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楊昭儀

壽王府正堂,高力士手持玉軸彩絹,眉目莊肅,於堂中昂首而立。

堂下,李瑁,楊玉環,楊玉瑤並壽王府衆人都恭敬地跪拜在地,傾耳聆聽。

“朕紹膺駿命:茲聞蜀中有女楊氏玉瑤,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柔嘉淑順,風姿雅悅,端莊淑睿,克令克柔,安貞葉吉,今冊爲正二品昭儀,位在四妃下,爲九嬪首,賜居承香殿。授金冊金印。欽此。”

聖旨前後統共不過數十字,當高力士讀完後,除了心中早有準備的李瑁,其餘衆人俱都一臉呆滯地楞在了當場,甚至就連當事人楊玉瑤也不例外。

蜀中楊氏雖不算大富大貴之家,卻也是書香門第,自幼便習字讀書的楊玉瑤自然是聽得懂聖旨的內容的。

她真切地聽得聖旨中竟是提到了自己,而且還將自己冊封爲了正二品昭儀。

昭儀乃是後宮九嬪之首,在後宮嬪妃中僅此於貴妃、惠妃、麗妃、華妃這四妃,雖然品級上不如楊玉環的正一品壽王妃,但其中尊貴也是不遑多讓。

聖旨中的內容和這突然而來的幸運讓楊玉瑤彷彿一下子置身夢中,恍恍惚惚地竟忘了接下來該做什麼。

李瑁等了一會兒,見楊玉瑤似乎還沒有接旨謝恩的意思,生怕她失了臣儀,便連忙推了推她,小聲道:“三姐,還不快接旨!”

被李瑁這麼一推,楊玉瑤這才一下子驚醒了過來,連忙伏身在地,口中高呼道:“民女楊玉瑤領旨,叩謝皇恩。”

高力士慢步走了過來,將聖旨輕輕交到了楊玉瑤的手中,笑道:“楊昭儀受此恩旨,從此以後楊昭儀就是宮中的娘娘了,可不能在口稱民女了。”

楊玉瑤口中連忙應了是,擡手接下聖旨,看着手中的彩絹,心中驚喜交加。

昨日她還只是一個寄居王府的孃家外戚,而今日卻成了宮中地位尊貴的昭儀娘娘,兩者之間足有天地之差,人生境遇之變幻,當真叫人琢磨不透。

楊玉瑤畢竟初登其位,心中仍舊有些不明就裡,就在楊玉瑤心中依舊納悶和彷徨時,一旁的李瑁卻開口緩解了楊玉瑤尷尬的處境。

“昨日高翁剛見了楊昭儀,今日便來了這道聖旨,想必楊昭儀能得如此恩寵,必定離不開高翁的引薦之恩。楊昭儀是玉環家的三姐,自幼養在深閨,少經世事,又是初入皇宮,人生地不熟的,以後還請高翁多多看顧啊。”

李瑁的話一下子警醒了楊玉瑤,她這才明白,原來自己能夠受封昭儀,竟都是賴這個高公公的引薦。

楊玉瑤在心中暗暗想到:“昨日自己與他不過匆匆一面,他便能將自己薦爲昭儀,這權勢該是何等的了得。看來妹夫說的沒錯,這高公公果然是皇上身邊最爲親信之人。”

楊玉瑤雖然見的世面不多,但她是也是心思玲瓏的人兒,她一想到這些,便連忙接上了李瑁的話,屈膝道:“高翁引薦之恩,玉瑤沒齒難忘。以後玉瑤在宮中有做的不對的地方還望高翁提點。”

高力士跟隨皇帝數十載,那是何等精明的人物,若非有利可圖,他又豈會親自跑這一趟壽王府?他這趟來爲的就是楊玉瑤這句話。

自打昨日高力士在壽王府中看到楊玉瑤,高力士心中便有了計較。與其由着林招隱那幫人成天在下面動小心思,妄圖動搖自己的地位,不如自己棋先一招,先把他們想做的事情做了,自己引薦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入宮,率先取得皇上的恩寵,捷足先登。

楊玉瑤也的確有讓高力士這樣選擇的資本。

楊玉瑤體態婀娜,白皙豐腴,雖不施粉黛卻也能顛倒衆生,縱然比起一旁的壽王妃楊玉環也是各有千秋,未見絲毫遜色。

高力士看着楊玉瑤,越發覺得自己做的沒錯,高力士當即撫掌一笑,道:“楊昭儀實在是客氣了,爲皇上選拔賢淑,充掖後宮,本就是我等家奴的職責,何需言謝。楊昭儀收拾一下,便隨老奴回宮吧。”

楊玉瑤點了點頭,嫣然笑道:“玉瑤尚有些細軟衣物需要收拾,請高翁稍待片刻。”

說完,楊玉瑤便往徑直後院去了。

楊玉瑤走後,李瑁體貼地看了看似有去意的楊玉環,對高力士道:“我家王妃與楊昭儀姐妹情深,楊昭儀這一入皇宮也不知何時才能得見,李瑁帶着玉環和楊昭儀話別一二,還請高翁稍坐。”

高力士擺了擺手,端起茶盞笑道:“我自在此飲茶,殿下和王妃自去,不必管我。”

李瑁告了聲罪,便帶了楊玉環去了後院。

“阿郎,楊昭儀乃是王妃的堂姐,關係頗爲親善,她此去宮中若是能得了陛下的歡心,對阿郎將來倒是一個不小的助力,我們要不要先送上一份賀儀,先行拉攏一番。”

壽王府的後院中,壽王府的女管事武雲娘小聲問道。

聽了武雲孃的話,李瑁慢慢停下了腳步,在心中暗暗思忖了起來:楊玉瑤非但相貌才華不輸楊玉環,而且她比楊玉環更有心機,更有手段,更懂得男人的心思。這樣的女人一旦入了宮,她將來能夠掀起的風浪自然可想而知。

無論是楊玉環還是楊玉瑤,恐怕自此以後,大唐歷史上終究是要出一位紅顏禍水的楊貴妃了。

若真是如此,李瑁自然沒有力量,也沒有心思去阻攔,他能做的只有雪中送炭,利用楊家的姐妹關係提前結好楊玉瑤,爲自己將來鋪路了。

李瑁點了點頭,回道:“雲姨久在宮中,見多識廣,其中分寸拿捏地自然比我要好,你以爲送什麼比較好呢。”

武雲娘想了想,道:“楊昭儀初入宮闈,再貴重的古玩玉器對她只怕也沒有什麼助力。宮中關係複雜,人物上下打點收買都離不開錢財,與其送她那些華而不實的珍寶,不如直接送她錢財來的實在。”

皇宮裡魚龍混雜,各色人等心思各異,要上生存下去的確少不得上下打點。

“雲姨說的有理,便按你說的辦。”李瑁當即同意了下來。

注:唐朝對外的聖旨一般都需要由門下省審覈通過才能發佈,所以聖旨的開頭一般都是“門下”二字。不過冊封后宮妃嬪應該算是皇帝的家事,這道聖旨未必需要門下省來審覈,所以這裡就沒有以門下作爲開頭。

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九章 寧王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五章 再遇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三章 軍情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章 內鬥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六章 定策第九章 劍舞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六章 請帖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六章 謀退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五章 退封
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九章 寧王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五章 再遇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三章 軍情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章 內鬥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六章 定策第九章 劍舞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六章 請帖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六章 謀退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五章 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