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

龍嘯大明

?因此商毅也決定,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將甴羅遠斌率江西軍區,首先進攻貴州,將大西軍擋在雲南、貴州的邊境一帶,然後和大西軍對持。.《《》》而從南京軍區抽調二個軍,湖廣軍區將抽調三個軍,分從南北兩面,進入四川,對四川形成鉗制之勢,一舉攻取四川全境。回過頭來,再打雲南。

當然商毅也不想放棄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四州、雲南的機會,能夠不動刀兵,就收取四川、雲南兩省,當然是再好也不過了,不戰而倔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吳三桂那邊,應該對現在的天下大勢和中華軍的戰鬥力十分清楚了,不會天真的認爲自已可以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守住四川。而從另一時空的歷史知道,吳三桂並不是一個死硬到底的人,只要適當給吳三桂一點甜頭,和平解決四川,還是有機會的。因此商毅也打算在開戰之前,派人入川,向吳三桂勸降。

而對於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大西軍,他們也許對中華軍的戰鬥力瞭解不多,但商毅可以打感情牌,就是利用李定國和他們三個人的關係,動之以情,勸他們投降。當然商毅也知道,在這個亂世, 只靠感情根本沒有用,劉文秀、艾能奇或許還好,但孫可望絕對是一個梟雄式的人物,如果不是生不逢時,說不定就是第二個張獻忠。因此對大西軍,商毅打算首先用槍炮來說話,先攻取貴州,要讓大西軍知道,中華軍不是他們對抗得了的。然後再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談投降的事。這就是胡蘿蔔加大棍,兩手都要硬。

就在商毅考慮南方作戰的時候,李格非來求見,道:“大王,現在有人自稱是朝鮮使者,奉朝鮮國王的密令,要求見大王。”

商毅聽了也有些意外,怔了一怔道:“朝鮮使者?他們來做什麼?” 但想了一想,管他們有什麼目地, 見一見也沒什麼, 因此又道:“叫他們進見吧。”

李格非答應了一聲,轉身出去。商毅卻在想着,南京政府和朝鮮並無任何來往,連貿易來往都沒有,而且朝鮮現在依附着清廷,曾幾次出兵,幫助清廷,因此說雙方是敵對勢力也不爲過,那麼朝鮮突然派來使者,會有什麼事情,當然很有可能是因爲現在清廷己經不行了,朝鮮這顆牆頭草打算向自己這一邊傾倒嗎?

正在想着,李格非己經帶着朝鮮使臣進來。

朝鮮使臣是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身材削瘦,長臉小眼,到是標準的朝鮮人長像,見了商毅之後,立刻跪倒施禮,道:“朝鮮使臣崔哲皋,拜見靖北王萬歲,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商毅會的語言很多,以前就會英語、法語和日語,來到這個時空之後,又學會了西班牙語,但就是不會朝鮮語,不過這個崔哲皋說的,到是標準的漢語,因此到是省了不少翻譯的麻煩。

其實在這個時代,朝鮮的官員基本都會漢語,可以說不懂漢語就不能在朝鮮做官,因此朝鮮語只能算是方言,而漢語纔是官方語言。

商毅點了點頭,也沒有讓他起身,道:“崔哲皋,朝鮮本是明朝的藩屬,卻投降滿清,與我中華漢族爲敵,又屢次三番,隨清廷出兵,犯我疆境,這是什麼道理。如今我大破百萬淸軍,正欲提兵跨海,直取平壤,滅你等之國,亡你等宗室,現在你受朝鮮國王之命,來見本王,有什麼話說。”

聽了商毅的說之後,崔哲皋忽然趴在地上大哭起來,而且還哭得十分傷心,商毅皺了皺眉,道:“崔哲皋,你哭什麼?”

崔哲皋一邊哭着一邊道:“回稟大王,我朝三百年來,服事中華,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豈敢言背叛,無奈丙子虜亂,清廷倚仗兵勢,虜我國王於三田浦,因我室內,殺我大臣,仍不得委之以蛇,以待時機,復歸於中華,而屢次出兵助清,也是勢不得以,非我朝之願,還請大王見諒。”

其實商毅也知道,朝鮮棄明歸清,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爲明朝的自身問題,打不過清廷,保護不了自己的藩屬國,不能怪朝鮮背信棄義。因此也點了點頭,道:“那麼你奉你國王之命,來見本王,又有什麼事情。”

崔哲皋擦了擦眼淚,道:“回稟大王,這次小臣是奉我王密令而來,是有機密事情,要面呈大王,而爲防走漏消息,此事並未驚動其他大臣。”

“哦!”商毅到有點意外,道:“是什麼機密事情?”

崔哲皋道:“我王想請大王效明朝神宗皇帝之舊例,出兵朝鮮,擊退清軍,使我朝鮮能夠重新歸復於中華。”

商毅點了點頭, 也有些明白, 和自己所想的情況差不多, 因爲現在清廷己經衰敗, 朝鮮估計也是看到清廷不行了, 因此想重新站隊, 倒向自已這一邊來,但又害怕被清廷知道,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衰敗的清廷也不是朝鮮所能抗衡的,只好偷偷摸摸的派個使臣來,向自己表示臣服,請自已出兵朝鮮,趕走清軍。

其實商毅也沒有完全猜對,前面和商毅猜得差不多,但後面請中華軍出兵,純粹是崔哲皋爲了自己的私利,假傳聖旨。實際朝鮮國王李淏派他來到南京,一是試探南京政府的態度,雖然可以向南京政府稱臣,但也只是口頭上,更沒有邀請中華軍出兵朝鮮,趕走清軍。

因爲在李淏看來,清軍、中華軍自己都惹不起,雖然中原大戰是清廷輸了,但南京的目標己經轉向了南方,清廷還有喘息的機會,勝負還未必有分曉,如果這個時候站錯了隊,那可不得了。因此打算玩個腳踏兩隻船,兩頭都不得罪,反正現在南北對掐,就算知道了朝鮮兩頭討好,也都顧不上來打朝鮮,等你們分出勝負之後,朝鮮再明顯表態,最多做個請罪的姿態,這樣也能胡弄得過去。

自從丙子虜亂之後,朝鮮國內分成了親清和親明兩派,因爲朝鮮奉清廷爲宗主國己有十幾年時間,因此親清派的勢力也佔據了壓到性的優勢,親眀派差不多都快土崩瓦解了。但這時中華軍崛起,屢敗清軍,親明派才贏得了一些喘息之機。但朝堂大權還是被親清派把持着。

中原大戰之後,親明派的大臣也都認爲反擊的時候到了,因此積極遊說國君李淏,清廷己經衰弱了,趁早背棄清廷,向南京政府尋請庇護。但親清派卻極力反對,堅稱南京政府是明朝的一名武將自立爲王,並不能代表明朝的正統,而且清廷的失敗只是一時,如果這時朝鮮改弦易轍,那麼等清廷再重新佔了上風之後,對朝鮮不利了。

因此李淏也猶豫不決,從心裡來說,他是希望投向南京政府一邊,雖然他也知道南京政府己經不是眀朝正統,但至少也能算是中華正統,這一點就比由蠻夷之族建立的清廷要好得多。但他也怕清廷還能夠鹹魚翻身,因爲李淏在繼位之前,在清廷當過近十年的人質,對清軍的悍勇印像十分深刻,也不敢輕易就把清廷給徹底得罪,於是就想了一個拆中的辦法,暗中打發崔哲皋來南京,向商毅表示臣服,實際玩雙面都討好。

但崔哲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親明派,一直都想找機會打親清派扳倒,攝取朝中大權。因此在接到李淏的密令之後,崔哲皋招集了幾名和自己是同一陣營的大臣們商議,衆人都認爲這是一個爭取南京支持的大好機會,當然不能放過,不要理李淏的打算,最好能夠說動南京政府出兵朝鮮,壓制親清派,這樣自己也就可以上位了。反正到了南京之後,怎麼說李淏也會不知道。

結果見了商毅之後,崔哲皋也是拉張虎皮扯大旗,說得振振有詞。

商毅雖不知道,這裡面還有這麼複雜的政治鬥爭,但也不是崔哲皋這一番話能夠忽悠的,且不說這番話裡還有不少漏洞,至少是空口無憑,連個起碼的正式詔書都沒有,那有這麼輕易就出兵的道理。

但商毅馬上就想到,如果自己能夠控制朝鮮半島,那麼在下一步出兵北伐的時候,就可以分兵兩路,一路從中原出兵北進,直取北京,而另一路則以朝鮮半島爲基地,進攻遼東半島,先端掉清廷的老家盛京,然後再從遼東繞道,從錦寧一帶由北向南打,這樣南北夾擊,清廷將無路可退,被自己一舉徹底消滅乾淨,永絕後患。雖然說進攻遼東半島可以渡海進攻,但如果有一個後方基地,總要牢靠一些,而且朝鮮還可以提供糧草物資,因此崔哲皋邀請中華軍出兵朝鮮,這到是一個好機會。

是真是假,到並不重要。不管你們信不信這是真的,反正我信,也就行了。因此商毅的頭腦裡也開始飛快的運轉起來,怎樣利用好這個機會。

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88章 交易(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35章 開業(二)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267章 重逢(上)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81章 洋人(下)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74章 清廷議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66章 建設(上)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5章 強盜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155章 民嘯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12章 李巖入鄂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381章 喜迅第146章 制度(上)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85章 夜襲(三)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87章 等待消息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71章 追擊第28章 許婚第180章 報紙第144章 規則(上)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00章 備戰(二)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84章 開戰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91章 逼宮第203章 夜奔(下)第266章 變數(二)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0章 進攻浙江(二)
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88章 交易(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35章 開業(二)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267章 重逢(上)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81章 洋人(下)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74章 清廷議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66章 建設(上)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5章 強盜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155章 民嘯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12章 李巖入鄂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381章 喜迅第146章 制度(上)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85章 夜襲(三)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87章 等待消息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71章 追擊第28章 許婚第180章 報紙第144章 規則(上)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00章 備戰(二)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84章 開戰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91章 逼宮第203章 夜奔(下)第266章 變數(二)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0章 進攻浙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