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墨子有言

有時路遙知馬力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扶蘇可以通過這件事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極限在哪裡。

就是要看看此人遇到這種境地時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會有幾分氣魄與毅力。

目前看來,他勉強及格。

與李斯,張蒼,程邈等人比起來,司馬欣真的只是勉強及格。

都水長帶着他的妻小坐上了馬車,在十餘騎的護送下前往隴西。

吳公快步而來,遞上一卷書行禮道:“公子,丞相說這調令需要少府批覆。”

扶蘇下意識道:“少府令呢?”

吳公回道:“少府令說是近來身體不適,丞相起初不信。”

扶蘇看着文書頷首,又拿過對方的遞來的筆。

吳公接着道:“我還去少府令的家中看過,少府令似乎並不是病了,當時他正在家中飲酒。”

張蒼閉目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扶蘇也是直蹙眉,在這卷文書上寫好批註。

吳公又道:“近來臣觀少府令時常因身體不適,常空缺廷議,就連丞相府也不來了,便去過問。”

扶蘇將文書批閱好,遞給他時吩咐道:“好了,你去交給丞相。”

吳公接過文書,接着道:“臣還聽聞丞相有意將諸多事交給公子處置,卻不過問少府令。”

“嗯,我知道了。”

言罷,扶蘇將手中的筆也還給了他。

吳公拿着筆快步離開了。

扶蘇蹙眉道:“他真的是丞相的同鄉孩子,是丞相的學生?”

張蒼緩緩吐出一口氣點頭。

再向遠處看去,扶蘇見到了都水長站在遠處,正在向自己行禮。

而後車駕開始朝着西而去,一行護送兵馬只有二十騎,保護他的家小安全足夠,畢竟他也不用去西戎地界,而是會留在上邽縣。

以及吳公剛送來的文書也是因這件事。

本來這件事,是自己單獨安排的,並沒有告知父皇,只是與丞相商量過。

丞相的意思是可以先將人派出去,再補全調派的文書。

吳公送來的文書就是用來補全的。

扶蘇走回咸陽城,忽覺得這個時節的風涼了不少。

咸陽城,一走進城門就見到了街道兩旁放滿了一籃籃的柿子,農戶們都來咸陽城賣柿子了。

這些柿子都可以鋪滿整個咸陽城了。

不過這些柿子多數都會被製成柿餅,保存起來。

其實要說賣也賣不了幾個錢,賣不了多少個,關中的柿子多得都鬧災了。

不過今年的棗依舊賣得很好,尤其是大荔與頻陽的棗。

有些人爲了柿子多而犯愁,可關中的棗產出一直穩定,不多不少,價格也合適。

說明呀,老天就是偏心的。

張蒼還要去丞相府忙碌。

扶蘇就回到了高泉宮。

高泉宮內,田安看着眼前的一個水囊如臨大敵,他不知道公子爲何讓人從蜀中將這種東西帶來。

王家婆婆正在梳理着她的白髮,這把年紀了她的頭髮已稀疏,滿臉的皺紋,她好奇道:“這是什麼?”

田安緩緩搖頭。

王家婆婆又道:“不知道是何物,爲何這般鄭重?”

田安道:“這是從蜀中送來,我覺得這是毒藥。”

“毒藥?”王家婆婆心中陡然一驚。

“此物我嚐了一些,是苦的。”

王家婆婆原本驚訝的神情,又恢復如常,別看田安一把年紀了,倒是甚是高大,要是毒藥,他嘗過……還會坐在這裡?

見公子回來了,兩位老人家起身行禮。

扶蘇一邊走着一邊道:“趙佗,任囂,屠雎都會留在南方,那邊的形勢還不穩,這些年多半是不會回來了。”

田安道:“公子,蜀中的東西送來了。”

聞言,扶蘇已拿起了這個水囊,甚至打開了水囊的蓋子嚐了嚐。

田安剛要阻止,見到公子已嚐了一口,想要勸告的話語哽在喉嚨裡沒有說出來。

王家婆婆則看着田安,一臉取笑之意。

高泉宮的宮門都看在眼前裡,這位王家婆婆顯然是來歷不凡,而且就連田安這位公子常侍,都要給她幾分薄面,要知道就連章臺宮的宦官,都要聽從田常侍的。

扶蘇當然知道這個是什麼,蜀中不僅僅是產糧重地,也是產鹽的重地。

近來,扶蘇查閱呂不韋留下的典籍,就意外地發現了墨子早就對滷水有了見解,並且使用滷水。

在墨子的記錄中有言,取滷之地,鑿深井,得泉而煮之。

這就是在墨子的旗幟篇中所記載的內容,雖不知當初的墨子取滷水究竟是做了何用。

而在墨子的雜守篇,還有關於滷水的記錄:置器其上,以滷水漬之。

但現在的蜀中鹽井中,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取得滷水。

因此呀,不要小看了老祖宗的智慧,其實老祖宗什麼都會。

蜀中的井鹽所產的滷水,其實就是一種極其好的滷水。

到了夜裡,王棠兒與王家婆婆看着忙碌的公子與田安。

王家婆婆一邊給王棠兒梳着頭,低聲道:“夫人的頭髮很好。”

王棠兒微微頷首,目光還是看着那一個個桶中的豆花。

王家婆婆看着已顯懷的夫人,又道:“夫人一定要注意休息,再有半刻時辰定要休息了。”

王棠兒聽話地點頭,她又道:“怎麼沒人去幫公子,夜裡這麼涼他都出汗了。”

“唉……”王家婆婆嘆息一聲,她道:“公子不願有別人來幫,倒是這裡的宮人都想幫公子。”

深夜,當王棠兒也去休息了,扶蘇與田安還坐在一桶桶豆花前。

爐子依舊燒着,田安正在觀察着火候。

扶蘇道:“我去休息了,你也早點休息,明天再忙吧。”

田安也上了年紀,禁受不住睏意,也去休息,與幾個內侍宮女交代了幾句滷水與模具的用法,也去休息了。

翌日,當王家婆婆醒來的時候沒有聞到粥香,也沒有聞到蔥花的味道,便蹙眉。

她也不知道昨晚公子與田安忙到了多晚。

只是看了眼邊上的屋子,見到田安還在睡着,他沒做早食。

平日裡,這個時辰他早就準備好了豐盛的早食。

王家婆婆注意到了桶裡的豆花,這些豆花成了一團團絮狀物,她拿起一旁的木勺嚐了一口,頓時面色發苦,這豆花是苦的。

不多時扶蘇也醒來了,看着一桶桶不成形的豆花,也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他們都失敗了。

豆花沒有成爲豆腐,即便是稍有凝結形狀的豆腐,也都一碰就碎。

在衆人的目光下,公子神色失落的離開了。

快到午時的時候,田安才睡醒。

讓公子失望,對田安來說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情,對高泉宮的宮人們來說,是件很可怕的事。

田安再一次帶着人做着昨晚的事,他只聽公子說過豆腐是什麼樣,並且這個流程不管是在昨晚,還是剛在睡夢中,田安已不知道進行了多少次。爐子燒了一天一夜,到了早晨還在燒着。

“看花點滷,看花點滷……”田安嘴裡低聲念着,送入一小勺滷水。

在這裡的宮人們眼中,田安在點滷的過程,像是在進行祭典時,唸誦的祭文,而且十分莊重且虔誠。

臨到黃昏時分,田安雙手捧着一塊白色的塊狀物,這塊狀物邊角稍有裂開,其中還有點點粗糙。

但這是田安用一天一夜,做出來的模樣最好的一塊豆腐。

“哈哈哈……”田安如同癡迷般地看着這塊豆腐,雖然這豆腐不完美,但他成功了。

……

半月之後,始皇帝也已吃過了這種叫作豆腐的吃食,並且扶蘇與始皇帝都相信,用不了多久,豆腐就會風靡關中的。

今天,扶蘇與田安來到了呂不韋的舊宅。

扶蘇是來這裡取書的,當年呂不韋的三千門客留下了這麼多書,讓這裡成了一個書庫。

不論是張蒼也好,還是李斯也罷,他們都知道公子扶蘇善於看書,也善於在書中尋找到十分寶貴的學識。

扶蘇進入書庫,便不讓人打擾。

而田安來到了這裡的馬廄,那頭驢依舊在這裡。

此時此刻,田安十分憐憫地看着這頭驢。

“公子說,多好啊,這大秦終於有豆腐了。”

但這頭驢在這半月間過得很辛苦,只有它自己知道,它到底拉了多少圈磨,消耗了多少豆子。

田安道:“以後不要讓它拉磨了,公子說它有功,好生善待。”

幾個僕從當即行禮。

半月後的華陰縣。

司馬欣坐在華陰縣的縣衙內,他看着一個木架子,架子上裝着泥土,而泥土中新長出了蔥苗。

對他來說,這是一件意義十分重大的事。

辛勝問道:“就爲了這個?”

司馬欣頷首。

“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

司馬欣眼神似有了光芒,回道:“對呀,多麼簡單的道理,我先前怎麼就沒有想到。”

辛勝嘴裡嚼着肉乾,不再理會他。

司馬欣面帶笑容,依舊看着盆中的那一顆蔥苗。

華陰縣的田地是有限的,先前司馬欣覺得自己在保證種糧食的前提下,就無法保證蔥的供應。

其實養蔥很簡單,蔥也的確很好種,養蔥只需要土與水,它甚至不限於種在田地。

現在,司馬欣明白了這個道理,這件事便也難不倒他。

甚至不用再擔心華陰縣的土地不夠用,從司馬欣不打算將蔥全部種在地裡,他打算建設出一個個的用架子搭建起來的苗圃。

在看過上林苑的那些書卷之後,他發現自己的眼光與看待事物的方式,已得到了新生。

他不僅僅明白了作物與水土的關係,更參悟一些有關的氣候成因。

當辛老將軍離開了之後,縣衙內又剩下了司馬欣一個人,他將竹簡一卷卷拿出來,如同看待瑰寶一般的看着它們。

再一想,司馬欣忽然想到了上林苑的那些竹簡的來歷,那都是公子扶蘇所寫,也是公子扶蘇有意爲之。

此刻,司馬欣不知爲何心中竟對公子扶蘇有了敬畏之心。

公子扶蘇就將如此學識留在了上林苑,也像是將知識種在泥土中,並且不加吝嗇的讓所有人都靠近它,看看這顆種子是如何的神奇美麗。

如果說苗圃種植只是公子的一種巧思。

那麼公子對氣候的成因,就是一種真智慧。

有時人就不應該太貪心,司馬欣覺得自己在上林苑的所得已經足夠了,他不該再想着得到太多。

司馬欣想到了公子曾經在潼關也留下了很多書,那些書中肯定也有更多學識。

翌日,張蒼的書信終於送到了華陰縣。

這一次的回信遲了半個月,而張蒼的回信中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從此以後腳踏實地。

章邯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當他聽說司馬欣離開了華陰縣半個月之後,現在回來了。

他還親自去看了司馬欣。

又聽司馬欣說了上林苑的事。

到現在司馬欣還有些慶幸他的決定,如果他不是鼓起勇氣去了上林苑,就沒有現在的苗圃。

章邯離開華陰縣的時候,還在想着司馬欣是不是完成了公子扶蘇對他的考驗。

公子選擇人才,從來是小心又謹慎的。

章邯只是沒有想到,公子還會考驗司馬欣。

先讓張蒼給了一些甜頭,而後直接給司馬欣出了一個難題。

想到此處,章邯想起了他剛來敬業縣的情形。

其實吧,公子一直在尋找他所需要的人才,但公子又是如此的小心翼翼。

小心翼翼到公子需要試探,需要觀察,還需要等待。

似乎是公子想要做一件大事,要完成這件大事就需要一個接着一個的人,這些人不能有錯,既要有才能又要有毅力。

章邯懷疑,如果當初的李斯沒有趕走王綰,沒有成爲大秦的丞相,說不定從此以後公子扶蘇就會對李斯敬而遠之。

換言之,章邯想到了當初的自己,如果自己沒有在敬業縣吃苦耐勞,就不會被公子重用,也不會有現在的郡守一職。

就像是婁敬,他就算給了公子策論,但公子依舊不會用他。

章邯回到了敬業縣。

正巧,坐在村口的叔孫通已吃完了一碗麪,他見到章邯回來了,笑道:“今天早上宮裡來人了,帶來了一種叫豆腐的吃食。”

“吃食?”

那塊豆腐如今就放在案上,公子高將其切成數塊,而後分給了在場的衆人。

叔孫通早就嘗過了,再看章邯吃下豆腐,他嘆息一聲。

米麪是精細的糧食,豆花已是很精細的糧食,可豆腐此物更是精細,如此美味竟然被章邯一口嚥下,他甚至沒有仔細的品嚐。

章邯道:“此物不如面吃的痛快。”

南下的戰爭進行了三年有餘,如今基本上結束了,入秋後大秦基本上沒什麼大事。

爲了一統南方,秦付出了極其巨大的代價,這種代價會一點點的體現,並且作爲傷痛,會體現在生產力上。

而如今的中原大地只能默默地療愈,有道是病去如抽絲,這種療愈的過程是十分漫長的。

當秋季也要結束的時候,今年冬季未至,關中卻先迎來了一場凍雨。

張蒼奉公子命,前來看望叔孫通與章邯。

“章郡守正帶着人搶收糜子。”

張蒼道:“無妨,我再等等。”

叔孫通又道:“還轉告公子與丞相,請放心,這裡的六個縣一切都好。”

說話時,叔孫通不僅僅說了公子,還說了丞相。

張蒼對這番沒有任何的反應,反而是十分淡然。

叔孫通覺得此人多半是聽慣了這些話,說起張蒼一定會提到李斯,之後就會想到張蒼是荀子的弟子,而且還是公子扶蘇的老師。

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40章 渠中骨第39章 民夫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12章 權與利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0章 丞相三思第72章 佩劍第86章 羣鹿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26章 一老一少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21章 成果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14章 韓舊地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17章 徐福第111章 暴雨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14章 韓舊地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40章 渠中骨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11章 暴雨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9章 軍報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38章 渠與田第18章 叔孫通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114章 韓舊地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8章 立夏的雨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87章 田與棗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17章 徐福第39章 民夫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53章 刀與火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55章 學荀子者第81章 相會第62章 婁敬第23章 老秦軍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38章 渠與田第74章 回咸陽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93章 認真的人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12章 權與利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23章 冷流雪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65章 選誰都好第26章 一老一少第87章 田與棗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16章 戍邊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62章 婁敬第113章 東去
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40章 渠中骨第39章 民夫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12章 權與利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0章 丞相三思第72章 佩劍第86章 羣鹿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26章 一老一少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21章 成果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14章 韓舊地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17章 徐福第111章 暴雨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114章 韓舊地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40章 渠中骨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11章 暴雨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9章 軍報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38章 渠與田第18章 叔孫通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114章 韓舊地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8章 立夏的雨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87章 田與棗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17章 徐福第39章 民夫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53章 刀與火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55章 學荀子者第81章 相會第62章 婁敬第23章 老秦軍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38章 渠與田第74章 回咸陽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93章 認真的人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12章 權與利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23章 冷流雪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65章 選誰都好第26章 一老一少第87章 田與棗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16章 戍邊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62章 婁敬第113章 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