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北伐決心

得知始皇帝就要到長城,蒙恬帶着一隊人趕往狄道,兵馬一路到了當年的秦西垂宮舊地,秦人稱這裡是西垂,始皇帝給這裡換了一個名字叫西縣。

蒙恬翻身下馬,看着四下的黃土高原,此地是秦長城的西端。

平日裡有兵馬駐守,但沒有上郡這麼多。

而且此地與以前的義渠故地接壤。

“將軍!車駕距離此地十餘里,”

聽到始皇帝的車駕距離這裡只有十餘里地,蒙恬當即道:“下馬!”

衆人聞言,翻身下馬。

而始皇帝的車駕還未至,有一支兵馬帶着一車車輜重先來了此地。

護送糧食的人也是一隊秦軍,穿着一身黑衣的蒙恬朗聲道:“哪路兵馬!”

領隊的李由這才從後方策馬上前,見到站在直道上的蒙恬,他翻身下馬道:“末將李由!奉命運送糧草。”

蒙恬是認識李由的,神色嚴肅道:“有勞了。”

李由行禮道:“職責所在。”

走到近前,蒙恬發現了當年那個咸陽城有些紈絝的李由,此刻多了幾分堅毅。

蒙恬道:“來此地紮營先休息。”

始皇帝還有一日才能到這裡,李由往往比始皇帝提前一天或兩天將糧食提前糧食先運到。

李由向蒙恬解釋了一番,道:“都是公子安排的。”

蒙恬一手放在腰間的劍柄上,望着正在紮營的甲士,沉聲道:“這些年,你的事老夫都聽說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這蒙恬倒是一點都沒變。

其實近些年咸陽發生過的事,蒙恬都知道。

他雖戍守長城邊,主持修建着長城,如今的蒙恬手中的軍民在邊關有十數萬人,長城的修建規模比之當初他來上郡,擴建了很多。

別看蒙恬人在北方,他對咸陽發生的事卻很清楚。

公子扶蘇有個念想,就是想要得到西戎人的河谷,李由將這件事告知了蒙恬。

咸陽發生了這麼多事,唯獨這件事的確是蒙恬不知道的。

營地裡生着篝火,將士們三五成羣坐在火邊,黃土高原的冬季比之咸陽更冷了幾分。

李由吃着餅,道:“公子說西戎人的那片河谷水草長得特別好,可以養很多很多的戰馬,那片地方像是一個走廊,公子給那個地方取了一個名字叫做河西走廊,等以後公子拿下了那片河谷,就能讓那裡叫這個名字了。”

蒙恬嘴裡嚼着餅,目光望着火光神色堅定。

幾個裨將也站在邊上,聽着李由的話語,說來這軍中,李由與蒙恬的地位是很高的,別看李由是個校令,當年的蒙恬是咸陽城的內史令,更是現在的上郡大將軍。

這兩人的爹分別是現在大秦的丞相與老太尉。

丞相管着國事,老太尉管着天下兵馬調動。

言罷,李由又小聲道:“公子從未聲張過此事,說是要密謀河西走廊。”

蒙恬若有所思的點頭。

一旁的裨將十分有默契地移開目光。

翌日,到了午時,始皇帝的來到了西縣。

蒙恬帶着兵馬迎接始皇帝。

嬴政走下了車駕,一路走向正在修建長城的工事。

蒙恬跟在始皇帝的身側,腳步亦很快。

此地的長城修建規模並不大,但沿着西縣往東,就能見到建設長城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諸多長城遺蹟都是從歷代秦公時就留下來的。

李斯跟在後方,聽着蒙恬向始皇帝講述着如今長城的進展。

前幾年匈奴人一直在作亂,這兩年間蒙恬常常帶兵進入草原,讓一隊隊兵馬與匈奴人作戰。

這也是蒙恬練兵的手段之一。

李斯安靜地聽着,也聽到了蒙恬這麼練兵的緣由,以前的秦人雖有與義渠人打仗的經驗,也能夠用在匈奴人身上。

但這些本領都是老秦軍們擅長的,近幾年新練起來的兵馬都在中原各地攻城略地,與匈奴人打仗,還要再練騎兵。

騎兵是需要人命與軍械養出來的,要練出一支騎兵需要時間,既需要人馬與糧食,軍械,還要有能夠練兵的對手。

如今分散在河套以北各地的匈奴人很適合來練兵。

話語中,李斯聽得出始皇帝對北方頗爲擔憂,並且蒙恬也覺得北方會成爲一個巨大的威脅。

當聽始皇帝還要繼續向長城增兵,這令李斯心中也滿是擔憂。

當說起兵力,李斯行禮道:“臣以爲可徙囚徒戍邊。”

蒙恬當即答應了這個想法,讓罪犯來戍邊是有些不好管,也總比沒有好。

翌日,在西縣住了一天的秦軍感覺到氣候溫暖了不少。

李斯迎着始皇帝從大帳中出來,蒙恬已準備好兵馬回上郡了。

嬴政看着早晨晴朗的天空,沉聲道:“收拾一番,回咸陽吧。”

聞言,王賁帶着人去收拾隊伍。

李斯低聲道:“正值歲末,今有這等暖天,恐來年開春會有大雪。”

嬴政頷首不語,坐回了車駕。

李斯行禮站在原地,始皇帝的心情並不好,這一次來北方蒙恬北方的形勢託底說給了始皇帝的聽。

一個晚上,李斯也只是零星聽了幾句,北方的形勢只是看起來很好,但要論北伐依舊是個很大的負擔,而現在北方屯兵屯田的糧食還不夠,更需要關中的補給。

當初南征洞庭郡與長沙郡戍卒五千人一月口糧就需要一千五百石,一個正卒一年需要十八石糧食,一個軍中後方的運糧的隊伍與民夫佔軍中三成人手,而騎兵則需更多。

用蒙恬的話來說,若在長城佈置三十萬兵馬,三十萬兵馬最少需要兩百萬石,這還是保守估計,還未算其餘的損耗。

一年最少需要兩百萬石糧食,並且年復一年。

李斯也聽得出來這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而南征之後的創傷至今還未恢復,李斯看向站在遠處還在安排兵馬的蒙恬,躬身向他行禮,心中暗想要多謝蒙恬在這個時候勸住了始皇帝,北伐時機還未到。

等到了午時,隊伍休整好之後,再一次啓程。

始皇帝的隊伍從直道一路往涇河而去,沿着涇河的河谷回咸陽。

正如李斯擔憂的,本是歲末的寒冬卻來了幾天暖意,當秦人還在歲末祭祀,天空卻又飄起了大雪。始皇帝的西巡隊伍,從涇河沿岸的村子走過,風雪不斷落在這支的甲士們的甲冑,不多時隊伍中的不少人的肩膀上都有了些許積雪。

李由折返了回來了,他向父親行禮道:“丞相,少府令,前方準備了一片棚屋,可以休息躲雪。”

王賁詫異道:“你準備的?”

李由回道:“昨日咸陽送來的消息,說是恐怕近兩天會有大雪,公子扶蘇讓人快馬送來了消息,末將讓人就地搭建了避雪民居,前方的旱塬下還有山洞能夠避雪取暖。”

聞言,王賁來到了始皇帝的車駕邊,正在稟報着。

李斯注意到四周的甲士們都被凍得直哆嗦。

得到了始皇帝回話,王賁讓各隊將領對全軍下令道:“前去避雪。”

大軍跟着李由往東走了幾裡地,在前方的旱塬果然有一大排的棚屋,而且還有不少的民房,這裡的民房是沒人住的。

說起這個村子爲何會被荒廢,到了如今已是無人居住的地步,李由解釋說,公子覺得咸陽橋西邊的三縣人口太少了,早在去年的時候,就涇河北面的幾個村子都搬過去了。

當年,李斯在應對匈奴人時用了遷民戍邊的計策,現在公子扶蘇也開始了遷民屯田。

老師與學生兩人倒是有意思,公子扶蘇還能學老師的本領。

注意到王賁的笑容,李斯收回目光低着頭,臉上沒什麼表情,迎着始皇帝進了旱塬下的山洞避雪。

這處山洞應該是這裡村民原本用來儲存糧食的地方,李斯在地上發現了不少黍米。

一走入山洞中頓時暖和了不少。

火光在山洞裡亮了起來,一個燭臺也被點亮,原本黑暗的山洞深處也亮堂了許多,燭火光照映下,始皇帝還在看着蒙恬遞交的邊防卷宗。

山洞頂部還有兩個洞口,還能通風,多半是以前有人住過這裡。

當李由回山洞時,外面的隊伍都已安頓好了。

這一路上,李斯對這個兒子表現越發覺得意外,他的表現異常的好。

外面的雪越來越大,李斯望着外面的大雪,又側目看了眼坐在洞口的正在燒火取暖的兒子,問道:“公子還與你有何交代?”

聽着父親的話語,李由道:“交代挺多的,我八月前將北方的形勢送信給公子了,多半過兩天就會有消息送來。”

李斯望着雪景又沉默。

這場大雪越下越大,一夜過去,到了第二天早晨,這大雪依舊沒有減弱的趨勢。

始皇帝的西巡隊伍也只能暫時被困在這裡,好在這裡距離咸陽不遠,再走三五天就能到,也就不用擔心糧草的問題了。

一駕快馬冒雪而來,來人將一卷竹簡遞上,又道:“公子書信。”

李由接過竹簡,剛打開要……就注意到有目光正盯着自己。

見狀,李由擡眼看去,見到是父親正看着自己,便將竹簡先遞上。

李斯接過竹簡,打開看着,這一看便是蹙眉,臉上也多了幾分思量之色。

“你問了公子糧草運輸之事?”

“那倒沒有。”李由搖頭道:“只是與公子稟報了北方的形勢。”

“是公子讓你稟報的?”

“公子說過,但凡有情況還須稟報咸陽,不然兒子這一路上的糧食都是從何而來?”

見父親一直看着竹簡,李由又理所當然地添了一句,道:“糧食當然是從咸陽運來的。”

李斯蹙眉看着竹簡中的內容,以長城爲倉,既十里一燧,燧存三月糧,閒時可讓戍卒背糧入燧,以備所需。

戰時通過各燧調度糧食,減少長途徵調民夫……

在公子扶蘇的論述中,長途運糧需要徵調民夫成本巨大,最好少用這種運糧方式。

而公子的千言萬語,落在最後……是公子用墨最重的一句話,則是:讓糧食長在邊防線上。

看到這句話時,李斯的雙手明顯有些顫抖,是啊,若是讓糧食長在邊防線,哪裡需要那麼多人運輸糧食。

李由站在一旁念出了聲,“讓糧食長在邊防線上。”

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是那麼沉重。

李斯緩緩擡頭,他遷民戍邊所求的不就是這個?

要存儲糧食,要開墾邊境的田地,公子所求的,不就是他李斯遷民戍邊的理想。

這話要是別人寫出來,李斯或許看都不會多看一眼,

可這是公子扶蘇所寫,當年旱地上萬頃的渭南,也是公子扶蘇讓人鑿穿了商顏山,纔有了渭南兩萬餘頃田地,養活了二十萬人口。

若公子說要讓糧食長在邊防上,那麼……此事他李斯一定會傾盡全力幫助公子完成。

李斯想到了當初在章臺宮,爲了北方的邊防主持遷民戍邊,卻引來了齊魯博士們的反對。

原來……一直以來,公子的心裡一直都是支持這個國策的。

“哪怕,斯這個丞相不當了,哪怕斯要親自去北方墾田,也要幫助公子,如公子所言,要讓我們的糧食長在邊防線上。”

李由正想問怎麼在邊防線上種糧食,卻見到父親已快步走向了始皇帝。

之後,李由又見到右相馮去疾與王賁,以及廷尉馮劫都被召見。

這場雪停了又下,下了三兩天又停了,又過了半月,扶蘇披着大氅站在咸陽城下,心中暗想着父皇此次西巡兩月有餘,從去年的歲末未至時離開,轉眼間新年的一月都要過完了。

扶蘇看向咸陽橋的方向,從咸陽橋那邊而來的民夫與商客以及很多,扶蘇看到路邊有人吃着蒜與肉,有漢子飲下一口酒大呼爽快。

扶蘇依舊站在城下,等着消息。

吳公策馬而來,稟報道:“公子,隊伍從咸陽北郊入城。”

扶蘇再一次翻身上馬,與張蒼帶着隊伍一路前往北郊。

父皇是沿着涇河的河谷而來的,之後又順着直道來北郊,因這裡是秦直道前往上郡的起點。

從這裡的直道一路向北走,直達北面的長城。

在父皇心中,這裡象徵着大秦北伐的起點。

看來西巡一趟,讓父皇更加堅定了將來要北伐匈奴的決心。

今天的雪不大,雪花很小,卻也讓人覺得這雪沒完沒了,下得令人心煩。

扶蘇策馬到了北郊的林光宮外,問道:“父皇車駕距此還有幾裡地。”

有騎兵快馬而來,回道:“稟公子,六裡地。”

六裡地走到林光宮也就大半個白天,扶蘇對張蒼吩咐道:“讓咸陽百官前來相迎父皇。”

又有一支隊伍得到公子的命令,策馬前往咸陽送消息。

第117章 徐福第26章 一老一少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113章 東去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17章 徐福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79章 善意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8章 叔孫通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77章 棗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20章 登山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111章 暴雨第18章 叔孫通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117章 徐福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11章 暴雨第40章 渠中骨第20章 老秦人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13章 東去第20章 老秦人第12章 齊魯博士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3章 老秦軍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23章 冷流雪第99章 頻陽公第87章 田與棗第99章 頻陽公第57章 兩年南征第98章 又聞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16章 戍邊第16章 戍邊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89章 軍報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55章 學荀子者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94章 墨子有言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20章 登山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54章 蜀中消息第72章 佩劍第111章 暴雨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23章 冷流雪第96章 稂與張良第49章 將來的郡第28章 賀禮第90章 丞相三思第74章 回咸陽第93章 認真的人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35章 侷促之人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77章 棗第87章 田與棗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40章 渠中骨第87章 田與棗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9章 完美的理想
第117章 徐福第26章 一老一少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113章 東去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17章 徐福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79章 善意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8章 叔孫通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77章 棗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20章 登山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111章 暴雨第18章 叔孫通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117章 徐福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11章 暴雨第40章 渠中骨第20章 老秦人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13章 東去第20章 老秦人第12章 齊魯博士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3章 老秦軍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23章 冷流雪第99章 頻陽公第87章 田與棗第99章 頻陽公第57章 兩年南征第98章 又聞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16章 戍邊第16章 戍邊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89章 軍報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55章 學荀子者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94章 墨子有言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20章 登山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54章 蜀中消息第72章 佩劍第111章 暴雨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23章 冷流雪第96章 稂與張良第49章 將來的郡第28章 賀禮第90章 丞相三思第74章 回咸陽第93章 認真的人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35章 侷促之人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77章 棗第87章 田與棗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40章 渠中骨第87章 田與棗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9章 完美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