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匈奴與上郡

早晨時分,扶蘇的身邊跟着田安,走到丞相府前等着。

天剛敞亮的時候,來丞相府辦事的官吏們陸續到了,這個國家依舊要運轉,酷暑當下他們也一樣忙碌。

扶蘇在丞相府門外等着王賁。

站在後方的田安忽然道:“公子,近來宗室有人議論,說是公子高他們一直養在外面,恐有不妥。”

扶蘇道:“宗室議論?”

大秦的宗室都快死完了,還有什麼人議論的。

再一想,扶蘇大抵是明白了,低聲道:“我會給大爺爺去信。”

田安頷首,不再言語。

終於見到了丞相與王賁一起走來。

扶蘇向迎面走來的丞相與王賁行禮。

李斯看了看四下道:“戰馬送去北郊了,還請公子與臣同去。”

王賁道:“待北郊清點好馬匹,就送去上郡。”

三人坐着車出了咸陽城,扶蘇蹙眉道:“如今的上郡還缺戰馬?”

李斯道:“蒙恬一心要練騎兵,先前上郡就來信,始皇帝希望蒙恬能練出一支五萬人的騎兵,掃平北方。”

王賁道:“都是從西戎換來的戰馬,西戎人需要犀牛皮與鐵器,他們也要與匈奴人打仗。”

眼前,扶蘇對北方的形勢並不清楚,而且蒙恬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來信,他依舊沒有找到那個叫冒頓的匈奴人,而匈奴人在北方似乎還挺不安分的。

而且西戎人與匈奴人的戰爭,在扶蘇印象中,已不止一次從王賁口中聽說。

正在思量着,車已出了咸陽城,扶蘇與丞相,王賁所乘的車算是如今的“敞篷車”,頭上也只有一頂傘。

車在直到行進的時候,還能看着周遭的景色。

雖說少不了顛簸,但總比悶在馬車中要舒服得多。

“聽說渭南今年又是豐收。”

扶蘇道:“是啊。”

李斯又道:“當初右相在調度糧草時曾經說過,關中要一直給上郡提供糧草是很困難的,也只有現在的渭南,當真是讓上郡鬆了一口氣,今年各縣的田賦中,多數糧草都從渭南送去上郡的。”

耐心聽着李斯的話語,其實他的話是沒錯的,以前蒙恬戍守上郡,那時候的渭南還沒這麼多田地。

在那時,關中送去的糧食也夠支援蒙恬。

但如今不同了,始皇帝讓蒙恬訓練出一支五萬的騎兵。

因此,只要蒙恬再訓練騎兵,所需要的糧草就是以前的數倍。

車駕到了北郊之後,這裡的平原上正有一羣馬匹,這些戰馬好似從西戎到關中很不適應,它們多數沒有吃地上的青草,而是打着響鼻,望着四周,偶爾走兩步。

扶蘇並沒有在這裡見到父皇,而是有幾個侍衛守在這裡。

王賁下了車之後,就來到一匹戰馬前,伸手拍在戰馬的脖子上,道:“哈哈,這戰馬真夠健碩的。”

當人站在戰馬面前,一匹健碩的戰馬能給人帶來一種力量感。

王賁可以通過戰馬的牙來判斷這些馬的歲口。

田安找人問了一圈之後,而後又來稟報。

原來,父皇已看過這些戰馬了。

丞相正在與幾個將軍說着運送馬匹的安排。王賁也在檢查着從西戎送來的戰馬,看看馬匹的健康情況以及歲口。

而後,扶蘇發現自己又成了那個無所事事的人。

扶蘇的目光掃視而過,還是能發現幾匹戰馬的不同。

其中幾匹戰馬有着十分明顯的特點,其中就有百餘匹戰馬都是黑色與栗色的,毛色很好,且肩高。

之所以好辨認是因爲它們並不是西戎原產的戰馬,而是來自更西方的西域,是天山腳下的天山馬。

這種戰馬多數都在天山腳下的伊犁河谷。

扶蘇對馬匹的知識有限,多數都是從咸陽存有的書籍中得知。

也說不上不識馬,倒也能從秦人關於養馬經驗的記錄中,學到一二。

真要說實際的經驗,還要多向王賁請教。

不多時就有另一隊兵馬來了,是始皇帝請三人去林光宮用飯。

林光宮大殿內,偶爾還有涼風吹入殿內。

嬴政正在看着丞相府送來的賬目,這些賬目是前些天公子扶蘇所寫的。

有關撫卹與戰功分田。

殿內很寂靜,只有始皇帝拿着竹簡時拿起又放下的動靜。

幾個內侍站在一旁,一動不動,低着頭等候着始皇帝的吩咐。

別看始皇帝雖在林光宮避暑,實則對咸陽城的風吹草動很清楚。

當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少府王賁一起來到大殿內,始皇帝也放下了手中的竹簡。

之後一碗碗酒肉菜餚都被端了上來,李斯正在與始皇帝談着近來的諸多國事。

而聽父皇與李斯話語中,扶蘇聽到一個人,是當年負責守備咸陽的內史令,此人名叫騰。

不過早在數年前,此人就過世了。

聽父皇與李斯的講述中,扶蘇聽到了一件事,這件事與當年父皇還是秦王時,尋找治理秦國的國策說起。

聽着他們的話語,扶蘇發現原來當初就有人想到了一統六國之後,必須要有官吏接着東出。

但在扶蘇看來,東出的人不應該只有官吏。

扶蘇安靜地吃着餅,時不時吃一口羊肉,邊上還有西域進獻的葡萄吃。

而大殿內,依舊是父皇與丞相的話語聲。

又聽丞相說起了北方的事,只是簡單的幾句話,扶蘇就聽到了父皇說起了北方匈奴之禍患愈演愈烈,甚至匈奴的騎兵還幾次掠過陰山。

丞相說,解決匈奴人之患,只要等蒙恬將軍的騎兵練成,就可以北擊匈奴。

而父皇則是另外一個看法,君臣之間並不是一直都這麼有默契,也會有分歧。

而這一次,始皇帝與丞相的分歧就是,如何治匈奴。

在始皇帝看來,一次兩次擊敗匈奴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即便是蒙恬打退了匈奴人,再過十餘年之後,匈奴人依舊會捲土重來。

因此,始皇帝又說起了修長城之事。

扶蘇端着碗筷,嚼着口中的面,忽然覺得始皇帝的志向是十分遠大的,始皇帝的氣魄也是整個戰國春秋所有的君王都不能比的。

想要做的事也是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君王,從未做到過的大事。

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74章 回咸陽第74章 回咸陽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99章 頻陽公第90章 丞相三思第82章 有關張良第8章 立夏的雨第72章 佩劍第71章 秦人古都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79章 善意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55章 學荀子者第81章 相會第33章 橋建成第8章 立夏的雨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81章 相會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64章 選擇第23章 老秦軍第62章 婁敬第12章 齊魯博士第82章 有關張良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89章 軍報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30章 共同經歷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96章 稂與張良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0章 渠中骨第28章 賀禮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38章 渠與田第53章 刀與火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13章 東去第54章 蜀中消息第96章 稂與張良第99章 頻陽公第30章 共同經歷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82章 有關張良第96章 稂與張良第23章 老秦軍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13章 東去第47章 貧民入關第23章 老秦軍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35章 侷促之人第94章 墨子有言第82章 有關張良第99章 頻陽公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11章 暴雨第33章 橋建成第99章 頻陽公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98章 又聞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8章 叔孫通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30章 共同經歷第64章 選擇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40章 渠中骨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39章 民夫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98章 又聞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55章 學荀子者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
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74章 回咸陽第74章 回咸陽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99章 頻陽公第90章 丞相三思第82章 有關張良第8章 立夏的雨第72章 佩劍第71章 秦人古都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79章 善意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55章 學荀子者第81章 相會第33章 橋建成第8章 立夏的雨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81章 相會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64章 選擇第23章 老秦軍第62章 婁敬第12章 齊魯博士第82章 有關張良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89章 軍報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30章 共同經歷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96章 稂與張良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0章 渠中骨第28章 賀禮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38章 渠與田第53章 刀與火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13章 東去第54章 蜀中消息第96章 稂與張良第99章 頻陽公第30章 共同經歷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82章 有關張良第96章 稂與張良第23章 老秦軍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13章 東去第47章 貧民入關第23章 老秦軍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35章 侷促之人第94章 墨子有言第82章 有關張良第99章 頻陽公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11章 暴雨第33章 橋建成第99章 頻陽公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98章 又聞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8章 叔孫通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30章 共同經歷第64章 選擇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40章 渠中骨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39章 民夫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98章 又聞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55章 學荀子者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