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

就在第二天,商毅收到了四川發回來的消息,吳三桂主動派人來與中華軍聯絡,願意接受先前南京政府提出的條,歸順南京政府,並且表示,還可以再放底一些條件。比如中將銜可以降爲少將,編制的三個師可以改爲一個師,兩個旅,或是兩個師都可以等等。

原來中華軍攻佔了重慶府之後,並沒有急於立刻向成都發動進攻,而是以重慶府和夔州府爲核心展開,分別向川南、川北推進,逐步的擴大戰果。

段鵬部沿着長江逆遊而上,相繼攻佔了滬州、漵州、烏蒙、馬湖等地,切斷了四川向雲南的退路,而李牟部則是沿着四川和陝西的邊境一帶展開,收復了保寧、龍安、順慶等地。把四川和陝北分割開。這兩路進軍共計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沿途基本都沒有遇到遇到川軍有力的抵抗,基本都是中華軍的人馬一到,川軍就立刻撤軍。

因爲吳三桂也知道,重慶失守以後,川軍也實力大損,現在硬拼是肯定拚不過中華軍的,另外吳三桂也分別派人向貴州的永曆朝廷還有陝西的清廷駐軍求救,把自已的希望全部都寄託在他們身上,因此在四川的戰略是保存實力,利用四川廣大的地區和山路拖延時間,好等援軍到來。

但等了一個多月,等到的全部都是杯具的消息,在貴州,永曆朝廷和大西軍因爲孫可望封王的風波,鬧得不可開交,結果中華軍挺進貴州,永曆朝廷己經逃到雲南、貴州邊境,完全依賴大西軍的保護,雖然這個時候大西軍和中華軍還沒有交手,但也被中華軍的三個軍壓制在貴州南部,無法北上支援四川。因此這一路人馬是指望不上了。

當然大西軍雖然無法北進,支援四川,但起碼還是拖住了中華軍的兵力,否則江西軍區的三個軍再入川作戰,那可就夠吳三桂受的了,因此吳三桂多少還有一些安心。但清軍方面就更糟了。

拒絕了和南京政府議和之後,福臨下旨甴瓦達克繼襲禮親王、又加封勒克德渾爲和碩穎親王,讓這叔侄兩人駐守陝西,並且以渭水爲界,把渭水以南甴瓦達克主管、渭水以北甴勒克徳渾管理。因爲在福臨親政的時候,這叔侄兩曾經打算謀取攝政王的位置,執掌朝政,己經引起了福臨的很大不滿,雖然說現在福臨還不敢輕易的動這叔侄兩,但也把他們趕得遠遠的去。

而瓦達克和勒克徳渾也知道,自己在福臨親政時的表現,己經引起了皇帝的忌恨,留在北京估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雖然陝西現在是兵荒馬亂,但必境是天高皇帝遠,誰以管不着,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退過長城,進入蒙古草原躲避,因此也欣然領命,來到了陝西。而在陝西上任之後,叔侄兩也開始行動,將大部份的人馬、糧草、物資、錢財都集中在靠北的延安府,以便於隨時都可以開跑。

因此在接到了吳三桂的求救信之後,叔侄兩人也只能表示愛莫能助,讓吳三桂自己好自爲之。

結果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等待和盼望,吳三桂最終收到的,全部都是失望,而這時中華軍己經將四川的北南兩條道路全部封鎖,吳三桂的退路只剩下向西,退到甘肅一帶去了。

而在這個時候,吳三桂也不禁大爲後悔起來,又想到應該和南京政府談投降的事情了。但當初南京政府向自己勸降時許下的條件,怎麼就鬼迷了心竅,把自己的希望都寄託在永曆朝廷和清廷身上,誰知這兩家都是這麼靠不住,如果那個時候就答應下來,不是什麼沒有了嗎,現在在談投降,自己還怎麼談。

但沒法談也要談啊,打又打不過,除了投降還有什麼辦法,不過吳三桂覺得自己並不是完全沒有和南京政府談條的基礎,因爲自己手下還有十餘萬的軍隊,還有成都府爲核心的周邊地區,四川本來就是一個大省,土地算起來,也不亞於一個小省。因此這麼算起來,自己手裡還是有一點資本的。

當然吳三桂也知道,經過了這麼一番反覆之後,自己肯定不可能再得到當初的那些條件了,因此也不等南京政府說,吳三桂主要是提出了一部份讓步,其實對於官職爵位吳三桂並不是太在意,關建是能掌握住多少兵權,雖然吳三桂提出是兩個師,但他心裡的底線是能有一個師,自己當一個師長,也可以滿意了。中華軍的一個師也有一萬多人,兵貴精而不貴多,川軍的核心其實還是自己在山海關時的老兵,其實也就只剩六七千人了,只有保留住這一批人作基礎,自己就還有本錢。

吳三桂的請求被送回南京之後,商毅也立刻招集內閣和統戰部,討論怎樣處理吳三桂的事情。

而衆官員也分爲兩派意見,主管統戰部的李巖就堅決認爲,不能答應,因爲當初中華軍已經開出了十分優厚的條件,而吳三桂還抱以僥倖心理,己經拒絕了,現在中華軍己經四川的大半,吳三桂內憂外患,纔想要投降,還想享受這些條件,那有這麼好的事情。而且南京政府如果表現的過於懷柔,就算吳三桂投降,恐怕也不會老實。因此這一次必須表現得強硬一些,吳三桂投降可以,但只能是無條件的投降,南京政府只能保證他的生命安全,其他的條件一概沒有。

當然致於吳三桂如果真的投降,南京可以適當封他一個虛銜,以示安慰,但還想領兵,是不可能的,而且這是吳三桂投降以後再討論的事情,一切都是南京政府說了算,吳三桂只能老實接受。如果吳三桂接受不了,那麼中華軍就一路攻進成都去。反正現在四川的大半都己經打下來了,而吳三桂也就只剩下成都這一小塊地區了,最多也不過是多花一二個月的時間。

首輔王夫之就主張應該答應吳三桂的條件,因爲現在吳三桂仍然掌握着相當數量的地盤和兵力,並非是不堪一擊,中華軍想要完全取下四川,還需要花費不少的人力物力,兵源的損失。如果吳三桂至死不降,當然只有用武力結決,但吳三桂主動提出投降,那麼又何必非要再打下去了呢?畢竟現在中華軍要面對的戰場,並不是只有一個四川,還有云南的大西軍,還有北方的清廷。因此如果四川能夠早一點解決,也有利於以後的作戰,沒有必要爲爭這一時之氣。

雖然說以吳三桂現在的實力,這些條件確實有些優厚了,但能夠順利解決四川剩餘的問題,也還算值得,而且吳三桂也主動降低了條件,另外南京政府也可以再進一步消減一些。另外擔心吳三桂投降之後會不老實,也有些過於擔心,因爲吳三桂手底下也不過就是一兩萬人馬,又能翻得起多大的浪來。再說吳三桂投降之後,他的錢糧武器, 全都是由南京政府供應, 因此他根本就沒有再反叛的條件。

兩種意見也都有道理,而且王夫之和李巖只是表白自己的態度,就事論事,並沒有引發爭吵,這種氣氛也正是商毅需要的。其實隨着南京政府的實力擴大,勢力最大的周林兩家因爲各種原因,都失去了最高端的位置,因此也形了以幾名內閣大臣爲核心的小團體。王夫之和李巖都是各自的代表。

商毅當然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一個大的組織內部,存在多個小組織,是在正常也不過的事情,而且是根本就不可能避免的。而有多個組織,也就會有鬥爭,當然這種鬥爭必須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大家都尊系必要的遊戲規則來玩,也就不會產生太大問題,甚致能夠產生良性的發展。而這也是商毅一直追求的權力形勢,不過在且前階段,還是主要靠商毅來控制。

因此在這方面商毅也相當重視,只要稍微出現純爲爭權的苗頭,就會立刻警告和阻止,多同也多次當着衆大臣的面,強調發表意見只能就事論事,不許刻意針對個人,或團體,這一點在參政院的會議管理制度中也着重強調。而南京政府的大臣們也都十分清楚,商毅的良苦用心。

當然也是因爲商毅在南京政府裡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信力,因此在南京政府內部,基本還能保持着比較和睦的氣份,雖然有一些權力爭鬥的現像發生,但在商毅的全力控制之下,基本都在合理的範圍內。而這一次王夫之和李巖的兩種不同意見,多少也有一點軍方和內閣之間的爭鬥。

按李巖的建見,是由軍方來解決吳三桂,如果按王夫之的主張,則是由內閣來主導收降吳三桂的事情。因此這兩種觀點,實際是代表着在目前南京政府裡,兩大勢力團體。。軍方與內閣之間的權力之爭。

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67章 建設(下)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16章 皇室私密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49章 新政(三)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84章 夜襲(二)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167章 雨戰(三)第45章 貨幣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13章 反擊(一)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29章 授藝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288章 計劃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一章 安撫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404章 新年(下)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36章 南歸(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90章 金陵風月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134章 開業(一)第26章 夜襲(上)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77章 火銃試射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
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67章 建設(下)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16章 皇室私密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49章 新政(三)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84章 夜襲(二)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167章 雨戰(三)第45章 貨幣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13章 反擊(一)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29章 授藝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288章 計劃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一章 安撫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404章 新年(下)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36章 南歸(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90章 金陵風月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134章 開業(一)第26章 夜襲(上)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77章 火銃試射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