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他敢不認朕?

今天是八月初二,朝會上,王忠嗣大鬧了一場。

中書門下的兩位宰相,給出的方案他都不滿意,李林甫的意思是從國庫撥錢,分成兩次給,這是扯淡呢,不能一次到位的錢,你不要指望它兩次能到位。

而牛仙客更乾脆,直言朔方不缺錢,讓王忠嗣自己想辦法。

事關邊境安危,已經算的上國家的頭等大事,李隆基就是這個尿性,好大喜功,巴不得四海藩國皆臣服於他,幾乎是年年有戰事,錢像雪花一樣扔在了邊疆,當然了,收穫的是大唐的萬里疆域,不能說花的不值。

今年三月,劍南防禦使章仇兼瓊擊吐蕃,拿下安戎城,耗費國庫八十萬貫,去年,北庭都護蓋嘉運擺平了西突厥的突騎施汗國,又花了一筆天量的錢,現在呢,朔方也要用兵。

王忠嗣要帶走的十萬貫,是彌補韋光乘在朔方欠下的債,這個錢本不在對突厥用兵的預算之內,所以朝廷要從原有的計劃中縮減開支來籌備,不是張張嘴錢就能飛來的。

況且李林甫和牛仙客心裡都很清楚,十萬貫是王忠嗣的上路錢,是用來擺平七鎮將士的,真要跟北面打起來,十萬貫連毛毛雨都算不上。

韋光乘在昨日的朝會上說的已經很清楚了,繕修甲兵,撫循將士,觀察要害,以備不虞,啥意思?欠餉了。

朔方六萬鎮兵,正瞪著那一雙雙飢餓的眼睛,盼著繼任者帶著錢來,王忠嗣心裡清楚,自己要是空著手去,明年與突厥的仗就沒法打。

三人就是因爲這十萬貫錢,在朝會上爭論不休。

“哪拉的債,哪去還,十萬貫不是個小數,”牛仙客沉聲道:“老夫在朔方三年,沒欠下將士們一個錢的軍餉,韋光乘在朔方是怎麼幹的?”

尚書右僕射裴耀卿接著這個茬,撇嘴道:“我去年就說過,韋光乘不勝其任,早該換了,是誰反對來著?”

他這是衝著李林甫去的,因爲韋光乘是李林甫舉薦出任朔方節度。

而裴耀卿與李林甫,可謂深仇大恨,五年前,就是李林甫將張九齡給鬥了下去,而裴耀卿和張九齡是同黨,被牽連罷知政事。

知政事,即宰相之職,裴耀卿的門下省侍中,就這麼沒了,如今雖是尚書右僕射兼著京兆尹,但終究已經開始走下破路,人在往下走的時候,是很難扭轉的。

李林甫被針對,依然是微笑不語,壓榨藩鎮撈的錢,他一分都沒動,全都送進了皇帝的內庫,這些人如果想要追究這筆錢,會追究到皇帝頭上。

韋光乘昨天剛剛被拜爲衛尉寺卿,今天還沒有上任,要是知道朝中有人準備以他爲突破口,攻訐李林甫,不知作何感想。

“兵甲不修,撫卹不足,糧餉欠發,明年乃北擊突厥的最好時機,你們若是耽誤了,自己向聖人請罪即可,”王忠嗣冷笑道。

牛仙客挑眉道:“大將軍還沒有去朔方,就先跟朝廷要錢,若是每任節度使上任,都需要從國庫帶著錢去,那朝廷設立藩鎮的意義何在?”

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而做爲皇帝的李隆基則是低頭欣賞著自己的指甲,他的十指白皙修長,天生是玩樂器的材料,就是手掌因爲長年累月的敲打羯鼓,生了不少老繭。

十萬貫錢在他看來,那是灑灑水,他今年過生日將會收到的賀禮,也遠遠不止十萬貫,但是國家用度,每一筆開支還是要計較清楚的,畢竟他對外主張的,是節儉。

開元二年,三十歲的李隆基幹過一件事,他將自己內庫的金銀全都熔了,放進了國庫,以補充國家用度,玉器錦緞全都堆在殿庭廣場上,一把火燒了,以示對奢侈腐化之風的厭惡。

他帶頭做了一場秀,整個朝堂的風氣爲之一變,大貪變小貪,小貪變不貪,開元盛世隨之而來。

但是現在呢,他雖然口口聲聲依然提倡節儉,但是他的內庫已經滿了,他現在正發愁,今年收的賀禮往哪放,但對於王忠嗣的這筆錢卻是不甚關心。

他可以亂花錢,但是別人不行。

朝會結束後,王忠嗣氣呼呼的離開皇宮,聖人在朝會上沒有拍板,這讓他非常不滿,因爲他知道,只要聖人點頭,這筆錢也就到位了,可他偏偏就是不點這個頭。

回到延壽坊的家,府門外有一個年輕人牽馬站立,見到王忠嗣之後,恭敬的行了一個軍禮。

王忠嗣下了馬車,上下打量著那名年輕人,早有管家上前附耳嘀咕了幾句,王忠嗣這才恍然:

“原來是郭五郎,將門之後,自該從戎,進來再說吧。”

“喏!”郭英乂趕忙退往一旁,跟隨王忠嗣入府。

大將軍府外,門前列戟十四,代表著王忠嗣正二品的官職,一般人是不能在這樣的大門外駐留的,會被驅趕,惟有攜帶拜帖或者投納行卷的人才可以在此等候。

郭英乂的親爹太原郡公郭知運,也是正二品。

........

離開宣政殿的李隆基,第一時間收到了寧王入宮的消息,心情頓時愉悅,畢竟他這個兄長,已經很久沒有主動來見他了。

“朕已有很久不曾與阿兄一起進膳了,”李隆基熱情的挽著寧王的手臂坐下,然後坐在對面,笑道:“阿兄近來身體可好?”

李隆基向以友愛宗室著稱,尤其是對自己的兄弟,但是呢,他的兄弟是禁止從政的,也就是不能當官,所以李隆基會在經濟上做出彌補。

寧王的封地爲當下宗室之最,足足五千五百戶,而且李隆基的賞賜也是不斷,宮內每有進貢的玉器珍玩美食,他都會派人給寧王送過去,畢竟寧王是他唯一還在世的親兄弟。

可是最近一年,寧王入宮幾次,全都是在跟他吵架,所以李隆基也就沒有留對方吃過飯,免得吃飯時候還得聽人牢騷。

“回聖人,休養的還可以,但終究是上了年紀,不復往日了,”

其實他病的很重。

寧王李憲今天的態度也是一改往日,非常的和善,這讓李隆基喜出望外:

“阿兄定要養好身體,今年的千秋節,阿兄要坐在朕的身邊。”

說罷,李隆基主動給寧王夾菜,兩人邊吃邊聊,氣氛融洽,好似真的回到了當年的兄友弟恭。

高力士就陪侍在一旁,爲二人添酒,他在耐心的等待著,等著這對兄弟倆切入正題,他知道李琦昨天去了寧王府。

“我昨晚夢到六郎了,”李憲終於開口了:

“他在夢中向我哭訴,怨我這兄長薄情,沒有給他立嗣,我夜裡驚醒過來,渾身冷汗,琢磨著六郎這是在怨恨我啊,所以今天我來了。”

李隆基臉色不變,微笑著點頭道:“是朕的錯,六郎要怪,也怪不到阿兄頭上。”

他們口中的六郎,就是二人早夭的六弟隋王李隆悌,十一歲就掛了,掛在了則天順聖皇后長安二年,也就是武則天時期,隋王,是唐睿宗李旦復辟之後追封的,但當時定了,隋王爵位不傳。

今天李憲好好的提起這回事,李隆基其實已經隱隱有些猜測,但是他不敢確定,因爲他認爲,李憲沒這個膽子。

一旁的高力士臉色陰沉,他終於反應過來,李琦希望他幫忙的事情,是什麼了。

李憲其實也是壯著膽子來的,他還是比較畏懼自己的三弟,但眼下生命接近尾聲,他想給李琩和李琦留條後路,所以硬著頭皮說出了這句話。

“聖人覺得,何人繼嗣六郎門庭,爲宜?”

唐朝律法明文規定,男子無子,始許立嗣,立嗣也只許立輩分相當的侄子爲嗣子,不得立女子爲嗣,也不得立異姓子而亂宗。

那麼隋王李隆悌立嗣選擇的範圍,就大大縮小了。

李隆基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微笑道:“阿兄覺得,誰合適呢?”

“咳咳.......”李憲掩袖咳嗽幾聲,清了清嗓子道:“你知道我在說誰。”

李隆基嘴角一勾,臉色頗爲猙獰道:

“他出息了,敢不認朕?”

“他認你,你認他嗎?”話都說到這個份上,李憲也是豁出去了,面無表情道:“那件事情終須有個結果,他過繼給六郎,是最好的辦法。”

親爹搶了兒子的媳婦,叔叔搶了侄子的媳婦,哪種說法好聽點呢?

李隆基到這個時候,還以爲寧王說的是李琩,寧王也確實是拿李琩打頭陣,是爲了最後的李琦出嗣夯基礎,討價還價嘛。

一開始就說李琦的話,聖人不準,這事還怎麼接著往下說呢?

李隆基的臉色極差,嘴角因爲怒極而抽動著,那可是他的親兒子,幾乎等同於嫡長子,過繼給別人?天下人會怎麼看他?說朕虧待了他?

況且他認爲,這是李琩自己的主意。

他敢不認我這個爹?狗東西!

李隆基的城府終究還是深沉的,也就是寧王不是外人,他才罕見的動怒,不過怒意也是眨眼即逝,隨即便閉上雙目陷入沉思。

李憲和高力士對視一眼,兩人都不敢再說話了。

高力士是壓根不打算開口幫忙說情,畢竟事情太大了,他沒那個膽子,兒子不認爹,哪個當爹的能不生氣?雖然這個爹當的實在是不合格。

李隆基內心波瀾起伏,如果說他對李琩有多少父子之情,其實也不多,畢竟李琩六歲纔回到他的身邊,而且一直都管寧王叫阿爺,他心裡一直都很不爽。

但如今的他,也許是古樹迎來第二春,楊玉環對他的誘惑,超過以往任何事物,只要能早日得到對方,他還是願意適當妥協的。

但是過繼李琩,那是絕對不可能,外面都認爲這是他的嫡長子,嫡長出嗣,朕豈不淪爲天下笑柄?

李隆基眼神冰冷的看向高力士,後者趕忙低下頭去,因爲他看出聖人的眼神,是在責備他辦事不利。

寧王覺得火候似乎差不多了,於是道:

“我說的是二十一郎,聖人不會是.......”

嗯?李隆基和高力士同時一愣,不過這位大唐最頂級的權謀家,瞬間就反應過來,寧王這是故意的。

先開出他無法接收的價碼,再降低條件。

高力士也趕忙道:“此絕非盛王本意。”

“是臣的意思,”李憲自己擔當起來了。

李隆基是傻子嗎?顯然不是,他心知肚明就是二十一郎在背後慫恿的,讓你壓著點壽王,你跟我提條件是吧?

說到底,還是有一個兒子不願認他了。

“宣!讓那個不孝子,進宮吧......”李隆基睜開眼睛,直直盯著前方,臉頰的肉抖了一下,一字一字道。

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295章 最大節日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164章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第327章 護短第212章 這個小老頭太壞了第253章 撤軍第84章 牛李黨爭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170章 你在反駁我?第318章 枉爲宗室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76章 上架感言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67章 賞罰第350章 秘書省第145章 問題出在豎心旁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38章 356萬戶第354章 大愚若智第331章 罪魁禍首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381章 錢監第125章 隴右第308章 官職小,衙門大第150章 這纔是男人第144章 三戟崔家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12章 眼下富裕第82章 恩怨兩消第390章 有喜第181章 英武果毅五十人第179章 河西進奏院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316章 勞民傷財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146章 漢中之於關中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184章 歷史最大變數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228章 讖書第302章 你們得求我第267章 天生跋扈第344章 庭杖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五十八章 追贈太子少保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202章 郡縣二級制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189章 左領軍將軍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298章 國家隊第339章 一襲紅衣第207章 真婦人也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200章 願與諸君共富貴第102章 忠王友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84章 牛李黨爭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96章 莊嚴一家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321章 憋了九年的怨氣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6章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第110章 超級奶爸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139章 真爭氣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211章 兩個都是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218章 何所懼?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260章 偃月堂議事第3章 16王宅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102章 忠王友第291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第41章 外任之重無比焉第25章 磧西節度使
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295章 最大節日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164章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第327章 護短第212章 這個小老頭太壞了第253章 撤軍第84章 牛李黨爭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170章 你在反駁我?第318章 枉爲宗室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76章 上架感言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67章 賞罰第350章 秘書省第145章 問題出在豎心旁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38章 356萬戶第354章 大愚若智第331章 罪魁禍首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381章 錢監第125章 隴右第308章 官職小,衙門大第150章 這纔是男人第144章 三戟崔家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12章 眼下富裕第82章 恩怨兩消第390章 有喜第181章 英武果毅五十人第179章 河西進奏院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316章 勞民傷財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146章 漢中之於關中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184章 歷史最大變數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228章 讖書第302章 你們得求我第267章 天生跋扈第344章 庭杖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五十八章 追贈太子少保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202章 郡縣二級制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189章 左領軍將軍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298章 國家隊第339章 一襲紅衣第207章 真婦人也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200章 願與諸君共富貴第102章 忠王友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84章 牛李黨爭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96章 莊嚴一家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321章 憋了九年的怨氣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6章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第110章 超級奶爸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139章 真爭氣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211章 兩個都是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218章 何所懼?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260章 偃月堂議事第3章 16王宅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102章 忠王友第291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第41章 外任之重無比焉第25章 磧西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