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

坐在屋內還能聽到雪花打在窗外的聲音,齊地的冷流雪是一種特有的天氣,這種大雪來得很快,雪量巨大。

寫完一卷,再去看懷中的孩子,他又睡着了。

扶蘇便將孩子放回搖籃中,而自己則拿起另一卷,繼續書寫着。

也不知過了多久,窗外的風雪依舊,眼前那油燈的燈油也快燒完了,燈光越來越微弱。

又看了會兒兒子,見他依舊睡得安穩,扶蘇這才睡下。

翌日,扶蘇早早睡醒,將昨晚所寫的竹簡收攏起來,掛好了標籤。

王棠兒下了榻,給公子披上外衣。

扶蘇穿好外衣,推開了門,殿前是厚厚的一層積雪。

雪很深,一腳踩下去已埋下半個小腿。

田安與諸多內侍正早早的開始清掃積雪了,扶蘇記得田安說過燕地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飄雪。

扶蘇道:“今年的關中,是不是也有這麼大的雪。”

田安道:“公子,關中的雪都是一陣陣的。”

他老人家呼出一口熱氣,又道:“關中的冬夏兩季最久,等回去了那關中說不定還在下大雪。”

說着話,田安讓人端來了早食。

扶蘇接過一碗粥與一張餅,一邊與妻子說着,又問道:“給父皇送去了嗎?”

“一早就送去了。”

扶蘇吃着早食點頭,又道:“案上有六卷竹簡,你先送去給張蒼。”

田安將竹簡都裝入袋中,便捧着離開了。

琅琊臺下,這裡是一片看守森嚴的軍營。

李由在冷風中縮着脖子腳步匆匆地從營地門口路過,見到了捧着一個布袋子來的田安。

一看到田安,就知道是公子有吩咐。

李由停下腳步轉身迎了上來,“田常侍。”

田安平日裡很和氣,又道:“李士尉辛勞了。”

李由行禮道:“職責所在,在軍中當值一天,就要擔一天的職責。”

田安聽得出言外之意,李由一心想要脫離他的父親,丞相李斯的掌控。

其實,當初公子扶蘇就想着讓李由去隴西的,有時預想比不上變化。

誰讓丞相先給了安排,後來李由護送始皇帝西巡,公子也只能暫時擱置了這件事。

不過擱置也不是壞事,公子當時又覺得太冒進,纔有了先讓都水長前往隴西的安排。

公子覺得凡事都應該是變化着來的,有時候變化一下,比按部就班反而更好。

此刻,軍營中正熱鬧,昨夜下了一夜的大雪,正值早晨,軍中各處升騰着熱氣,正在造飯。

李由道:“張蒼這人十分了得,他總能找到糧草,大軍東巡以來還沒人餓過肚子。”

田安頷首,笑道:“他的本領確實了得。”

沿途的糧草都是張蒼安排的,他也總能從各縣拉出合適的糧草,在不影響各縣的同時早早就準備好了糧食。

現在大軍還在琅琊縣,說不定張蒼就在爲始皇帝回咸陽的糧食做準備了。

張蒼的糧食從來不會只囤積在一地,早在始皇帝封禪之前,張蒼就準備好了今年冬天結束前,六萬大軍所需的糧草。

也就是說在來年開春之前,軍中都不用擔心糧草的問題。

糧草都是沿途的各郡縣提前調度的。

在李由的帶路下,田安來到張蒼的屋內。

屋內,點着幾盞油燈,張蒼正坐在這裡,正在看着地圖,地圖上用一條條的線串聯郡縣,這些串聯的線就是張蒼運糧的糧道,也正是他運糧的訣竅。

田安將一袋子的竹簡放下,道:“這是公子昨夜所寫的。”

張蒼的目光還看着手中的竹簡,緩緩回道:“還請回稟公子,琅琊縣的田畝與各亭鄉的籌備明日就能寫好。”

田安行了一禮,走出了這間屋子。

外面的寒風一吹,凍得李由又是一縮脖子,他道:“總覺得這裡的寒冬比關中更冷。”

田安看着屋檐還掛着冰棱子,搓着手又被凍得打了打擺子,道:“這裡的風真大。”

聞言,李由也發現了問題所在,此地的寒風確實比關中大。

關中的秦人有窩冬的習俗,在冬天是不會隨意出來的,可對琅琊縣的人來說,冬季並不一定都要窩在家裡窩冬。

土生土長的齊民徐福,他與這裡的琅琊縣民知道,其實冬季也是漁獲豐富的季節,甚至還可以在海灘撿到很肥美的貝類。

徐福自小在海邊長大,他十分清楚海洋的習性。

現在,他在海灘邊走了一圈,就撿了半桶海鮮,提着木桶就回到了稂的住處。

稂與這些越民住在一起,老族長的舊病又犯了,稂先是給老族長治療,而後稂還要給這裡的其餘人看病,這場寒冬凍壞了不少人。

待稂忙完之後,徐福已就將飯食烹煮好了。

花蛤都煮開了口,螃蟹也開了殼,其內是滿滿當當的蟹肉,海蠣子燉好的湯以及陶罐中煮好的稻米飯。

這裡的越民吃稻米較多,這是以前吳國的風俗,與如今的琅琊縣民還是有些區別的。

稂低着頭走入自己的屋子,見到徐福在這裡倒也不覺得意外,而且對方還做好了豐盛的吃食。

徐福見到稂將一個陶壺架在了火上,正在煮着水。

他解釋道:“這是我自小在關中養成的習慣,我們只喝煮過的水。”

徐福道:“沒煮過的水也能喝。”

“當然能喝,不過我們自小受公子扶蘇教導,養成了習慣,我甚至對喝生水產生了抗拒,如果你以後遇到了同樣不喝生水的人,那多是與我一樣的人,我們是從敬業縣出來支教的學子。”

說着話,稂也不客氣,吃起了徐福所烹的海鮮。

徐福問道:“你懂醫術?”

稂道:“懂一些,以前公子扶蘇在縣裡留了一些書,我小時候經常看公子的書。”

“公子扶蘇的書?”“嗯。”稂有些驕傲地笑道:“對我們來說,看公子的書,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們雖是叔孫通的弟子,但我們也常看公子的書,那些書都是公子所寫的,老師說過應該是公子小時候看諸子百家的書籍,公子看這些書時都會寫一些筆記與見解,老師說我們看多了這些書,往後也會成爲公子那樣的人。”

徐福好奇問道:“公子的書中都寫了什麼?”

稂挑揀着花蛤殼內的肉,一邊道:“都是一些對諸子百家的解釋,譬如孟子,荀子,墨家,公子的書則是教我們如何讀懂這些話。”

“我呢……比較愚笨,我這人沒什麼天賦,所以我只能腳踏實地,公子不因我沒有帶弟子回關中而責備,公子卻因我腳踏實地的支教而讚賞。”

人這一生能夠遇到一個值得效命,且交付身家的人,這便是足夠了。

徐福觀察着稂的談吐,他依舊懷疑這個年輕人身上有一種不一樣的精氣神,大概是一種勇敢又清醒不惑的感覺。

又有漁民的孩子前來問詢。

稂用越語回了一句話,對方就快步離開了。

徐福聽懂了他們簡短的交談,是問他之後還會不會教書。

稂回答他沒走,就會繼續教書。

稂善良且有智慧,懂醫術又從不自持,教書不求回報,這樣的人如何不讓人心喜,難怪這裡的老族長希望他留下來。

外面寒風依舊呼嘯,這天好像又要下雪了。

徐福嘴裡嚼着米飯,剛嚥下又問道:“公子比你年長几歲?”

稂搖頭,他不知道公子幾歲,大概比他大不了幾歲,大概三兩歲?

公子建設敬業縣的時候,是在八年前。

稂也讀了七年有餘的書。

徐福低聲道:“既然如此,相仿的年紀,公子就能夠通讀百家典籍?”

稂蹙眉,似在回憶道:“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韓非,商君,申子,還有孔子,孟子,荀子,太多了,數不清。”

七年時間學得太多太多了,不過公子扶蘇有一個很厲害的本領,老師說公子能將百家學說雜糅,並且拆解。

秦一統六國之後,咸陽收六國之書,公子自然有看不盡的書籍。

所想的這些,稂沒有與徐福說,他知道什麼不能說,什麼能說。

徐福問道:“漁民的病你能治好嗎?”

稂和善的笑道:“多數是漁民的積年老病,那些治不好的,我都是看之後說一句也無能爲力,只能治一些風寒雜症,這些還是可以的。”

“治不好……”

“這裡的漁民很好,治不好他們也不怪。”

言罷,稂將最後一隻螃蟹也吃乾淨了,快步出了屋門。

稂是一個善良的人,他也是一個很神奇的人,好似這個世上的任何事都不能騙過他。

公子扶蘇手下究竟有多少這樣的人,這些年輕人肯定十分了得。

漁民的足底都有很厚的老繭,他們經常赤腳踩着礁,就在腳底形成厚厚的老繭,但這種老繭一但龜裂,又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徐福見到稂正在給一位漁民處置着後腳跟,將壞死的皮扯下來。

不過徐福見到稂用礬石水澆在了傷口上,再用乾淨的布裹上。

“這幾天不要沾水,不要沾地,過三兩天再來給我看看。”稂一邊囑咐着,一邊收拾着他的陶罐。

那漁民只是被疼得稍稍皺眉,十分感激的謝過,還讓他的孩子遞上一些漂亮的貝殼。

稂有很多貝殼,他的家門前有滿滿一堆的貝殼,他甚至用貝殼鋪滿了家門口的地面。

站在原地的徐福愣神不語,漁民會將貝殼收集起來,當作是造屋子的材料,漂亮的貝殼可以做首飾與家裡的裝飾,甚至用來交易漁獲。

讓徐福吃驚地是……他才發現,稂的家門前竟然有數不清的貝殼,甚至堆成了一人高的貝殼堆,假設每人送他一串,他究竟是幫了這些漁民多少啊……

三天之後,琅琊臺又迎來了一場大雪,扶蘇手裡提着一串漂亮的貝殼,這是漁民所送的贈禮。

琅琊臺的大殿內,嬴政問道:“這貝殼有何特殊之處嗎?”

扶蘇收起這串貝殼道:“父皇,兒臣覺得這貝殼比之珍珠更珍貴。”

李斯忙補充道:“臣以爲,越民送貝殼,而不送珍珠是因越民信服公子。”

不等始皇帝反問,這位丞相再補充道:“當年越民須年年向齊王室進供珍珠,越民被齊王室所欺。”

“除卻珍珠,這美麗的貝殼亦是越民最喜之物,他們知公子身份珍貴,但不送珍珠不是越民不尊重公子,因越民相信公子不是當年的齊王室,不會像當年的齊王室那樣對待他們。”

“臣賀公子得越民人心。”

言罷,李斯又行了一禮。

嬴政飲了一口酒水,面帶笑意沒有開口。

扶蘇道:“臣想將徐福留在此地,讓他任職琅琊縣的縣令。”

李斯道:“臣亦舉薦徐福,任此地縣令。”

王賁遲疑道:“他本是博士,讓他任職縣令,恐不合適。”

見李斯看向自己,扶蘇回道:“琅琊縣會是一個十分特別的縣,兒臣覺得他會欣然接受。”

王賁的擔憂的還是有道理的,不是讓徐福降官職,而是他對齊魯博士不信任,尤其是徐福以前與淳于越他們爲伍。

李斯道:“臣會安排官吏在琅琊縣任職,並且看管徐福所作所爲,齊郡郡守亦有監察之責。”

他轉身面向王賁又勸道:“王太尉,一個博士而已,他徐福做的好與不好,無關大局,其人不足爲慮,公子讓他任職縣令,只是利用他與越民的淵源,僅此而已。”

李斯總有一百個理由,打消始皇帝與王太尉的疑慮,並且支持公子扶蘇。

大殿內的四人,就是大秦這個國家的核心。

公子扶蘇不知不覺也成了其中之一,參與國家建設的大事。

當擦拭掉那些……有關齊魯博士留下的反對言語。

纔看清這個國家機器的內部,已是極其團結。

大殿外的風雪如同鵝毛,隨着大風飄灑而下,在齊地特有的大風雪天,這大雪就像是波浪一般,層層疊疊地落下,五步之外的視野只有一片白茫茫。

琅琊臺的大殿內點着幾個暖爐,始皇帝,丞相李斯,太尉王賁,以及公子扶蘇,正在商談着建設國家的大計。

沒有羣臣商議,也沒有羣臣附和或者反對,只有殿內的四人平靜地交談着。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99章 頻陽公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12章 齊魯博士第68章 金車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16章 戍邊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7章 設宴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33章 橋建成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71章 秦人古都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43章 挖通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47章 貧民入關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39章 民夫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62章 婁敬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23章 冷流雪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77章 棗第68章 金車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62章 婁敬第8章 立夏的雨第93章 認真的人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64章 選擇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72章 佩劍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2章 齊魯博士第55章 學荀子者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51章 一定還清第41章 上架感言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74章 回咸陽第51章 一定還清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47章 貧民入關第33章 橋建成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6章 戍邊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42章 劍拔弩張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41章 上架感言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13章 東去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55章 學荀子者第42章 劍拔弩張第89章 軍報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0章 老秦人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13章 東去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
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99章 頻陽公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12章 齊魯博士第68章 金車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16章 戍邊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7章 設宴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33章 橋建成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71章 秦人古都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43章 挖通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47章 貧民入關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39章 民夫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62章 婁敬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23章 冷流雪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77章 棗第68章 金車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62章 婁敬第8章 立夏的雨第93章 認真的人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64章 選擇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72章 佩劍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2章 齊魯博士第55章 學荀子者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51章 一定還清第41章 上架感言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74章 回咸陽第51章 一定還清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47章 貧民入關第33章 橋建成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6章 戍邊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42章 劍拔弩張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41章 上架感言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13章 東去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55章 學荀子者第42章 劍拔弩張第89章 軍報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0章 老秦人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13章 東去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