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
吳公站在小院外,見到田安走來,他遞上一卷文書。
田安接過文書,問道:“丞相可還有其他交代?”
吳公十分恭敬地回道:“丞相說等公子批覆好,還要讓我送回去。”
田安頷首,走入了小院。
扶蘇正坐在院內吃着餅,面前還有一碗羊肉燉。
田安做餅的手藝越來越好了,火候掌握得正好。
一邊吃着扶蘇接過田安遞來的文書,這上面所寫的是楚王負芻的事。
楚王負芻做了一個噩夢,夢見項氏的人要來殺他了,對此楚王很害怕,瘋病也越來越嚴重了。
“辛老將軍?”
這個爐子中挑着餅,正打算挑哪個餅吃的辛勝聞言擡頭。
“老將軍,當年項燕是怎麼敗的?”
辛勝吃着餅走來,道:“老夫也不清楚,這事應該去問王翦。”
“王翦……”扶蘇思索了片刻道:“王老將軍在頻陽過着神仙般的生活,叨擾他老人家不太好。”
辛勝在一旁坐下,咬下一口餅,蹙眉嚼着似乎在考慮公子的話語。
而後這位老將軍點了點頭,大概是覺得公子的話是對的。
現在的王翦過着神仙般的生活,肯定不願意有人去打擾他。
扶蘇也在思索着這個問題。
只是正思考着,扶蘇想到了自己在高考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講的是文明,一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肯定是與人有關的,那篇文章十分堅定地認爲,是人創造了文明,而一個文明的誕生初期,它一定是充滿苦難的。
之後這篇文章開始講述一樁樁戰爭,讀到後來這篇文章的主旨就成了文明與戰爭的故事。
到現在,扶蘇已想不起來上輩子自己所看過的這篇文章的全貌,只能零星記得一些段落。
小院內很安靜,辛勝吃完了一張餅,擦了擦嘴道:“這餅加了肉餡,果然更好吃。”
吃了餅,辛勝也覺得自己吃飽了,站起身道:“老夫知道一些楚地的事……”
扶蘇聽着當初楚國發生的事。
院外,吳公牽着一匹戰馬等在院外,言語中也聽到了老將軍的話語。
老將軍所講的也都是當初的一些傳聞,當時秦國派李信攻打楚國,結果李信敗了。
之後秦國派出王翦與蒙武再一次攻打楚國。
那時楚國內部是有人勸說楚王獻地,向秦王政求和。
辛勝道:“老夫記得,項氏纔是當初反對求和的那些人才對,之後秦軍勝了,始皇帝設置了九江郡,長沙郡。”
吳公聽着這些話,心中十分狐疑,王翦回來之後與始皇帝有過一次長談,有關楚國的隱秘恐怕只有始皇帝與王翦知道。
現在老將軍所言的這些,在秦其實也有類似的傳言,並不算隱秘。
有些事能夠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夠知道。
吳公安撫着身邊正不耐煩地打着響鼻的戰馬,輕拍着馬脖子。
院內安靜了好一會兒,田安端着一卷文書走了出來,交到吳公手中,吩咐道:“轉交給丞相。”
吳公一路騎着戰馬回到了咸陽城,這卷文書交到了丞相府,丞相府的人拿着文書急匆匆前往了章臺宮。
章臺宮內,此刻編鐘聲頗有規律地被敲打着,一羣女子正在大殿內起舞。
嬴政喝着酒水面帶笑意,道:“楚國的酒水,很不錯。”
李斯面帶慚愧之色,因始皇帝與他都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李由私自在外成家了,並且還讓一個女子有了身孕。
“臣本就是布衣,出身低微,李由娶蜀女也不錯。”
嬴政頷首道:“嗯,很好。”
其實,嬴政與李斯正是有如此默契,君臣之間才頗爲信任。
因嬴政與李斯都不看重出身,用人也不計較對方身世。
再想起李由的事,李斯與嬴政都是能接受的。
嬴政舉着酒樽道:“朕倒要恭賀你了。”
李斯低着頭,面帶笑容道:“臣慚愧。”
君臣兩人一飲而盡,今晚就當慶賀了。
殿前侍衛稟報道:“陛下,公子書信。”
嬴政擺了擺手,示意眼前的宮女都退下,一時間編鐘樂聲都停下了,宮女離開了這裡。
整個大殿恢復了安靜,也恢復了空曠。
內侍腳步匆匆而來,雙手端着公子扶蘇的書信。
待書信到了眼前,嬴政拿過書信蹙眉看着,隨後神色放鬆了一些,道:“李斯,你也看看。”
李斯站起身,又從內侍手中拿過書信。
打開之前,李斯又看了看始皇帝的神色,似乎在確認什麼,而後纔打開看。
書信中的內容很簡單,大概意思是隻要派出兵馬保護好楚王負芻的宅邸,他就會朝着章臺宮下拜行禮,拜謝始皇帝。
始皇帝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李斯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但面對始皇帝的眼神,李斯還是解釋道:“公子覺得楚王,有利用的價值。”
嬴政道:“怎麼?還以爲楚國能夠復國嗎?一個瘋了的楚王罷了。”
原本始皇帝的答案多半是殺了楚王,而後得到楚地那些唾棄這位楚王的舊貴族的人心?
但恐怕,公子扶蘇並不想要那些人心。
有時李斯也覺得很累,要夾在始皇帝與公子扶蘇之間,言行要十分小心。
李斯思量了片刻道:“當年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一統六國之後會善待六國的國君。”
嬴政頷首沒有否認。
李斯站在大殿內,殿內多了不少的燭臺,讓大殿更明亮了。
“對天下人而言,始皇帝照拂楚王是爲了踐行當初承諾,這無可厚非,公子扶蘇進諫善待楚王,也是如此。”
嬴政忽然笑了,又道:“楚地那些舊貴族恨不得讓負芻去死。”
李斯頷首。
只不過楚王負芻被俘之後,項燕又扶持了一個楚國,但又被王翦剿滅,項燕戰死。
若是項燕不再繼續扶持一個楚王,繼續抗秦,可能當時的楚國能夠少死一部分人。
因此,以項氏聚首的一部分貴族是不認楚王負芻的。
因此負芻會瘋,會有噩夢,是項燕的陰影還在負芻的心頭上。
嬴政道:“你希望朕按照扶蘇的想法安排?”
李斯行禮道:“公子扶蘇與陛下一樣,所想所要的從來不是幾個人的認同,也不是三五個的奉承,想要天下人心,想要治理天下,總要有舍有得,公子與始皇帝都需要捨棄一部分,從而得到大部分。”
嬴政放下了酒樽,道:“你總是把話說得這麼漂亮。”
李斯道:“公子很明白,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公子不僅熟讀荀子,也熟讀孟子。”
嬴政道:“好。”
翌日,就有一隊隊的秦軍將楚王負芻的府邸給圍了起來。
負芻沒有開門,而是繼續躲在院子裡。
“奉始皇帝詔命,前來保護楚王。”
話音落下,外面又恢復了寂靜,負芻爬上牆頭,顫顫巍巍地看向牆外整齊站着的秦軍,而後他又下了梯子,站在這處宅邸的院子裡。
之後,這位楚王負芻真的朝着章臺宮下拜行禮,謝始皇帝。
聽聞這個消息的李斯心情很不錯,甚至都不責怪在外私自成家的李由了。
咸陽城內依舊是酷暑難耐,李斯依舊在這裡處置着文書。
“丞相,章臺宮送來的冰。”
李斯上前打開銅器的蓋子,從中拿起一塊冰,在口中嚼着。
天空又一次陰雲密佈,李斯擡頭看着天,又道:“恐怕今天又要有大雨了。”
吳公回道:“今天始皇帝的心情也很好,賜了這麼多冰。”
李斯對這位弟子始終是不滿意的,聽聞他的話,神色又多添了幾分不滿,道:“你平日裡還會看書嗎?”
“弟子近來常看法家典籍。”
“也多看看別家的典籍。”
吳公頷首道:“會看的。”
李斯重新坐下來,又問道:“你去敬業縣看看河渠,多半又要下大雨了。”
吳公這才注意到天上的烏雲很厚重,明明是午時,這天看起來就要剎那入夜一般,烏雲讓人覺得莫名地壓抑。
李斯嘴裡嚼着冰塊,道:“去吧。”
吳公後知後覺地點頭,正一步步往外走。
看着這個愚鈍的弟子,李斯又喝道:“跑着去,出城就騎馬!”
聞言,吳公快步跑着離開了丞相府。
咸陽城的人們也注意到了漫天厚重的烏雲,本就是關中的汛期,更何況是這樣的酷暑,會突然有一場大雨,其實也不是多麼罕見的事。
人們紛紛將各種器具收進家中,吳公按照老師的吩咐在咸陽城中飛奔,好在如今的咸陽城內絕大多數人都去外面的村縣避暑了。
而現在的咸陽城反而顯得空曠,吳公一路跑着幾乎沒有阻攔,跑了一段路便站在原地大口出着氣,沒了力氣也只能踉蹌地走向城外。
幾滴雨水落下,豆大的雨點三滴兩滴地落在大地上,只是幾個呼吸間,大雨傾盆而來。
吳公剛跑到城門口,站在城門下看着漫天的大雨,就連城外的馬伕也牽着馬匹進城避雨。
三三兩兩的人們也都聚在城牆下躲避大雨。
吳公有些想不明白今天老師的話中是不是帶着別的意思。
他先是向馬伕要了一匹戰馬,給了馬伕一顆銀豆子,翻身上馬就闖入雨中,一路朝着渭南方向而去。
敬業縣,每當遇到大雨,這裡的人們都會坐在家門口。
“今天的雨水真多,我們的水窖都沒用上,田爺爺說公子很喜蜀中的稻米飯,我們這裡能種稻米嗎?”
叔孫通聽着狸奴兒的話,撫須笑呵呵道:“關中能種稻子,收成多半沒有蜀中這麼好,也沒有我們的麥子好。”
狸奴兒數着手掌上一粒粒的黍米道:“要是能種出稻米就好了。”
叔孫通道:“也不知道這場大雨會不會又沖毀了河渠。”
“老夫子放心,章邯將軍讓人在河渠邊每隔一里地都搭建了草棚,每個草棚裡都有兩個民夫看守,有一處塌了,就會有人來稟報章邯將軍。”
狸奴兒又道:“老夫子,北邊的長城是不是也是這樣?”
叔孫通道:“老夫沒去看過長城。”
“是嗎……”
狸奴兒有些失望了。
叔孫通道:“老夫有幾個好友在北面修長城,可以書信一封幫你問問。”
其實叔孫通挺想討這個小姑娘歡心的,這丫頭很伶俐,也是田安很信任的孩子。
有了田安的信任,也相當於有了公子的信任。
“不必了。”狸奴兒吃着手中的黍米粒,一粒都不能浪費。
雨水下了兩個時辰,雨勢就減弱了,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章邯站在河渠邊的入水口,目光看着還穩固的河堤,這段河堤是新修的,還算結實。 吳公淋着大雨,策馬一路來到這裡,趕到這裡時雨水小了許多。
“丞相讓我來問,敬業渠是否安好?”
“很好。”章邯頭也沒擡地道。
“我要去下游看看。”吳公又一次大聲道。
按照章邯對這裡的瞭解,上游都沒事,下游多半是不會有事的。
丞相派人的這個人大可不必再跑一趟。
看着那人往下游而去,章邯對身後的民夫道:“回家。”
幾個民夫歡呼着回了家,因他們今晚不用守在渠邊喂蚊子。
大荔縣,張蒼與程邈坐在縣衙內,還有一個民夫正在講述着河渠各段的情況。
程邈依舊在寫着字,其實他的字已經寫得足夠好了,但他依舊寫着。
程邈看似對縣裡的事不關心,但在寫字的時候也能夠在心裡想着別的事。
張蒼聽完這個民夫的稟報道:“丞相讓人來看河渠了?”
“是……是的。”
張蒼是一個規矩很嚴明的人,在大荔縣也處置過幾個不聽話的民夫。
“丞相派誰來看河渠?”
“來人只說是丞相府的,沒說是誰,倒是穿着很不錯,看着很富有。”
聽他這麼說,張蒼大致就能清楚來人是誰了,多半是丞相的弟子吳公,只有他最愛顯擺他的富有。
張蒼看着一卷卷宗,道:“他不來縣裡看看?”
“沒說要來,說是回咸陽了。”
程邈道:“這個時辰回去,等他到咸陽多半宵禁了。”
張蒼依舊看着卷宗上的人名,這些是遷來關中新民的名冊,上面記錄了那些新民原來的籍貫與姓名。
光是給這些新民編入戶籍就累得夠嗆,知道河渠沒事就足夠了,張蒼也沒空理會別的事。
他又問道:“公子要建設潼關,需要多少民夫?”
程邈思量了片刻,回道:“公子……那多半是能用多少就要多少的。”
張蒼瞭然道:“公子的糧食有多少,要養活多少民夫?”
程邈頷首道:“那就看看糧食有多少。”
張蒼站起身,他看向一旁的書架,從中拿起一卷卷宗仔細翻看着。
如果說丞相李斯對他的弟子吳公幫助,或者是給予吳公更多的方便,那麼他李斯就是營私。
如果說李斯的兒子李由在秦廷的官位越來越高,也難免會落得一個任人唯親的口舌。
要是李斯對公子扶蘇百般相助,並且全力幫扶,那麼他李斯就是盡忠職守,對大秦忠心。
而現在,吳公這麼多年以來只是丞相府一個傳遞文書的小吏,李由被安排到了蜀中至今依舊只是一個校令。
唯有公子扶蘇任少府丞,就差位列九卿了。
事實證明,丞相李斯的確是一個對大秦很忠心的人。
今天,扶蘇用犀牛的牛筋做了一個彈弓,拿起一顆石子拉起彈弓瞄準了河邊正在慢慢遊動的一條魚。
扶蘇手上一鬆,石子飛出,落入水中。
但石子落入水中的剎那就被水面卸去了力量,反而是驚動了水中的魚,掀起一片河沙,讓這一片水面渾濁,再也找不到那條魚了。
扶蘇收起了彈弓,交給一旁的田安道:“送給高。”
田安接過彈弓,又道:“張蒼讓人來問,是否可以準備民夫了?”
現在糧食還未豐收,但也快了,還未收糧就要考慮收糧之後的事,扶蘇頷首道:“讓他先安排吧。”
田安頷首。
張蒼的算術很了得,看看現在的敬業縣需要多少存糧,需要多少民夫,能夠養多久,工期需要多久。
就如當初修建咸陽橋,糧食預算都是張蒼在安排,現在也是張蒼在處置。
看着田地裡長出來的糧食,田安心中就很高興,開河渠,遷新民,富渭南,墾良田,公子扶蘇立下如此大的功勞。
況且,最讓田安覺得高興的事是這渭南的二十萬人心。
田地裡的麥子還未熟,扶蘇摘了幾粒麥子放入手中仔細看着,“我聽說北方的麥種更好。”
田安道:“北方的麥穗沒有關中的這麼多。”
扶蘇見到不遠處有個老農正在揮着鋤頭,給田埂放水,上前詢問種糧食的事。
關中不乏老農,在種田的經驗上各家都差不多,扶蘇詢問了良久,這位老農是從楚地來的。
與這位老農談完,扶蘇走在田埂邊,神色時而思量。
田安道:“公子可有心事?”
扶蘇道:“我在想屠雎打到西南的什麼地方了,還有趙佗的兵馬是不是順利到了南方。”
“常有南方的軍報送來,公子儘可放寬心。”
“我若是讓屠雎與趙佗從南方帶一些稻種來,合適嗎?”
“當然合適了。”田安低聲道:“公子就算是讓屠雎抓一羣活犀牛來,他也是願意的。”
扶蘇道:“我寫個文書讓人送去桂林。”
言罷,扶蘇走入小院內,寫了兩卷文書,朗聲道:“老將軍。”
正在院門睡午覺的辛勝登時坐了身子,像是腦子還未甦醒,身體先起來了,而後他老人家瞪了瞪銅鈴大眼,走入院內,行禮道:“公子。”
扶蘇遞上一卷書,道:“勞煩老將軍找軍中的人將這兩卷文書,交給遠在西南開拓屠雎將軍,還有南下的趙佗將軍。”
辛勝接過文書,走到院外打了一聲唿哨。
當即就有士卒騎着快馬而來。
辛勝交代了幾句,那人就帶着文書策馬離開了。
這個小院不僅砌好了圍牆,院內更是種着蔥薑蒜。
本來嘛,田安就不是一個會種花的人,因此他種的都是能吃的東西。
而且住在黃河邊,經常吃河鮮就離不開蔥薑蒜。
見到青臂在院門口左右徘徊,田安便上前詢問。
回到院內,田安又回道:“公子,有人生病了。”
扶蘇擱下手中的筆,又看了看今天依舊熱烈的太陽,酷暑依舊沒有過去,這些天稍有降溫,青臂就着急帶着人去幹活。
“一座關城要拔地而起,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三兩月能夠建設好的,不用這麼着急。”
青臂行禮道:“是臣着急了,是臣沒有聽從公子囑咐,私自帶着人幹活……”
扶蘇道:“一個活人能夠給我帶來價值很大,一個活着並且能夠建設城牆的人,對我來說價值更大,我不想看到有人死在這種事上,也不想看到因一個不起眼的錯誤,耽誤滿盤的計劃。”
注意到公子話語中帶着的嚴厲,青臂擡手就要扇自己一巴掌。
只是手剛擡起來,就要扇在自己的臉上,手腕就被田安拿住了。
田安道:“公子也不喜,那些不自愛自重的人。”
青臂放下了自己的手臂,道:“公子,臣知道錯了。”
扶蘇已走入工地邊,這裡用木樁標誌着城牆要建設的位置。
眼前就有三個人躺在地上,好在這些人的神志也還算清醒,看樣子是中暑了。
扶蘇讓人將他們搬到一處陰涼地,給他們寬衣散熱,用涼水澆着他們,但也只是稍稍澆了一些。
看着公子扶蘇給工匠們治療,青臂的神色越發愧疚。
田安則站在一旁,一臉的輕鬆,他覺得這種事難不倒公子。
見公子扶蘇又走了回來,青臂上前問道:“公子,他們……”
扶蘇用河水洗着手道:“沒事了,休息一晚會好很多,多休息兩天就沒事了。”
到了夜裡,青臂發現經過公子治療的三人都已恢復了不少。
田安又來看望了,確認人恢復過來了,就離開了。
田安發現公子扶蘇有一個本領,這位公子只要在一個地方停留半年或三五個月,就會在那個地方留下很多很多書。
現在,潼關的這座小院內就有很多很多書,滿滿當當的竹簡堆滿了一面牆,一層層地壘着。
每一卷書都是公子所寫的。
就像是高泉宮的那些書,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子所寫,公子高多半是看不完,也看不懂的。
翌日,田安正在收拾着公子所寫的書,他嘆息一聲,低聲道:“公子呀,當初就該建一個更大的院子,現在都快裝不下這麼多書了。”
門外沒有傳來公子的迴應,公子正在吃着飯食。
這種抱怨公子多數時候都是不聽的,也不會迴應的。
不多時,又傳來了腳步聲。
田安回頭看去,見到了辛勝來了。
辛勝來到一堆卷宗前,拿起其中一卷翻看了一眼,就要拿走。
田安蹙眉道:“你看公子的書學到什麼了嗎?”
辛勝撫須道:“只要看了就有所得,足矣。”
院外,扶蘇擡頭看着天,關中這幾天沒有雨水,這是好事,糧食就要豐收了,最好不要有大雨。
關中南部的糧食熟得比關中北部的糧食更早一些。
看着糧食臨近豐收,這讓扶蘇的心情很不錯,順便給了青臂解暑的湯藥,也沒有與他計較。
渭南快要入秋時若是遇到華西秋雨的陰雨,就容易導致糧食倒伏與病蟲害。
因此趕在入秋前的八月初收割糧食,也不算太晚,也不算太早。
扶蘇又想到了上輩子,前來家鄉的支教老師,徐老師。
那時候自己還在山裡笨拙地跟在徐老師身後背書。
扶蘇還記得那時候自己是徐老師班中,最笨的孩子。
徐老師說他很喜歡關中的一句民諺,這句民諺叫做:麥梢黃,女看娘。
這句民諺的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兒會在麥梢黃的時節趕回孃家,回家與爹孃一起收糧食。
扶蘇至今還記得,支教老師的徐老師雖不是關中人,但他很喜歡大西北。
現在,扶蘇坐在小院門前,聽着田安數落着只會看書的辛勝,說辛勝一把年紀了,打仗不會打了,盡會看書了。
扶蘇還看着三三兩兩跑過的孩子們,這些都是潼關的孩子,他們以前害怕這裡的甲士,可甲士們來到潼關有大半年了。
當初即便再生份,現在也認識了,甚至這裡的甲士早已認識了,哪個孩子是誰家的,誰家有幾個孩子。
“公子上郡的書信。”
扶蘇拿過甲士遞來的書信,打開一節竹筒,拿出一卷竹簡。
信是在上郡修長城的蒙恬送來的,蒙恬說以周青臣爲首的齊魯博士已習慣了長城邊的生活,他們甚至願意讓他們的家人也遷去上郡。
蒙恬是一個辦事利落的人,所以他的書信也很簡略,只有這麼一件事。
扶蘇拿着竹簡一手揹負,望着咸陽方向又覺得要是在咸陽的齊魯博士如淳于越等人,要是得知現在的周青臣,他成爲了始皇帝修建長城國策的最堅定擁躉者。
也不知道他會如何感想,想到這方面,扶蘇又覺得自己多慮了,以齊魯博士們之間的聯繫,說不定淳于越早就知道這件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