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

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孩子的哭聲或者是笑聲,以及分離的哭泣聲,家中親人相送,一路送到了函谷關。

張良就站在崤函古道上,他望着龐大的遷民隊伍,他們都是拖家帶口的進入關中,這是一場遷民的壯舉。

關中的人口不足以建設,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便遷民入關。

“子房,這關中肯定養不起這麼多的人口。”項伯指着函谷關方向朗聲道。

聞言,張良回頭看了看項伯的神態,沒多言只是繼續蹙眉看着這場龐大的遷民工程。

項伯來武陽縣也是來見當年的貴族好友的,張良在此地本不想見項伯,可聽說最近楚地拒絕了支教夫子之事。

張良心中清楚,這件事肯定與項梁有關,便想要從項伯口中得到一些消息。

在如今衆多反秦的義士中,張良是一個比較獨的人,每年的這個時候他都會回到韓地,祭奠死去的舊人們。

一陣冷風吹過,張良又輕咳了兩聲,他還要去祭奠滄海君。

項伯撫須面帶輕蔑且自信的笑意,道:“公子扶蘇年輕氣盛,不知國家之重,敢發起如此大規模的遷民,丞相李斯一國之相,卻如此縱容公子扶蘇,子房……”

聞言,張良又困惑地且謙遜地看向項伯。

項伯輕哼一聲,又道:“在我看來,秦之氣數已盡。”

張良也不知這項伯是哪裡來的自信,可能在他這樣的人看來,秦遷數十萬人入關,是養不起的,甚至懷疑在遷民的路上就會發生叛亂。

可在張良看來,項伯是小看了公子扶蘇,也輕視了丞相李斯。

當初始皇帝東巡,兵馬未動就先一步修建了運糧道,以及各地的糧倉,始皇帝東巡之後那些糧倉都留了下來。

現在,這些糧倉反倒成了遷民的重要依仗,沿途因遷民奔波的人們,根本不用擔心會沒糧食吃。

而這些人都是貧民,他們的田地並不多,等他們進入關中就可以得到比原本家鄉多十倍的田畝,要知道只要進入關中修渠,他們就能得到三十畝田。

只要有勇氣去河西走廊開墾邊關,一戶能夠得到五十畝田,這幾乎是以前列國士大夫纔有的待遇。

如果換作是別人,可能不會相信秦會給人們這麼多的田地。

但做這件事的不是別人,他是公子扶蘇啊,那個愛民愛天下人,重信守諾,言出必行的公子扶蘇。

可能是因始皇帝的影響,秦人都喜大工程,這個公子扶蘇也是如此,公子扶蘇也要用大工程建設國家。

這幾十萬確實是負擔,可對秦來說只要扛過了這兩年之後,關中的人口就會翻一倍,關中也會空前的強大。

張良所看到的比項伯多得多,考慮的也要多得多。

入秋之後的幾天,項伯每天都會坐在山上,看着遷民的隊伍進入關中,他揚言要看到秦因大規模遷民之事發生叛亂的好戲,他要看關中因養人的糧食不夠,導致關中各縣叛亂。

項伯這一等,就在山上等了一個月,依舊沒有看到亂象,可他依舊耐心地等着,每天看着一羣羣的人被秦軍帶入河西走廊。

張良吃着韓地特有的秋梨,也給項伯分了梨,又一次住在了山裡。

秦人經略的韓地與以前沒有區別,這裡還是老樣子,只是管着的人成了大秦的縣吏,在這裡的人駐防的是秦軍。

至於那位自以爲是,自信得有些可愛的項伯,張良則拋在了腦後,餘下的幾天一直祭奠着當年的舊人。

張良跪在一個靈位前,站在張良身邊的是一個老人家。

這位老人家其實就是食肆真正的主人,滄海君就是在他的食肆與秦軍拼命死的。

張良看着靈位低聲道:“是子房對不起滄海君。”

老人家行禮道:“公子,萬萬不可如此。”

只有這位老人家保持着當年的韓人禮儀,他還認張良是韓國公子。

張良道:“我若及時知道秦軍的意圖,滄海君就不會死,他跟隨我來到韓地,他說過哪怕死都要死在秦王的車駕前……”

老人家拍着張良的肩膀,嘆道:“滄海君只怕耽誤了公子的謀劃,自然不會責怪公子,公子不用自責。”

張良重重磕頭,深呼吸數次之後纔再次擡頭。

又一個月過去了,當關中的秋雨結束之後,關中開始入冬,韓地也迎來了冬天。

張良隱居在山上,穿着單薄的衣衫,拿着竹簡正專心看着。

當年始皇帝東巡,公子扶蘇有收天下書入秦之意,在東巡的兩年之後,公子似乎要發天下書東出,教化天下人之意。

這好像與公子扶蘇所施行的支教之策是相輔相成的。

始皇帝爲了推行秦法,將韓國以以前早已滅亡的鄭國與韓國分爲兩個郡來治理,並且至今都在宣陽布有重兵,是爲了控制崤函道。

始皇帝讓秦軍在韓國舊宮殿的夯土上建設了縣衙,好似用秦的縣衙壓住了韓。

當初秦爲了統治韓地,將韓地原本的舊貴族以及韓地的舊民都進行了遷民置換,丞相李斯一直都在做這些事,現在的生活在三川郡的人們,有絕大部分其實都不是原本生活在這裡的舊韓人。

張良從這些竹簡中能夠看到公子扶蘇治理天下的些許野心,這位公子很有手段。支教之策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與時間,可對公子扶蘇來說,只需要用支教之策就能一統天下人心,這代價其實比秦軍征戰的更小。

是啊,教化天下人是一件負擔很大,且需要漫長歲月的事。

可公子扶蘇偏偏想到了這個方式方法,往後天下學子都是他公子扶蘇的弟子嗎?

天下人都會忠心他公子扶蘇的……

可能不是這一代人,也可能是下一代人。

丞相李斯並不像項伯說得那樣自負,實則在張良以爲丞相李斯是一個能力與手腕,都極其了得之輩。

這樣的人豈會走錯路,公子扶蘇的計劃定是丞相李斯幫着籌謀的。

支教之策需要時間,需要持之以恆地派支教夫子,東出教化天下人。

而這種國策的施行,需要執行人信念堅定,才能一以貫之。

這個國策出自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之手。

那麼想要看到成效,下一個繼承秦大業的人,也唯有公子扶蘇,才能將支教之策一以貫之。

只有公子扶蘇成了下一個皇帝,天下學子纔會繼續爲秦效忠。

張良放下手中的竹簡,望着南方的嵩山,只是看了三五卷竹簡,張良就明白了其中利害關係,以及丞相李斯的用意。

丞相李斯是一定會支持公子扶蘇成爲下一個秦帝。

當項伯還在旁觀着秦軍的實施遷民大事。

張良已開始去聽那些支教夫子的課了。

得知了李斯的用意,以及公子扶蘇的目的之後,張良主動接近那些支教夫子,這是自稂之後的第二次接近這些夫子。

這一次張良還會去聽支教夫子的講課。

王餘將一冊書放在了張良的面前,他道:“你要參加支教就要看此書。”

這是張良的見到的第一本,用紙張裝訂而成的書。

這卷書的書名就在第一張紙上,書名就兩個字秦律。

“看看吧。”王餘十分大方地說着。

“多謝。”張良禮貌的行禮,又輕咳了一聲,拿起這冊紙張製成的書看着。

王餘注意到對方的咳嗽聲,問道:“最近天寒,是着涼了?”

張良擺手道:“我自小體弱,從小就這樣,容易得病。”

王餘頷首,他還要去教下一堂課。

見人要離開,張良追問道:“夫子,在關中有很多這樣的書嗎?”

王餘正被一羣孩子拉着離開,他回道:“要多少有多少。”

留下張良怔怔地站在原地,孩子是最簡單的,他們能讀書就會感謝支教的老師,這種無私的支教夫子最受人們歡迎,也會受孩子們歡迎。

在三川郡支教的夫子一共有五個,張良還見了其餘幾人。

他見到了更多用紙張製成的書,這些書成冊堆放,一頁頁寫着文字,這些文字都是用隸書書寫的。

當三川郡下起了雪,張良執筆第一次在一張紙上寫下了隸書,用隸書的字體寫了一個韓字。

經過一個秋天,項伯瘦了很多,他依舊沒有見到叛亂,他也沒有聽說關中有被遷去的貧民,被餓死或被打死的事。

歷經三個月的遷民工程結束了,現在的崤函道上已沒了當初大批貧民入關的景象,冬天的崤函道空空的,偶爾只有客商路過,還有往來的官吏策馬而過。

項伯揹着行囊沮喪地向張良告別,他行禮道:“子房,這些天多叨擾了。”

張良忙扶着行禮的對方,道:“萬萬不可這麼說。”

“唉!”項伯搖頭重重一聲嘆息,道:“也不知這世人是怎麼了?怎會如此甘心被驅使。”

張良陪着對方走下山。

項伯又道:“子房!不必送了,待我回了楚地就讓人帶金銀來謝過子房這些天的照顧。”

張良道:“不必,人要遠行總需要有落腳之地,以後我去楚地還望項籍人氏們,多多相助。”

項伯十分鄭重地又行了一禮。

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48章 書第68章 金車第114章 韓舊地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79章 善意第134章 長城之事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40章 渠中骨第149章 “還價”第33章 橋建成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26章 歸咸陽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43章 挖通第39章 民夫第79章 善意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9章 軍報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82章 有關張良第57章 兩年南征第33章 橋建成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55章 大雪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62章 婁敬第96章 稂與張良第20章 老秦人第62章 婁敬第99章 頻陽公第67章 設宴第153章 告別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30章 共同經歷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8章 立夏的雨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30章 增兵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99章 頻陽公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132章 了不起的耕戰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12章 權與利第20章 老秦人第79章 善意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55章 大雪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49章 將來的郡第87章 田與棗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54章 蜀中消息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49章 將來的郡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72章 佩劍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89章 軍報第82章 有關張良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12章 權與利第33章 橋建成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58章 秋獵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5章 選誰都好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40章 渠中骨第99章 頻陽公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33章 橋建成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53章 告別
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48章 書第68章 金車第114章 韓舊地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79章 善意第134章 長城之事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40章 渠中骨第149章 “還價”第33章 橋建成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26章 歸咸陽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43章 挖通第39章 民夫第79章 善意第41章 上架感言第89章 軍報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82章 有關張良第57章 兩年南征第33章 橋建成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55章 大雪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62章 婁敬第96章 稂與張良第20章 老秦人第62章 婁敬第99章 頻陽公第67章 設宴第153章 告別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30章 共同經歷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8章 立夏的雨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30章 增兵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99章 頻陽公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132章 了不起的耕戰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12章 權與利第20章 老秦人第79章 善意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55章 大雪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49章 將來的郡第87章 田與棗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54章 蜀中消息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49章 將來的郡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72章 佩劍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89章 軍報第82章 有關張良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12章 權與利第33章 橋建成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58章 秋獵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5章 選誰都好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40章 渠中骨第99章 頻陽公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33章 橋建成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53章 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