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三策

“逆子!逆子!”

李隆基得知了陳玄禮帶回來的消息,氣地白鬚直顫,恨不得將整個紫宸殿砸了泄憤。

“陛下息怒,千萬仔細龍體呀。”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見李隆基氣的渾身發抖,生怕李隆基氣出什麼毛病來,連忙勸慰道。

李隆基正在氣頭上,哪裡聽得進高力士的勸慰,他指着陳玄禮的鼻子質問道:“朕千叮嚀,萬囑咐,爲何你還會讓這逆子出城,還會給他逃出去的機會?”

陳玄禮如實回道:“末將放殿下出城,末將罪該萬死,但昨日確實是惠妃娘娘祭日,靖王出城祭拜此乃人倫之禮,末將實在無從阻攔。”

父母綱常乃人倫之禮,李瑁要在祭日爲生母祭祀,誰敢阻攔?誰能撐地住着這鋪天蓋地的輿論?

李隆基問道:“朕命你遣人整日跟在他身側,難道你沒有照做嗎?”

陳玄禮回道:“末將卻是遣了一支百人的護衛隨身保護靖王,但不知怎的,劍南鎮的背嵬軍竟悄悄潛進了長安,將靖王帶走了。末將一路追了出去,一直追到漢中,還是沒能留住靖王。”

背嵬軍乃大唐邊軍四大精銳之一,縱橫西南未逢敵手,陳玄禮在陳倉道遇到背嵬軍自知不是對手,根本就沒有動手,而是直接就任由背嵬軍護着李瑁離去了。

李隆基聽了陳玄禮的解釋,心裡的怒氣非但沒有減滅半分,反倒更加氣憤了。

李隆基對一旁的高力士吩咐道:“即刻傳令下去,削去靖王親王之爵,罷免其一應官職,另外再派兵前往劍南擒拿這個逆子,朕要他親自跪在殿前認罪!”

李隆基的口諭下達,高力士和陳玄禮的臉上同時露出了一絲苦色。

中原、河北戰事不利,已經摺進去十餘萬人了,此時朝廷能夠守住潼關,擊敗安祿山已是萬幸,哪還有多餘的兵力兩線作戰,同時向劍南用兵?

高力士連忙諫言道:“陛下息怒,靖王雖然擅自南下,但畢竟沒有抗旨造反,此時若是對西南用兵,恐怕會逼反靖王,甚至會對潼關戰局不利。”

高力士並未直接言明朝廷兵力不足,而是藉口潼關戰局,也算是照顧到了李隆基的顏面了。

李隆基雖然固執,但不是傻子,以眼下大唐的狀況,連安祿山都應付不來,如何能夠兩線作戰,向劍南出兵。

而且李瑁在唐軍中威望極高,李瑁曾任隴右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禁軍、隴右等數萬士卒都曾在李瑁帳下效力,一旦他們得知李瑁造反,對士氣的影響將會是毀滅性的。

事情孰輕孰重李隆基自然分辨得出來,他稍稍平復了片刻,對高力士道:“也罷,待朕平定了安賊叛亂在回頭收拾這個逆子。”

李隆基本想着等他平定了安祿山的叛亂,便佈告天下,聲討李瑁,讓他跪在自己腳邊認錯,讓他知道背叛自己的下場。

想到這些,李隆基的新軍就越發地定不下來了。

李隆基向高力士問道:“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到哪兒了?”

高力士回道:“哥舒翰正在隴右整軍,恐怕再過三日就該入關了,約摸五日便可到長安。”

李隆基顯然對哥舒翰的速度不滿,李隆基皺眉道:“傳旨讓哥舒翰在快些,三日後的傍晚,朕親自在麟德殿爲他接風。”

——————

李瑁經陳倉道,過了漢中,很快就到了劍門關,劍門關外,李泌、馬璘、李光弼還有崔乾佑等人已經率衆在關外相侯。

李瑁雖然已經到了劍南地界,安全已然無虞,但他的志向自然不止於此,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於是他一入關內便將這些心腹都傳到了內室中商議要事。

“劍南大軍可曾整備?”此處又沒有外人,李瑁不必有絲毫的客套,李瑁開門見山地問道。

分別掌軍劍南的馬璘和崔乾佑回道:“除去駐守邊關的幾萬人,餘下西南十八萬大軍俱已在益州候命,兵強馬壯,只待殿下一聲令下便可北上。”

“糧草呢?”李瑁轉過頭去,向楊慎矜問道。

楊慎矜如今爲劍南道度支使,掌管劍南錢糧。

楊慎矜回道:“今日之事我等已籌劃多年,益州壓下所囤糧草至少可供大軍兩年耗用,剩下的還在從南詔調集,月內可至。”

楊慎矜膽魄雖然不大,但論起掌財調度之道,絲毫不在西漢蕭何之下,李瑁聽了楊慎矜的話,滿意地點了點頭,又對李泌道:“如今兵馬錢糧均已具備,此戰該當如何,長源可有策教我?”

李泌回道:“如今中原已失,叛軍兵臨關中、江淮,局勢甚是微妙,臣有上中下三策可供殿下擇選。”

“三策?說來聽聽。”李瑁一聽到李泌的話,一下子來了興致,開口問道。

李泌道:“臣的上策便是隔岸觀火之計,殿下可率軍固守劍南,眼觀潼關大戰。待叛軍獲勝,殿下則可靜待關中城破,皇帝棄長安而逃,盡失民心之時再領兵出劍閣,收復長安,擊退安賊,挽天下於即倒,順勢便可入都順應大勢。”

李泌的上策說完,李瑁滿臉的沉默,一個字都沒有說,於是李泌接着道:“中策便需得乘虛而入,如今安祿山兵臨潼關,皇帝調天下兵馬前往禦敵,關中防備必然空虛,聯合長安內應,先於安祿山攻入長安,而後再與安祿山決於關中,鼎定天下。”

李瑁聞言道:“在關中決戰,恐怕於國不利,會毀了大唐的根基啊。”

大唐的根基在關中,在長安,和安祿山決於關中,到時候恐怕整個關中都會陷入戰禍,關中恐怕數十年都緩不過氣來。

李瑁顯然對這個計策也不滿意,於是李泌繼續道:“如此說來就只剩下策了。殿下可率軍東出巴郡,順江而下,過江陵,取襄陽,兵臨上洛和東都,逼戰安祿山。待勝了安祿山後,殿下便可大勝之勢及天下聲望入主關中,莫有能當者。”

其實對於李瑁而言,李泌的三策無非就是與安祿山還有朝廷決戰先後的問題。

上策還有中策,無非就是逼朝廷先與安祿山一絕高下,然後李瑁在出手收拾亂局,對於李瑁而言自然簡單了一些,但卻放了安祿山入關。

如果放縱安祿山入關,甚至破了長安,倒時亂兵之下,大唐心腹之地一片蕭條,屍骨遍野,縱然李瑁得了這天下又能如何,無非還是一堆爛攤子,安史之亂依舊讓大唐走向了衰亡,所以上策於李瑁而言雖是上策,但於天下百姓,於大唐而言卻是下策。

李瑁沉默了良久,於是還是下了決心,他要的不只是皇位還有天下,還有盛世大唐。

“砰!”

李瑁重重地一錘桌案,起身道:“出兵上洛,本王要先滅了安祿山。”

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八章 回府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八章 鎖拿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章 暗探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八章 瑛娘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章 胡兒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章 軍情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八章 襲城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八章 提點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八章 鎖拿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九章 激將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九章 密謀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章 心機
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八章 回府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八章 鎖拿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章 暗探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八章 瑛娘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章 胡兒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章 軍情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八章 襲城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八章 提點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八章 鎖拿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九章 激將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九章 密謀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章 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