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

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

咸陽北郊,林光宮北面有一片開闊地,這裡是直道的起點,平日裡此地常有兵馬駐防,每一次從關中調糧食送去北方,都是從這裡出發的。

而且在這裡還能看到很深的車轍印,扶蘇望着遠處的道路,良久沉默,心中思量着如今的形勢,就如當初南征,父皇是始皇帝,他不是別人。

正因他是始皇帝,當有了北伐的準備之後,就一定會有北伐。

古往今來的人們,用長城劃分了農耕文明與遊牧的界線。

春秋列國八百年過去了,如今天下一統,農耕文明與北方的大戰卻要來了。

扶蘇的印象中,再過十數年……北方的匈奴人就會大舉南下。

過了兩個時辰,後方從咸陽來的官吏也紛紛到了北郊,朝中大臣三三兩兩而來,遠遠看去人數還不少,有年邁的也有年輕的,還有高矮胖瘦……總之看起來黑壓壓的一大片。

程邈快步跑來,行禮道:“公子,都到了。”

扶蘇頷首,面向北方。

吳公再一次策馬而來,他稟報道:“距此還有三裡地。”

張蒼擡眼看了看天色,已過了午時。

扶蘇總算是明白吳公此人即便是有些笨拙,丞相還會將他留在身邊的另一個原因,有時身邊有一個誠實的人,心裡就會很踏實。

但若是十分緊要的事,還是不要讓吳公去辦的好。

又過了一個時辰,衆人都站得有些累了。

張蒼看了看身後的百官,又看了看站在前方依舊站得筆直的公子扶蘇,再看天色已是近黃昏。

扶蘇站在最前方,終於在直道的盡頭看到了隊伍,手執黑旗的騎兵在前方,後方則是甲士。

當這支隊伍走得更近了一些,後方的百官們也看清了這一支龐大的隊伍,那是一眼看不到頭的甲士隊伍,黑色的旗幟迎風招展,隊伍肅穆而來。

扶蘇站在官道一側,羣臣站在了官道的兩側。

當始皇帝的車駕來到近前,扶蘇帶頭,領着衆人紛紛躬身行禮。

始皇帝的車駕緩緩而過,當車駕從眼前而過時後方的隊伍依舊沒停,車駕路過了林光宮一路朝着咸陽城而去。

不多時,有一騎快馬而來,來人是李由。

“皇帝有令,諸位皆回咸陽,明日廷議。”

看來是始皇帝也覺得路途勞頓,扶蘇聽到了後方傳來了議論聲,對身邊的吳公吩咐道:“讓衆人回去吧。”

吳公頷首。

直道邊有還未化開的積雪,黃昏之後,從北方吹來的風也更冷了。

衆人散去之後,扶蘇這纔回了高泉宮。

王棠兒正站在梅花樹下,看着樹上盛開的梅花。

扶蘇道:“田安總說這兩棵樹總是不按照時令開花。”

王棠兒扶着腰笑道:“關中的梅花並不多,我小時候在洛陽也看過梅花,其實這花在這個時節開花,並不晚。”

扶蘇遲疑道:“其實它開花的時令是對的?”

妻子一番話,給了扶蘇啓發,也解開了田安一直以來的困惑。

氣候是不會變的,田安之所以會覺得開花的時令不對,是因他沒見過別的地方的梅花。

其實,是梅花一直在提醒着田安,它到了開花的時令就一定會開花。

王棠兒低聲道:“要去告訴田爺爺嗎?”

扶蘇搖頭道:“不用告訴他,若不能罵這兩棵樹了,反倒是他的人生樂趣少了些許。”

王棠兒頷首。

扶蘇牽着妻子的手走回了殿內,除了有時忙於國事,還要時常對照曆法節氣,秦的歷法與節氣與後世不同。

扶蘇從書架上拿下一卷竹簡,秦的節氣分爲八個,其中有立春,立夏……也就是四立,但只有兩分,分別是春分與秋分,所謂四立與兩分兩至……還有夏至與冬至。

在扶蘇認爲,農耕文明發展到以後,到了後世有二十四個節氣,它們的名字也美麗,如白露,霜降與芒種。

不過秦人的節氣與耕戰體系有關,譬如說夏至後三庚爲伏,祭犬神避兵災,說的是秦軍入伏休戰。

或者是立春禁伐木,立夏禁燒荒。

譬如說,扶蘇還想起了一句後世的民諺,所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扶蘇在高泉宮畫了很多表格,寫了很多的記錄,以及月象,找個潤月很難也很費勁,因此需要多看看每天的月亮。

王棠兒看着一卷圖,問道:“公子這是在算曆法嗎?”

扶蘇閉着眼,放鬆着眼睛,揉着眉心道:“是呀。”

王棠兒道:“能算曆法的人都很厲害,當年爺爺出去打仗,在出函谷關前總會詢問節氣。”

坐在燭臺邊看書還是很累的,離得近了還有些熱與燙,遠了光又不夠亮,很傷眼睛。

現在扶蘇已儘可能將這些事放到白天去做,留在晚上的事很少。

扶蘇嘗試着重訂曆法,這些事也就清閒的時候忙一忙,也算是給自己尋找一個愛好。

忽然想來,我這個的大秦公子有這麼好的愛好,又何嘗不是造福社稷了。

“以後將這些本領都教給我們的孩子。”

王棠兒頷首道:“嗯。”

夫妻倆早早就休息了。

早起的時候,扶蘇聽王家婆婆說孩子應該就是四月前後出生,四月中旬最好。

扶蘇聽着王家婆婆的稟報,並且用了早食,早早就來到了丞相府,一個人將這裡收拾了一番,再去章臺宮廷議。

從章臺宮往東看去,舉目而望,當太陽從最低的那個屋檐完全出來的時候,就是早晨廷議的時辰。

此刻前往章臺宮的大臣不少,扶蘇不動聲色的走在其中。

衆人見到公子扶蘇紛紛行禮。

只是走到章臺宮殿前,扶蘇見到了站在殿外的張蒼。

張蒼小聲道:“公子,今天不論丞相說什麼,都不要插話發言。”

扶蘇的目光看了一眼正在走入章臺宮的齊魯博士們,低聲道:“怎麼,丞相今天還要與這些齊魯博士一決生死了?”

言罷,又注意到張蒼憂心的眼神。

扶蘇妥協道:“老師放心。”

張蒼脫下鞋履與衆人一起走入大殿內。

當衆人來到大殿內站定,扶蘇側目看了眼衆人,這些人中有的人精神百倍,有的睏倦之意正濃。

本就是冬日休朝的時節,難得的是始皇帝西巡迴來,第二天就要廷議。

在原本休息的時節,始皇帝會有這種詔命,一定是很重要的事。 扶蘇站定深吸一口氣,又注意到正在與程邈小聲交談的老師張蒼,想起了入殿之前,老師就站在殿外等着自己,就爲了一句勸告。

當內侍一聲高喝,始皇帝來到了大殿之中,羣臣行禮。

扶蘇閉着眼站在朝班一側,廷議還未開始,就能感覺到有一陣十分詭異的氣氛。

朝中的老太尉蒙武講述着近來軍中的調度之事,等老太尉講完,又是馮去疾稟報今天的刑獄之事。

眼看時辰一點點過去,好似一場廷議就這麼要結束了。

等王賁與其餘九卿之列的大臣講述完各自的國事,也不知道是誰站出朝班說了一句話泰山封禪的事。

隨後,丞相李斯站出朝班,忽然道:“臣請皇帝封禪泰山。”

言罷,大殿內炸開了鍋。

從去年開始就爭議不休的封禪大事,再一次被丞相提及。

之後也有不少人站出來請始皇帝封禪泰山。

但衆人的議論聲依舊,淳于越站出朝班,朗聲道:“昔年秦惠文王亦是周天子冊封之諸侯王,李斯!你如何敢言封禪泰山?”

聞言,李斯當即反問道:“周天子立國八百年間卻無人再登泰山封禪,可這八百年間也無人一統六國,一統南方,如何不能封禪泰山。”

又有齊魯博士朗聲道:“李斯!秦乃周天子封國,爾膽敢悖逆周天子!”

“李斯,你好大的膽子!”

“請皇帝腰斬李斯!”

聞言,站在原地的李斯咬着牙忽然一笑。

扶蘇明白了張蒼的用意,原來是這麼一個陣仗。

廷尉馮劫當即站出來,大聲道:“秦廷待爾等不薄!”

又有人站出來喝罵道:“你們好大的膽子,膽敢腰斬丞相。”

一邊是土生土長的秦人官吏與當年六國投效而來的大臣,他們都是早些年就在秦廷爲臣的,也是王綰離開咸陽之後,跟隨李斯的堅定一派。

而與他們爭吵的一派是齊魯博士。

雙方在大殿內一時吵得不可開交,扶蘇甚至看到廷尉馮劫在大殿破口大罵而出的唾沫。

淳于越朗聲道:“皇帝若欲封禪泰山,請皇帝行周天子之禮,行周天子之分封之策,恢復周天子之六國封地,恢復六國各王室。”

此人話音剛落,就聽丞相一頭的人大聲道:“你想都別想!”

“誰言秦禮不得封禪了?”

“還恢復六國……秦幾代人白打仗了!幾代的人血白流了?”

眼看着大殿內就要打起來,眼看廷議進行不下去了,始皇帝搖頭離開了大殿。

一隊隊殿前侍衛走入大殿內,將就要打起來的雙方大臣分開。

扶蘇先一步離開了吵鬧的大殿,意外的發現張蒼與程邈不知什麼時候早就出來了,心說這兩人跑得倒快。

不過此時,也有一人走出了大殿。

此人穿着齊魯博士朝服,正是徐市。

徐市的年紀看起來不大,與張蒼年紀相仿。

只是與此人多看一眼,眼看着走出大殿的人越來越多,扶蘇就帶着張蒼與程邈。

張蒼低聲道:“丞相說過,不在泰山封禪不能統六國舊地之民以攻匈奴。”

在扶蘇的瞭解中,對於現在的大秦而言封禪意義在於天命更替,也是爲了告知後人,周天子的時代結束了,列國紛爭的時代也結束。

當然了,在扶蘇看來,以後的會有一個接着一個的皇帝登上泰山,而這些皇帝中絕大多數都是以功勳與大一統的社稷,來祭告天地。

始皇帝做了一個大一統的榜樣,即便是後來的人們如何評價,後來的皇帝們都會拿始皇帝的功績與他們的社稷功績,來作比較。

幾人回到丞相府,就發現一車車的竹簡,帛書與卷宗紛紛被拉來,一箱箱的竹簡,一摞摞的文書放在了地上。

扶蘇先前收拾好的丞相府,此刻又顯得亂糟糟的。

張蒼拿起其中一卷,仔細看着,發現這是始皇帝一路西巡的記錄的。

程邈也看了幾卷,他所看的是始皇帝在北方記錄的邊防駐守兵力。

扶蘇感慨地放下一卷,父皇是很勤政的,即便是西巡在外,也沒有忘記國事。

低聲一嘆,扶蘇心中暗道:父皇的出巡當真不全是散心,出巡在外也是每天都要工作的。

等來丞相府的官吏越來越多,有內侍來報,始皇帝請公子扶蘇入章臺宮。

扶蘇與張蒼,程邈交代幾句,就跟着內侍前往章臺宮。

一路正走着,扶蘇看到了剛從章臺宮離開了那羣齊魯博士,衆人的臉色都不太好看,還有淳于越也在列。

見到是公子扶蘇,一衆齊魯博士紛紛行禮,包括那淳于越也是十分恭敬地行禮。

扶蘇走上臺階,快步走到章臺宮前,見到依舊站在這裡神色如常的丞相李斯,此刻父皇不在。

空曠大殿內只有丞相李斯站在這裡,以及三個候在一旁的內侍。

李斯先是行禮道:“公子。”

扶蘇道:“回了丞相府一趟,見到了父皇讓人帶來的卷宗與帛書,我讓張蒼與程邈整理了。”

“先前的事讓公子見笑了。”

“無妨,老師無事就好。”

“西巡這兩月,糧草調度有序,全因公子主持。”

“老師不必多言,扶蘇職責所在。”

李斯又道:“那些齊魯博士回了博士府之後……”

扶蘇道:“定是口誅筆伐。”

李斯道:“好一個口誅筆伐,斯不懼他們,封禪之事,斯絕不退半步。”

一碗碗菜餚送到了殿內,想來已是用午食的時辰,今天的吃食是燉羊肉與餅。

正吃着扶蘇見到了父皇從後殿走到大殿內。

李斯剛要行禮,嬴政示意他坐下,沉聲道:“坐下,吃吧。”

李斯還是行了一禮,坐下來吃着餅與燉羊肉。

嬴政嚼着餅,目光看着殿外。

扶蘇注意到,父皇的心事很重,要治理這麼大一個國家,心事能不重嗎?

(本章完)

第77章 棗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20章 老秦人第123章 冷流雪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67章 設宴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51章 一定還清第55章 學荀子者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51章 一定還清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13章 東去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17章 徐福第40章 渠中骨第38章 渠與田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33章 橋建成第114章 韓舊地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6章 一老一少第49章 將來的郡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3章 老秦軍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117章 徐福第93章 認真的人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98章 又聞第26章 一老一少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30章 共同經歷第30章 共同經歷第40章 渠中骨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2章 有關張良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82章 有關張良第21章 成果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40章 渠中骨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74章 回咸陽第71章 秦人古都第43章 挖通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53章 刀與火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4章 蜀中消息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12章 權與利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33章 橋建成第113章 東去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98章 又聞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96章 稂與張良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40章 渠中骨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77章 棗第35章 侷促之人第73章 禮成(再加更)
第77章 棗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20章 老秦人第123章 冷流雪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67章 設宴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51章 一定還清第55章 學荀子者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51章 一定還清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13章 東去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17章 徐福第40章 渠中骨第38章 渠與田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33章 橋建成第114章 韓舊地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6章 一老一少第49章 將來的郡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3章 老秦軍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117章 徐福第93章 認真的人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98章 又聞第26章 一老一少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30章 共同經歷第30章 共同經歷第40章 渠中骨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2章 有關張良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82章 有關張良第21章 成果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40章 渠中骨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74章 回咸陽第71章 秦人古都第43章 挖通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53章 刀與火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4章 蜀中消息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12章 權與利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33章 橋建成第113章 東去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98章 又聞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96章 稂與張良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40章 渠中骨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77章 棗第35章 侷促之人第73章 禮成(再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