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

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

十月下旬的關中,一夜未眠的扶蘇站在新修的河渠邊,等着那位帶走筆記的伏生再來此地。

關中大概是正式入冬了,不然西北風不會這麼冷。

見公子蹙眉看天,站在一旁的田安道:“公子,恐怕要下雪了。”

扶蘇道:“何以見得?”

“往年都是如此,西北風最大時,若關中晴朗,今晚定有雪。”

田安講述着樸素的生活經驗,這是他在秦國大半輩子觀察氣候得出來的。

又一個隊人馬策馬而來,來人正是蒙恬。

蒙武大將軍回來之後,蒙恬就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現在蒙武老將軍要退下了,這個年關……多半就是蒙恬最忙的時候。

來人到了近前,翻身下馬行禮道:“公子,皇帝召見。”

扶蘇稍稍仰頭深吸一口氣,坐上了田安準備的車駕,在蒙恬的護送下往渭河的西面而去。

車駕走得很快,田安趕着馬車爲了跟上蒙恬的戰馬,他一次次揮動馬鞭,儘可能讓馬車走得再快一些。

扶蘇心想着,莫不是那兩位儒家博士將自己的筆記給父皇看了?

再一想又覺得不對,該不會給父皇看的。

那筆記記錄的都是一些記錄民生的瑣事,最大的影響也不過是會讓人覺得公子扶蘇注重農耕。

因車駕走得很快,車簾被風捲起,一起一落間還能看到直道兩側的景色。

扶蘇大概能夠想到父皇童年時的一些遭遇,直到後來咸陽宮發生的種種變故。

這些遭遇讓父皇變得很冷酷,親情方面又讓人覺得很疏遠。

咸陽宮太大了,作爲始皇帝的長子,卻很少能夠見到父皇。

也沒見父皇的其他孩子,在父皇面前有多麼活躍。

而在此之前的秦王,秦昭襄王過世之後,秦孝文王在位僅有三天,秦莊襄王也才三年,那段時間是秦國最混亂的時期,而也在這個混亂時期,父皇秦王政即位,到了如今。

大概父皇是內心極其強大的人,能出兵征伐六國,廢呂不韋,奪大權,平宗室,滅六國,究竟是多強大的人,纔能有如此成就。

扶蘇只好這般猜想着,內心思索着如何面對父皇,或是要面對的盤問。

馬車到了渭河邊,扶蘇已將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安排都想好了。

扶蘇氣定神閒地走下馬車,見到了河邊的儀仗。

四周看守的兵馬大概有幾千人,往河邊走去還能見到許多宮女與內侍。

田安依舊守在馬車邊,安靜得像一座立在風中的木雕。

扶蘇跟着蒙恬一路走到木製的釣臺上。

這個釣臺很大,大概能站下數十人。

扶蘇踩着木製階梯,還能聽到木料之間發出的吱呀聲。

與蒙恬走到父皇身邊,扶蘇行禮道:“父皇。”

嬴政嘴裡吃着棗,一手扶着太陽穴,閉眼斜坐着,安靜地呼吸着。

風吹過的時候,這位始皇帝的兩鬢也會跟着飄動。

在釣臺的最前方,還有十餘個內侍手中拿着魚竿給始皇帝釣魚。

“聽聞你愛吃魚?”

“兒臣近來吃肉少,吃魚較多。”

嬴政稍稍睜開眼,看了眼這個兒子,擺了擺寬大衣袖,一手搭在扶手上,言道:“你長高了。”

“讓父皇牽掛了。”

嬴政深吸一口氣,從鼻孔緩緩而出,重新閉上眼沉聲道:“見過那兩位秦國博士了?”

“見過了?”

“那天……”

話語一頓,嬴政吞嚥了一口唾沫,繼續沉聲道:“淳于越在章臺宮說你是秦國公子,秦國的公子需要老師教導,豈能只聽李斯一家之言。”

聞言,扶蘇下意識往四周看了看,沒見到老師。

“你覺得淳于越的所言如何?”

“兒臣學諸子文章尚淺,不能議論他人學識,兒臣的老師是丞相,兒臣曾想若韓非在世,兒臣的老師該是韓非。”

嬴政依舊閉目端坐,呼吸穩定。

扶蘇接着道:“但如今兒臣覺得所謂師門傳承,丞相也好,韓非也罷,往上數還有荀子他老人家,人之所學是有限的,兒臣能學的學識也是有限的。”

“兒臣能做到不聽一家之言,但兒臣也不能盲從他人言語,就如當年秦國要東出。”

嬴政緩緩睜開眼,看着這個兒子。

“當年兒臣的先輩秦惠王,他若聽從老太師言語,守舊地,遵舊制不行商鞅之法?那麼何來之後的秦國,何來如今的大秦。”

一番話語擲地有聲,嬴政竟然一時間回不上話。

扶蘇見父皇神色如常,只好作揖行着禮。

邊上的老將軍蒙武悄悄一嘆,公子所言正是始皇帝所想,人人都說秦國打下了偌大的天下,可這天下如何治理,誰都想要說兩句,聽多了也就聽煩了。

現在公子所言,正說到了始皇帝的心中,恐怕往後公子扶蘇要與誰學,要學諸子哪一家的學問,始皇帝都不會再過問了。

是啊,還有什麼好過問的,這位大秦公子如此賢明,有取捨,會明辨,便足夠了。

過了今年,這位公子該有十六歲了。

嬴政道:“你該拜張儀爲師的,可惜晚了一百年。”

釣臺上的人都將始皇帝的話語聽在耳中,始皇帝是在說公子扶蘇的辯解,頗有當年張儀之風。

再看一眼這個兒子,嬴政沉聲道:“不用行禮。”

扶蘇這才放下雙手,問道:“父皇,當年張儀真打了惠子嗎?”

聞言,蒙武會意一笑。

嬴政看了眼差點笑出聲的蒙武,依舊板着臉沉聲道:“當年,張儀差點把惠子打死。”

扶蘇瞭然點頭。

只是隨口一問,因在咸陽宮的書中所記,與自己的認識有所偏差。

嬴政望着眼前的西渭河,低聲道:“朕要在這西渭河修一座橋,李斯說這件事他可以安排,之後朕又問他,此事朕的兒子能否勝任,李斯本想讓你多見見六國的其他名仕,朕想到你修的河渠不錯,那麼這座橋也給你修了。” 扶蘇擡眼看去,此地所在的位置大概就是後世咸陽橋的位置,但扶蘇也記得西渭河十分開闊纔是,大概是現在的黃河河牀還沒有後世這麼高。

“兒臣領命。”

“嗯,你回去吧。”

扶蘇再一次作揖行禮,接過蒙武老將軍遞來的令牌,便走下了釣臺。

手中這塊令牌是銅製的,其上有太僕二字。

太僕卿不是應該管馬政的嗎?

扶蘇蹙眉走到自己的車駕邊,拿着令牌沉默良久。

被人左右想法的感覺很不好,尤其是在聽誰教導這件事上,在始皇帝面前的扶蘇早就不是以前的扶蘇。

而在學習方向上,扶蘇早已學了很多年了,應該說是學了很多很多年,所學知識面之廣,知識點之多,就連自己都數不過來。

或許哪天遇到了某些問題,纔會想起以前學過這個知識點,再將學過的知識拿起來,重新驗證,重新實踐一番相關知識的實踐,大抵如此。

田安見到公子的臉色不太好,莫非是與始皇帝相談不快?

他忙躬下身,擺出悉聽吩咐的姿態。

其實這次談話哪裡有什麼不愉快,應該是十分地愉快纔對。

還得到了修建西渭河的咸陽橋這個大工程。

“回宮。”

聽到車駕內傳來的公子話語,田安忙坐回車轅上,揮動馬鞭趕車。

接連幾天,扶蘇都沒有再見到李由與王賁,至於伏生與叔孫通更是不見其人,老人家大概是忘了他在公子扶蘇這裡借了一卷書,至今未還。

這個大秦依舊很忙,扶蘇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過老師了,是從今年的秋雨後出現災害開始,老師就沒有再來過高泉宮。

而那位王翦老將軍,至今未回關中。

父皇似乎有一種不管老將軍的架勢,就差沒直說您老愛回不回?

呵呵,父皇當然不會這麼說了。

要是王翦老將軍真回來,定會大禮相迎的。

咸陽橋的修建工事也不是說建就建,一沒人手,二沒錢糧。

父皇所賜的這塊令牌上所刻太僕二字,是九卿之一的太僕卿纔有的令牌。

“公子,皇帝還未定下太僕卿的人選。”

扶蘇看着眼前高大的書架,也不知道咸陽宮關於馬政的書多不多。

千頭萬緒還要一步步走,扶蘇將令牌放在邊上,拿起了一卷竹簡,這上面記錄的是先前向各家借的糧食。

當年養着三千家僕,糧食還是向蒙恬他們借的,扶蘇在兩根竹簡上寫了調糧的數目吩咐道:“將糧食還給各家。”

田安接過竹簡,便快步離開吩咐人去辦事。

這小半年的相處之後,扶蘇也大概明白了身邊這幾人的爲人。

其實都是在關中長大的,但大家的經歷不同。

李由在河東搬運了很多死人,這恐怕是他這輩子最刻骨銘心的記憶。

而王賁則不用說了,他與蒙恬一般年紀,一樣地忠誠,但爲人較爲豪爽,與人交談時豪邁中不失分寸。

王賁對生死有種不屑一顧的態度,多半是他在李由這個年紀時,已跟着秦軍常年在戰場上廝殺。

李由所經歷的那些事,對王賁來說算不上什麼。

當李由再次想起河東的疫病酒後哭泣時,王賁反倒一笑而過。

王賁首先是秦軍將領,秦軍是殘酷無情的,其次他才作爲李由的兄長或者是大哥。

其原因,各自的爹一個是秦國的大將軍,一個是秦國的丞相。

兩人的子嗣圍着公子扶蘇走動,倒也正常。

王賁在南郡殺了很多反賊,殺了人之後還能高高興興帶着酒水回來痛飲。

李由纔會在酒醉之後說王賁冷酷無情。

身在軍中混跡,王賁的爲人與處世方式都已成了秦軍的典型,王賁是什麼樣,秦軍就是什麼樣。

秦國的將軍是什麼樣,去看看王賁就知道了。

扶蘇覺得李由到底是與自己同齡人,十五六歲的年紀也是最重感情,最純粹的年紀。

因此自然而然就與李由自然熟絡了,同齡人嘛……最容易成爲推心置腹的朋友。

那晚,醉酒的李由就是在推心置腹。

很難想象得到,丞相這樣的人,會有一個如此純良的孩子。

章邯也是個很簡單的人,他甚至比李由更簡單,讓他做一件事,他就會專心去做,並且按時按量地完成。

……

五天前,田安說關中就要下雪了,可這場雪一直沒來。

直到第六天,冬日裡的關中,終於迎來了第一場雪。

秦人們都說當今公子賢明,公子的田畝豐收了,不但交了賦稅,餘下的糧食中還要再拿六成獻給秦軍。

有人說,公子是想讓秦軍每個士卒都能吃飽,是因爲公子扶蘇心善賢明。

還有人說,公子將多餘的糧食拿出來是爲了給始皇帝忠心,再怎麼說公子扶蘇的商顏山除了三千家僕還有兩千囚徒,有如此人馬若公子還囤積糧食,會有人告發公子謀反,因此有人說公子扶蘇獻糧給秦軍,是極其高明的舉動。

甚至,還有人說是公子扶蘇在收買人心。

但在丞相李斯的控制下,這些議論公子扶蘇的話語,很快就在咸陽城的各處公開場合,銷聲匿跡。

雪後的商顏山白雪皚皚,很是美麗。

今年的咸陽說忙也很忙,說不忙也不忙,入冬之後整個關中都靜謐了許多,廣袤的關中平原上,鮮有人走動,人們多數都在家裡過冬。

商顏山又短暫地被人們遺忘了,扶蘇很享受這種被人遺忘的感覺,可以在商顏山下建設一個小書庫,修一個能夠養魚的池塘。

再將咸陽宮的書全部搬來,這樣就能一直看書,閒時吃魚,人生足矣。

如果這個冬天都這麼度過,那就太好了。

也僅僅只是如果……

今天,原本扶蘇打算看一整天的書,然後天黑就回宮,可好巧不巧地……就有一人打擾了興致。

扶蘇看着眼袋發黑的李由,一度覺得這個可憐的孩子,是不是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

(本章完)

第113章 東去第72章 佩劍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89章 軍報第21章 成果第82章 有關張良第12章 齊魯博士第65章 選誰都好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26章 一老一少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51章 一定還清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68章 金車第74章 回咸陽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11章 暴雨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33章 橋建成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65章 選誰都好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89章 軍報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28章 賀禮第54章 蜀中消息第43章 挖通第41章 上架感言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23章 冷流雪第28章 賀禮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7章 貧民入關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12章 權與利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71章 秦人古都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2章 齊魯博士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70章 臘日之前第39章 民夫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54章 蜀中消息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12章 權與利第114章 韓舊地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14章 韓舊地第40章 渠中骨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2章 有關張良第39章 民夫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82章 有關張良第94章 墨子有言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72章 佩劍第49章 將來的郡第53章 刀與火
第113章 東去第72章 佩劍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89章 軍報第21章 成果第82章 有關張良第12章 齊魯博士第65章 選誰都好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26章 一老一少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51章 一定還清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68章 金車第74章 回咸陽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11章 暴雨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33章 橋建成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65章 選誰都好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89章 軍報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28章 賀禮第54章 蜀中消息第43章 挖通第41章 上架感言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23章 冷流雪第28章 賀禮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7章 貧民入關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12章 權與利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71章 秦人古都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2章 齊魯博士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70章 臘日之前第39章 民夫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54章 蜀中消息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12章 權與利第114章 韓舊地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14章 韓舊地第40章 渠中骨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2章 有關張良第39章 民夫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82章 有關張良第94章 墨子有言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72章 佩劍第49章 將來的郡第53章 刀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