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國事(三)

經過了幾年的發展之後,雖然現在中國仍然還是採用白銀和銀元、銅錢並用的貨幣政策,但由於銀元攜帶輕便,面值清楚,大小數額得當,再加上有政府信用作爲保障,因此銀元已經在中國完全流通開了,許多零售商業都只收銀元,不收白銀和銅錢了。而做爲銀元的發行單位,中華銀行也己經在中國基本立足,在全國的三十四個大城市都建立了分行,而且就在今年,又有兩家民間的錢莊正式轉化成銀行,中國的金融業也在逐漸形成中。而金融業的形成,也是走向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而且也是在今年,中華銀行已經在朝鮮開設了三家分行,如果明年在日本再開設二家分行的計劃能夠實現,也意味着中國的金融業己經進入到國外的市場,開始進入資本時代。

因爲這時日本和朝鮮都沒有正式的貨幣,還是和以前的中國一樣,是以白銀的重量爲貨幣計算單位,這樣的貨幣體系顯然是十分脆弱的,而現在中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了以銀元爲基礎、以金元爲輔助的貨幣體系,加上又有銀行從中調節,金融體糸也在逐步完善當中。而隨着三國之間的貿易加強,中國在三國貿易中佔據的主導地位,因此中國的銀元也將逐步佔據曰、朝兩國的貨幣市場。也許在再過幾年,就能實現三國之間的貨幣統一或是直接互換,經濟一體化了。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今年全國的財政收入、支出也基本統計出來,由財政部上呈給內閣,只等內閣審查無誤之後,就將在這兩天正式對外公佈,而王夫之當然也要首先交給商毅過目。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財政收入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己經接近六億銀元的大關,但由於今年打了兩場對外的戰爭,因此支出也同樣大幅增漲,而總體計算,今年雖然也有財政盈餘,但與去年相比,總盈餘額下降了近一千萬元。

不過中國的財政盈佘下降,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南洋的戰事還沒有完全結束,因此今年的財政盈餘中,只計算了南洋戰事的支出,而沒有計算這場戰爭的收入,這對財政盈餘總額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爲如果中荷之間的談判成功,中國將獲得大量的戰爭賠款,如果雙方談判不成,中華軍攻佔巴達維亞,也能掠奪到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人員的大量財產,無論是那一種結果,都應該可以填平這場戰爭的支出,甚致還有相當的盈餘,只不過這筆收入只能記在明年的帳上了。

當然不管怎麼說,有財政盈餘就是好事,那怕是少一點也實屬正常,而且隨着對日本貿易的正常化,和南洋戰事的結束,也可以預見,在明年中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盈餘都會有一個大幅増漲。當然這也就意味着皇室的收入也同樣會大幅增加。

看到了這些帳目公文之後,商毅也覺得十分滿意,至少中國財力方面,還是有相當的充盈的。再過幾天的時間,自己的帝國就將進入到第四個年頭,雖然說現在中國正處於一個國力的上升期內,但在短短三四年內,國家財政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在歷代之中也確實是絕無僅有的。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在絕大部份時間裡,都存在的朝廷財政緊張的問題,那怕是在公認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宋朝,大部份的時間,財政同樣十分緊張,王安石變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爲朝廷沒錢了,要想辦法弄錢。後世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往往都將責任推到統治階層的剝削、貪官污吏等之類上,其實根本的原因並不在這裡,而是由於朝廷的開支太大,增漲太快,而中國的生產又是小農經濟,自然生產,因此社會生產的速度,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再加上金融、貨幣體系不完善,自然就會出現財政緊張。

這也是封建社會的無解之題,而要解決這個難題的唯一辦法就是發展商品經濟,促進貨幣流通。而自從商毅起事以來,基本就沒有爲錢發過愁,也正是因爲從一開始商毅就十分重視發展工商業,發展對外貿易。

而且在建國之後,商毅仍然推行重商、重手工業的政策,因此在短短二三年間,就積攢了前朝需要二三十年才能積攢的財富,儘管一直戰事不斷,但政府從來沒爲錢發過愁。而隨着以後中國的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商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也將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財政收入和盈佘都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保持對外貿易,對外交流、對外來往,加強對外的擴展,參與世界大航海貿易的競爭,一方面是可以促進中國的工商業發展,増加中國的財政收入,使中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盈餘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另一方面也是開拓中國人的視野,扭轉中國人的觀念,加強中國社會的國際意識和海洋意識。

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觀念、意識的改變;而觀念、意識的變化,又能進一步擴大經濟的發展,因此這樣就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另外商毅也希望,通過中國社會的視野、觀念的改變,加強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和進取精神,商毅知道在以後的時代中,歐州各國都會得到長足的發展,並積極的奉行對外擴張,對外殖民的政策,因此中國以後將會面臨的是一羣餓狼。當然商毅的目地並不是讓中國也變成一隻餓狼或獅虎,而是要讓中國成爲一頭大象,儘管還是素食動物,但也足以震懾住所有的肉食動物。

因此商毅道:“王卿,李卿,這次朕到南洋轉了一趟,呂宋總督張庚秋向朕提出,希望呂宋建省,正式併入中國領土,你們兩位怎麼看?”

李巖立刻道:“皇上,臣以爲此議甚好,呂宋位於南洋中段,北接臺灣、廣東,南抵南洋諸島,位於海上折衝要路,因此呂宋建省之後,我國就可以更好的控制南洋地區,保護我們的海上貿易線。”

王夫之也道:“回稟皇上,臣也以爲,呂宋建省,完全可行,現在呂宋居民多爲我中華之人,建城築地,開荒墾地,己有數年,早己在呂宋安居樂業,故此呂宋實爲我中華之地,併入中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兩人都贊同呂宋建省,但則重點卻各有不同,李巖畢竟是軍人出身,因此對於戰略方面的事情十分敏感,雖然他從未接觸過海戰,但這麼多年來,李巖主要付責軍務,耳濡目染,也加強了不少海洋意識,當然知道呂宋地區對南洋地區控制的重要性;而王夫之的關注點則是在實際問題上,因爲現在的呂宋基本被華人控制,因此在王夫之看來,實際也就等於是中國的地方,呂宋建省,實際也就是順水推舟。

當然無論兩人的觀點有什厶不同,但都同意呂宋建省的思路卻是一致的,商毅當然也十分滿意,至少內閣在這方面是支持自己的,然後又道:“現在我們在南洋的戰事己經基本取勝,因爲在南洋各國中都有許多華人,我們有保護海外華人安全的義務,另外南洋地區也對我們十分重要,因此等徹底擊敗了荷蘭人之後,我們對南洋地區的控制也應該有一個計劃,包括華人的利益、軍隊的佈置,和南洋國家的關糸,南洋還有大量的荒無土地,對於這些土地如何開發,管理等等,不能再向過去那樣,對南洋地區不理不問,等到了有事的時候纔開始補漏堵遺。”

這一點王夫之和李巖也都十分贊同,一來是海洋意識増強了,也認識到南洋地區的重要性,另外和歐州人接觸多了,也意識到了來自海上的危脅,因此也知道不能再向明朝那樣,對南洋不理不問,只求一個鬆散的藩屬關係。結果一但外來勢力一來,南洋國家也都立刻倒戈了。

因此見王夫之和李巖都同意自己的主張,商毅也立刻將在呂宋和張庚秋等人討論的對南洋地區管理辦法的結論拿出來,交給兩人,讓他們帶到內閣會議上去討論,制定出一個詳細的管理規則出來。

就這樣君臣三人談談說說,在不知不覺中,一天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商毅要詢問的事情也問了一大半,因此王夫之和李巖也向商毅告辭離開,其他的事情明天再接着談論。

王夫之和李巖離開之後,商毅也回到了後宮,首先是到鹹福宮去看望豐臣薰。鹹福宮是亞莉桑徳拉居住的宮殿,而現在豐臣薰沒有獨居一宮的資格,因此仍然是住在成福宮裡,受亞莉桑徳拉照看。

現在皇宮裡只有豐臣薰這一個孕婦,因此也受到了重點的保護,這時豐臣薰己有三個月的身孕,小腹巳經微有些凸起了,這時正躺在牀上休息。見商毅來了,豐臣薰當然也十分高興,這個時候的女人當然是希望多被自已的愛人關心。商毅又陪豐臣薰說了一會兒話,嚀囑了豐臣薰注意身體,作息時間。而豐臣薰見自己的胎像己經穩定,這才建議商毅將這個消息傳到曰本去。

後來商毅又陪着豐臣薰吃完了晚飯,才離開鹹福宮。

第9章 安慰公主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308章 宣戰(上)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42章 偵察兵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26章 夜襲(上)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93章 勸降(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98章 遷移(五)第172章 勸進(上)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37章 南方情報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38章 家事第399章 國事(二)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380章 總結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56章 火船(二)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101章 守城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56章 奪船(上)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35章 南歸(上)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184章 襲擊(上)第91章 遇刺(下)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84章 開戰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23章 震盪第23章 震盪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333章 對持(三)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3章 反擊(一)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12章 李巖入鄂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
第9章 安慰公主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308章 宣戰(上)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42章 偵察兵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26章 夜襲(上)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93章 勸降(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98章 遷移(五)第172章 勸進(上)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37章 南方情報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38章 家事第399章 國事(二)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380章 總結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56章 火船(二)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101章 守城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56章 奪船(上)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35章 南歸(上)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184章 襲擊(上)第91章 遇刺(下)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84章 開戰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23章 震盪第23章 震盪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333章 對持(三)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3章 反擊(一)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12章 李巖入鄂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