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議政

初春的午後,早已不似冬日那般嚴寒,暖暖的陽光曬在身上,臉上,激起濃濃的睡意。此時若園中小亭裡,斟兩杯劍南春,飲至微醺,枕美人之膝入睡,以美夢佐酒,也算是人間樂事了。

不過曾經的這種閒適已經漸不屬於李瑁了,因爲他發現,自打他爲帝后,每日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每日上百份的奏摺堆積在案頭,高高地如小山一般,直壓得李瑁半點得不了閒,帝王辛苦,由此可知了。

“秋郎你歇會吧,自打用完午膳你就坐着手沒停過,這樣下去哪成。”楊玉環見李瑁辛苦,沏了杯茶,端到了李瑁的案頭對李瑁道。

李瑁道:“這些地方上的奏摺,每一份皆關係千萬人的民生,朕晚批一刻,便可能有人因此受累,朕豈能耽擱。”

楊玉環將茶碗推到了李瑁的手邊道:“再忙總不耽誤喝杯茶吧。”

李瑁從楊玉環手中接過茶,慢慢地啜了一口,舒了舒肩,笑着嘆道:“今日方知帝王辛苦,朕正當壯年,尚能應付,先皇年邁,精力不足,也難怪他放權宰相了。”

楊玉環道:“自古明君皆是如此,秋郎將來是要名垂史冊的,自然是要勤政愛民的。”

李瑁聽了楊玉環的話,將楊玉環攬入懷中,笑道:“能否名垂史冊朕不知道,只是既生在皇室,凡事便身不由己。朕爲求自保,既然稱帝,那邊要做好,便該匡扶社稷,重興我大唐盛世。”

楊玉環道:“陛下年富力盛,正當壯年,又有諸多能臣相助,必可開創盛世,名蓋漢武唐宗。”

李瑁聽到楊玉環的話,臉上也露出一絲激動的神色,拿出一張白紙,提起筆,在上面寫下了六個字。

世家、藩鎮、土地。

“這是什麼?”楊玉環不知李瑁突然寫下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於是問道。

李瑁回道:“世家門閥,藩鎮割據,土地兼併,這是擋在朕面前的三塊巨石,只有搬開他們,朕才能一嘗所願。”

楊玉環不是什麼都不懂的閨中女子,相反地,他這些年跟在李瑁的身後,她自己雖不涉及政務,但多少耳濡目染了許多,還是略懂一二的。

楊玉環依偎在李瑁的懷中,看着紙上的字,對李瑁問道:“世家門閥和土地兼併這些問題都是自大唐立國之初便傳下來的弊病,歷代先皇均致力於此,但均未解決,可這藩鎮割據對秋郎應該算不得什麼吧。除去河北的安祿山外,各處節度使都是秋郎親信,親自從擢拔,對秋郎忠心耿耿,有何好擔憂的。”

李瑁道:“眼下各鎮節度都是朕的親信,他們自然不會違逆朕,但朕總有退位的時候,將來儴兒繼位,他還能彈壓住各地邊帥嗎?若不廢黜節度之制,大唐軍制早晚從邊關爛到朝廷。待年內平定安祿山後,朕便將着手處理藩鎮之事。”

李瑁與楊玉環又閒話了片刻,殿外有宮人進來傳話,趙國公李泌求見。

自打李瑁登基後,覺每日政務繁重,於是便效仿明朝初年之制,在紫宸殿西的延英殿內閣置翰林內院,李瑁以李泌爲翰林院使,爲諸翰林學士之首,負責每日助李瑁梳理朝務,整理奏摺。

楊玉環聽得李泌求見,知道李瑁必有要事要商討,於是主動起身道:“陛下與文帥有國事相商,臣妾不便在此,先行告退。”

李瑁點了點頭道:“好,娘子先去內宮歇息。”

說完,待楊玉環離去後,才命宮人領着李泌入內。

“臣李泌參見陛下。”李泌進了紫宸殿當先拜道。

李瑁一面擡了擡手,一面命人賜座,對李泌問道:“長源來此可是有要事稟奏?”

李泌上前將密奏送到李瑁的手邊,道:“隴右戰報,秦國公命人傳來的消息。”

“哦?”

李瑁聞言,臉上露出笑意,也不打開密奏,直接問道:“仁杰那邊進展如何?”

李泌回道:“隴右大捷,金城告破,李亨府中自刎,屍首秦國公已命人送來京中。”

李瑁道:“李亨兵弱,身邊誰人能是仁杰對手,授首不過是早晚的時候,傳國玉璽可曾截得?”

李泌回道:“傳國玉璽已自李俶處截得,將由秦國公親自運抵長安。”

李瑁聽到這個消息,終於滿意氣道:“仁杰辦事向來如此利落,那李俶等人呢?可曾一道綁來長安?”

李泌面露一絲難色,如實回道:“李俶恐怕綁不來長安了。”

李瑁聞言,知道李俶逃了,於是先是皺了皺眉,而後又舒展了開來,道:“李俶逃了倒也無妨,李亨已死,李俶一介小兒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李泌頓了頓,才道:“李俶被拿下後拒不投降,還試圖作亂,秦國公無奈,已經將李俶當場處死,一同處決的還有李倓、李系、李僅等一干人等。”

李瑁聽到李泌的話,終於知道他之前爲何爲難了,原來原因竟在此處。

拒不投降,試圖作亂,罪名按的倒是不錯,但李瑁又不是傻子,李亨諸子,其中除了李倓還有幾分血性外,誰還有慨然就死的膽氣?自然就是馬璘自己做主,將他們殺了,而馬璘爲何要擅自做主殺掉李亨之後,自然是爲了免除後患。

“長源這是在爲朕斬草除根啊。”李瑁得知李俶等人已經被馬璘處死的消息,輕聲嘆道。

李俶乃李亨之後,曾爲皇太孫,他若不死,李瑁自然難安。可若是馬璘循舊例,將人送到長安,李瑁便會陷入爲難,畢竟是自己的侄兒,又非叛逆元兇,殺與不殺李瑁都很爲難。而如今馬璘殺了他們,這個難題自然就不必李瑁來爲難了,這個污點也不必李瑁來承擔了。

“秦國公忠義,自當爲君分憂。”李泌道。

李瑁問道:“按唐律,此事該如何處置?”

李泌回道:“李亨諸子並非元兇,其中多有無辜,按大唐律例,擅殺宗室至少需褫奪官爵,貶爲庶民。”

李瑁聞言,立刻搖頭道:“斷然不可,朕豈能寒功臣之心。”

李泌道:“秦國公之事若不處置,恐怕難安宗室人心,於社稷不利。”

李瑁接着問道:“仁杰朕非保不可,長源可有良策替朕分憂?”

李泌思慮了許久,方纔回道:“馬將軍西征有功,秦國公的爵位或許可以留着,但官職需得黜免,馬將軍本就是太子武師,何不用之爲東宮太子通事舍人,雖七品官職,亦能顯陛下重視。”

太子通事舍人官職雖低,但卻與李泌曾經的王府文學頗有異曲同工之處,馬璘爲此官職,自然不會有人膽敢輕視。

李瑁當即道:“準,就這麼辦。”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佳節,謹言祝大家中秋快樂!

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九章 寧王第十二章 斬將第五章 立儲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九章 論戰第十六章 人選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章 稱帝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六章 定策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五章 入宮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六章 請帖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八章 回府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章 緣起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章 神箭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六章 定策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七章 危局
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九章 寧王第十二章 斬將第五章 立儲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九章 論戰第十六章 人選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章 稱帝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六章 定策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五章 入宮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六章 請帖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八章 回府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章 緣起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章 神箭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六章 定策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七章 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