個洛陽城已經在一夜之間變了天。城牆上的燕軍大旗已經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硃紅色的唐旗,還有象徵李瑁身份的靖王旗。而在洛陽各條主道的兩側,來回巡邏的也是身着劍南軍衣甲的大唐士卒,而非燕軍。

這入眼的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昨夜一戰靖王李瑁率唐軍大獲全勝,東都洛陽又重歸大唐了。

百姓們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奔走相告,鄰里間相互告知,更有甚者甚至吹吹打打慶祝上了街頭。

“殿下光復東都,百姓歡欣雀躍,可謂社稷之福。”李瑁和李泌同立於皇城之上,李泌看着城下奔走慶祝的洛陽百姓,由衷嘆道。

李瑁點頭道:“安祿山殘暴無度,亂行苛政,洛陽百姓久受其害,今日百姓重歸大唐,不必再受叛軍欺壓,自然如此。”

自打安祿山佔領洛陽後,安祿山雖定都在此,也並未大肆屠殺,但畢竟燕軍短糧,許多軍糧均是自百姓家中強行爭得,自然惹得民怨沸騰。如今洛陽重歸大唐,一切照舊,百姓們自然歡喜。

李泌道:“如今洛陽雖定,但安賊仍在腹地,殿下尚有幾件要是要做,耽誤不得。”

李瑁聽李泌這麼說,當即一臉正色道:“還請長源教我,本王洗耳恭聽。”

李泌道:“殿下眼下當速爲者莫過三事:其一,安賊急攻閿鄉,李將軍守城劍南,殿下當速派軍前往馳援。”

李瑁道:“這是自然,待士卒稍加休整,本王便當令馬璘速領軍五萬爲先鋒,急赴陝郡。”

李泌點了點頭,道:“其二,欲守洛陽必守虎牢,殿下當強取虎牢,孟津,以斷安賊叛軍南下北歸之路。”

虎牢關位處洛陽之東,乃河北通往洛陽的必經之地,手握虎牢,河北便無力自陸路東進。而孟津則在洛陽北端,是自水路南下洛陽的要津渡口,同樣至關重要。

李瑁道:“安賊大軍盡在西面的閿鄉,要取虎牢不是難事,至於孟津則是安賊退兵的要道,可能有些棘手,本王會安排李宓走一趟。”

李泌接着道:“其三,江淮乃天下富庶之地,得江淮者半據中原,皇帝爲提防殿下,以延王李玢爲淮南道節度使,據地自守。然淮南兵少,又少經戰事,殿下當遣大將前往,收淮南爲己用。”

李瑁道:“彥平和張巡正在睢陽整募新軍,本王當令彥平率睢陽及本部人馬四萬,南下淮南。延王不善軍事,手中又無大將可用,淮南當可傳檄而定。”

延王李玢此前從無爲將的經歷,如今被冊爲淮南節度使也是李隆基臨時起意,而武彥平卻是軍中宿將,對付區區李玢自然不在話下。

提到武彥平,李瑁自然就想到了張巡,李瑁對李泌問道:“本王欲以張巡爲河南尹,鎮守東都,長源以爲如何?”

李泌回道:“張巡頗有才幹,也精通地方政務,爲河南尹當爲上佳人選,不過張巡畢竟外來,恐怕不通洛陽風土,殿下可命達奚珣相輔。”

李瑁點頭贊同道:“如此最好,本王上表以達奚珣爲從二品河南牧,張巡爲從三品河南尹,洛陽之事以達奚珣爲名,由張巡掌事。”

李瑁與李泌在這洛陽皇城上不過區區幾句話,河南、淮南大勢便以蓋棺定論,而與此同時,閿鄉城外的安祿山卻已經急紅了眼。

區區一個閿鄉城,他十餘萬大軍強攻,攻了整整一天一夜,硬是沒能登城半步,這個時候安祿山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爲何李瑁敢把寶盡數壓在李光弼的身上,讓他率軍兩萬在此守城。

當今天下若論善守者,恐怕已無出李光弼之右了。

“傳令孫孝哲,今日傍晚前若是再拿不下閿鄉,讓他提頭來見!”安祿山此事還不知洛陽戰局如何,心中焦急萬分,對孫孝哲下了死命令。

此事的孫孝哲自打昨日正午開始指揮攻城,到現在就沒合過眼,他的眼睛已經熬地通紅,他在陣前得到了安祿山的死令,看着城上同樣一宿沒閤眼的李光弼,咬了咬牙道:“前鋒全部給我壓上去,不計傷亡!”

孫孝哲一邊說着,一邊拔出自己的佩刀,竟是想要自己親自登城了。

感謝書友從前以後的打賞,多謝一直以來的支持,謹言這廂有禮了...

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九章 決裂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一章 面聖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九章 論戰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章 名將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八章 回府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九章 城破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七章 小道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一章 定議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四章 提詩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八章 襲城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八章 回府第五章 再遇
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九章 決裂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一章 面聖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九章 論戰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章 名將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八章 回府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九章 城破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七章 小道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一章 定議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四章 提詩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八章 襲城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八章 回府第五章 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