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

“啓稟陛下,中軍後方不足十里突然出現萬餘敵騎,正自熊耳山殺來。”

安祿山還在陣前督戰,後方的斥候卻突然帶來了這樣的消息驚得他肥胖的身軀猛地一顫。

安祿山喝問道:“後方只有一個被困在閿鄉城的李光弼,何來的敵軍?”

斥候回道:“熊耳山方向來的敵軍正是李光弼麾下劍南軍,還有衛伯玉的神策軍。”

安祿山一聽出現在背後的竟是李光弼,立刻問道:“孫孝哲呢?朕不是命他守着閿鄉要塞嗎?”

斥候回道:“孫將軍的大軍應當還在城外駐守。”

安祿山的臉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怒道:“孫孝哲未動,李光弼並未出城,難道他是從天上飛下來的不成!”

孫孝哲被安祿山留下牽制閿鄉城的李光弼,若是李光弼出城,孫孝哲斷然沒有不知情的道理,李光弼忽然率軍出現,倒是叫安祿山大吃一驚。

其實李光弼雖然不是從天上飛下來的,不過倒也相去不遠了,因爲李光弼是從地下鑽出來的。

自打李光弼接過閿鄉城的城防時,他便已經留好了後手,命麾下上千將士日夜不停,掘出了一條連通熊耳山後山和閿鄉城的地道。

熊耳山亦屬秦嶺山脈,山體又由岩石形成,李光弼命千餘人掘了多日,才掘出一條勉強可供兩人同行的地道。

就算安祿山身經百戰也萬萬不會想到,就在他大軍壓城的時候,李光弼竟然還命人在他們眼皮子底下掘出了一條隧道。

燕軍的主力和注意力都在前線,分別被馬璘和崔乾佑吸引,中軍和後軍兵力相對空虛,如今李光弼一下子從後方殺了出來,燕軍自然亂了套。

更何況他身後還不止是劍南軍,還有兩千當年隨着哥舒翰“橫行青海夜帶刀”的神策軍。神策軍本就和背嵬軍一樣,同爲天下精銳,再加之之前又有四千袍澤喪與燕軍之手,神策軍上下早就憋着一口氣,今日逮到了這樣的機會,豈會不報仇雪恨。

“傳令武令珣,命他務必擋住李光弼的進攻,不得讓他接近中軍半步。”

從斥候報信,到李光弼和衛伯玉神兵天降,率軍殺到燕軍的後側,前後不足半盞茶的功夫,安祿山根本來不及多做準備,只能命後軍主將武令珣倉皇迎戰。

不過自家的情況安祿山比誰都清楚,指望靠着後軍那點人擋住李光弼,無異於天方夜譚,就連安祿山自己說話的底氣都不足。

果然,正如安祿山所擔憂的那般,李光弼來地突然,燕軍此前沒有絲毫的準備,武令珣的後軍不過才一萬人,而且俱是步卒,在李光弼一萬多訓練有素的精騎面前宛如紙糊一般,不過一陣衝鋒便退了開來,讓出了位置。

武令珣雖然仍舊率軍在側翼襲擾,但終是支撐不了多久,不過片刻,又收到了武令珣派人傳來的消息:“後軍失守,李光弼率軍正往中軍而來,請陛下速避開。”

安祿山能有今日的地位,雖有諂媚邀寵的成分在裡面,但大多還是靠着自己一刀一槍拼下來的,安祿山戎馬數十載,豈會不知這些淺顯的道理。

如今兩軍前陣交戰正酣,若是此刻中軍忽然大動,必然會動搖前方士卒的士氣和軍心,這一仗也就不用打了。

安祿山當即拒絕道:“中軍乃三軍之魂,絕不可輕動,傳令下去,命武令珣往中軍兩側集結,守住兩翼,朕倒要看看,李光弼的一萬精騎如何破朕的中軍。”

安祿山中軍所在,正是他那把最鋒利的屠刀——具裝甲騎。

安祿山麾下具裝甲騎,那是由八千胡人組建而成,選壯漢,擇良馬,無論人馬,俱都身披重甲,刀槍難入。

具裝甲騎不止是對士卒,對戰馬,甚至是對兵甲都有着極高的要求,昂貴非常,安祿山麾下八千具裝甲騎乃是他集河北三鎮之力方纔練出,所耗錢糧心血可抵十萬步卒,也正是如此,安祿山纔對中軍有如此信心。

可是令安祿山沒有想到的是,具裝甲騎正面交戰固然無敵,但李光弼根本就不是衝着安祿山去的。

李光弼攻打後軍的武令珣不過是虛晃一槍,待他擊潰武令珣後後,他便立刻調轉方向,拋棄了安祿山,往上游正在和馬璘交戰的左翼田乾真部去了。

李光弼的出現同樣讓田乾真意料不到,當田乾真發現迎面而來的劍南大軍時,一下子還沒能反應過來,等他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劍南軍已經殺到了燕軍左翼的後方。

前方是來勢洶洶的馬璘部,後面是神兵天降的李光弼部,河北軍雖然精銳善戰,但如何能擋住這突如其來的兩面夾擊,兩軍方一交兵,田乾真的後部人馬就徹底亂了陣型。

李瑁正率中軍策馬立於對岸的高地之上,田乾真這邊一處問題,李瑁那邊立刻便發現了異常。

“燕軍左翼的陣容似乎亂了。”李瑁指着奕川對岸混亂的燕軍後部,忽然道。

南霽雲善射,自然也是耳目極佳,他盯着對岸看了片刻,忽然對李瑁道:“殿下,對岸是薊州侯的的帥旗。”

李瑁聽到南霽雲的話,精神一振,極目望去,果然燕軍主力的背後出現了許多身穿唐軍衣甲的士卒。

李瑁心知機會難得,立刻對身旁的親衛道:“立刻傳令馬璘,着他率背嵬軍出戰,務必在一炷香內撕開河北軍的防線,全殲敵軍左翼。”

李光弼雖是奇兵,打得對面措手不及,但李光弼畢竟人少,一旦安祿山率軍圍了上來,李光弼的處境就很危險了。

奕川的上游,馬璘遲遲不能攻破田乾真的防守,早就坐不住了,馬璘一得到李瑁的準允,立刻來了精神,將臨陣指揮之權交由副將,自己帶着四千背嵬軍迫不及待地便撲了上去。

馬璘作戰,向來衝鋒在先,悍不畏死,而他所統帥的背嵬軍更是如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刃,兩者可謂相得益彰。

背嵬軍的進場一瞬間就扭轉了戰局,配合着後方的李光弼,快刀裂帛般迅速撕開了田乾真固守多時的防線。

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章 軍情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章 衝突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五章 離間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六章 人選第八章 議政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章 稱帝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一章 叛亂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八章 提點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七章 論戰
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章 軍情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章 衝突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五章 離間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六章 人選第八章 議政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章 稱帝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一章 叛亂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八章 提點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七章 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