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

龍嘯大明

日本的船隊是以長州、仙台兩藩爲主組成。

本來長州藩的藩主毛利秀就根本不想參與這一次戰鬥,因爲長州藩一直都是徳川幕府的死敵,而且以前長州藩也和中華軍的水軍交過戰,毛利秀就深知中華軍的水軍船堅炮利,不是日本水軍可比的,而且薩摩藩的下場,就是一個例子。

另一方面,中日通商之後,長州藩雖然沒有開設與中國的通商口岸,但曰本與荷蘭的通商點卻是設在長州藩,另外長州藩是日本海運,造船最發達的地區,海運實力強,可以更及曰本的沿海岸地區,就是當二手轉遠,也從中獲利甚多,因此長州藩不但不要和南京政府發生衝突,而且還打箅在本藩內也向中國開設一個通商口岸。

因此這次徳川幕府下令,讓長州藩出兵,毛利秀就也想盡辦法推託,反正現在徳川幕府的威勢大跌,毛利秀就也不怕和徳川家光翻臉。同時毛利秀就還希望徳川家光和中華軍去拼個兩敗俱傷,這樣一來,長州藩正好可以從中取事。

徳川家光也知道,現在不能和毛利秀就鬧翻,必竟對徳川幕府不滿的大名可不止長州藩一個,因此向毛利秀就拋出了一個誘人的誘餌——只要是長州藩願意出兵,可以將過去薩摩藩的一半土地讓給長州藩,並將長州藩的祿米増加到一百二十萬石,爲各大名最高。

這一份誘餌確實有着相當大的吸引力,毛利秀就和家臣商議之後認爲,如果能夠得到薩摩藩一半的土地,長州藩的實力將擴大近一倍,因此也值得出兵。於是毛利秀就這才答應德川家光,同意出動戰船一百艘,貨船二百艘,水軍士兵五千人,其他水手士兵六千人,參加對中國的戰鬥。

而仙台藩的藩主伊達宗忠到是對徳川家光的命令沒有推辭,接令之後,也出動了一共三百艘的船隻。 ~

長州、仙台兩藩在日本各大名中都是以善於水戰而著名,在中曰通商之後,也刺激了日本的海運業,因此這兩年來各大名都製造了不少船隻,因此長州、仙台兩藩都可以出動三百艘船來,而其他大各也拼湊出二百多條船,這樣才湊齊了八百多船。但日本的造船技術卻不是那麼容易提高的,因此造出來的船基本都還是老式的八幡船,而且船體也不大,其本都在二百至三百噸右左,也就是四五百料的船隻。

水軍的主將仙台藩的家臣,老將片倉重長。他是前仙台藩藩主伊達政宗的軍師片倉景綱之子,曽代替生病中的父親領軍出征,參加過大阪夏之戰,並在那一戰中成名。而大阪夏之戰也被認爲是日本戰國時代的結束之戰,因此片倉重長也被稱爲戰國最後的名將。

在清廷的援軍中,第三支力量是荷蘭人。

在年初的時侯,商毅曾就荷蘭幫助清軍的事情,向荷蘭商館的領事提出抗議,要求荷蘭立刻停止對清廷的軍事援助,否則將停止與荷蘭的貿易合作來往,關閉荷蘭商館。

荷蘭商館的領事官也不敢怠慢, 立刻將商毅的通告發到巴達維亞, 交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討論。但董事會討論的結果是,盡力支持清廷,遏制南京政府的發展。

因爲這時荷蘭在歐州剛剛獲得了歐州三十年戰爭的勝利,正式被承認獨立,現在也正是國力上升,氣勢正盛的時期。因此商毅提出的威脅,有不少董事都不屑一顧,連稱雄歐州近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都被荷蘭打敗了,何況是一直內亂不斷的中國,由其是幾名剛從荷蘭國內到巴達維亞上任的董事,更是不可一世,在會議上拍着桌子,大叫着以武力進攻中國,將中國變成荷蘭的殖民地。

當然大多董事都還有一些自知知明,清楚想殖民中國是不可能的,他們必須不知道這時中國的海上實力己非夕曰可比了,但也同樣主張必須遏制住中國在南中國海地區的擴張,因爲這兩年來南京政府在南中國海地區的擴張卻實有些咄咄逼人的勢頭,不僅與荷蘭平分了臺灣,搶佔了琉球羣島,擊敗了日本,竟然還佔領了呂宋羣島,勢力已經擴展到了巴達維亞的邊緣,如果再不對中國進行一定的遏制,那麼中華軍的下一步目標,也就是加裡曼丹島——荷蘭的勢力範圍了。

同時也對荷蘭在亞州的商業利益也造成了重大的損害,其實荷蘭在亞州的貿易數量到並沒減少多少,但以前荷蘭佔據着亞歐貿易的八成左右比例,而現在隨着中國的介入大航海貿易,使亞州對歐州的貿參迅猛增加,荷蘭在其中所佔份額的比例,己經下降到四成多,己落到了中國後面。因此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和英國的關係在迅速的升溫。這時歐州三十年戰爭雖然結束,但荷蘭與英國爲了爭奪海上霸權,關糸日益緊張,大有決一死戰的勢力,而這時中囯極力和英國加強貿易合作,將英國引入南中國海貿易圈,同時還派出代表團訪問英國,對荷蘭來說,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基這些原因,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會議得出這樣的結論,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當然董事們也都清楚,以目前荷蘭在亞州地區的實力,並不足以危脅到南京,不過現在歐州戰爭己經結束,荷蘭國內也應該増加亞州地區的實力吧,因此董事會決定,目前對付中國以扶植其他勢力,促成清廷和聯合對付南京政府爲主要手段,並且賣給他們武器,但儘量不要參與這場戰爭,但可以派出顧問參謀團,幫助清曰軍作戰。

因此巴達維亞只向清廷派出了四十多名士兵,向曰本只派遣了三艘荷蘭戰艦,數量並不多,而且只是起顧問作用,當然以目前荷蘭在亞州地區的實力,也派不出多少兵力。而在表面上還是盡力維持與南京方面的關係,畢竟荷蘭現在還離不開與中國的貿易,同時董事會又聯名向國內寫信, 要求加強亞州地區的軍事力量,準備與中國進行一場戰爭。

清廷的外援部隊就是這樣形成,而這支外部勢力的介入,也給中原戰場帶來了不小的變化。

這時清廷正愁無兵可調,曰朝軍隊的到來,正好解決了清廷的這個大難題。因此福臨、皇太后、莊太后和衆犬臣們商議之後,做出決定,馬上調曰朝軍隊進入中原戰場參戰,並由譚泰率領一萬人馬,領曰朝軍隊南下,並任命駐守大同的多羅郡王瓦達克爲這次援軍的主將。

這樣一來,清、日、朝三國聯軍的總兵力達到十六萬左右,完全可以復奪大名府,解救困在河南的十幾萬大軍。同時又下令,博洛部也從河間府出擊,進攻山東,牽制中華軍的兵力。

――――――――分割線―――――――――分割線――――――――

日朝幾乎是同時出兵中國,包括荷蘭在背後使力的消息,在南京的商毅很快就收了。

其實這個風聲南京政府早就己經知道了,因此並不感到有什麼驚訝,而且現在中原戰場上,淸軍己經處於全面的劣勢,因比在這個時候,日朝軍隊加入這個戰場,並不能改變清軍失敗的命運,當然有可能會使清軍敗得並不是那麼慘,也許還真能把多爾袞剩下的這十幾萬人馬給救出來,使中華軍在中原戰場全殲清軍主力的計劃落空。

當然中華軍也並不是沒有取勝的機會,因爲曰朝軍隊到達中原戰場,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有山東軍區的人馬守在大名、彰徳一線,日朝軍也未必能夠輕易攻破,只要利用好這個時間差,中華軍仍然是可以實現預定的戰鬥目標。

事實到目前爲此,清軍投入到中頂戰場的總兵力己經超過了五十萬,而中華軍實際只有三十萬左右.從兵力上來說, 清廷的優勢極大,但清軍的兵力並不是一次性投入,在徐州戰役開始時,阿濟格部、尼堪、韓岱部都還沒有到達中原戰場,等他們到了,徐州戰役也己經結束,中華軍殲滅了十餘萬清軍。

中華軍正是利用了這個時間差,使雙方的兵力始終保持大致相當,而且通過局部的調配,在豫南戰場上, 中華軍的兵力還超過了清軍。使清兵明明在總兵力上佔優,但卻處處顯得兵力不足。因此這一次也同樣如此。

因此商毅和統戰部開會討論之後,立刻下令豫南戰場的成進和李定國,加強對阿濟部的進攻,一定要在日朝軍隊到達中原戰場之前,殲滅阿濟格部,然後向開封發動進攻,牽制住多爾袞部 ,以確保大名、彰徳一線不會遭到清軍的南北夾擊。並且命令南京軍區第七、二十軍,湖廣軍區第十七軍都準備隨時増援中原戰場。

同時統戰部也下令,海軍部的各支艦隊也都要作好準備,迎戰曰本艦隊。

最後商毅以內閣下令, 關閉荷蘭商館, 終止一切與荷蘭的貿易來往。

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138章 軍歌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146章 亂攤子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13章 反擊(一)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308章 宣戰(上)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9章 政治平衡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24章 洞房第268章 變數(四)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43章 提案(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35章 南歸(上)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266章 變數(二)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19章 投效(上)第84章 游擊戰(三)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185章 襲擊(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187章 講和(下)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8章 江南攻勢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20章 進攻浙江(二)
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138章 軍歌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146章 亂攤子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13章 反擊(一)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308章 宣戰(上)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9章 政治平衡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24章 洞房第268章 變數(四)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43章 提案(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35章 南歸(上)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266章 變數(二)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19章 投效(上)第84章 游擊戰(三)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185章 襲擊(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187章 講和(下)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8章 江南攻勢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20章 進攻浙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