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始皇帝與丞相李斯出現分歧,肯定都是以始皇帝的想法爲主。
之後,李斯會中肯地贊同始皇帝的提議。
再之後,就是李斯如何去完成這個要求的事了。
不論當初南下的戰略,還是這一次修築長城的意見也好。
面對重重大事,始皇帝總是會請三兩個人先商議,當商議出大方向之後,纔會放在廷議上議論。
當初制定南下戰略時,也是如此。
始皇帝先請了王翦老將軍定下戰略。
而現在也一樣。
扶蘇吃罷眼前的飯食,而後拿出帶在身上的棗,默不作聲地吃着。
自從成婚之後,身上總會帶着一些棗,隨時可以拿出來吃,也算是一種零嘴了,偶爾拿出來吃兩顆。
李斯沒有反對始皇帝的要求,他則是在向始皇帝說明實現目標的過程以及利弊關係。
所以呀,李斯是一個十分忠誠的丞相,傳聞中自從韓非死了之後,始皇帝就越發重用李斯。
而李斯則對大秦死心塌地的效忠。
大殿內,李斯依舊在闡述着他的想法,扶蘇看了看身側的王賁,這個時候反倒是王賁沉默寡言。
“臣回咸陽給蒙恬送去書信,在書信中會與蒙恬商議修建長城事宜。”
嬴政緩緩點頭。
而後李斯站起身行禮。
扶蘇與王賁也向始皇帝告別。
原以爲,今天只是來看看戰馬,沒想到一來林光宮還說了長城。
李斯先一步回了咸陽,扶蘇與王賁又看會兒戰馬,而後他也回咸陽。
扶蘇還站在北郊渭河邊,一邊走在河邊,一邊道:“老師他們多半又要開始忙起來了。”
田安道:“丞相爲國事如此,其餘的臣子當效仿之。”
對此,扶蘇頗爲贊同地點頭,道:“這話說着不錯。”
從西戎運送而來的戰馬,還要在北郊養一段時間,再運送去上郡。
回到咸陽之後,接連幾天,扶蘇都沒有看到有關上郡的文書到自己手中,看來此事直接越過了少府,直接送到了丞相手中。
而王賁這兩天也都不在丞相府,看來也有別的事要幫忙。
咸陽城在這個酷暑時節還算是平靜,就這麼平靜地過去了五天,北郊的那羣戰馬就被送去了上郡,始皇帝留了兩百匹戰馬,其餘的都送去上郡。
今天,咸陽橋西側,新建的一處縣衙中,張蒼正坐在這裡,看着三縣送來的各種文書。
“張御史,來客了。”
聞言,張蒼的稍稍蹙眉,道:“請來。”
三縣的搬遷事宜剛落定,張蒼有不少卷宗需要整理,此刻被人打擾頗爲不爽利。
原來是程邈領着毛亨,還有一個叫婁敬人與司馬欣。
張蒼看着眼前幾人,程邈與毛亨兩人自是交情深厚。
但婁敬與司馬欣兩人,他則不熟悉。
如果真要歸結一下,幾人能夠在一起原因,那隻能說大家都是爲了公子扶蘇辦事的。
當張蒼觀察着來客,司馬欣也在觀察張蒼,在司馬欣的認知中,張蒼任職御史,秦廷的御史多是選用通曉秦律之人,這正是秦廷一直提倡的爲吏之道,御史多是由各階法吏充任,御史亦受丞相府與廷尉府的監察。
程邈介紹道:“這位就是婁敬。”
四人中,年紀最大的婁敬行禮道:“婁敬見過諸位。”
這婁敬行禮十分謙卑。
張蒼看過婁敬的策論,此人的學識與眼光的確有,也有幾分學識,但與丞相,或者是公子扶蘇,以及別人相比,這位婁敬的確差了一些。
這婁敬的學識看起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倒是能夠爲公子所用,但眼下也不過是在潼關教書。
程邈十分熱情地佈置好了酒肉,一邊道:“這些酒肉都是司馬欣給的。”
司馬欣行禮道:“近來華陰縣種了不少大蔥,沒想到還賣得很好。”
幾人坐下來,碗中倒入酒水。
婁敬再看着眼前幾人,羞愧地低着頭道:“起初還仗着幾分見識,之後聽了司馬兄解釋,原來都是我的一番陋見而已,諸位在公子麾下做事,各有所長,唯有我,唉……”
張蒼道:“公子用人不在乎出身,只論才能。”
程邈道:“無妨,婁兄不用在意,你看當初司馬欣多平庸,他近兩年來時常苦讀,終於成了縣令。”
司馬欣道:“我的確學到了不少,都是公子點撥。”
張蒼看向毛亨,道:“近來可好?”
毛亨冷哼道:“只要丞相不來打擾,亨一直很好。”
張蒼知道的是,其實丞相一直想要幫扶毛亨的,即便毛亨有一位叔伯是毛遂,但毛遂早死了很多年了。
當年的幾人拜在荀子門下,張蒼知道毛亨與韓非相處得最好。
婁敬雖說在戒酒,現在辛勝將軍只允許他在夜裡飲酒,白日裡不得飲酒,而後再慢慢對其戒酒。
程邈給衆人分着肉一邊道:“張蒼,你該要回咸陽了吧?”
張蒼道:“入秋之後就回咸陽了。”
程邈又道:“最近傳來一個消息,說是丞相又要遷民了。”
張蒼點了點頭,沒有多言,對這件事漠不關心。
而後,婁敬與司馬欣,毛亨開始議論起了這件事,猜測着有關李斯的用意。
酒過三巡之後,外面也就入夜了,司馬欣扶着醉醺醺的婁敬出了縣衙。
當司馬欣扶着婁敬上了車,又聽到縣衙內傳來了話語聲,是張蒼,程邈,毛亨三人正在議論着。
司馬欣駕着車,一路朝着華陰縣而去,馬車內傳來了婁敬時而起伏的鼾聲。
一邊駕着馬車,司馬欣心中越發多了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來自與張蒼的比較。
張蒼其人如今一人管着三個縣,數千口人在他治下依舊井然有序地生產勞作。
司馬欣一想到自己治理一個華陰縣都是如此地吃力。
別說張蒼與丞相的關係,張蒼能夠得到公子扶蘇與丞相的重用,是因這個人是真的有能力。
更何況是在渭南時,建設渭南張蒼出了不少力。
這等人物能夠成爲公子扶蘇的重臣,並不意外。
與此人相比,司馬欣才覺得自己的能力淺薄。
車駕路過敬業縣時,夜色已深。
司馬欣只好借宿在敬業縣,明天一早再回華陰。
敬業縣的郡守府外還站着不少官兵,這座郡守府是新建的,這裡至今沒有縣令,一切也都是章邯在打理。
司馬欣走入郡守府,行禮道:“司馬欣見過郡守。”
章邯還在看着竹簡,問道:“夏糧剛收,秋季的作物還要耕種,渭南不同於各縣,公子有交代,先讓渭南富起來纔是正道。”所謂的富是要讓渭南有更多的糧食,現在的渭南方向就是如此。
因此,司馬欣覺得公子扶蘇讀荀子,因此公子十分看重民本。
現在公子扶蘇,能改變整個渭南人們的命運。
司馬欣從中窺見了一些端倪,如果始皇帝想要的是一統六國,而公子所求的則是改變。
思量片刻,司馬欣長嘆一聲,嘆息那些意圖恢復周禮與分封的齊魯博士是多麼地愚笨。
章邯道:“今年要趕着早秋多種一些糜子,華陰縣準備得如何?”
章郡守的話讓司馬欣的思緒來回了眼前的現實,他回道:“華陰縣可以配合郡守。”
“好。”
章邯只是點頭沒有多言。
章邯是何等人物,他是一個人扛着犁墾荒的人物,這樣的人物做郡守,多半是要把其餘各縣給卷死的。
一道文書從蜀中而來,一路送去了咸陽。
今年蜀中的稻米豐收,當蜀中開始曬稻米,蜀中也開始起霧了,關中也終於正式要入秋了。
秋雨未至,秋風就開始在關中呼嘯而過了。
扶蘇站在咸陽城外與丞相一起迎接始皇帝回咸陽。
北郊方向的直道上,一支隊伍正在朝着咸陽城而來,速度並不快,但護送的人不少。
扶蘇想到了如今的大秦國本,更好更穩固的國本,會越發助長始皇帝的雄心。
現在,始皇帝終於可以想着對付匈奴了。
護送的隊伍到了近前,扶蘇與李斯一起讓開路,看着始皇帝的車駕進入咸陽城。
扶蘇與李斯一起行着禮,直到隊伍悉數進入,纔跟着進入。
始皇帝入章臺宮之後,咸陽城依舊。
而羣臣本想覲見始皇帝,始皇帝只是召見了扶蘇與李斯。
公子扶蘇只是少府丞,在羣臣眼中公子扶蘇早晚會替代王賁成爲少府令。
而此刻站在章臺宮前,位於九卿之列的王賁,對身邊的議論聲置若罔聞,在他來看公子成爲少府令纔是應該的,即便是始皇帝不說,他也會主動交給公子。
要說原因,其實也沒有別的,其一,公子娶了小女兒,他王家從此與公子扶蘇爲一家,其二,王賁與王家一定會傾盡全力幫助公子,其三:王賁想到自己早已兩鬢白髮了。
章臺宮大殿內,此刻殿內很安靜。
穿着一身黑袍的扶蘇與穿着朝服的李斯正站在始皇帝的面前。
嬴政緩緩坐下來,讓人將五卷竹簡遞上,道:“坐吧,好好看看。”
扶蘇應聲與李斯一起坐下。
見老師先拿起一卷看着,扶蘇也拿起其中一卷。
被父皇這般召見,扶蘇自然不覺得自己在國家治理的地位上能夠與李斯相當,而是覺得自己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向丞相學習。
不多時,有個內侍走上前,低聲說了幾句。
話語聲很低,但在大殿內,扶蘇還是聽得清的,這是在說等在外面的朝臣,正在請命覲見。
嬴政道:“讓他們都回去吧,明天再來廷議。”
內侍又腳步匆匆地出去稟報。
章臺宮前,得到了內侍的傳達,衆人這才紛紛散去。
王賁剛要轉身離開,就看到了後方也正打算離開的一個人影,當即喚道:“張蒼?”
聞言,張蒼轉過身,行禮道:“少府令。”
王賁道:“興平的事辦完了?”
“辦好了,正要向少府令稟報。”
王賁回頭看了看章臺宮,道:“等公子與丞相回丞相府了再行稟報吧。”
張蒼也擡眼看了看章臺宮,道:“蒼先去御史府,遞交卷宗之後再來丞相府。”
王賁頷首不再多言。
此刻,章臺宮內,李斯看着這些軍報神色越發不好看。
而扶蘇看着軍報的內容,也覺得觸目驚心,南下一戰打得有多麼慘烈,在軍報中皆有寫。
整個南下的戰爭,所用兵馬有近二十萬,一年消耗糧食高達二百四十萬石。
在趙佗送來的戰報中,士卒與諸多遷民,多數因病而亡,長沙郡,洞庭郡的兵馬與人口幾乎耗盡了,在南方深處甚至出現了人相食。
即便是趙佗打下了南方各地,但越民依舊有反抗,各種小規模的反抗持續不斷,衝突頻發。
趙佗請命留在南海郡與任囂共同治理。
扶蘇擱下手中的竹簡,低着頭考慮着,秦用了三年時間,的確一統了南方,並且施行教化。
秦的確做到了一統南方,可代價也是巨大的,其中影響最大是洞庭郡與長沙郡。
可扶蘇也明白,即便是代價巨大,始皇帝還是一樣堅定地要一統南方,因他是始皇帝,不是別人。
安靜的大殿內,扶蘇甚至能夠聽到李斯看到軍報時,粗重的呼吸聲。
看罷,李斯擱下手中的竹簡,忙行禮道:“臣請命,撫卹南征將士們的家人。”
嬴政道:“你與扶蘇去辦此事。”
李斯再一次行禮。
扶蘇與李斯一同走出章臺宮。
當走下臺階時,兩人一時是無言的。
說是撫卹,在李斯覺得應該是將各地的田地進行重新分配。
扶蘇道:“老師,南方總歸是拿下了。”
李斯點頭。
回到丞相府時,這裡已有不少人在忙碌,扶蘇見到了右相馮去疾。
馮去疾行禮道:“公子。”
扶蘇道:“好久沒有見到右相了。”
“臣近來去了一趟洛陽,今日纔回咸陽。”
扶蘇道:“正巧,有件事還請右相幫忙。”
“公子直說便好。”
“我想要長沙郡與洞庭郡的人口戶籍冊。”
馮去疾道:“臣這就去御史府,將卷宗調閱過來。”
扶蘇行禮道:“有勞右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