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八千卷書

第121章 八千卷書

登泰山之後的半月內,秦軍拆了一座又一座的神祠,即便是成百上千人的齊魯學子請求丞相,之後……請求無果,那些話語就開始帶着威脅與怒罵。

李斯依舊不爲所動,這可能是他與始皇帝早就想做的事情。

譬如,讓齊地的耕種勞作以秦法爲主,嚴謹的秦法會教導人們如何耕種,而不是讓神祠所謂的話語人來主持耕種,或者還有各個方面的生活作息方式。

法家是冷酷的,這是扶蘇從李斯身上學到的另外一個的道理。

當泰山再一次飄下了秋雨,有年邁的齊魯老人來保護他們的神祠,但秦軍無情地推開了他們,將這些人推倒在泥地中,其中包括緝拿,驅趕,與追打。

扶蘇知道,在書同文,車同軌的一統理想下,那些陳舊的利益團體就是要除去的。

扶蘇拿起一卷書有關齊地神祠的書,將其丟入火中,任由它焚燒着。

這本是歷史上就發生的事,爲了大一統,秦要重塑這個天下,也是一統禮教。

始皇帝與李斯從未忘記過他們的理想,這就像是破除舊禁錮,是一個極其沉重的過程。

而一統天下的始皇帝,選擇了一種冷酷且高效的方式,直接拆了他們的神祠,燒了他們的神祠。

當封禪結束之後的始皇帝要離開泰山,齊地各處的名仕皆悲痛之極,因公子扶蘇又帶了八千卷書,這八千卷書與先前所借的書一起被拉走了。

如果公子扶蘇再多留幾天,恐怕整個齊地的書都要被搜刮乾淨了。

那個叫李由的秦軍將領,不愧是丞相的兒子,此人對齊魯博士們根本不留餘地,能找到能帶走的書,都被李由收繳了。

齊地的博士們對李由記恨,有人曾說始皇帝收天下之兵,恐怕公子扶蘇要收天下之書。

今天,車隊緩緩前行,扶蘇坐在父皇的車駕中,與父皇共同處理着國事,看着一卷卷的文書。

扶蘇知道,始皇帝的理想是正確且美好的,正是因爲太美好了。

可是如今的人們,又有幾人明白始皇帝的理想。

扶蘇的目光看向正在批覆文書的父皇,那張臉古井無波,眼神如炬。

始皇帝也肯定也想到了齊地會作何反應,甚至想到了會無人理解。

可即便如此,始皇帝還是要這麼做。

一統南方,實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這些事,可能始皇帝覺得,這些事他不做,就不會有人做了。

與當初西巡時一樣,現在是在東巡的路上,始皇帝也不會停下工作。

等眼前的文書都處置完,扶蘇纔出了車駕,站在車轅上。

車隊距離泰山越來越遠了,一眼望去在馳道的兩側跪伏着一個個的鄉民,他們的眼神與面容中都是對始皇帝的敬畏,可畏,或者是畏懼。

扶蘇回到了自己的車駕上,廷尉馮劫留在了齊地,他需要繼續處置薛郡以及齊魯的各種舊事。

兒子又睡醒了,扶蘇將他抱起來,這孩子一睜眼就開始傻笑。

看得王棠兒也跟着笑了。

扶蘇道:“今天幫父皇處置文書,又看到了有關禁私學的文書。”

“禁私學不好嗎?”

聽到妻子的話語,扶蘇道:“禁私學當然是好的,不過我希望它可以更好一些。”

王棠兒疑惑道:“還能如何好?”

“我將老師的文書都批覆了回去,想必老師看過之後一定會有啓發,至於有多好……”

扶蘇抱着自己的孩子,低聲道:“這孩子以後會知道,那將會是大秦的百年大計。”

聽到公子的話,田安坐在車轅上,趕着馬兒笑着不語,百年大計呀,那應該需要三代人才能完成吧。

始皇帝的東巡並沒有因去一趟泰山就原路返回,而是繼續東行,一路前往琅琊郡。

這天,明明還未入冬,依舊是深秋時節,泰山以東的齊郡下起了大雪。

齊郡有之罘島與琅琊臺聞名中原。

整個齊郡的範圍就像是一艘船的船頭,有着要衝出大海的氣勢,此地毗鄰東海,魚鹽豐富。

徐福這些天一直住在齊郡,今天他收到了一卷書信。

書信是韓終託一隊商旅送來的,信中的內容所言是韓終現在已去了楚地,當初韓終他們就有過約定,如果始皇帝不收韓終爲博士,楚地的項氏會收留他們。

而如今韓終去了楚地,還說他在楚地得到了很好的照拂,只是項氏如今依舊隱匿,不好告知地點,如今的項氏都是當年項燕大將軍的後人。

這卷書信是用楚文字書寫的,秦雖要求中原各地書同文,並且施行多年。

但在偏遠的各地,還有很少一部分人,依舊用着當年的各國文字。

徐福能夠通讀用楚文字編寫的文章,內心裡卻很不喜韓終的爲人。

項氏是什麼人,他徐福不清楚嗎?

當年項燕戰死之後,項氏族人逃亡,這些人可都是要反秦的。

徐福覺得失去了一個朋友,他決定將這卷書信交給公子扶蘇。

他徐福現在也只想探究他自己的學識,不想參與韓終的事,或者其他的反秦勢力。

因自己也是齊魯博士的一員,所以在以前……他也能聽到一些閒言碎語,齊魯博士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也各自有各自的立場。

徐福望着窗外的東海,大雪飄灑而下,順風入海。

“先生,始皇帝的車駕到齊郡外了。”

徐福頷首,他轉身看向身後,身後有一排書架,書架上的書籍都是與航海有關的。

“先生。”又有學童腳步匆匆來報,他行禮道:“先生,齊郡的郡守送來消息,始皇帝駕至琅琊臺。”

琅琊臺依海而建,當初越王勾踐建設了琅琊臺,後來在琅琊臺與秦,晉,齊,楚歃血爲盟,共同輔佐周王室。

可惜的是,現在的周王室不在了,始皇帝也完成了封禪。

又有學童送來消息,稟報道:“公子扶蘇請先生,於明日觀海。”

徐福再一次頷首,重新坐了下來,目光看着韓終送來的書信,他實在是想明白,爲何韓終會與楚地的項氏有聯繫,那麼現在的齊魯博士又有多少人與反秦勢力有關。

徐福心中隱約有些後怕,他覺得若自己與韓終走得再更近一些,自己是不是也會成爲其中一員。

當始皇帝抵達琅琊臺,一道從泰山發來的文書,送到了李斯手中。

扶蘇正跟着父皇走在登琅琊臺的臺階上,順手接過了丞相遞來的文書一邊走着,打開看其中內容,這卷文書是廷尉馮劫送來的。

廷尉在齊地抓了不少博士,其中還有人與反秦勢力有聯繫,其中就有田氏,項氏。

自封禪之後,淳于越就留在了齊地,說是重病不起。

始皇帝還未開始焚書,但扶蘇覺得現在還不是齊魯博士團體最糟糕的時候,等李斯的禁私學令下達,大秦對文化一統上的變革才正要開始。

扶蘇看罷,而後面色平靜地走向琅琊臺。

其實就算是丞相不這麼做,扶蘇也會這麼做,既然要集權就做到集權的極致,既然要禮教一統,那就連教的權力也收歸皇帝所有。

只有將教書的權力收入集權的條件之一,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的做到教書的一統與公平。 至少,是儘可能吧。

哪怕要爲此付出極大的代價,面對極大的反抗。

始皇帝與丞相,包括扶蘇自以爲的方向,三人的想法在細節上有落差,但在總的方向上是相通的。

不知道爲何,扶蘇對這些事總有一些執念。

這種執念讓自己覺得,不得不這麼做。

眼前的琅琊臺還顯得有些破敗,以前的齊王將這裡修繕過幾次。

整座琅琊臺形似宮殿,準確地來說,這裡應該就是一處行宮,此地背山面海。

李斯道:“這裡是最好的觀海勝地。”

嬴政忽然一笑,望着水天一色的大海,大海的海浪不斷衝上海岸,笑道:“是個好地方。”

海風迎面而來,吹得衣袍獵獵作響。

見父皇與丞相還有一衆大臣紛紛走入琅琊臺,扶蘇還站在琅琊臺前的平臺上,手裡還拿着從齊地送來的文書,廷尉馮劫的文書上不僅僅寫着齊地的事。

還因此有齊地名望較高的族老,爲了保護他們的神祠,集結私兵要對抗秦軍,死了不少人。

……

田安在琅琊臺收拾出了一間寬敞的殿宇,此地應該算是側殿,只不過門朝南方,不是朝向大海。

王家婆婆抱着小公子,她勸說道:“夫人呀,門朝着大海不好,風大。”

王棠兒望着大海,她是這輩子第一次見到大海。

從泰山到琅琊臺奔波多日,當安定下來之後,一家人都睡下了。

翌日,天還未亮的時候,扶蘇就睡醒了。

田安一早就在劈柴了,他老人家的生活作風一貫地早起。

海風迎面吹來,扶蘇道:“我今天請了徐福一起來觀海。”

田安道:“公子,今天要準備什麼吃食。”

扶蘇笑道:“到了海邊就吃海鮮。”

田安笑着點頭。

早晨時分,琅琊臺沒有什麼政事,扶蘇早早就與田安來到了海灘邊。

天剛亮的時候,漁民也出海回來了。

田安看着他們運來的海鮮成色,一邊向公子解釋道:“這裡的漁民天還未亮就要出海,等天亮的時候就能回來,早晨時分就可以將這些海鮮賣出去。”

逛了一圈海邊的諸多攤販,田安挑選了一些較爲鮮活的。

等回來的時候,扶蘇與田安就在殿門口煎着海鮮吃。

扶蘇將蝦放入銅鍋中先煎着,田安也將蛤蜊洗乾淨了,還有三條漂亮的偏口魚。

琅琊臺內,嬴政才睡醒,就見到了殿內的案上放着不少吃食,其中就有煎好的魚蝦,正在冒着熱氣,還有熱油冒出來。

更有一碗白粥放在案上。

內侍回道:“天剛亮的時候,公子與田常侍就去準備這些了。”

看着案上的吃食,嬴政想着一個人也吃不完,便問道:“李斯與王賁呢?”

“已在殿外等着召見,說是有要事稟報。”

嬴政自然知道他們要稟報的是何事,那都是有關越地的遷民之策,這件事從來琅琊臺前就商議,還有李斯遲遲未敲定的禁學令。

“讓他們兩人進來。”

內侍將兩人請入琅琊臺內。

三人一邊吃着一邊說着現在的政事,得知這些菜餚都是公子扶蘇親自所烹,王賁吃得心安理得。

李斯自然也是心安理得的,他還是公子的老師。

用過早食,嬴政又帶着李斯與王賁,沿着琅琊臺往下走,詢問道:“你打算遷多少越民?”

李斯回道:“三萬戶。”

“三萬戶入琅琊?”

“是。”

嬴政忽然停下腳步。

跟在後方的李斯與王賁也在後方停下腳步。

“越地如今有多少戶?”

聽到始皇帝的問話,李斯道:“三萬戶。”

說起越地,嬴政低聲道:“朕想起了楚相屈原。”

當年的越民屈原,成了楚相屈原。

李斯道:“楚人都快忘了楚王有哪些,不過楚人一直記得楚相屈原。”

正說着,嬴政站在琅琊臺邊上的山頭,低頭看向海灘,就見到了正在海灘邊的一家子。

王賁看到了女兒棠兒抱着孩子,就坐在海灘邊,王家婆婆正站在邊上。

公子扶蘇與田安,還有一人坐在一艘小船上,就在不遠處。

“船上的另一人是誰?”

一旁的內侍回道:“公子於昨日派人去請博士徐福,徐福今天午時纔來,與公子乘船觀海。”

“李斯。”

“臣在”

“扶蘇真的從齊地帶了很多書嗎?”

想到了李由的所作所爲,李斯道:“公子……他的確將薛郡的書都收繳了,說是要了解齊地的人。”

“扶蘇看那些書了嗎?”

“沒看,現在就堆放在琅琊臺下。”李斯如實回答,只是停頓了片刻,他又道:“齊郡的郡守來問,不知道公子是否要齊郡的書,他可以獻給公子扶蘇,臣還未與公子提及。”

言罷,見始皇帝沉默不言,李斯與王賁不知道皇帝是喜是怒,只好躬身站在後方,同樣沉默不言。

(本章完)

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30章 共同經歷第81章 相會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53章 刀與火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42章 劍拔弩張第42章 劍拔弩張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67章 設宴第18章 叔孫通第67章 設宴第57章 兩年南征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8章 立夏的雨第68章 金車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89章 軍報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21章 成果第94章 墨子有言第57章 兩年南征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23章 老秦軍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98章 又聞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28章 賀禮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57章 兩年南征第55章 學荀子者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39章 民夫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4章 墨子有言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64章 選擇第93章 認真的人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123章 冷流雪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33章 橋建成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87章 田與棗第114章 韓舊地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33章 橋建成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68章 金車第120章 登山第54章 蜀中消息第62章 婁敬第111章 暴雨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71章 秦人古都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87章 田與棗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15章 崤函古道
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30章 共同經歷第81章 相會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53章 刀與火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42章 劍拔弩張第42章 劍拔弩張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67章 設宴第18章 叔孫通第67章 設宴第57章 兩年南征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8章 立夏的雨第68章 金車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89章 軍報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21章 成果第94章 墨子有言第57章 兩年南征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23章 老秦軍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98章 又聞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28章 賀禮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57章 兩年南征第55章 學荀子者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39章 民夫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4章 墨子有言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64章 選擇第93章 認真的人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123章 冷流雪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33章 橋建成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87章 田與棗第114章 韓舊地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33章 橋建成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68章 金車第120章 登山第54章 蜀中消息第62章 婁敬第111章 暴雨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71章 秦人古都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87章 田與棗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15章 崤函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