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兩年南征(下)

第58章 兩年南征(下)

見是公子回來了,田安急急忙忙上前幫着牽馬,他又解釋道:“這茶葉實在不好喝,但這麼多茶葉又不能浪費,就想着將這些都炒了。”

走入小院內,扶蘇就回到了小屋,開始寫着今天去華陰縣見到的種種現狀。

寫完之後,就將這卷文書拿了出來,讓人去交給丞相。

轉頭看去,又見到了兩位老人家正相對而坐,田安拉着辛老將軍喝茶。

辛勝顯然是不願喝的,一再推拒。

只是今晚,田安雖說將這些茶葉都炒了,他老人家卻沒有再喝一口。

翌日,用過早食之後,扶蘇拿了幾片炒好的茶葉,放入一個小碗中,而後倒入開水,放涼了片刻。

見工匠們開始夯實地基,這是準備修建城牆了,扶蘇飲下一口茶水,茶水入口便蹙眉,確實有些苦,難怪兩位老人家不肯再喝第二次了。

田安多半是以後都不會喝茶葉了。

扶蘇自顧自地喝着,茶香確實不錯,上輩子沒怎麼細細品過茶水,上輩子大概喝什麼茶都是一個味道。

苦澀中帶着一些茶香,喝着喝着感覺還不錯,聊勝於無了。

扶蘇將碗中的茶水喝完,就見到司馬欣早早來到了這裡。

辛勝叫來了一支護送隊伍,扶蘇便在護送中一路朝着驪邑而去。

辛勝解釋道:“公子,當年的秦人口中有這麼一句話,渭南以南是驪邑,渭南以北是下邽。”

扶蘇道:“驪邑也是新建的縣嗎?”

辛勝策馬在一旁,又道:“以前就有驪邑這個地名了,前幾年始皇帝就在此地設立的驪邑縣,圍繞渭南諸多縣,也都是近些年建立起來的。”

田安道:“在更早以前,秦人是從驪戎走出來的,歷代秦王將這裡作爲祖地,驪邑縣的人絕大多數也都是維繫秦王宗室的老秦人。”

扶蘇覺得田安所言的驪邑縣人,就像是秦國曆代相傳而來的守陵人。

驪邑很小,相比華陰縣要小得很多,扶蘇來到這裡才發現此地很是凋零。

難怪驪邑縣的賦稅很少,這裡只有薄田幾畝,人口稀少,老人居多,孩童卻少。

扶蘇是被秦軍的騎兵護送而來的,因此當這裡的人們見到秦軍也都紛紛站起身行禮,他們神色不卑不亢。

他們應該與櫟陽的秦人一樣,是最古老的一支老秦人。

從驪邑走過時,這裡安靜得出奇,就連這裡的孩子也都不哭不鬧,看到有騎兵路過,孩子們也都肅然站到了一旁。

隊伍停在一個老人家面前。

田安上前與對方交談了幾句。

扶蘇注意到這個老人家年事已高,但他手中的柺杖用料應該是十分好的。

這位老人家與田安交談了幾句之後,扶蘇注意到對方的目光也朝着這裡看來,目光中沒什麼敵意,但也說不上是好意。

像是自己這一路兵馬就不該來這裡,也不該來打擾他們。

扶蘇又看到了幾個婦人正在擦拭着一個秦軍的石像,再一想那就不是兵馬俑嗎?

等田安回到隊伍,辛勝這才領着隊伍離開了這裡。

“是我們打擾他們了?”

田安回頭看了看身後的村子,隊伍已經走遠了,這纔開口道:“他們見過太多死去的秦國宗室中人,不歡迎外人,等到這裡的人死絕了,請公子將這裡換個名字,往後讓新民遷入此地。”

“那裡的孩子與年輕人怎麼辦?”

田安解釋道:“年輕人會離開那裡的,這是那位老人家向公子所求,將來拆了此地。”

扶蘇覺得很奇怪,怎麼還會有人不想發展,還會請求拆了自己的家鄉。

不過,扶蘇能夠想到的一個可能就是此事……事關歷代秦王陵寢,也事關始皇陵,這關中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夠隨意涉足。

田安低聲道:“他們覺得歷代秦王的身後事交給公子最好。”

咸陽,蜀中的軍中校令李由又一次給咸陽送來了軍報。

丞相府內,李斯接過軍報,看着其中內容,軍報所寫的都是軍中事宜,依舊沒有關於他這個親爹的隻言片語。

連一封家書也沒有,好在知道這個兒子還活着,並且繼續用蜀中的糧草輸送給南下的大軍。

李斯看到了靈渠二字,監造官祿奉公子扶蘇之命,將此渠賜名靈渠。

如今,開挖靈渠徵調軍民十萬人,其中有六萬人是南方俘獲的寨民,現有靈渠長二十餘里,到現在還未挖通。

用了兩年時間,動用數萬人,這半條靈渠倒也足夠秦軍輸送糧草所用。

“丞相,這是公子近來的行狀。”

李斯拿了幾卷文書,快步離開了丞相府。

章臺宮,嬴政正在看着從北方送來的戰報。

一個內侍腳步匆匆來到一旁,在始皇帝身邊,低語了兩句。

嬴政依舊看着戰報,微微頷首。

內侍會意之後,就腳步匆匆地走向殿外。

章臺宮開闊且有些昏暗的大殿內,這裡依舊很安靜。

李斯帶着文書走入大殿中,行禮道:“陛下,這是南方送來的靈渠建設文書。”

嬴政依舊看着戰報沒有擡頭。

“還有公子扶蘇近來的行狀。”

嬴政道:“放邊上。”

李斯將捧來的幾卷文書,放在桌邊。

嬴政收起北方的軍報,看起來李斯帶來的文書,問道:“陡門?”

李斯回道:“南方的河流與關中不同,山地居多,需要鏵嘴分水,再用陡門蓄水,放水來調節水位,讓船隻能夠翻過高低不同的河面。”

一邊說着話,李斯用手演示着水位高低的變化。

嬴政讚歎道:“好智慧。”

李斯行禮道:“斯也如此認爲,都水長祿監造靈渠,一身好智慧,讓大軍糧草能夠通暢運輸。”

內侍端來了今天的飯食,今天吃的依舊是麪食。

嬴政吃着面,一口面咀嚼下肚,又道:“朕記得,當初這個都水長祿是跟着扶蘇修建咸陽橋的?”

“臣記得當初陛下讓公子修建咸陽橋,那時公子去御史府翻閱了歷代關中水利的記錄,公子就發現了這個工匠,並且與他共事修建咸陽橋。”

嬴政頷首,道:“朕記得南下修渠之事是馮去疾引薦。”

李斯回道:“正是。”

“你早知扶蘇手中有如此人物,你怎不引薦。”

李斯尷尬一笑,若說監祿是公子扶蘇手下的工匠,那應該是公子扶蘇引薦,怎麼都輪不到自己的,而且在早些年也是馮去疾給監祿各種活做。

看到李斯爲難的神情,嬴政又道:“靈渠修建不能停下,建設郡縣,所需所用蜀中全力相助。”

李斯行禮道:“臣這就去安排。”

言罷,李斯腳步匆匆走出章臺宮,剛穿好鞋履就遇到了來這裡的公子高。

“高,見過丞相。”

這位公子十分恭敬地行禮。

李斯也行禮,道:“斯見過公子。”

高提着一個食盒,又道:“丞相是來向父皇稟報國事嗎?”

李斯頷首。

高又道:“父皇還在處置國事,高就不去打擾父皇了,等父皇忙完國事了,高再將這些烤肉交給父皇。”

李斯笑道:“公子快入殿吧,陛下正在用飯。”

高又看向殿前的內侍。

內侍笑呵呵地將這位公子迎了進去。

李斯穿好鞋履,整了整衣襟,腳步匆匆地走下石階。

大殿內,嬴政還在看着扶蘇近來的行狀,又見到一個小小的身影來到了面前。

高將食盒放下,笑着道:“高與妹妹陰嫚烤了一些肉,給父皇送來。”

本來嬴政就在吃着面,道:“端來吧。”

高將一些烤肉端給父皇,又道:“聽說以前兄也時常會給父皇送吃食,不過現在兄不在宮裡,高每每想到兄長以前的事,就給父皇帶來了。”

嬴政吃着兒子公子高送來的烤肉,肉烤得很薄,還有些蔥姜味。

見到父皇正在嚼着肉,高滿臉的期盼。

嬴政緩緩點頭,道:“好吃。”

高咧嘴笑了笑,道:“還怕父皇不喜。”

又見父皇正在看着文書,高又道:“父皇,兄長何時會回宮?”

嬴政咀嚼的動作稍停,又道:“入秋之後,也可能是來年。”

高整理着碗筷,道:“父皇與兄長都好辛苦。”

言罷,高又站起身道:“兒臣就先回去了。”

嬴政還在看着文書,緩緩頷首。

高走出了章臺宮,回頭看了看大殿內,又望向渭南的方向,而後邁着腳一步步走下臺階。

陰嫚就殿外等着,她見兄長高回來了,走上前問道:“父皇用過飯食了?”

高回道:“父皇用過了,明天一早我們就去敬業縣吧。” 陰嫚道:“好呀。”

高又道:“我要多學,等我學到了本領,我也要幫着父皇與兄長治理國家。”

關中從四月開始步入了夏季,漫長的夏季就要到來了,田地裡勞作的人們依舊不少。

而關中以南,過了終南山一路向南,越過蜀中,經過一片茂密的山林,趙佗來到了一處江邊,詢問道:“這是哪裡?”

一旁的嚮導回道:“楚地的人稱這裡爲湘水。”

趙佗神色不悅地擡頭看了看今天的烈日,繼續帶着隊伍沿着江走,他與屠雎的進攻方向不同,他是從東南一路朝着西南打的,打了小半年纔到了這裡。

隊伍行進了一段路,眼前的景色開闊且平坦了不少,眼前是大片的水田,而且水田中已種下了大片的秧苗。

趙佗訝異道:“此地竟有如此良田。”

那楚人嚮導又回道:“此地向來是糧草頗豐。”

正說着話,一隊秦軍上前來詢問,趙佗自報身份之後,便被引入這片江邊。

趙佗問道:“屠雎與都水長祿在何處?”

“回趙將軍,該是在離水。”

靈渠就是要將湘水與離水連成,形成一條水路。

離水又是灕江,湘水便是湘江,兩條河流連通貫通南北水系,趙佗看着手中的地圖,蹙眉道:“走,去離水。”

七月的夏日,離水河邊,監祿用河水洗了洗臉,他望着眼前一座座如同竹筍般的大山。

藍天白雲下,這些林立的竹筍山尤其的美麗,還有腳下這條清澈的離水。

監祿讚歎道:“此地的山水,真是美麗。”

後方的士兵打死了一隻蚊子。

護送監祿來到離水的隊伍其實並不是多麼規整,多數甲冑都不全,因這兩年南下打的零零散散的戰鬥實在是太煩人了。

再者說,出行兩年,在外奔波兩年不停歇,還能有一件完整的衣衫就算不錯了,南方的山地林地走了兩年,腳下的老繭破了又好,好了又破。

從蜀中出來時這支大軍還十分有氣勢。

出來兩年,人被這山這水……還有那一片片的山林折騰得沒了脾氣,就連身上連一塊乾淨且完整的布都沒有了,人都快成野人了。

就連監祿身上也是破布迭着破布,勉強能穿。

衆人紛紛走入河邊的一處林地裡乘涼,監祿聽着四周將士們拍打蚊子的聲響,他拿出一卷圖,仔細查看着,此地距離西甌很近,越人將此地稱爲桂林,這地方很美,秀麗的山峰,蜿蜒的江水,令人看了就想在這裡這住下來。

監祿躺下來休息着,聽着周遭士兵們的言語。

“你說你還回去嗎?”

“這一路走來太難了,不想回去了,想在這裡找個女子留下來住着了,軍中既要人留下來墾田屯田,那就留在這裡,我們幾個再好不過,罷了就這樣了,不想回去了。”

“家裡還有爹孃……”

又有人一人說道。

另一人道:“你爹孃又不止你一個娃,等靈渠挖好了,你想家了沿着靈渠往上走,到了都江堰就能回關中。”

監祿面帶笑容,手中這五百兵都是跟隨自己挖渠,他們不怎麼會打仗,甚至還有個生兵連人都沒有殺過。

不過跟着自己挖渠,不用殺人,他們一路上偶爾遊玩,偶爾帶着人挖渠。

只是這一路挖渠,長途跋涉,從蜀中一路到桂林,他們這些少年人跟着自己吃了不少苦頭。

桂林這個這個名字很美麗,監祿稍稍睜開眼,望着遠處的山水,有那麼一瞬間,監祿也想留在這裡了。

不過,監祿又想起了離家之時,那隱約可聞的抽泣聲,兩年半了,他不曾忘記,他也想家了。

稍稍感傷了片刻,監祿就被少年們粗鄙的話語惹笑了。

“聽說這越女野得很。”

“你不就喜歡野的嘛!”

“你孃的!”兩個少年人說着說着就扭打在了一起。

“都水長!”一個少年湊到監祿身邊,道:“我們還要挖渠多久?”

監祿道:“你們要再這麼懶散,還要再挖兩年。”

聞言,那少年面露苦色。

監祿回頭看了看身後的一張張臉,低聲道:“你們要是勤快一些,多徵些人手,說不定來年這個時候就已歸家了。”

少年人聞言,他對身後的人大聲道:“都水長說了!我們來年就能回家了。”

林中傳來了一片歡呼聲,監祿靠着樹幹坐着,來年回家……不知不覺出來這麼久了,即便來年回家,爲了挖這條河渠也要用了三年的時間。

衆人正休息着,一隊騎兵也正朝着這裡而來,戰馬數量不多,甲士不少。

監祿快步走到河邊,朗聲道:“都水長祿在此,敢問是哪路兵馬?”

領頭人翻身下馬,道:“蜀中來信,命都水長全心修建靈渠,人力物力蜀中全力相助,始皇帝詔命,命都水長主持此地事宜,建設桂林郡。”

“臣領命。”

言罷,一車車的糧草被運送到了近前。

眼下,靈渠自然還沒有挖到離水,監祿先一步來這裡是爲了從離水往北挖,連接正在南下開掘的靈渠,兩頭並進開挖。

監祿收到文書便行禮送別。

這支從蜀中而來的隊伍順着離水南下,多半是要給屠雎送文書。

監祿讓這裡的少年人都搭幾間草蘆,先在這裡住下來,而後監祿看着丞相送來的文書。

“都水長,我們什麼時候開挖離水?”

監祿低聲道:“先住下來。”

“都水長,你不是說我們越勤快就能越早回去。”

監祿看着始皇帝的文書,始皇帝將這裡取名桂林郡,看向身邊的少年人。

身爲大秦的都水長,身爲官吏,自然要爲靈渠這個工程負責,監祿神色嚴肅地道:“這兩月是雨季,等雨季過去了再開挖。”

接下來的兩天,此地果然下起了大雨,一羣少年坐在草蘆下,大風吹來漫天的雨水灑在了河邊上,後方的林中也傳來了密集蛙鳴聲。

這些天夜裡,衆人都是聽着蛙鳴聲入睡的。

夜裡,監祿看着一個個剛睡下的少年人,這些孩子十五六歲就跟着自己南下,轉眼間也都十七八歲了,兩年少年時光就這麼過去了,將乾草蓋在他們身上,以免他們着涼了。

南征這兩年,實在是苦了這些孩子,南征不比中原,在中原打下一個地方還能找到屋子住,而進了南方的山林中,哪有這麼多屋子,也沒有太好的食物。

監祿覺得自己的兒子也該有他們這般大了,家裡的孩子也十五歲了,離家時孩子才十三歲。

半月後,雨水停歇,接連晴朗了五天之後,一隊隊少年人聽從都水長吩咐,跳入離水中游着,試探着離水的深淺。

又有一支兵馬走到這處河邊,來人正是秦軍將領趙佗。

監祿上前迎接道:“祿見過大將軍。”

“末將總算找到都水長了。”說着話,趙佗讓人帶來了幾個生病的士兵,又道:“聽聞都水長能夠治病,有勞了。”

監祿上前看着幾個病員的情況,一邊道:“離開咸陽時公子扶蘇給過祿幾卷書,是治療水土不服,腹瀉與發熱之症的藥經,祿能治。”

趙佗重重拍了拍他的後背,忽然覺得這個都水長其實很瘦弱,道:“有勞了,都水長受累了。”

監祿從草蘆拿了一個包袱,包袱中是一些乾草藥,又道:“南征以來衆將士都受苦了,祿這點事算不得什麼。”

趙佗道:“屠雎何在?”

“在西甌。”

“他帶着大軍倒是平定了不少地方,老夫要去攻打何處?”

“屠雎有意往西南而去,將軍可去東南。”

“東南?”

監祿又匆匆去了一趟草蘆,回來時拿了一卷圖,他指着圖上的一條河流道:“此爲鬱水,鬱水後半段乃是西江,西江入海的方向就是東南,大將軍沿江水走便能到東南。”

趙佗看到對方的圖紙十分詳盡,這是他自南下以來,看到的最詳細的地圖,見對方要收起地圖。

“此圖是從何而來?”

“公子給的,祿還給屠雎將軍畫了一卷。”

注意到趙佗火熱的目光,監祿道:“祿給大將軍也畫一份。”

趙佗鄭重行禮道:“多謝。”

“公子給祿的此圖主要是用來辨明河流走勢,至於沿途是否有人聚居之地,祿也不知,將軍還是要謹慎爲好。”

“末將明白,有勞都水長了。”

……

此時關中,烈日當頭幾乎是要將大地烤熟。

當初的籬笆小院勉強有了圍牆,潼關城的建設依舊沒什麼大進展,青臂還在帶人修建着河堤,用他的話來說不修河堤就修不成潼關。

扶蘇搖着手中的蒲扇,低聲道:“這炎炎酷暑,唯有望不盡的糧食,能夠解我心中暑意。”

田安也在搖着蒲扇道:“聽說敬業縣與大荔縣的人都去豎井下避暑了,說是頗爲涼快。”

辛勝道:“那豎井下擠滿了人,各種味混在一起,太薰。”

扶蘇頷首道:“還是去河裡洗洗好。”

“恩,末將也覺得去河裡洗一洗較好,這就去給公子抓兩條鯉。”

(本章完)

第38章 渠與田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65章 選誰都好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39章 民夫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26章 一老一少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93章 認真的人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67章 設宴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96章 稂與張良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74章 回咸陽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12章 權與利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77章 棗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2章 有關張良第89章 軍報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53章 刀與火第111章 暴雨第99章 頻陽公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8章 立夏的雨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112章 權與利第8章 立夏的雨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2章 齊魯博士第33章 橋建成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20章 登山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3章 挖通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53章 刀與火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39章 民夫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11章 暴雨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67章 設宴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42章 劍拔弩張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20章 登山第94章 墨子有言第96章 稂與張良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81章 相會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35章 侷促之人第98章 又聞
第38章 渠與田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65章 選誰都好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39章 民夫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26章 一老一少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93章 認真的人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67章 設宴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96章 稂與張良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74章 回咸陽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12章 權與利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77章 棗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2章 有關張良第89章 軍報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53章 刀與火第111章 暴雨第99章 頻陽公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8章 立夏的雨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112章 權與利第8章 立夏的雨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2章 齊魯博士第33章 橋建成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20章 登山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3章 挖通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53章 刀與火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39章 民夫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11章 暴雨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67章 設宴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42章 劍拔弩張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20章 登山第94章 墨子有言第96章 稂與張良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81章 相會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35章 侷促之人第98章 又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