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還價”

嬴政道:“他說要給渭北改土增收,開渠建設涇陽、三原、高陵三縣,那條渠叫什麼名字?”

“叫白渠。”

“回北郊吧。”

言罷,嬴政重新閉眼,聽着馬車外的喧囂聲,還有將領的喝令聲。

車隊轉了一個方向,就朝着北郊而去。

車隊正要前行,又有一騎匆匆而來,來人遞上了一個包袱,行禮道:“稟王太尉,此乃渭南所造之書籍,公子扶蘇進獻皇帝。”

王賁接過包袱,來到陛下的車駕邊,道:“陛下,這是公子進獻的書籍。”

“送進來。”

包袱被送進了皇帝的車駕中,王賁正要繼續帶着隊伍前往北郊的離宮,卻聽車駕內傳來了皇帝的話語聲。

“去渭南。”

“是。”

張蒼在渭南造出了紙張,他以爲在這裡的工作結束了,可以清閒個半年或者是一年,沒想到公子的第二個大工程又要開始了,公子又要挖渠了。

公子擅長治水,公子就會一直用他擅長的手段來治理國家,這是叔孫通的評價。

現在想來,叔孫通在十年前說過的話很對。

張蒼覺得人生就是活得越久,看得越清楚。

張蒼正要與青臂離開渭南郡,與衆多工匠前往渭北參加下一個國家工程,皇帝卻駕臨了渭南。

叔孫通帶着敬業縣的縣民迎接皇帝,皇帝在秦軍的護送下進入了敬業縣的作坊,除了召見了張蒼之後就沒再召見別人。

一直到了入夜時分,皇帝又離開了敬業縣。

當皇帝的車駕離開之後,叔孫通跟在張蒼身邊問着,“皇帝都問了些什麼?”

張蒼一臉的憂愁道:“該說的都說了。”

叔孫通道:“該說的,自然要說。”

“我該去渭北了。”

留下了這句話,張蒼就帶着青臂以及一百名工匠離開了渭南。

司馬欣聽到皇帝駕臨敬業縣,第一時間策馬從潼關趕往商顏山,到了此地已是入夜,皇帝也離開了。

叔孫通望着遠去的張蒼,“還是年輕好,年輕就能賣命,老夫終究是年邁了。”

司馬欣道:“公子的新渠要連接櫟陽。”

“這不好嗎?”叔孫通反問了一句。

“當然好,櫟陽的田一年比一年荒。”

叔孫通道:“望公子這一次修渠依舊順利。”

司馬欣望着咸陽方向頷首,在修渠之前誰也不知道好壞,只有等渠修成了田地裡真的種出了糧食,那麼因此受益的人們,都會記得公子扶蘇的。

翌日,當寫在紙上的秦律送到了李斯的面前,這位丞相也是反覆觀察了紙張許久,這些薄薄的紙上寫着一個個字,這些文字的讀起來就是秦律,這是大秦第一卷寫在紙上的書,這卷書叫做秦律。

看到秦律二字,李斯是含着熱淚走到章臺宮前的。

皇帝回到了章臺宮,召見的第一個人就是公子扶蘇。

扶蘇走到大殿前,見到了雙眼還有些泛紅的老師。

李斯道:“公子先請。”

扶蘇先一步走入大殿內,李斯也脫下了鞋履,走入大殿。

大殿內,嬴政翻看着這卷書,見到扶蘇與李斯走入大殿內,沉聲道:“張蒼說這種紙,一天能制上千尺。”

敬業縣的造紙規模很大,而且用了敬業渠的水力,眼前的這個規模扶蘇並不滿意。

“父皇,以後的造紙作坊是一個能夠容納上千人的大作坊,所造的紙張何止千尺。”

嬴政詢問道:“朕記得,當初北伐時,你將渭南建設成爲軍中制甲冑與兵器的大營。”

“父皇,戰事結束之後,大營亦可改造成爲造紙的作坊,這不過是將作坊換一個用途。”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人們似乎都忘了敬業縣曾經建設過作坊。

公子扶蘇是什麼人,公子是能將渭南的荒地成爲沃土的人。

只要有足夠的人力與物力,這位公子總能做出有益國家的大事。

他就像是天生就是個能建設的人。

天賦之所以是天賦,就因這是與生俱來的,別人所沒有的。

甚至,關中也有人在打聽公子扶蘇是吃什麼長大,也給自己家的孩子多吃一些。

“父皇,兒臣還有一事請命。”

嬴政翻看着這卷一個字都不差的秦律,道:“請命什麼?”

扶蘇道:“大秦一直以耕種爲重,請父皇給敬業縣的造紙作坊一個允許,允許那裡的人可以在農忙時節,也在造紙作坊勞作。”

“好。”李斯注意到皇帝似乎都沒有多想,就答應了。

接着始皇帝又問及渭北的事,李斯知無不答,可當扶蘇說出要遷民二十萬戶進渭北時,嚇得差點咬到舌頭。

他以爲當初的遷民實邊的事已夠大了,誰知這位公子一開口就是遷民二十萬戶入渭北。

二十萬戶是什麼概念,那該是五十萬人口。

要知道現在關中才多少人口,哪怕是把整個崤函道上的所有縣搬空,也湊不到五十萬人口。

“兒臣還需向河西走廊遷民十萬戶。”

李斯道:“如何遷民?”

“遷往河西走廊之民,每戶賜田五十畝,遷入渭北之民每戶賜田三十畝。”言罷扶蘇又遞上一卷書,道:“父皇,兒臣已讓程邈量過田畝,章邯在河西走廊也丈量過土地,都記錄在冊,請父皇與老師過目。”

當公子說出要遷民二十萬戶時,李斯本想硬着頭皮答應的,可當公子又說再遷民十萬戶,李斯硬着頭皮也有些答應不下來了。

扶蘇又道:“父皇,老師,不論是建設河西走廊還是建設白渠,都需要勞動力,北伐一戰關中各縣的徭役名額都已用盡,兒臣只能出此遷民之策來換勞力了。”

李斯的神色很複雜,還在猶豫到底是答應還是不答應,尤其關注始皇帝的神色。

凡事都可折中,李斯覺得一口氣遷民這麼多不太現實,便道:“公子,先遷一萬戶如何?”

扶蘇道:“一萬戶每家出三個壯勞力,也不過六萬勞力,白渠比之鄭國渠更長,當年開挖鄭國渠徵發六成更卒徭役,其中三成六國戰俘,又有一成刑徒,水工韓國降卒兩百人,御史監工與法吏五百人,共計徭役十六萬。”

“老師所言一萬戶,實不足以挖渠。”

李斯再道:“三萬戶。”

扶蘇道:“五萬戶。”

李斯先是看了看皇帝的神色,見皇帝神色稍有放鬆,便道:“好,五萬戶。”

離開了章臺宮,與公子“還價”到了五萬戶,不知爲何李斯總覺得他應該一口氣答應公子的。

哪怕將整個洛陽與齊地的人搬空,又如何?

只要關中強大了,就不怕六國舊地的人反覆。

總覺得公子的策略是正確的。

月光下,公子就走在自己的面前,李斯又回頭看了看燈火通明的章臺宮。

只要是皇帝所在的地方,都是燈火通明的。

曾經,皇帝說過公子扶蘇是個不怕黑的孩子。

一開口就是要遷徙數十萬戶,公子這哪是不怕黑呀,公子就是個無所畏懼的人。

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李斯又失眠了,他反覆看着寫滿了秦律的紙張,治理國家就是要無所畏懼。

當年說出要書同文,車同軌的李斯是多麼的雄心壯志。

李斯覺得現在的公子,比之當初年輕時的自己,更有氣魄。

夜風吹過咸陽城,紙張被風吹起,一卷紙被風吹得捲起,接着在風中翻過了一頁又一頁。

皇帝已封禪泰山了,北伐大勝了,蒙恬在北方手握重兵。

李斯喝着酒水,望着夜空良久不語。

始皇帝回到了咸陽之後,公子扶蘇依舊如往常一樣主持着國事,公子已是始皇帝最好的幫手。

當白渠就要開始動工,關中依舊是盛夏時節,扶蘇踩着被陽光曬得炙熱的荒地,親自來看開工的咸陽城。

各縣提供的民夫以隊伍的形式,進入工事中。

張蒼沿用了以前章邯管理方式來管理這些民夫。

章邯深知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沒有嚴格的紀律就沒有高效的效率,只抓生產而不抓紀律就沒有效率。

所以,章邯的管理方式就是軍法。

扶蘇只能來看看開工的咸陽,而後就回了咸陽城。

張蒼送別公子時就明白,現在的公子已不能像以前那樣,建設咸陽橋時就住在咸陽橋邊,建設敬業渠時就住在河邊。

現在的公子身系國家建設,不能離開咸陽太久。

公子只能在此地停留半日,就要回咸陽。

節氣從小滿到了夏至時節,二十四節氣將每年的月份分成了十二個月,這份新的歷法送到了楚地。

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卷書信。

這卷書信被當作告示貼在了會稽郡的城牆上,項羽正在此地讀書,出門在外的項梁與幾個楚地舊貴族的人走到城門前,就前來看公子扶蘇給此地的書信。

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行支教令,下相與會稽郡的楚人將支教的秦人夫子趕了出去。

項梁看着城牆上的書信。

有人道:“這書信真是公子扶蘇所書?”

項梁看着這卷書,卻面如難色,這卷書上內容是公子的自省,而這自省不是公子覺得他做錯了,而是公子扶蘇想要做得更好。

楚人拒支教令,是因秦治天下尚淺,扶蘇爲此自省,爲治理國家,當全力以赴,不負楚人期望……

換言之,你們的拒絕,是公子扶蘇治理國家最大的動力。

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147章 踐行者第94章 墨子有言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33章 橋建成第112章 權與利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67章 設宴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8章 叔孫通第8章 立夏的雨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87章 田與棗第53章 刀與火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6章 戍邊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67章 設宴第71章 秦人古都第39章 民夫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47章 踐行者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43章 挖通第148章 書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30章 共同經歷第112章 權與利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13章 東去第28章 賀禮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150章 重聚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3章 橋建成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40章 渠中骨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81章 相會第128章 驪邑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39章 民夫第40章 渠中骨第49章 將來的郡第96章 稂與張良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48章 書第130章 增兵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55章 大雪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
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147章 踐行者第94章 墨子有言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33章 橋建成第112章 權與利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67章 設宴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8章 叔孫通第8章 立夏的雨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87章 田與棗第53章 刀與火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6章 戍邊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67章 設宴第71章 秦人古都第39章 民夫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47章 踐行者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43章 挖通第148章 書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30章 共同經歷第112章 權與利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13章 東去第28章 賀禮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150章 重聚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3章 橋建成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40章 渠中骨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81章 相會第128章 驪邑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39章 民夫第40章 渠中骨第49章 將來的郡第96章 稂與張良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48章 書第130章 增兵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55章 大雪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