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佩劍

扶蘇被大爺爺牽着走入蘄年宮,他老人的手很蒼老,像是枯槁的樹皮,還能感受到他老人家乾瘦的手指骨節傳來的力量。

被大爺爺這般握着手,扶蘇沒感受到大爺爺手掌的溫度,但卻能感受到大爺爺對秦宗室後人的珍視。

扶蘇能感受到,大爺爺對自己是有期待與關心的。

“公子這半月就住在這裡,衣食會讓人準備的,還望公子不要私自離開。”

“扶蘇聽從大爺爺安排。”

言罷,扶蘇見到了已站在殿外的田安,只要田安還站在殿外,衣食與住都不會太差。

嬴傒也注意到了站在殿外的田安,只能是無聲地用眼神警告。

嬴傒也清楚,公子扶蘇是始皇帝最疼愛的孩子,也是最先一個能夠協理國事,就要成婚的一位公子。

至於始皇帝的其他孩子,如今都還年幼。

扶蘇見到對方低着頭,神色不太好,便問道:“大爺爺有心事?”

這裡沒有其他人,只有爺孫兩人,嬴傒低聲道:“公子,老朽當年看過太多事,也見過很多人死去,很多人一生起伏最後也逃不過一個死,老朽也會死的,老朽其實早該死的。”

扶蘇問道:“大爺爺這一輩子做的事已很多了。”

嬴傒緩緩轉頭看向這個即將行冠禮的孩子,低聲道:“老朽沒做好。”

當年那些事情都已過去了,不論是當年大爺爺在爭奪秦王之位上輸給了呂不韋,還是當年呂不韋掌權後,秦國出現的種種亂象,大爺爺心中到底或多或少是有疙瘩。

但在最關鍵的時候,大爺爺站起來帶着秦國宗族支持了父皇,並且支持父皇親政,幫助父皇行冠禮,主持政事。

餘下的二十多年,這位大爺爺就一直幫着父皇守着秦國的宗室,守着秦國的列祖列宗。

秦國的宗族皆擁戴始皇帝,扶蘇能夠感受到大爺爺的期待,只要現在的公子扶蘇能夠在這裡完成冠禮,能夠在這裡得到秦人宗族的認可。

那麼將來的宗族也會擁戴自己,並且我自己需要走好以後的路,

嬴傒拍了拍扶蘇的後背道:“你是始皇帝的長子,也是始皇帝最懂事的孩子,老朽活不了幾年了,幫助公子行了冠禮,老朽就回去等死了。”

扶蘇行禮道:“大爺爺放心,孫兒一定聽話懂事。”

嬴傒拄着柺杖走了兩步,而後一邊走着一邊道:“公子早些休息。”

等大爺爺走出蘄年宮,扶蘇見到大爺爺似乎對田安交代了幾句,而後就離開了。

似乎是大爺爺准許了田安可以進入蘄年宮。

扶蘇站在殿內,看着殿內放着的一件件玉器,這些玉器都是用來行祭禮用的。

田安走入殿內,行禮道:“公子,軍中將公子的用具與衣物都送去後殿了,城內的大軍也都撤了出去。”

扶蘇道:“大爺爺還在擔心宗室相殘的事。”

田安站在一旁,閉着眼沉默不言。

嬴傒都這把年紀了,他自己會怎麼樣都不重要了,當年嬴傒在爭奪秦王位置時輸給了呂不韋。

但之後的嬴傒帶着宗室支持始皇帝,這是他老人家這輩子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而且以始皇帝現在的功績。

嬴傒甚至可以爲之驕傲地死去。

而現在他再扶一個大秦公子行冠禮,他老人家也活得夠本了。

扶蘇走向後殿,一想到現在的弟弟妹妹,一個個都還是懵懂模樣,還在求學認字識文章的年紀,忽然一笑。

走到後殿之後,就有一些內侍正在收拾着各種用具,他們見到公子來了再一次行禮。

後殿放着歷代秦公的牌位,這裡像是每天都會有人來收拾而且很整潔。

田安正在呵斥着幾個辦事手腳不利的內侍。

有個軍中侍衛快步走到殿外,行禮道:“公子,咸陽書信。”

扶蘇拿過書信,這信是公子高所寫的。

田安問道:“公子,可是丞相來信?”

扶蘇回道:“丞相會帶着公子高一起來雍城。”

田安道:“按送信的腳程來推算,公子高該會在冠禮前的第三天來到雍城。”

“嗯,我也是這麼認爲的。”

來信倒是沒有說有齊魯博士同行,但扶蘇一想到老師的秉性,以老師的脾氣哪怕是押送也會押着一羣齊魯的博士來雍城。

大秦公子如此重要的冠禮,那些齊魯博士來也得來,不來也得來,來了之後必須認同秦禮,若是不認同多半不能活着出雍城了。

扶蘇深知李斯手段。

雍城的夜晚很寧靜,這裡距離上邽很近,上邽距離西戎亦很近。

入夜之後,田安出去了一趟,回來之後他就帶來了陳倉縣的縣誌,以及雍城的往年記錄。

扶蘇翻看着一卷卷的縣誌,想要了解這些年雍城作爲關西要衝之地,與上邽的往來。

以及上邽是否說過有關西戎的戰報。

扶蘇覺得,自己真是太想要河西走廊了,那是一個巨大的牧場。

這個牧場能夠養牛羊,能夠訓戰馬,還能夠種糧食。

以至於,今晚入夢之後,扶蘇又夢到了大軍在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挺進。

醒來的時候,天剛亮,扶蘇洗漱之後,坐在殿外吃着早食,問道:“少府呢?”

田安回道:“回公子,少府昨夜就接手了雍城的城防,城中五千甲士聽從少府調遣,昨夜少府親自在城中巡視守夜,眼下該是才睡下。”

扶蘇頷首道:“嗯。”

又有人遞上一卷書,行禮道:“公子,這是族老讓送來的書。”

扶蘇接過書卷,看着其上的禮儀記錄,當初秦惠文王還未稱王之前,歷代秦公的祭禮是很繁雜的。

後來秦惠文王在周天子的主持下,稱王了。

秦禮大致上依舊遵循着周禮,不過在歷代秦王的務實之風下,也被簡化了一些。

餘下幾天,幾乎每一天都會有人送來有關秦禮的書,扶蘇看了一卷又一卷,惡補着自己對禮法知識的欠缺。

閒着無事的時候,扶蘇又覺得時光過得很慢,一邊閒着拿着箭矢丟向一個壺,這個運動叫做投壺。

如今的人們,都是按照四季的規律生活的。

譬如說秋收冬藏,冬季的人們活動頻率明顯變少,也就是秦人所言的窩冬。

老秦人的窩冬歷史很久遠了,窩冬也是秦人的風俗。

“這些天都沒有下雪,連雪景都沒得看。”扶蘇低聲說着,將箭矢投向壺口,壺身傳來一聲響動,箭矢穩穩地落入壺中。

投壺這個遊戲枯燥又乏味,扶蘇乾脆回了後殿,還不如看看有關禮法的書。

臘日前的第五天,黃昏時分寒風正在呼號着,一隊兵馬來到了雍城,扶蘇見到從咸陽而來的公子高與陰嫚。

“兄長!”兄妹一起行禮。

扶蘇道:“陰嫚又長高了。”

陰嫚被凍得通紅的臉頰,她咧嘴笑道:“妹妹近來與老師伏生讀書。”

公子高道:“伏生老師讀過好多好多書,諸子百家,但凡有書籍傳世,他老人家都看過,甚至能夠寫下來。”

陰嫚高興地點頭,“嗯。”

兄妹不停地分享着他們的學習所得,這個過程很有意思,也很值得聽。

扶蘇道:“其餘幾個沒來嗎?”

公子高道:“沒來,我讓他們留在咸陽陪着父皇。”陰嫚站在暖爐邊,凍得通紅的雙手放在爐子邊取暖,等手掌暖和了,再用手掌蓋住了被凍得幾乎沒知覺的耳朵。

田安已在讓人準備熱水了。

公子高又道:“兄長,李由回來了。”

“嗯。”

見兄長神色平靜,他又道:“李由還帶來了一個蜀女,那個蜀女懷中抱着一個孩子,是李由的兒子。”

扶蘇忽然一笑,道:“丞相來了嗎?”

陰嫚回道:“丞相的車隊在我們後方,晚一天就能到。”

扶蘇能夠想到現在的丞相心情應該是很複雜的,複雜到兒子回來了,但是給他添了一個孫子。

公子高道:“兄長,李由在蜀中吃了不少苦,整個人瘦了好多,而且還留了不少鬍子,我們從咸陽出發的時候都沒有認出他來。”

見田安走了出來,扶蘇道:“熱水準備好了,你們倆先去洗洗,洗好之後來用飯。”

這對兄妹聽話地離開了。

李由真的回來了,不僅如此他還帶來了他的孩子與妻子,這小子還是挺有勇氣的。

公子高與陰嫚洗了澡之後,兩個孩子精神了許多,用了飯食之後就睡了。

從咸陽來雍城,車馬趕路也就兩天左右的路程。

翌日,丞相的車駕就到了,隨着丞相而來的還有不少官吏。

丞相果然帶了那些齊魯博士一起來,而且還有一些看起來是六國的舊貴族。

公子高站在城門前,迎接丞相與衆多官吏。

他十分恭敬地行禮道:“見過丞相。”

李斯道:“見過公子。”

“兄長就要行冠禮了,不能離開蘄年宮,讓我來迎接丞相。”

李斯道:“始皇帝命臣來觀禮,本是臣分內職責,公子不必如此安排的。”

“丞相定有許多話要與兄長說,隨我來。”

李斯跟上公子高的腳步,眼神示意李由也跟過來。

李由讓自己的妻子帶着孩子也跟上腳步。

蘄年宮內,扶蘇正在教着妹妹陰嫚下棋。

小丫頭眉頭緊蹙,看着棋局正在苦思冥想。

殿外傳來了腳步聲,腳步聲很密集,腳步聲不沉,還有些着急。

先出現在面前的是弟弟高,之後便是丞相。

當扶蘇再一次見到李由的時候,確實差點沒認出來。

但對方笑起來憨憨的神態,倒是一直沒變過。

現在的李由黑瘦了一些,而且鬍鬚茂密,軍中絕大多數將領都會這樣。

李斯遞上一個木盒子,笑道:“臣恭賀公子。”

扶蘇自然不會對老師客氣,拿過木盒子,打開盒子端詳,這是一塊手掌大小的玉佩,玉佩上有云紋,雲紋象徵着通天大地,祥瑞之氣。

“謝老師。”

李斯的臉上帶着和善的笑容,他又道:“始皇帝命臣巡視雍城防備,還要寫文書回稟咸陽……”

“無妨,老師先忙。”

“臣告退。”

李斯自然知道公子扶蘇與自己的兒子有很多話要說,有三年未見了,走之前特意給了李由一個眼神。

等李斯走遠了,李由這才長出一口氣,他感慨道:“這些年有勞公子給末將打掩護。”

“不要一口一句末將,你回咸陽還繼續在軍中任職?”

李由道:“只能聽憑家父安排。”

扶蘇瞭然頷首。

“不過。”話鋒一轉,李由又改口道:“我志不在爲吏。”

扶蘇又看到李由的妻子,她正懷抱着一個孩子,低着頭只是站在後方。

李由解釋道:“父親得了一個孫子,便不想管我了,他說把孫子留在咸陽,我就可以走了。”

“以後怎麼打算?”

李由在一旁坐下來,低聲道:“我原本想在蜀中多留幾年的,軍中沒什麼不好的,我去過北方,也去過蜀中,在關中休養休養,以後想再出去看看,我可以出去收一些弟子,我也想將我去過的地方寫下來,如今我就想將蜀中的近況寫下來。”

扶蘇道:“我還以爲你會想着帶兵打仗開疆拓土呢。”

李由笑道:“我知道自己有多少本事,當不了大將軍的,在蜀中這三年也就幫着徵調兵馬。”

“這三年受苦了。”

“我算什麼,我在蜀中挺好的,南下的將士們才苦,我看到有南方回來的將士,他們的雙腳幾乎都是血痂,南方的山林很不好走,他們身上都沒有一條完整的布,全部破布迭着破布,回來的時候都快沒有人樣了。”

李由低聲道:“也有戰死的人被運送過來,能運來的只是少數,多數都留在了那裡。”

扶蘇聽着他講述着南方的另一面,戰爭依舊殘酷。

兩天後的夜裡,直到深夜蘄年宮依舊燈火通明,直到黎明時分,還有人影在蘄年宮匆忙走動。

今天是臘日,公子扶蘇要在今天行冠禮。

扶蘇穿好今天要行冠禮的衣裳,從蘄年宮望向雍城,要從這裡出發一路走向城南的祭祀高臺。

街道已肅清了,整座雍城都已戒嚴。

扶蘇站在蘄年宮前,等時辰一到就可以走向冠禮祭臺。

嬴傒雙手端着一柄劍,行禮道:“請公子佩劍。”

扶蘇望着這把青銅劍,還有些遲疑。

嬴傒低聲道:“丞相來雍城的那天,就將此劍交給了老朽。”

聞言,扶蘇這纔想起來丞相來蘄年宮見過自己,而後便匆匆離開了,原來是去給大爺爺送這把劍了?

這把劍長三尺,秦人的青銅劍幾乎都這麼長,劍鞘之上還刻有銘文。

嬴傒低聲道:“臣不知此劍何名,但在以前……臣見始皇帝常佩此劍出行。”

言罷,嬴傒親手將這把劍掛在了公子扶蘇的腰間。

隨後就有人在蘄年宮前,高聲唸誦起祭文。

待祭文唸誦完,拄着柺杖的嬴傒道:“公子隨老朽來,該去祭臺了,到了祭臺前,丞相會領着公子登上祭臺。”

扶蘇一手扶着腰間的劍柄,跟上大爺爺的腳步。

雍城內依舊寂靜,在站在主街上的兩側兵馬眼裡,公子扶蘇的步履堅定,就跟在嬴傒的身側。

此刻的雍城南面,此地聚集了一衆原本應該在秦廷的官吏,他們有的是來記錄的,還有的是來觀禮,還有的是來監督所有人的。

第79章 善意第43章 挖通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47章 貧民入關第82章 有關張良第64章 選擇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2章 婁敬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53章 刀與火第40章 渠中骨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99章 頻陽公第65章 選誰都好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96章 稂與張良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6章 戍邊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3章 老秦軍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62章 婁敬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4章 回咸陽第98章 又聞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39章 民夫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41章 上架感言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64章 選擇第35章 侷促之人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47章 貧民入關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14章 韓舊地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4章 蜀中消息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18章 叔孫通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81章 相會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79章 善意第16章 戍邊第123章 冷流雪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53章 刀與火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28章 賀禮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57章 兩年南征第41章 上架感言第67章 設宴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38章 渠與田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40章 渠中骨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55章 學荀子者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26章 一老一少第39章 民夫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72章 佩劍第55章 學荀子者第74章 回咸陽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57章 兩年南征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7章 設宴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74章 回咸陽第86章 羣鹿第64章 選擇第108章 再發上郡
第79章 善意第43章 挖通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47章 貧民入關第82章 有關張良第64章 選擇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2章 婁敬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53章 刀與火第40章 渠中骨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99章 頻陽公第65章 選誰都好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96章 稂與張良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6章 戍邊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3章 老秦軍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62章 婁敬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4章 回咸陽第98章 又聞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39章 民夫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41章 上架感言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64章 選擇第35章 侷促之人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47章 貧民入關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14章 韓舊地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54章 蜀中消息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18章 叔孫通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81章 相會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79章 善意第16章 戍邊第123章 冷流雪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53章 刀與火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28章 賀禮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57章 兩年南征第41章 上架感言第67章 設宴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38章 渠與田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40章 渠中骨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55章 學荀子者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26章 一老一少第39章 民夫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72章 佩劍第55章 學荀子者第74章 回咸陽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57章 兩年南征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7章 設宴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74章 回咸陽第86章 羣鹿第64章 選擇第108章 再發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