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淹

“咻、咻、咻...”

潼關城內正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而數百里之遙的宛城,已是一陣血雨腥風。

自今日晨間起,劍南軍已經攻城一個上午,從天剛矇矇亮的清早,打到了烈日高懸的正午。

宛城城下,李瑁身着明光鎧,跨下照夜玉獅子,立於中軍的陣前,一臉正色地看着城上,一對劍眉緊鎖,絲毫不見前幾日的輕鬆。

“三個時辰,已經打了三個時辰,攻城的進度還是沒有一點進展。”李瑁擡頭看着宛城固若金湯的城牆,不滿道。

站在李瑁的身旁,手握令旗的馬璘面色一紅,對李瑁道:“宛城乃江漢重鎮,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城高池深,一時間想要攻下實在不是易事。”

宛城曾爲東漢龍興之地,自東漢始便被營建爲重鎮,北接洛陽,西近長安,正處要衝,城防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馬璘的話,李瑁也知道,他本也沒有責怪馬璘的意思,於是接着對馬璘的副將李宓問道:“攻城的先鋒損傷如何?”

李宓如實回道:“崔將軍主攻城東,那邊的情況暫未傳過來,不過光城西這邊已經死傷近八千,估計崔將軍那邊好不了多少。”

“八千。”李瑁口中唸叨着這個數字,臉色如常,但卻似乎在思索着什麼。

所謂慈不掌兵,十多年的軍旅生涯,李瑁已經在屍山血海的戰陣之前練出一副鐵石心腸,八千的傷亡也沒能絲毫動搖李瑁的決心。

“殿下,不然我帶劍南軍登城吧,再這樣耗下去,恐怕新軍就損傷殆盡了。”馬璘看着城頭,對李瑁道。

大軍攻城,本就是死傷極大的事情,尤其是攻城的前半段,幾乎就是在送死。李瑁爲了保留劍南精銳,所以此次攻城的先鋒均是李瑁在漢陽、襄陽一代招募的新軍,並非真正的劍南精銳,故而馬璘有此一說。

李瑁看了眼城上的形勢,搖了搖頭道:“等等,還沒到時候,劍南精銳本王還要留着對付安祿山,決不能在此白白送掉性命。”

對李瑁來說,此次北上真正的勁敵是安祿山麾下的河北鐵騎,而不是尹子奇和他所率領的漠北胡軍,尹子奇只是一道開胃菜,李瑁不會在此損傷元氣。

李瑁看着在人潮衝擊下依舊穩固的宛城,在心中權衡了片刻,終於道:“傳令下去,準備水攻。”

宛城地處盆地,地勢較周圍爲低,又有淯水自宛城自城南流經,自然具備被水攻的基礎,這是李瑁在自襄陽來南陽的路上就已經和李泌商議過的,只不過因爲宛城亦是江漢重鎮,城中居住着至少十五萬百姓,李瑁這纔沒有直接採取水攻之策。不過到了如今,潼關戰事迫在眉睫,而尹子奇又是李瑁不得不拔除的一顆釘子,所以李瑁也顧不得這麼多了。

馬璘也沒有任何的猶疑,便回道:“殿下稍待,末將這就命人去蓄水改道。”

李瑁搖了搖頭道:“不必了,你派人傳令崔乾佑,讓他帶着東城的人馬親自去。”

馬璘聞言詫異道:“若是如此,那豈非城上的叛軍也知道了水淹之事,恐會有所防備吧。”

李瑁點頭道:“無妨,本王就是要叛軍知道,城上的叛軍來自漠北各部族,並非范陽本部人馬,他們大多不通水性,本王要在水淹之前先折了他們的士氣。”

宛城堅固,易守難攻,李瑁想從外面將宛城急迫自然不是易事,但若是宛城裡面出了亂子,那李瑁地機會就會大上許多。

李瑁下令,馬璘當即領命道:“諾,末將這就派人傳令。”

城下,李瑁正爲攻城之事皺眉苦思,城上,尹子奇也同樣不好受。

他從安祿山那邊接到的是死令,他此次領軍出征也是立下了軍令狀的,若是他能成功守住南陽,扼住李瑁北上的咽喉,安祿山便許諾他南陽郡王之爵,把宛城封給他,可他若是丟了南陽,那他就只有死路一條。

尹子奇麾下的人馬已漠北各族的胡兵,還有幾萬安祿山造反前招募的新軍,這些胡軍大多是攝於安祿山在河北營建多年的威勢,這才受尹子奇率領,和李瑁爲敵,和尹子奇根本不是一條心。

這些人大多聽命於自己的部族首領,他們以多欺少,打打順風仗還行,一旦遇到硬仗,首先想的便是如何保命,如何會爲尹子奇拼命。

尹子奇部人心不齊,這也是爲何在原本的歷史上,尹子奇十餘萬叛軍圍困張巡鎮守的不足萬人的睢陽時,竟然打了大半年纔打下來的緣故。

尹子奇看着城下如潮水般連綿不絕的唐軍,只覺得自己的腦後一陣發涼。

就在尹子奇心中沒底,也不知宛城究竟能守到何事的時候,突然,城下的唐軍令旗飛舞,攻城的唐軍竟如海浪退潮一般退了下去,絲毫沒有繼續攻城的意思。

尹子奇看着唐軍反常的舉動,也不知道唐軍葫蘆裡賣的什麼藥,被弄地一頭霧水,

但很快,退下去的唐軍便開始往兩邊撤去,分散了開來,中間留下了一大片空地,緊接着,幾個身着明光鎧的唐軍將領策馬緩緩走到了空地的正中,尹子奇定睛望去,正中那個將領豈不正是唐軍的主帥靖王李瑁?

“我乃唐軍主帥靖王李瑁,尹子奇可在?”李瑁策馬走到城門的正前方,對城上吼道。

尹子奇不知李瑁是何用意,但也不能臨陣弱了聲勢,於是靠在城牆上回道:“本帥便是尹子奇,不知靖王何事?”

李瑁回道:“此次大戰,乃是本王和安祿山之間的恩怨,理當由本王和安祿山了結。與旁人無關。本王此來就是要告訴你等,城東攻城的崔乾佑已經被本王遣去掘水了,要不了一日,淯水便將改道灌城。你們若是鐵了心要跟隨安祿山的,便留在城中侯死,只當本王什麼都未曾說過便好,可你們若是願意棄暗投明的,本王絕不會爲難你們,城東的駐軍已經被撤走,你們大可以自城東離去,絕無人阻攔。”

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九章 勸降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終章 盛世再起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九章 封后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七章 曲江春宴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章 韋清兒第九章 春獵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四章 贈禮
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九章 勸降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終章 盛世再起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九章 封后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七章 曲江春宴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章 韋清兒第九章 春獵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四章 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