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

李瑁地奏摺送至李隆基的案頭,奏摺中雖未言明刺客是誰,但李瑁卻說這刺客中有人操着一口熟練了鄯州口音。

鄯州乃隴右鎮的治所所在,操着鄯州口音,等於就是指認刺客是隴右鎮的人,太子黨所面臨的局勢一下子便惡化了。

其實此次李瑁遇刺,並沒有任何鐵證能夠證明人是皇甫惟明派出的,也沒有半點證據證明皇甫惟明和韋堅所談之事和行刺李瑁有關。

但朝政之事偏偏就是這樣,雖然皇甫惟明和韋堅可能是被冤枉的,但這些都已無關緊要。

李隆基早就想要削弱李亨在方鎮的勢力,願意相信;李林甫與太子早有仇怨,想要相信;再加上李瑁和李琮等諸位早有野心的皇子的推波助瀾,無論皇甫惟和韋堅做了什麼已經不重要,因此事情已經蓋棺定論——刺客就是皇甫惟明和韋堅所派,目的就是爲了剪除太子登基的對手。

李瑁的奏摺進宮不過半個時辰,此案的證據雖然尚顯不足,關於此案的結果已經由李隆基親自定奪。

韋堅、皇甫惟明爲謀廢立之亂,刺殺親王,均流放嶺南,終身不得還朝;韋堅之弟將作少匠韋蘭、兵部員外郎韋芝因上疏替兄長鳴冤叫屈,還試圖攀扯太子,被罷免官職,永不敘用。

太子李亨爲表清白,將自己從刺殺李瑁地事情中徹底摘出來,以自己與太子妃韋氏情義不睦爲由,斷絕夫妻關係,逐出東宮,可憐太子妃韋氏,從此便要在寺廟中青燈古佛,與經書爲伴了。

經此一事太子黨一種官員折損嚴重,多爲干將紛紛落馬,下面的官員也被牽連了許多,或貶官或流放,太子黨幾乎損失近半,太子李亨本人也因爲棄車保帥的舉動引起衆多朝臣的不齒,聲望大跌,其休妻之事還一度被有心人編作民謠,傳唱長安。

李亨拋棄的行徑和昔年的李瑁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時間李亨名聲極差,但倒是李瑁在民間的風評上漲許多。

近日外面風聲正緊,李瑁也不願牽涉其中,索性藉口自己肩膀受傷,行動不便,將左武衛的軍務全部甩給了新晉的左武衛將軍崔乾佑,自己樂得清閒,整日在府中閉門不出,陪着懷有身孕的楊玉環品花賞曲,悠遊自在。

時值早春,正是百花初開的時節。

壽王府的花園中諸花品類繁盛,春花已然趁着春風悄然發芽,綻出根根花蕊,晶瑩可愛。

早間飯後,李瑁正陪着楊玉環在花園中賞花品茶,事情倒是閒適,只是李瑁的臉色卻有些沉悶,不似往日那般總能逗得楊玉環嬉笑連連。

“韋大人和皇甫將軍之事並非秋郎一人所能定奪,秋郎何必如此自責。”

在外人眼中,李瑁或許是個高高在上的親王,地位尊崇。身在權力鬥爭的中央,做起事情來自然也是決斷果厲,像一個老政客一樣不會受絲毫個人情感的影響。

畢竟像他這樣能夠動輒下令夜屠數萬吐蕃俘虜的人物,就算不是白起那般嗜血的殺神,也應當與仁慈掛不上半點勾

但這也只是外面的看法,作爲與李瑁朝夕相處的枕邊人,沒有任何人比楊玉環更理解李瑁,甚至是李瑁自己。

只有她知道,李瑁剛從隴右歸來後的那幾日,時常在半夜驚醒的場景,驚駭的眼神,還有寒冬臘月裡額頭上黃豆般大小汗珠。

殺俘不祥,除了虛無縹緲的天道,李瑁何曾不受自己內心的煎熬?

好不容易,過了月餘,隴右之戰的餘陰終於過去,可因爲太子黨的冤案,因爲那許多被抄家滅族的無辜之人,李瑁又一次陷入了夢魘。

在旁人眼中,李瑁是他們的主公,壯年意氣,雄姿英發,駕馭着壽王府這駕馬車開疆拓土,穩穩前行,彷彿世上沒有能夠叫他畏懼和退縮的事情。

但只有楊玉環知道,李瑁也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也有內心柔軟的地方,他遠不似李林甫那般無情與陰險,他也會覺得疲憊和艱難,但是他沒得選擇,身爲被李隆基選中的棋子,要麼吃人,要麼被吃;要麼進,要麼死,時局根部不允許他退縮,甚至連原地踏步都很危險。

李瑁擡頭看着楊玉華,幽幽地嘆了口氣:“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爲而死。若是沒有我的那封奏摺,這件案子也辦不成鐵案,那許多被毀家滅族的無辜之人,總歸有我的因果在裡面。”

李瑁正在嘆着氣,花園的門口,武雲娘快步走了過來。

“阿郎,府外有一女子求見,自稱是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的女兒皇甫瑛娘。”

李瑁聽到這個名字,臉上微微一愣,不自然地問道:“她怎會來此。”

武雲娘如實回道:“皇甫惟明被陛下下旨罷官流放,她是來向殿下求情的,她希望阿郎能夠向陛下呈情,收回那封奏摺。”

聽着武雲孃的話,李瑁無奈地笑了笑。

皇甫瑛娘雖然生與官宦之家,畢竟還是個單純的女子,對於朝政之事一竅不通。

朝事其實她想象的這般兒戲,說變更就變更的,皇甫惟明的判決是朝中勢力各方相互斡旋的結果,也是李隆基想要看到的東西,其實那一個人就能挽回的?

此事事關整個大唐官場,其中的利益牽扯實在太多太複雜,一旦做出了決定,誰都改變不了。

“雲姨,你讓她回去吧,告訴她,此事本王也無能爲力。”李瑁搖了搖頭,對武雲娘道。

武雲娘道:“她在門外已經等了許久,恐怕不會輕易離去吧,她若是執意不走又該如何?”

武雲娘過去跟着武惠妃在皇宮中摸爬滾打了二十年,眼光何等老道,她只看了皇甫瑛娘幾眼,問了幾句話,她便知道這個女子必定和李瑁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只是她拿捏不住他們到底到了什麼程度,這纔來請示李瑁。

李瑁極爲爲難地斟酌了片刻,眼中露出一絲蕭索,輕聲嘆道:“那就按規矩辦吧。”

李瑁口中所謂的規矩武雲娘自然清楚,若是來客強留,便只有強行驅逐了。

武雲娘走後,楊玉環看着李瑁,問道:“此案雖然已經大定,但皇甫惟明的身上也有許多功勞,若是秋郎開口,皇甫惟明未必非要終身流放嶺南,貶回故里也未嘗不可。”

李瑁溫柔地看着楊玉環,看着她漸漸隆起的小腹,掙扎着搖頭道:“今時不同往日,如今你已懷有了爲夫的孩子,爲了這個家,我輸不起,也不能輸,貶回故里總有敘用的可能,我要的就是永絕後患。”

楊玉環看着李瑁痛苦的樣子,心中一陣心疼。

她站起身子,走到李瑁地身邊,輕輕摟着李瑁,將李瑁地耳朵貼在自己的小腹,輕輕地撫摸着他的頭頂,彷彿在哄着一個睡不着覺的孩童。

第十七章 小道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四章 提詩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八章 返程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八章 起兵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七章 閿鄉城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章 軍情第八章 瑛娘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七章 新軍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六章 謀退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章 結盟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終章 盛世再起第七章 救人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
第十七章 小道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四章 提詩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八章 返程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八章 起兵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七章 閿鄉城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章 軍情第八章 瑛娘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七章 新軍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六章 謀退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章 結盟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終章 盛世再起第七章 救人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