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臘日之前

在丞相李斯的規劃中,未來的南方也會像中原一樣,人們會實行郡縣制,人們的身份就會是哪個郡哪個縣的人。

在講述的過程中,始皇帝幾次打斷,幾次反覆詢問。

李斯反覆解釋,又將先前的話語加以改正。

說話間,丞相與始皇帝又把南方的命運推上了一個新的進程。

待李斯說完向始皇帝說完,扶蘇也將今天的六十餘卷文書批閱完了。

外面已是日落黃昏,扶蘇起身向父皇告別,與李斯一起走出章臺宮的大殿。

在殿外穿好鞋履,扶蘇向殿內看去,父皇正在看着剛批覆完的文書。

見丞相還面帶微笑地站在殿外,扶蘇行禮道:“剛丞相所言,扶蘇都聽到了。”

李斯感慨道:“南方的戰事還未停,臣也希望南方能夠一切順利,不然臣今天所言的這些就成了虛言。”

兩人一起走下臺階,扶蘇有時覺得丞相李斯與始皇帝都是極其理想化的人,他們都有共同的理想,並且將這種理想踐行下去。

有些理想,譬如說一統六國,已完成了。

還有些理想,譬如說書同文,車同軌,現在正在踐行着。

現在又有了教化南方的理想,並且這個理想剛被李斯在章臺宮說出來。

扶蘇想了想李斯剛說的這句話,回道:“我覺得丞相一定會實現這個理想,就算是現在不行,扶蘇願意幫丞相繼續踐行下去,哪怕扶蘇做得不好,做得失之偏頗。”

李斯腳步停下,又一次行禮。

深秋時節的天氣越來越冷,等到柿子都熟得落地的這一天,扶蘇再一次來到歷代秦王們牌位前,繼續着冠禮之前的祭禮。

說是在祭禮的過程中,扶蘇今天不能飲水,不能吃東西。

但有了上一次之後,扶蘇發現這一次,大爺爺乾脆不管了,跪坐在一旁裝沒看到。

扶蘇也不客氣地坐在歷代秦王的面前,開始處置今天的國事。

歷代秦王還是很安靜的,他們的牌位巋然不動,只有香火嫋嫋,偶爾還有一兩陣涼風吹入殿內。

扶蘇看向一旁的木架,木架子上掛着一件衣裳,這件衣裳是𫄸裳,而且端上的木盤上,放着一個赤黑色絲冠,這也是等到冠禮時要用的。

如今這些先擺放出來,放在歷代秦王的牌位旁,告知祖宗公子扶蘇的冠禮衣着。

與上一次不同的是,今天有一個老人家在邊上講述着冠禮的事宜。

這位老人家說冠禮的那一天會有賓客以酒敬冠者,冠者拜見國君,要穿窄袖深衣,束革帶,足蹬方頭翹尖履。

扶蘇耐心地聽着,這是秦國一直以來的禮儀,其實也不用自己記住,到時候會有人給換上,行冠禮的那一天,也都照做就可以了。

“公子,當年周天子封諸侯王,凡有年少的諸侯王都要行冠禮與即位禮,公子就不用即位禮了,那是給諸侯王的。”

扶蘇頷首,對方說得很仔細,細心到在解釋冠禮的簡略原因。

“公子行了冠禮之後,可以參議政事,冠而能兵,秦地的官吏與齊魯之風是不同的,齊魯冠禮重詩樂,說是周禮傳承。”

老人家用有些滄桑的話語,接着道:“其實秦禮也是從周禮而來,列國諸侯王的冠禮皆有不同,各成風俗,楚人的巫風,齊魯的禮樂,秦人的尚武,各有不同。”

他又道:“那些齊魯博士自詡周禮正統,在老朽看來他們這些人自以爲是,我們秦禮乃是當年周王室親授,我們的秦王受完整週禮,秦禮都是周禮所受。”

“若在公子冠禮當天,那些齊魯博士指摘秦禮,老朽定要與他們分一個死活。”

見老人家講完了,扶蘇躬身行禮道:“扶蘇記下了。”

老人家頷首,對這位公子十分滿意,笑着點頭離開了。

大爺爺親自送這位老人家離開,田安坐在一旁低聲道:“公子,當年始皇帝行冠禮,也是這位老人家主持的。”

扶蘇重新坐下來,繼續在歷代秦王面前處置國事。

安靜的一夜過去,等天邊又有了亮光的時候,走到殿外時就能看到地面與屋頂上都結着一層霜。

田安從口中緩緩吐出一口氣,對殿外的內侍吩咐了一句。

之後,很快就有人端來了熱乎乎的早食。

扶蘇醒來的時候又錯過了廷議,吃着早食,看着地上還未融化的霜,感覺這關中就像是一夜入冬,道:“這冬季來得真快呀。”

田安道:“關中就是這樣,春秋兩季短暫,冬夏兩季漫長。”

扶蘇坐在歷代秦王面前,喝着熱乎的羊湯,吃着麪條,他意識到其實秦人對自己的秦禮還是很認同的。

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所受的最正統的周禮,也是最正統的諸侯王之一。

那些齊魯博士敢說秦禮的不是,就是對周天子的不敬,老秦人是要與之拼命的。

禮是國家之根,自然要拼個你死我活。

扶蘇來到章臺宮時,大殿內就剩下了父皇一人。

等這個兒子走入殿內,嬴政沉聲道:“按照周禮,男兒二十而冠,這是你必須要經歷的。”

扶蘇道:“兒臣會按照長輩們的吩咐完成冠禮。”

嬴政又道:“秦的舊都在雍城,朕當年匆忙在舊都行冠禮,如今咸陽放着的只是歷代祖輩的牌位,秦的宗廟在雍城,你還要在雍城祭祀宗廟與歷代祖輩。”

當年父皇行冠禮時非常兇險,那時的秦國內部鬥爭早已開始,父皇匆忙行冠禮,而後掌權,掌兵,肅清了秦國內部的混亂。

父子倆說着一些家常話,扶蘇坐在父皇邊上,聽着當年的舊事。

嬴政道:“在雍城有一座離宮,那是舊都城的皇宮,朕去行冠禮時,那裡已破敗,多年沒有修繕。”

言至此處,嬴政又補充道:“你放心,早在三年前,朕就讓人修繕了蘄年宮,等你行冠禮的那天就去雍城的蘄年宮,完成冠禮。”

“兒臣領命。”

嬴政伸手重重拍在這個兒子的肩膀上,道:“好好行冠禮。”

聽罷此言,扶蘇觀察到父皇的眼神中先有勉勵,而後落在眼中的是深深的淒涼與失落。

當年,父皇的冠禮是帶着血的,殺了很多很多人,才真正地掌權。

因此,父皇心中才會有失落與淒涼。

不過扶蘇覺得,父皇的內心是強大的,只有內心無比強大的人,纔會有這樣的果決與狠心。

若沒有那等強大的內心,又如何一統六國。

相較於父皇,扶蘇覺得自己是幸福的,現在的大秦內政和諧,現在的天下已一統,能夠稱得上是外敵的人幾乎寥寥無幾。

蒙恬坐鎮上郡修建長城,令匈奴人不敢進犯。當年,始皇帝也說過,要築長城於戎境。

言外之意,就是要將長城向北擴張,修到匈奴人的家門口去,

這就是始皇帝的野心。

進入深秋之後,每每早晨關中大地就會落下一片霜,秋雨停了之後,關中的寒風很冷。

每每還是秋季,關中卻先一步迎來了一場雪,這場雪並不大,可它的提早降臨又像是在昭告漫長的冬季到了。

今年的秋季很短,短暫地扶蘇還沒好好出來看看秋季的景色,關中就忽然進入了冬天。

今天,大雪依舊下着,扶蘇坐在車駕中。

在王賁帶着兵馬的護送下,田安趕着車一路朝着渭南的方向而去,從咸陽的東門而出,沿河洛水河而下就能到渭南。

扶蘇坐在車駕內,低聲詢問道:“聽說近來丞相府的人叫苦不迭?”

王賁回道:“嗯,末將也聽聞了,丞相府的人們常常忙到深夜。”

老師張蒼則十分狡猾地去了咸陽橋,主持修建咸陽橋三縣,丞相府的事他是沾都不想沾,他早就想到了這半年的丞相府會很忙。

扶蘇又道:“今年冬季,似乎沒有什麼人出來冬獵。”

王賁道:“冬獵的人還是有的,只是沒有往年這麼多,今年渭南大興建設,咸陽橋又在遷民,人們都很忙。”

扶蘇道:“本該是秦人窩冬的時節,肯定有不少人抱怨吧。”

要抱怨大概也就只有丞相府的人,還有咸陽橋與渭南的人。

“末將帶了弓矢,若公子要冬獵,末將這就安排人圍山打獵。”

扶蘇搖頭道:“不用。”

王賁道:“趙佗去了南方,諸多將士不是去了北方就是在南方,如今咸陽城的將領不多,若他們都在,應該能熱鬧一些,今年是蕭條了。”

說話間,車駕已至大荔縣。

得知是公子扶蘇的車駕到了,章邯與叔孫通兩人親自來迎接。

扶蘇下來車駕又道:“我就來看看,你們不用來迎。”

章邯行禮道:“末將還有諸多要事稟報。”

扶蘇擡眼看去,眼前就是商顏山,沒想到章邯真的在這座山上種滿了芹菜與蘿蔔。

章邯道:“公子,打了霜的嫩芹菜與蘿蔔最是好吃。”

扶蘇頷首道:“田安,回去的時候多帶一些。”

“哎。”

田安應了一聲,隨後就有兩個內侍離開,他們提着籃子跑向了桑顏山。

扶蘇注意到了已是一人高的桑樹,這桑樹長得很快,三年時間就長這麼高了,關中的氣候很適合棗樹與桑樹,柿子樹。

“我覺得關中的水土很好,而且關中的夏季晝長夜短,等到來年春夏季節,試着多種些果子。”

“末將領命。”

章邯說話時,口中吐着熱氣,他甚至都沒有猶豫,當即就領命了。

敬業渠的水流很穩定,河渠的兩岸還搭建了能夠容人走動的木橋。

扶蘇道:“這小木橋夠穩固嗎?”

章邯回道:“今年秋汛時,被沖毀了幾處。”

扶蘇又道:“安全最重要。”

“是。”

如今的大荔縣擴張近三倍,人口擴張了近五倍,這些人口都是能繳納賦稅的,也都是極其重要的人口。

在新擴張的人口中,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當年新遷來的貧民。

扶蘇繼續走着,小雪依舊在下着,從屋舍中飄出來且在上升的炊煙,與往下落的雪花混在一起,這樣的景色十分迷人。

一騎快馬而來,來人到了近前向田安稟報了一件事。

聞言,田安放下了剛洗好的蘿蔔,他上前道:“軍中發了調令,調換了蜀中的將領,在蜀中的李校令,也在這次被調換的名冊中,丞相還給李校令送去了家書,說是要他在公子冠禮之前趕到咸陽,丞相讓李由在公子冠禮那天,給公子敬酒。”

扶蘇道:“好呀,李由要回來了。”

聞言,章邯也是面帶笑意。

……

入冬之後的關中,又斷斷續續下了幾場雪。

臨近臘日前半月,扶蘇坐着車駕出了咸陽城一路朝着雍城而去。

雍城在老秦人口中又叫秦邑,當年的周宣王,周幽王也在雍城居住過,因此很多秦人將此地當作祖地。

再後來由於西戎人的進犯,秦人逐漸東遷,再之後秦與西戎的戰爭便常有。

這一趟由王賁將軍護送,扶蘇看着手中的書卷,雍城代表着秦人的宗法正統,咸陽象徵着秦法。

雍城距咸陽一百四十餘里,雍城的北面是雍山,所以叫雍城。

當年周天子選擇此地時,就看中了雍城乃是抵禦西戎的咽喉要害之地,有着雍山這座天然屏障。

到了夜裡,王賁叫住了車駕,車馬停行。

“公子,此地距雍城還有六十里地,天色已入夜,不如在此地紮營。”

“好,就聽少府安排。”

王賁頷首,這就去吩咐人手安排紮營,並且派出兵馬防備四周。

每每出行在外,公子扶蘇就十分地“聽話”,這位公子聽從一切的軍中安排,絕不會獨自主張,任何安排都聽從護送的將軍,如果能不亂走,公子都會坐在車駕內,也不會隨意走動。

待四周防備萬全,紮營完備,王賁前來稟報道:“公子都安排好了。”

扶蘇身披大氅,走下了馬車,在冷風中呼出一口涼氣,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平原,附近也沒有村落,三裡地界內,地勢平坦,幾乎沒有障礙物,無法藏匿兵馬,任何人想要靠近的人都無法躲藏。

第117章 徐福第77章 棗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11章 暴雨第39章 民夫第81章 相會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94章 墨子有言第42章 劍拔弩張第67章 設宴第81章 相會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68章 金車第72章 佩劍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74章 回咸陽第51章 一定還清第40章 渠中骨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98章 又聞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68章 金車第74章 回咸陽第93章 認真的人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23章 老秦軍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6章 戍邊第12章 齊魯博士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39章 民夫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89章 軍報第96章 稂與張良第47章 貧民入關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20章 老秦人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14章 韓舊地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21章 成果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89章 軍報第38章 渠與田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26章 一老一少第62章 婁敬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82章 有關張良第98章 又聞第77章 棗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86章 羣鹿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123章 冷流雪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26章 一老一少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40章 渠中骨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72章 佩劍第72章 佩劍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68章 金車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71章 秦人古都第39章 民夫第23章 老秦軍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23章 老秦軍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28章 賀禮第87章 田與棗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67章 設宴
第117章 徐福第77章 棗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11章 暴雨第39章 民夫第81章 相會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94章 墨子有言第42章 劍拔弩張第67章 設宴第81章 相會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68章 金車第72章 佩劍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74章 回咸陽第51章 一定還清第40章 渠中骨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98章 又聞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68章 金車第74章 回咸陽第93章 認真的人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23章 老秦軍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6章 戍邊第12章 齊魯博士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39章 民夫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89章 軍報第96章 稂與張良第47章 貧民入關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20章 老秦人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14章 韓舊地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21章 成果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89章 軍報第38章 渠與田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26章 一老一少第62章 婁敬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82章 有關張良第98章 又聞第77章 棗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86章 羣鹿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123章 冷流雪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26章 一老一少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40章 渠中骨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72章 佩劍第72章 佩劍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68章 金車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71章 秦人古都第39章 民夫第23章 老秦軍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23章 老秦軍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28章 賀禮第87章 田與棗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67章 設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