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增兵

蒙武大將軍過世的一個月後,關中各縣的夏收工作也結束了,諸多國事也進入了正常的狀態。

咸陽城的一處食肆內,張蒼與李由用了飯食就分別了。

李由奉命帶着他的妻小先一步去了隴西,之後又有五百騎兵奔赴隴西。

近年來,渭南郡已習慣了現在的發展模式,叔孫通得到了公子扶蘇的文書,可是得到公子扶蘇回覆之後,公子是答應提高敬業縣收學子的糧食,但公子也說了可以用勞動力來代替。

至於如何利用勞動力來實現價值,他還是一籌莫展。

在他看來,糧食依舊是最好的,勞動力是一時的,但糧食是可以儲存起來的。

擱下這卷文書,叔孫通帶着愁緒走出屋子,他見到了各縣的縣令帶着一個個的年輕人來到了縣裡,他們都到了傅籍的年齡。

如今北方增兵,這些年輕人都要送去長城。

敬業縣派出了十五個年輕人,每戶人家有一人進入兵役,章邯就會給他們戶籍。

有了戶籍就不是公子扶蘇的家僕了,他們就可以墾自己的田地。

敬業縣人口本就少,按照秦正常的一個縣,最少也是六百戶人,好在五六十個適齡年輕人還是拿得出來的。

敬業縣的人口雖說少,可整個渭南的人口其實很充實,當初爲了渭南墾荒遷了二十萬人口。

現如今,這二十萬人口成了渭南最大的底氣,整個關中沒有能像渭南這樣,一下子拉出三萬傅籍的青年人。

當初那些一無所有的貧民,經過這五年,他們養活了自己與他們的孩子。

現在那些十一歲的的孩子終於養大了,現在成了能夠去打仗了的年輕戰士。

這還是二十萬人口中的年輕人,若算上壯年的男子,拉出八萬兵都不是什麼難事。

如今只是拉了三萬參加兵役的年輕人出來,就足夠震撼了,哪個郡能拉出這麼大的一支兵馬,不知道的還以爲公子扶蘇藏了三萬私兵。

張蒼坐着牛車來到了敬業縣,他剛下車駕,就見到章邯領着一隊隊的孩子正在領着兵器。

他們多數都是沒有戰馬的需要走路前往上郡,咸陽城北郊的馳道直通上郡,在一路上還能看到一隊隊奔赴上郡的年輕人。

始皇帝所言的增兵,從來不是一件小事,面對十餘萬也可能二十多萬匈奴人,爲了這場戰爭,大秦這個國家機器再一次爲了戰爭開動。

虎狼一般的大秦似乎再一次聞到了戰功的味道,一隊隊的年輕人紛紛從各縣走出來,衆人拿着自己的驗傳與兵器,一路北上。

以前的一代人是爲了一統中原而打仗,現在這一代年輕人要爲了保護家園北上。

匈奴人一旦南下會掠奪他們的糧食,妻小與土地。

好在關中的男兒一代接着一代都是從戰場上殺出來的,現在的孩子們也都是在父輩們的教導下長大。

而也是從懵懂之年就出徵打仗的父輩們,他們能教給他們孩子的經驗,也都是戰場殺敵與如何在戰場上保命的經驗。

以前是東出,現在是北伐。

這是張蒼一路而來看到的景象,也是正發生的事,隨着他而來的還有一隊甲士,這些甲士拉着一駕駕的車,車上裝着的是一罐罐的酒水。

見張蒼來了,章邯的臉上帶着些許笑意,不論是每年的田賦,還是這一次徵兵役,渭南一直都是關中各郡縣中最出色的。

渭南的土地不大,卻養活了其餘各縣幾倍的人口。

章邯道:“名冊都準備好了。”

張蒼如今是少府丞但依舊兼着御史,既爲公子扶蘇辦事,也要爲丞相辦事,一直都挺忙碌的。

一羣青年人就站在眼前,他們的年紀多數都在二十餘歲左右,年少的有十七或十八的年紀。

這些人穿着粗布外衣,每個人的布衣都是黑灰色的。

章邯低聲道:“都在這裡了。”

張蒼看向隊伍的後方,又道:“各縣的人都到了嗎?”

郡丞叔孫通道:“還差華陰縣的司馬欣。”

章邯道:“再等等,應該就到了。”

張蒼看着手中的一卷名冊點頭,又道:“李由去隴西了。”

“是爲了防備西戎人馬?”

張蒼搖頭道:“不是,是公子這一次真的要取西戎的河谷了。”

章邯覺得西戎人有些可惜,當初王賁送給了西戎人上千車犀牛皮,原以爲他們能夠與匈奴人多斡旋一些時日,沒想到會敗的這麼快。

他問道:“西域形勢複雜,怎麼匈奴人能夠在西域打成這樣?”

張蒼也是搖頭,言道:“不知道,聽說有個從月氏殺出來的匈奴王,十分驍勇。”

再看章邯的神情,張蒼低聲道:“章郡守不用着急,李由雖說是士尉但此人實則沒有臨陣戰前的經驗,若西戎一旦開戰是需要一位將領的,章邯將軍當年就在河東與匈奴人打仗過,是吧?”

章邯頷首。

張蒼給了他一個眼神,道:“不着急,待公子一步步安排。”

聞言,章邯神色振奮,他豈會不明白張蒼的意思。

怕就怕蒙恬在北方獨木難支,需要有人策應,屠雎與趙佗在南方無法脫身,王賁如今任職太尉,卻也不再帶兵了,放眼看去,章邯覺得機會到了。

張蒼拍了拍他的肩膀又道:“章郡守,你本就是軍中將領出身,不該荒廢了年少所學。”

章邯想到了他的父親,以及他的理想,就像是當年南征送別李由,看着李由一路往蜀中而去,他章邯真的很羨慕。

聽到張蒼的話語,還有那句待公子步步安排,章邯感覺心口滾燙,他甚至都快忘了他曾經也是一位軍中將領,他出身一個落魄的將門,他羨慕蒙恬與王賁,他太渴望這個機會了。

張蒼看着眼前的三萬餘年輕的戰士,他們剛拿上了兵器,有的是大戟,有的是青銅劍,還有的是盾牌,一個個已穿上了皮甲,穿着黑灰色有些髒的衣裳,高矮胖瘦各有不同的站在一起。

他們在試着兵器,或有的在互相推搡着,比較着。

這些孩子可能一時間都沒有察覺到,他們此刻嬉笑着,實則他們要面對的是真實且會死人的戰爭。

司馬欣來晚了,他之所以來晚不是因玩忽職守,而是因他還要去潼關,將青臂所領的工匠都帶到這裡。人數都到齊了,張蒼看着各縣縣令陸續送來的名冊,確認了人數,這一次渭南郡六個縣參加北伐兵役的年輕人,一共六萬五千人。

張蒼很佩服公子扶蘇的高瞻遠矚,渭南用最少的土地養活了最多的人口,卻爲關中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當年爲了建設關中所花用的二十萬石糧食,於現在來說,當初的二十萬石糧食的成本,根本算不得什麼。

當年所吃的苦,所挖這一條渠,如今都得到了回報,而且是巨大的回報。

見人都到齊了,張蒼朗聲道:“賜酒餞行,明天出關。”

章邯的大嗓門重複道:“明天出關!”

嗓音在商顏山下回響着,一罐罐的酒水被拿了上來,分給了在場的年輕戰士們,每個人都要喝酒。

這是老秦人的傳統了,自秦孝公變法以來,每每有東出戰事,都要給戰士們吃酒。

因秦法的緣故,秦人在平常時很少有飲酒,只是現在允許這些年輕的戰士們喝一口關中的酒,記住這個酒水的味道。

敬業縣的年輕人爭搶着餘下的酒水,張蒼給了青臂一捲竹簡,吩咐道:“公子有令建設渭南大營,爲北方戰事鑄造軍械。”

“青臂領命。”

以前的關中有一個大營,如今的藍田依舊保留着秦軍大營的功能,而藍田也屬於現在的內史郡。

渭南郡要建設渭南大營,是要與藍田大營對標的,並且甚至規模要更大,因爲這裡的勞動人口十分充足。

按照公子的吩咐要將紡車改造成織粗布所用的紡車,爲前軍將士們織造衣服與鞋履,甚至翻新老舊的戰甲。

渭南的糧草保持打開,方便軍中隨時調取糧草。

渭南的三十歲到五十歲以內的壯年男子,皆不得離開渭南郡,一旦前方戰事吃緊,他們這些壯年男子需要頂上,若還不行,恐怕那些白髮蒼蒼的老秦軍要再一次上戰場。

不過那是最壞的打算,張蒼覺得現在還不到讓白髮的老秦軍上戰場。

青臂帶着他的三百個工匠建設鐵匠坊,用來鑄造兵械。

或許是當初公子扶蘇爲建設渭南留下了一些能夠騰挪的空間,現在這個擁有三十多萬人口的大郡能夠十分順利地改變了生產方向,將一切勞動力都用在了戰爭後勤上。

農戶,工匠,人口,糧食就是如今的戰爭最重要的四大要素,這些也都是渭南郡最多的。

張蒼與幾個縣令坐在一起與他們說着咸陽的安排。

章邯聽了張蒼解釋,才知道原來李由去隴西是爲了尋找西戎人的首領,與其談判得到他們的戰馬,並且秦軍會派出兵馬馳援西戎人。

章邯問道:“西戎人將來會與大秦平分河西走廊?”

照理說應該是這樣的,張蒼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因他知道公子扶蘇與丞相的心思,從來沒有打算過要與他們分土地,大秦就不會與任何人分土地,哪怕還不是大秦的土地,將來也會是大秦的。

張蒼對衆人道:“去年關中招收了不少教書的夫子,公子說需要派一些人跟隨李士尉前往西戎。”

聞言,五個縣令皆是面面相覷。

身爲丞相好幫手,張蒼有他自己的辦事方式,他將一根根竹簡放在五個縣令的面前,每個人面前一根,低聲道:“每個人寫一個名字,每個人只能推舉一位。”

隨後,張蒼將筆給了第一個人,也就是華陰縣令司馬欣。

爲丞相辦事這麼多年,丞相喜辦事高效,而且不拖泥帶水,張蒼也是如此,他不會等對方說,容他回去思慮兩天,或者是聽聽別人怎麼說,諸如此類拖延的話。

如果每個人都這麼說,事情就會一拖再拖。

張蒼只按照命令辦事,他從來不會給對方考慮的機會,也不會讓對方去想事情的好壞,只是讓對方做出選擇。

就像眼前,張蒼沒讓他們回去挑選夫子,而是將筆放在了他們面前,讓他們當場就寫。

天色已入夜,屋外已喝醉的年輕戰士正在呼呼大睡,他們睡醒之後就要北上了。

張蒼留在渭南郡,還有不少事需要替公子扶蘇辦妥。

司馬欣在竹簡上寫下了一個名字,而後將筆交給另外一個人,他在竹簡上所寫的名字不是別人,正是陳平。

司馬欣雙手端着竹簡,遞還給了張蒼。

寫下這個名字後,司馬欣面帶笑容,有一種既放鬆又自覺高明的感覺。

讓陳平離開渭南是他所做的決定中,最好的一個選擇。

司馬欣沒有任何的負罪感,他覺得讓陳平離開是爲了不讓他這樣的人帶壞風氣。

而且像陳平那樣的人,就算是丟入西戎人的人羣中,他一定也能活得很好。

司馬欣坐回了自己的位置,等着其餘縣令寫下名字。

當天還未完全亮的時候,有人睡醒了,而宿醉時候的戰士們紛紛背上了行囊,帶着他的兵器,三五成羣地離開了敬業縣,他們互爲同伴,要去戰場上廝殺。

一夜未眠的章邯紅着眼送別了這些年輕的戰士們。

“父親!我也想去打仗。”

章邯的兒子朗聲道。

章邯拍了拍兒子的後腦勺道:“你先學會識字寫字。”

當陳平被人從睡夢中拉起來的時候,他怎麼都沒有想到司馬欣會讓他去隴西,去了隴西之後要聽從李由的吩咐,甚至還要跟着前往西戎人的河谷。

當得知這一切都是司馬欣的安排,陳平心中懊惱又無可奈何。

他陳平現在沒有一官半職,縣令司馬欣說什麼就是什麼,他知道司馬欣一直瞧不上他,可他沒想到司馬欣會這麼對待他。

司馬欣是一位正直的老秦人縣令,此人行事簡單且廉潔。

陳平也不喜司馬欣,可一旦被這種人討厭上,恐怕很難找到機會對付他,這種人將心血全部用在縣治上,他根本沒弱點。

但這一次,兩人算是記恨上了。

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72章 佩劍第146章 立夏第77章 棗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27章 封賞第89章 軍報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79章 善意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35章 侷促之人第38章 渠與田第86章 羣鹿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12章 權與利第54章 蜀中消息第40章 渠中骨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99章 頻陽公第65章 選誰都好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3章 刀與火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17章 徐福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46章 立夏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20章 登山第149章 “還價”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28章 驪邑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20章 登山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9章 “還價”第89章 軍報第98章 又聞第21章 成果第99章 頻陽公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77章 棗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58章 秋獵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114章 韓舊地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70章 臘日之前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48章 書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58章 秋獵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33章 橋建成第53章 刀與火第90章 丞相三思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46章 立夏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6章 稂與張良第59章 漫長的酷暑
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72章 佩劍第146章 立夏第77章 棗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27章 封賞第89章 軍報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79章 善意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35章 侷促之人第38章 渠與田第86章 羣鹿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12章 權與利第54章 蜀中消息第40章 渠中骨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99章 頻陽公第65章 選誰都好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3章 刀與火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17章 徐福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46章 立夏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20章 登山第149章 “還價”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28章 驪邑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20章 登山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9章 “還價”第89章 軍報第98章 又聞第21章 成果第99章 頻陽公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77章 棗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58章 秋獵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114章 韓舊地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70章 臘日之前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48章 書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58章 秋獵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33章 橋建成第53章 刀與火第90章 丞相三思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46章 立夏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6章 稂與張良第59章 漫長的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