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隴上傳說

今年看似很平靜,偏偏是本該最無事發生的窩冬時節,卻說起了泰山封禪。

扶蘇知道,當齊魯博士說起了當年在泰山封禪的周天子,李斯肯定也會向始皇帝請命泰山封禪。

但換言之,想要讓天下知道天命更替,告訴天下人,周天子的時代結束了,始皇帝去封禪泰山李斯一定是支持的。

再者,其中肯定也有李斯與齊魯博士之間的爭鬥。

在扶蘇看來,齊魯博士入秦這麼多年,始皇帝與李斯對那些人的耐心說不定也快耗盡了。

今年冬季事多,這個多事之冬又發現了徐福,他原名徐市,徐市的星象與潮汐規律的卷宗並沒有引起丞相李斯的注意。

在扶蘇看來,如果他直接說海外有仙山,仙山上有仙人,仙人能賜長生,說不定就會直接引起丞相的注意了。

扶蘇正思量着,就有人來稟報,說是始皇帝想去雍城走走,在來年農禮之前就回來,請公子守備咸陽,由丞相李斯與公子扶蘇共理國事。

來人稟報完始皇帝的詔命,就離開了。

兩天後,父皇真的離開了咸陽,在王賁與馮去疾的陪同下,要去雍城看看。

扶蘇與李斯在咸陽城外,送別了護送的隊伍。

李斯道:“公子讓都水長去了隴西郡,昨夜在章臺宮,還說起想去西北邊防看看。”

“如此說來,父皇還會晚幾天回來?”

李斯道:“前後也就多個三五天,不影響來年的農禮。”

大秦公子與當今丞相走回咸陽城。

眼前的街道已被肅清,眼下街道上兩側站着甲士,顯得街道也寬敞了許多。

扶蘇也能感受到,兩側的民居中,有不少人在往外看着,似乎有人在觀察自己這位公子。

按照李斯所言,父皇去一趟雍城多半是爲了今年的祭祖,順便再去西北邊防看看,這種新行爲更像是西巡,況且還有數萬兵馬護送。

“老師。”

“臣在。”

扶蘇道:“你說父皇此番西巡,是爲了看看西北邊防是否穩固,親自出行查問邊防,是因西戎與匈奴的戰事愈演愈烈,還是說父皇已決定將來的北伐匈奴。”

“臣不敢揣測。”

李斯當然不敢揣測了,不過扶蘇知道,始皇帝西巡之後,就是前往泰山封禪了。

扶蘇笑道:“無妨,老師不用緊張,我也是猜的。”

聽公子扶蘇也承認也在猜測始皇帝的心意。

李斯被公子的坦言與坦誠又被感動得笑了,心頭一鬆,長出一口氣,回道:“待來年農禮結束之後,再論吧。”

扶蘇頷首。

走入丞相府之後,李由就吩咐讓街道兩側的甲士紛紛散去,咸陽城又恢復了熱鬧,街道上也恢復了擁擠。

扶蘇走入丞相府內,開始處置今天的事。

李斯與張蒼正在看着各地送來的文書。

老太尉依舊在太尉府處置着軍中事宜。

而自己呢,王賁不在之後,身爲少府丞就要主持少府事宜,就比如說父皇去西北巡視邊防。

我這個大秦公子身爲少府丞,要解決一路上糧草供給的大事。

程邈如今少府任職御府令,可以幫忙打個下手。

父皇出行就是數萬兵馬護送,扶蘇查閱着各縣倉儲,可以確定的是父皇會在雍城祭祖,要在雍城停留幾天。

那麼這幾天扶蘇就有時間安排糧草事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始皇帝出行的路線上,佈置好糧草。

並且按照路線將每天的糧草提前佈置好,存放的地點不用太過精確,差個三五里地也無妨,糧草運送也不用太過提前,預備三五天後的糧草就可以了。

也就等着父皇行進了一天,抵達一個地點時,糧草就在那裡準備好了。

至於行進的路線與地點,好就好在護送的大將軍是自己的岳丈,給個書信就能提前知道了。

扶蘇覺得勉強可以應付,況且有了咸陽橋之後,糧草運送能夠更方便。

眼下,父皇剛離開咸陽,都還來得及。

扶蘇又想到糧草讓誰去護送?

少府令是可以選擇糧草運送的將領的,但少府令不在,這件事名正言順的就落在自己這個少府丞身上,並且扶蘇覺得沒人會反對。

章邯雖忠心,但他是郡守,如今只掌握了渭南的兵馬,而且那支兵馬只有百餘人。

李由在蜀中守了三年之久,雖說在外成家了,不過這人還是能刻苦,並且足夠有毅力且忠誠。

扶蘇還是有私心的,想要培養幾個心腹將軍。

那麼接下來,扶蘇覺得自己要做的事就很簡單了,讓程邈寫文書送去各縣劃撥糧草,讓李由拿着調令前往各縣調動兵馬與縣吏,將糧食運送到位,就可以了。

扶蘇查閱各縣如今的糧食儲備,好就好在這些年關中依舊豐收,對付這一次西巡還是足夠的。

直到黃昏時分,扶蘇已寫好了十餘份糧食劃撥的文書,交給了程邈。

翌日早晨,程邈帶着十餘卷文書來到了軍中。

李由就值守在咸陽城的東門前。

兩人談了幾句話,當看到程邈帶來的文書,李由道:“咸陽的糧倉充盈,可以先調動。”

程邈回道:“我與李校令同行。”

李由與程邈先是按照文書將從咸陽城調度了三萬石糧食,吩咐完這些,他們就去各縣調取糧草。

老芻是頻陽縣的一個老秦軍,年輕時就跟着王翦去打仗,後來他的兒子與孫子也跟着王翦打仗。

老芻本名是芻,年紀大了就被這裡的年輕人笑稱老芻。

芻本是寓意可靠的馬匹。

不論是當年行軍打仗跟着大軍奔波各地或者是現在,他都是一個很可靠的人。

當初在軍中,時常在王翦左右,出生入死多年。

現在年邁了,回到了縣裡成了一個老人。

六十餘歲的老人,還是縣裡較好的勞動力,老芻從軍中退下來之後,就在頻陽縣的陶坊做一個陶厲,是這裡的陶坊匠。

老秦軍有很多人在東出之後,就沒有機會回來,老秦軍是很苦的,老芻十七歲就開始出去打仗了,直到他與王翦一起從楚國回到了關中,老芻才覺得,他這個老秦軍的苦日子終於結束了。

現在來看,老芻每天在陶坊勞作與這裡的老婦人說着一些不太好聽的笑話,或者是看着玩鬧的孫子們一天天長大,老芻還會覺得自己很快活。得知咸陽來了調令,要來頻陽調取糧草,老芻聽幾個老婦人說起了這件事,他放下手中的陶罐,急匆匆走向了村口。

後方的幾個老婦人正在念叨着,這老芻一把年紀,咸陽的調令與他有什麼關係。

調取糧草除了縣令,肯定還要頻陽公出來的。

等鬚髮皆白的王翦從宅邸裡出來,就見到了老芻。

老芻站得筆直,他老人家的腰帶一直打着十分結實的結,穿着老舊的布鞋。

王翦道:“老兄弟啊,不打仗了,你不用來的。”

老芻還是道:“要是有什麼事,老芻可以給將軍搭把手。”

老芻稱呼王翦還是那句將軍,王翦自認打了一輩子的仗,但聽到老兄弟說一句將軍,王翦眼眶還是忍不住一紅。

當王翦走到了村口,一隊秦兵正在這裡將糧食裝車。

李由上前行禮道:“頻陽公。”

王翦笑呵呵道:“沒想到你也長這麼大了。”

李由本着公事公辦的嚴肅態度,道:“按照軍令,我要抽調平陽縣的三千石糧食。”

王翦道:“這兩年豐收,官倉的糧食都快放不下了,多拿一些走吧。”

李由頷首,但只是讓手下的人馬拿了三千石,而後去了下一個縣。

始皇帝前腳剛走,咸陽城的兵馬則奔走在各縣之間。

丞相府內,李斯自然是知道三年的南征給中原帶來了何等巨大的創傷,若不是有渭南的兩萬頃良田,恐怕始皇帝也不會繼續往北方增兵了。

今年中原各郡縣豐收之後,才覺得鬆了一口氣。

李斯看到了公子扶蘇遞來的西巡糧草的佈置,還是頗爲滿意的。

而且渭南調取的糧食是最多的。

扶蘇站在一旁又解釋道:“渭南郡的糧食產量很高。”

三天時間,公子扶蘇就爲始皇帝準備好了出行的糧草,這倒是讓李斯省了不少事。

或許換個人來做,應該也能達到這種成果。

不過李斯還是覺得,主要還是因公子扶蘇在關中的民望頗高,纔會這麼順利。

籌措好糧草之後,就剩下運送路線,這件事讓李由帶着兵馬沿途去佈置,餘下的都是執行力的事,程邈每天都會讓人快馬傳遞文書,詢問始皇帝的出行所在。

忙完眼前這些事,扶蘇終於可以好好看看,隴西的奏報。

在唐代隴西道又稱貢麥區,杜甫曾有詩:渭北春天樹,隴右麥糧豐。

說的就是隴西的麥子豐收,在後世的敦煌漢簡考古上,就有西漢時期種植冬小麥的記錄,那時稱爲宿麥。

也就有了後來的記載,得麥谷百萬餘斛,迫使羌人歸降。

包括後來的河湟谷地,當年的河湟高原也是麥子的豐收地。

當年的西漢農書《泛勝之書》有相關記載:冬雨雪止,以物輒藺麥上,掩其雪…立春後,土塊釋…麥根茂盛。

這就是西漢時期有關隴西冬小麥的記載。

所以呀,扶蘇一直覺得老祖宗很了不起。

在漢武帝建設河西四郡之後,也就是距離現在的八十年之後,隴西各地是有大規模種植冬小麥的記錄的。

都水長祿到了隴西郡,調查過有關記錄,在上邽縣的縣誌記錄中,曾經在秦昭襄王巡視長城時期,就有記錄過一種麥子,類似冬小麥,那時也只是記錄而已,沒有其他的卷宗記錄有相關的事。

直到看到都水長的翻閱縣誌卷宗得知,扶蘇才後知後覺的醒悟,難怪八十年後的漢武帝開闢河西走廊四郡之後,纔開始大規模種冬小麥,原來冬小麥最早的種植記錄來自西域。

種植冬小麥還需要特殊的農具,所開墾的田地需要犁得比尋常田地更深,現在引種冬小麥,說不定能趕在來年開春時節收穫。

扶蘇覺得想要實現糧食增長,在現有大秦的條件與卷宗所記錄的相關證據下,就需要有大膽猜想,大膽實踐,並且合理求證與謹慎總結的作風。

扶蘇一直記得,傳聞中的上邽有着隴上小江南的美名。

如今的上邽應該能更好纔對,那裡可以養活很多很多的人口,增強關中以西的實力。

關中需要有糧倉的壓艙石,當年都江堰開闢之後,之後的老秦人們認爲蜀中的稻米是關中的糧食壓艙石。

如今,龍首渠開闢之後,那兩萬頃田給關中再增加了一塊壓艙石。

現在扶蘇又想在上邽,再努力努力,哪怕收效會差一些,總要多嘗試的,誰還會嫌糧食少呢。

扶蘇想着自己比漢武帝才年長八十歲,相差這麼些年月而已,氣候差距應該也不會太大。

扶蘇寫了一道文書,讓人送去了上邽縣。

丞相府內,張蒼依舊自顧自地幫着丞相李斯處置國事,扶蘇低聲道:“老師?”

張蒼應道:“臣在。”

“節氣與曆法的事,老師查閱的如何了?”

張蒼不動聲色的在帛書的空白處寫一個字,這個字是俟。

俟是等待的意思的。

扶蘇瞭然,不再多言。

老師所說的等待也不知是多久,可能這事真的難住了老師,扶蘇本着以後再多問問打算,加上自學自解的態度與方式,心態十分平穩。

得到了上邽縣送來的奏報,對扶蘇來說這是一件極其高興,又值得慶祝的事,到了午時,當丞相府的官吏三三兩兩離開之後。

整個丞相府清淨了下來,丞相與廷尉也離開之後,這裡就剩下公子扶蘇與程邈,張蒼三人。

扶蘇讓田安帶來了午食,今天的午食不僅有餅,還有面條,還有一盆切好的羊肉。

羊肉切得很厚實,待田安也佈置好這裡的吃食之後,他也坐在一旁吃着。

四人吃得安靜,扶蘇道:“西戎的人口多嗎?”

聞言,程邈與張蒼齊齊一愣。

扶蘇又道:“隴西太需要人口了,戰爭除了掠奪土地與財寶,也需要掠奪人口。”

張蒼與程邈蹙眉正吃着餅,神色更凝重了幾分。

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67章 設宴第98章 又聞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72章 佩劍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30章 共同經歷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28章 賀禮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72章 佩劍第43章 挖通第64章 選擇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82章 有關張良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79章 善意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21章 成果第67章 設宴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14章 韓舊地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72章 佩劍第47章 貧民入關第99章 頻陽公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43章 挖通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17章 徐福第49章 將來的郡第55章 學荀子者第54章 蜀中消息第20章 老秦人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20章 老秦人第57章 兩年南征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35章 侷促之人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98章 又聞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5章 選誰都好第30章 共同經歷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23章 老秦軍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39章 民夫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23章 冷流雪第16章 戍邊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74章 回咸陽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8章 叔孫通第117章 徐福第117章 徐福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57章 兩年南征第72章 佩劍第27章 封賞第74章 回咸陽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68章 金車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64章 選擇第67章 設宴第64章 選擇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
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67章 設宴第98章 又聞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72章 佩劍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30章 共同經歷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28章 賀禮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72章 佩劍第43章 挖通第64章 選擇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82章 有關張良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79章 善意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21章 成果第67章 設宴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14章 韓舊地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72章 佩劍第47章 貧民入關第99章 頻陽公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43章 挖通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17章 徐福第49章 將來的郡第55章 學荀子者第54章 蜀中消息第20章 老秦人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20章 老秦人第57章 兩年南征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35章 侷促之人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98章 又聞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5章 選誰都好第30章 共同經歷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23章 老秦軍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39章 民夫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23章 冷流雪第16章 戍邊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74章 回咸陽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8章 叔孫通第117章 徐福第117章 徐福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57章 兩年南征第72章 佩劍第27章 封賞第74章 回咸陽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68章 金車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64章 選擇第67章 設宴第64章 選擇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