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

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

叔孫通身在敬業縣,他需要統籌規劃,雖說是齊魯的入秦博士,照顧一個縣該是綽綽有餘的,況且還有章邯鎮着場子。

如果真的出了什麼亂子,章邯是真的會殺人的,先前也不是沒有打死過人。

對此,扶蘇甚至都不用懷疑,只要下一次還有這種情況,章邯定會再殺幾個人。

叔孫通能夠將敬業縣打理得井井有條,說不定在外面已有人說他爲了公子扶蘇做足了貢獻。

扶蘇擱下手中這卷文書,飲下一口茶水,便離開了這裡。

田安跟在一旁,一邊走還跟後方的內侍吩咐着。

扶蘇出了高泉宮,就一路來到了咸陽城,丞相李斯府邸的對門。

就在丞相李斯府邸的對門,還有一處巨大的宅邸,這座宅邸看着沒有主人,也沒有門匾或者門子來彰顯主人家的地位。

偶爾會有三兩人來這裡走動,平素是不見有人走入這處宅邸的。

今天,人們見到有一隊侍衛急匆匆來到了此地,而後推門而入,看護着四周,似乎有什麼重要的人要到來。

之後人們見到一個少年人,他在護衛的護送下進入了這處宅邸。

走入這間宅邸的人正是扶蘇。

呂不韋的故居對扶蘇來說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這裡還有一個十分龐大的書庫。

今天,扶蘇原本想取一些書籍走,卻在一間屋子的正堂外,發現了半卷被燒燬的竹簡。

扶蘇狐疑地站在原地,看着地上一攤被燒過之後,留下來的灰燼。

田安的目光看向身後的人,有人急忙上前稟報道:“丞相昨夜來過,這些都是丞相所燒的。”

聞言,扶蘇走上前,撿起地上還未燒完的竹簡,從沒有完全燒燬的竹簡上,扶蘇看到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叫做司空馬。

扶蘇拿起已被焚燒了一半竹簡,詢問道:“丞相會經常來這裡嗎?”

“回公子,丞相不常來,也不知道爲何,昨夜忽然來了此地。”

扶蘇看着被燒燬的半卷竹簡,一邊走向書庫,看着司空馬這個名字,以及一些隻言片語的話語。

來到書庫屋前,扶蘇推門走入。

田安找人打掃過這裡,這裡就顯得乾淨很多。

扶蘇又道:“找人再將這裡的窗戶改一改,更大一些,更寬敞,讓這裡更亮堂一些。”

田安也感覺……這間書庫,有一種陰冷的感覺。

“現在就讓人將窗戶敲開吧。”

得到吩咐後,有幾個侍衛離開,而後就來了十餘個工匠,開始改造這間書庫的窗戶。

耳邊是工匠鑿着牆體的動靜,公子扶蘇卻能夠如此專注地看書,這等專注力當真是少見。

扶蘇在一排排書架中,找到了司空馬這個名字,也找到了有關他所編寫的書卷。

得以見到一些有關以前的事情,司空馬原是呂不韋的門客之一,是給呂不韋出謀劃策的。

在當年呂不韋倒臺的時候,司空馬並沒有像李斯那樣,因爲《諫逐客書》留在了秦國。

司空馬身爲呂不韋的門客,被驅逐出了秦國。

當年,司空馬與李斯一樣,或許也正是一腔熱血的年紀。

但呂不韋倒臺之後,這兩人的命運就天差地別了。

李斯在秦國一度得到重用,而司空馬卻去了趙國,當時正值趙國與秦國交戰之時。

扶蘇覺得李斯的焚燒的竹簡,其實是一卷書信,一卷告知已故友人司空馬的一卷書信,李斯一直在尋找此人,或許是念及當年一同在呂不韋門下共事的交情。

又見到了李斯在信中所言,可惜當初的趙國國君,沒有聽從司空馬的建議。

扶蘇又拿走了這裡的幾卷書,打算帶回去看看。

臨走前,扶蘇又來到了先前的焚燒之處,點燃一團火將這卷沒有燒完的文書,給燒了。

深秋時節的人們多數都是掛着笑容的,收穫時節人們都會拿着各自的農產來咸陽城換取過冬的必要物資,多數都會帶着糧食來咸陽城換取過冬的衣物,或者是更精緻的吃食。

正值農閒時,也有不少人來咸陽城,他們用勞動換取一些過冬的物資。

這是一個質樸到有些純天然的時代。

田安見公子停下腳步,也在後方停住了,身後的一衆護衛與內侍也都紛紛停下。

回到宮裡,扶蘇又親手做了一鍋麪條,端着送去了章臺宮。

田安看着公子走入章臺宮的大殿,而後他就站在殿外。

天色就要入夜了,田安忽然想到公子已很久沒有去敬業縣了,公子又主持建設好了咸陽橋。

田安心中繼續想着,聽聞現在咸陽橋上往來的客商與農戶很多,那座橋每天都很熱鬧。

咸陽橋一建成,讓渭河西岸的人們來咸陽,能夠少走很長一段路。

如果,公子去看看咸陽橋上的盛況與熱鬧景象,那鋪滿橋樑兩側的商販,穿行在橋上的行人,看看人們的臉上的笑容,公子應最喜這種景色的。

就像是公子喜在咸陽城內看着忙碌的人們那樣,看人們臉上的笑容,也一定喜歡咸陽橋上的人們。

正想着,田安自己的衣裳下襬被人扯了一扯,低頭看去見到了一個小身影。

低頭一看是公子高,田安面帶笑容地低下身體。

“皇兄與父皇在大殿內嗎?”

田安道:“公子剛入殿。”

公子高往殿內看了看,而後又道:“高不能打擾父皇與皇兄治國,高就先回去休息了。”

正要轉身離開,公子高又回頭道:“你要在這裡一直等着皇兄嗎?”

田安緩緩點頭。

公子高思慮片刻,而後又離開了。

田安覺得這小公子越發懂事了。

章臺宮,大殿內,扶蘇與父皇吃完了一小鍋麪條。

見到兒子坐在邊上正收拾着碗筷,嬴政詢問道:“你經常在御史府看文書?”

“回父皇,常看。”

嬴政停下書寫的動作,手中還捏着毛筆,低聲道:“李斯說你想要批覆文書,朕這裡的文書你也可以看看,可以批覆幾句。”

“謝父皇。”

扶蘇收拾好碗筷,放入一旁的盆中交給邊上的內侍吩咐道:“交給外面的田安。” 那內侍點頭。

隨後,扶蘇從父皇面前的一箱竹簡中,拿出其中幾卷仔細看着。

夜色逐漸深了,嬴政也不知道看了多久,有些許累了,擡眼看去黑夜中的章臺宮冰冷又黑暗,燭臺與蠟燭的火光還是照不亮整個章臺宮,這個大殿內還是有很多黑暗的角落。

這讓嬴政想到了如今這個龐大的帝國,心中頗有擔憂。

再看扶蘇,這孩子正聚精會神看着文書。

嬴政忽然想起來,這孩子小時候很少會哭,這個孩子天生就不怕黑夜。

感受到疲憊感襲來,嬴政一手扶着太陽穴,閉上眼打算小憩片刻,再來處置眼前的文書。

偶爾有夜風吹入殿內,嬴政恍惚間又醒來,發現身邊放着一個暖爐,身上披着一件大氅。

外面夜色正濃,眼前的大殿還是一樣地寧靜。

嬴政緩緩轉頭,看到身側的位置空蕩蕩,原本扶蘇應該在這裡的,現在人已不在了。

“扶蘇何時離開的?”

“公子說批閱完這些文書了,走了有一個時辰了。”

有內侍快步而來,端上一碗熱水,道:“公子說讓陛下醒來時喝一口熱水驅寒。”

碗中的茶水還冒着熱氣,嬴政拿過陶碗,目光看着殿外的黑夜。

殿內依舊寂靜,只能聽到陛下時而粗重的呼吸聲,以及嚥下熱水時的吞嚥聲。

忽然想起眼前的文書,嬴政擱下碗,想要繼續處置文書,卻見硯臺已不在眼前,而是放在了另一張桌上。

嬴政這才後知後覺想起來,剛聽身邊的內侍說扶蘇將這些文書都批閱完了。

“陛下,公子還說讓陛下早些休息。”

嬴政扶着額頭,小睡片刻之後有些懵,又坐了片刻這才沉聲道:“將扶蘇批閱的文書拿來。”

仔細看着這些文書,竟一時間找不到需要修改的地方,這兒子竟然批閱得不錯。

嬴政翻看了好幾卷,拿起一旁的熱水又飲一口,頓時來了精神,繼續看着。

翌日,章臺宮,扶蘇如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這裡,不過在今日見到了公子高,他正吃着餅,坐在大殿前的臺階上,他的身後還有兩個懵懂的妹妹。

“兄!”公子高很有禮貌的行禮。

扶蘇道:“以後你可以來高泉宮用早食。”

“兄長都是親手做飯食,高也要學會。”

眼看着前來廷議的人越來越多,高領着兩個妹妹就要離開,他一邊走,一邊道:“兄!我去找叔孫通夫子讀書了。”

扶蘇站在原地看着兄妹三人走下了章臺宮,一路上還引得不少老臣直笑。

見老師張蒼走到了面前,扶蘇回過身,與張蒼一起走入大殿內。

衆人脫下鞋履,走入殿內。

在殿內走了三五步,張蒼低聲道:“公子,聽聞章邯他們種了很多豆子。”

扶蘇道:“今年麥子收得早,今年夏天種了不少豆子,趕着時節現在眼看要入冬了,的確是收了一些豆子,不過冬季收來的豆子,沒有夏季收來的豆子好。”

言至此處,扶蘇又補充道:“聊勝於無。”

張蒼的面上帶着些許愁色,又道:“公子的河渠再接着挖,就要挖到別的村縣了。”

扶蘇道:“起初在設想的時候,就一定會從商顏山的山脈下方挖通,一路連通洛水的下游,在洛水與渭水的交界處合流。”

按照公子的訴說,張蒼想着沿途要通過一個縣,那個縣叫作臨晉縣,也是老秦人的縣,自秦建設此縣開始,有兩百多年了。

扶蘇道:“這些事我會讓叔孫通去安排。”

張蒼稍稍點頭,道:“遊說一個縣不容易的。”

隨着內侍的一聲高喝,今天的廷議開始了,扶蘇趕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與羣臣一起行禮。

廷議進行的時候,衆人紛紛彙報着今天的政事,尤其是丞相李斯,又在爲北邊的局勢滔滔不絕講述着。

期間淳于越又問起了什麼時候能夠讓去北方的博士回來。

李斯道:“諸如周青臣這些,他們在北方過得很好。”

“毗鄰匈奴,過得很好?”淳于越壓低嗓音幾乎用着反問的語氣,尤其是看到李斯那張笑臉,想要上去將其的笑臉撕了。

淳于越心中這般想着,卻發現李斯臉上的笑容更甚。

李斯又道:“爾等是不是也想去北方看看?”

丞相的話語意有所指,齊魯博士們紛紛站直,而後眼觀鼻鼻觀心,沒人答話,老實的不得了。

淳于越還詫異地回頭看了眼,與自己共同戰線的齊魯博士們,竟無一人站出來。

廷議上的爭執依舊,扶蘇還在思考着老師張蒼的話語,老師的臉上總是很平靜,平靜中帶着些許愁色,想要說什麼,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說出去,想是心中已有腹稿,偏偏不說的樣子。

廷議結束之後,扶蘇正要離開。

“公子,留步。”

聽聞話語,扶蘇看向叫住自己的這個內侍。

那內侍又道:“丞相,也請留步。”

李斯停下腳步,提了提衣襟,滿臉地笑容道:“是陛下召見?”

這個內侍的年紀與田安一樣老邁,卻矮了許多,他笑呵呵道:“陛下召見,公子,丞相這邊請。”

李斯跟上這個內侍的腳步,從袖子裡拿出一隻柑橘,遞上道:“公子,這是李由讓人從蜀中帶來的。”

扶蘇接過這隻黃燦燦的小柑橘,又道:“李由在蜀中可還好?”

李斯一邊吃着柑橘,又將柑橘皮放進他寬大的袖子裡,回道:“這小子在蜀中整軍,他那邊離百越近,聽說到了春夏還有荔枝吃,吃不盡的瓜果,都快入冬了還有摘不完的柑橘,軍糧都不用愁了……”

扶蘇手裡拿着柑橘,面上帶着笑容。

“還有啊,那裡有犀牛,成羣成片的犀牛……”

一邊走,一邊聽丞相李斯講述着,這丞相講話真的很像是在哄小孩子開心,扶蘇只能笑容以對。

走到一座殿前,就聽到了父皇的話語聲。

“扶蘇這孩子從小不怕黑。”

(本章完)

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87章 田與棗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77章 棗第43章 挖通第12章 齊魯博士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42章 劍拔弩張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98章 又聞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9章 頻陽公第68章 金車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17章 徐福第96章 稂與張良第54章 蜀中消息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93章 認真的人第39章 民夫第93章 認真的人第8章 立夏的雨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81章 相會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14章 韓舊地第26章 一老一少第40章 渠中骨第27章 封賞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70章 臘日之前第41章 上架感言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96章 稂與張良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65章 選誰都好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20章 老秦人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21章 成果第57章 兩年南征第30章 共同經歷第12章 齊魯博士第55章 學荀子者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26章 一老一少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79章 善意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113章 東去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98章 又聞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79章 善意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53章 刀與火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81章 相會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17章 徐福第55章 學荀子者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81章 相會第49章 將來的郡第21章 成果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13章 東去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99章 頻陽公第42章 劍拔弩張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2章 婁敬
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87章 田與棗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77章 棗第43章 挖通第12章 齊魯博士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42章 劍拔弩張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98章 又聞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9章 頻陽公第68章 金車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17章 徐福第96章 稂與張良第54章 蜀中消息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93章 認真的人第39章 民夫第93章 認真的人第8章 立夏的雨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81章 相會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14章 韓舊地第26章 一老一少第40章 渠中骨第27章 封賞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70章 臘日之前第41章 上架感言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96章 稂與張良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65章 選誰都好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20章 老秦人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21章 成果第57章 兩年南征第30章 共同經歷第12章 齊魯博士第55章 學荀子者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26章 一老一少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79章 善意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113章 東去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98章 又聞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79章 善意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53章 刀與火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81章 相會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17章 徐福第55章 學荀子者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81章 相會第49章 將來的郡第21章 成果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13章 東去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99章 頻陽公第42章 劍拔弩張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2章 婁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