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勸降

天寶十年秋,安祿山取洛陽,據河南、河北、河東之地,勢力急劇膨脹,於是安祿山在孫孝哲、田乾真、高尚等一干心腹的攛掇下,於東都洛陽僭越稱帝,國號大燕,自稱爲雄武皇帝,改天寶十年爲聖武元年,佈告天下。

安祿山稱帝后,一面以心腹高尚、投降過來的河南尹達奚珣爲宰相,總掌朝政,一面任命諸多心腹將領爲帥,征討天下。

自打安祿山立國之後,他深知自己根基不穩,底蘊不足,於是他不敢有絲毫的放鬆,並未停下征伐的腳步。

安祿山兵分兩路,一邊他自己親自帶着十五萬大軍攻打潼關,一邊命大將尹子奇率領同羅、突厥、奚等部族聯軍十萬征討河南東南部州郡。

尹子奇兵鋒極盛,河南又少經戰事,不過兩日功夫,宋州、曹州、譙郡、淮陽等地已經盡數投降淪陷,唯一還在大唐手中的只有張巡鎮守的睢陽一地。

睢陽已然成爲大唐江淮一代最後的屏障,睢陽若失,江淮豐糧之地將落入敵手,江漢漕運也將被叛軍切斷,江淮的錢糧將無法運出,盡數爲叛軍所得。

中原戰事本就不多,睢陽也非雄城,更是一馬平川不見天險,尹子奇本以爲以他麾下的十萬大軍想要拿下睢陽豈非易如反掌之事。

尹子奇於是遣麾下部將楊朝宗領兵三萬爲大軍先鋒,率軍攻城,限三日內拿下睢陽。

楊朝宗一路打來,順風仗也打了不少,連東都洛陽都叫他們拿下,區區一個睢陽又豈在話下?

可當楊朝宗氣勢洶洶地率軍趕到睢陽攻城時,他才猛然發現,原來他們以爲可以吹枯拉朽攻下的軟柿子竟是一顆能將他們釘死在江淮之前的鐵釘。

楊朝宗三萬人馬攻城,連日不歇,兩日內竟折損一萬餘人,而他們連睢陽城的城牆上沿都沒有摸到,更何談攻城?

楊朝宗的先鋒人馬圍城數日,待到尹子奇率大軍來到,仍舊沒有絲毫的進展。

此番尹子奇率軍南下是奉了安祿山的命,要橫掃江淮之地,可萬萬沒想到竟然到現在連江淮的門戶睢陽都未曾打開,這叫他的臉上如何掛的住。

尹子奇當即大怒,將楊朝宗撤換,換上了其麾下的李懷仙,還讓投降過來的楊萬石於城下勸降張巡。

楊萬石本是大唐譙郡太守,和張巡鎮守的睢陽正是相臨,兩人因爲所轄之地鄰近,以往也常有往來,也算是熟識了。

楊萬石奉命來到睢陽城下,扯着嗓子對城上叫道:“我乃譙郡太守楊萬石,欲與張太守商談,還請城上的兄弟報個信。”

城樓上的唐軍雖不知楊萬石的用意,但還是將楊萬石的話傳到了張巡的耳中,不過一會兒,張巡便出現在了城牆之上。

楊萬石和張巡相熟,張巡一現身,楊萬石便認了出來,楊萬石對張巡遠遠地拱手道:“在下譙郡楊萬石,向張巡兄問禮了。”

張巡性情剛直,雖然經過了這麼些年,卻也沒有把性子磨去半分。

張巡戟指城下的楊萬石,不屑地笑道:“我張巡乃頂天立地的漢子,豈會與叛主狗賊稱兄道弟!”

張巡的話自城頭傳入張巡的耳中,楊萬石的臉色一下子燥紅了起來。

楊萬石本是唐臣,後來失了臣節,投降了安祿山,這樣的過往被張巡當衆揭露出來,面子上自然過不去,不過楊萬石還有要務在身,雖然羞怒,但還是接着道:“張巡兄你是忠臣,但忠臣又有何用,長安城破在即,如今唐廷大勢已去,燕皇纔是天命所歸,你此時若是降了大燕,獻上睢陽,仍不失侯爵之封,何必跟着唐廷一心求死呢。”

張巡道:“你先爲唐臣,後從安賊,你連人倫尚且不識,何談天命。”

楊萬石聽了張巡的話,接着道:“大燕便是天命,長安將破,唐廷滅亡在即,到時連唐皇都沒了,你又能效忠誰人?有何來的人倫忠義,你這樣豈非自欺欺人嗎?”

張巡哼了一聲道:“叛賊枉顧恩義,犯上作亂,不過一時得意,豈能長久。這天下忠義之士甚多,撥亂反正只是早晚之事,你若是現在回頭,或許還能保住性命,如若不然,身首異處便在不遠了。”

楊萬石在陣前勸降許久,張巡卻一直在喝罵於他,叫他在軍中顏面盡失,一時間楊萬石也來了火氣,他指着張巡怒目爭辯道:“唐廷連番潰敗,損兵折將,哥舒翰垂垂老矣,靖王又被限關中,唐廷都破國亡便是頃刻之事,待到李隆基被吾皇生擒,看你來能否硬氣地起來。”

張巡看着在城下放話的楊萬石,嘴角掛起了一絲冷笑回道:“楊萬石,你恐還不知,靖王殿下日前已經南下,不日將傾西南之兵北上平叛,待靖王兵臨中原,我看你還能囂張到幾時!”

楊萬石聽到張巡的話,一下子有些愣住了,他一直以爲李瑁還被李隆基困在長安,根本沒有得到李瑁已經逃離長安的消息。

楊萬石驚訝之餘,本能地望向了身後的尹子奇,只見尹子奇面色如常,絲毫沒有驚訝的意思,顯然尹子奇是一早就知道的,只是沒有告訴他罷了,楊萬石的心裡不禁生起了一陣闇火。

李瑁離京這是足以關係到天下格局的大事,尹子奇居然密不透風地瞞着他,一個字都不向他吐露,尹子奇根本沒有從心裡信任他,把他當做自己人,害地他在兩軍陣前顏面盡失。

尹子奇看着楊萬石的反應,也知道他心裡在想着什麼,於是對楊萬石道:“李瑁南下本帥也是今日早間纔得到的消息,還未來得及告訴楊太守,楊太守還請勿要見怪。”

說起李瑁,雖然李瑁名聲在外,但以尹子奇的身份之前根本沒有和李瑁打交道的機會,甚至就連面都見過幾次。

所以李瑁在西北和西南的戰績雖然足夠耀眼,但安祿山和他的河北鐵騎也不是紙糊的,尹子奇心裡倒也不見得有多畏懼李瑁,他之所以瞞下這個消息的原因就是爲了給下面的士卒一種睢陽孤立無援,早晚必下的決心。

如今的楊萬石寄人籬下,自然要看尹子奇的臉色,哪敢在這個時候得罪尹子奇,於是楊萬石回道:“大將軍客氣,大將軍爲大局考慮,下官絕無怨言。”

尹子奇看着城頭的張巡,惱怒道:“既然張巡是李瑁的人,那邊無需勸降了,攻城吧!”

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六章 名將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章 緣起第十九章 破城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九章 論戰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章 胡兒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一章 水淹第八章 議政第十九章 激將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
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六章 名將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章 緣起第十九章 破城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九章 論戰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章 胡兒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一章 水淹第八章 議政第十九章 激將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