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

自昨夜子時開始縱火攻城,至今已有近三個時辰,原本漆黑的夜色也漸漸變得明亮。

就着天邊初生的一縷曙光,李瑁看到史思明提槍策馬出現在了山谷的谷口,而在他的馬上,正五花大綁着一個半死不活的安慶緒。

“末將史思明不負陛下所託,已將安慶緒擒拿,請陛下發落。”史思明來到李瑁身前,先是提起安慶緒,將安慶緒丟在李瑁的馬前,而後自己翻身下馬,跪地拜道。

“呃...”安慶緒被史思明重重地摔在地上,後背着地,本就有傷在身的他疼得險些背過氣去。

不過安慶緒被擒拿,李瑁最先看的倒不是安慶緒,而是史思明。

此時的史思明早已沒有早先入谷時那般風采了,看上去反倒是狼狽不堪,衣甲也有些殘破,甚至身上還掛了彩,小腿上的傷口還未來得及處理,顯然,方纔一戰,史思明必然是拿命在博了。

李瑁沒有管被摔在地上的安慶緒,先是上前扶起了史思明,道:“史將軍爲國擒敵,辛苦了,快快請起。”

史思明起身謙虛道:“末將能擒得安慶緒,全賴陛下之功,末將不敢居功。”

李瑁笑道:“史將軍之功朕和衆將士盡數看在眼中,史將軍放心,朕絕不會有半點偏頗。”

生擒安慶緒乃是大功,有李瑁這句話,史思明飛黃騰達自然不在話下了。

李瑁與史思明說完話,似乎終於注意到了一旁的安慶緒。

李瑁走到安慶緒的身旁,蹲了下來,看着五花大綁,被捆地結結實實的安慶緒,李瑁問道:“你安氏父子謀反之時,可曾想到會有今日?”

安慶緒回道:“朕...”

安慶緒一個“朕”自方纔說了一半,他自己也一下子停住了口,竟說不下去了。

安慶緒在旁人面前尚能以帝王自居,但當他到了李瑁的面前卻總有一種莫名的彷徨和自卑。

他本爲唐臣,雖僥倖稱了皇帝,但當他面對天下正統的李瑁時,仍舊難免自慚形穢。

這世事本就是如此,龍就是龍,蛇就是蛇,就算走蛇僥倖化蛟,那也不是真龍,是上不得九天的。

“小人雖一時叛逆,但早有悔意,還望陛下饒命。”以爲階下囚,安慶緒本就不是剛直之人,如此情況下安慶緒自然極盡自己所能,求饒活命。

李瑁低頭看着安慶緒的模樣,哪還有半點帝王模樣,於是好笑道:“你有何功勳,竟也敢叫朕饒你性命?”

安慶緒見李瑁發問,忙回道:“臣斬殺叛首安祿山,也算是立下了功勞,還望陛下明察。”

李瑁聽了安慶緒的話,臉上不禁浮現起了滿滿的不屑之色,安慶緒爲了皇位弒殺親父,竟還算到了自己的功勞簿上,也算是無恥之尤了。

李瑁問道:“弒父逆行也算功德?”

安慶緒點頭忙回道:“那是那是,若非小人殺了安祿山,陛下平叛之路必有險阻,小人也算是立了功的。”

李瑁聽着安慶緒的辯解,不禁也爲之乍舌,這世上竟還有這等人,李瑁當即擺了擺手道:“如此人物也配存活於世,史思明,把安慶緒立刻斬了。”

安慶緒是史思明擒來,李瑁還要安慶緒也死在史思明的手中,李瑁吩咐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此處。

安慶緒見狀,當即大急,史思明爲人,安慶緒還是知道的,史思明要殺他,決計是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的,安慶緒連忙道:“陛下,小人還能爲陛下叫開雄武城,若沒有小人,要攻下雄武城絕非易事啊。”

李瑁背對着安慶緒走着,對安慶緒的話頗爲不屑,安慶緒一死,雄武城上下還有誰會賣命守城?雄武城上下的人心已經散了,這時想要破了雄武城不過是舉手之事。

李瑁頭也不回地接着對史思明吩咐道:“殺了安慶緒,拿他的人頭破了雄武城,朕記你大功。”

“諾!”後面的史思明朗聲應諾,舉刀斬下了安慶緒的人頭。

“咕嚕咕嚕。”一陣滾落之聲,安慶緒人頭落地,安氏父子叛亂至此徹底平定,河北再歸大唐。

不過此時安氏父子叛亂雖以平定,但李瑁卻依舊沒有徹底鬆懈下來,因爲河北之地仍舊存在着隱患。

河北之所以能夠叛亂,而且聲勢如此浩大,除了安祿山狼子野心,李隆基昏庸盲目之外,河北本身也存在這極大的問題。

河北多世家,燕趙豪強更是無數,這些人家大多不尊王法,目無法紀,甚至私下蓄養家丁兵卒,堪比府軍,這是河北自古就留下的問題。

當年隋末,竇建德兵力冠絕天下,之所以沒能順利南下,也與河北的這些天生的弊病大有關聯。

燕趙人士好戰,非但是外戰,甚至打起內戰來也是毫不含糊,他們眼中看重的只有利益和武力,其餘的均不在他們眼中。

要想徹底平定河北,光殺了安祿山和安慶緒還不夠,滅了燕軍也不夠,李瑁真正要做的是徹底限制住這些燕趙豪強的勢力,削去他們的武力,收取他們的兵甲,才能從根子上解決河北不穩的問題,這也是李瑁一早和李泌便有所商議的。

李瑁一回到薊城,他先是撤換各處官員,換駐士卒,將唐軍遍佈薊城內外,各處街道上也都巡視着唐軍的士卒。

在他徹底穩定了薊城的局勢之後,他便立刻下令搜查各處人家,尤以那些名聲在外的豪強世家爲主,命人詳細搜查,將搜出的兵甲之類全部歸於一處。

而後李瑁又對那些藏了兵甲在府內的豪強們嚴加問罪,凡兵甲過十副者,無論來源爲何,是否正當,皆以勾結叛逆論處。

李瑁這麼一搞,這些世家豪強頓時慌了神。

私藏兵甲固然不合大唐律例,但在這燕趙之地本就是千年留下的陳規,無論是誰當權都只是睜隻眼閉隻眼,不會較真,偏偏李瑁卻這麼做了。

可如今的李瑁數十萬大軍囤積河北,誰又敢不服?

李瑁將這些世家豪強的主事人盡數治罪,殺的殺,罰的罰,整個薊城的風氣爲之一肅,而且這種風氣還在迅速地往河北其餘州縣散佈,河北各地的世家豪強頓時收斂了不少。

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五章 出關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二章 誤闖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四章 結盟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章 衝突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六章 盧婠婠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章 謀算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章 決策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一章 冷箭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一章 勸進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章 心機第四章 結盟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四章 請戰
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五章 出關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二章 誤闖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四章 結盟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章 衝突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六章 盧婠婠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章 謀算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章 決策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一章 冷箭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一章 勸進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章 心機第四章 結盟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四章 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