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全面北伐

中華帝國洪憲二年(1651年)元月二十一日,中華軍出兵進攻冀州,也正式拉開了全面北伐的序幕。

中華軍的全面北伐是分東西兩路進行,東路甴淮南軍區出兵,進取山西、京師,西路甴湖廣軍區出兵,進取陝西、甘肅地區。

這時甴大西軍編整成的第二十五軍已經歸隊,淮南軍區的兵力也達到了四個軍,番號爲第一、十五、十八、二十五軍,總計人數超過十萬人。軍區司令官成進決定分兵兩路出擊,由副司令員趙英傑率領第十五、二十五軍甴開封出兵,進取山西地區,自己和參謀長尤洪亮率領第一、十八軍,由大名府出擊,進取北京。

元月二十一日,中華軍首先進攻冀州,清軍不戰而退,中華軍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冀州。隨後中華軍又乘勝進軍,相繼攻取了衡水、武邑、武強等縣地,兵鋒也一直逼到滹沱河南岸。而且沿路基本都沒有遇到清軍的任何抵抗,幾乎是人馬一到,清軍望風敗逃,而縣城開門納降。結果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整個戰場就向北推進了近百餘里的距離。

戰鬥一開始就進行得如此順利,也確實有些出乎成進的預料之外,雖然說現在帝國對清廷己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清廷也並非到了不堪一擊的地步。現在離中原大戰也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清廷多多少少也己經又重新驟集了一些力量,並不是不能一戰。而且這時中華軍的兵鋒直逼北京,難到道說清廷是打算撤離北京嗎?或者清廷是使用誘敵深入,準備從側後久襲擊中華軍。

因此成進也不敢大意,立刻下令前鋒人馬在滹沱河邊暫時駐紮,並且派出大量的偵察兵,偵察清軍的行跡。但經過了幾天的偵察之後,種種跡像都表明,清軍確實是都撤到了滹沱河的北岸,把南岸全部都拱手讓給了中華軍。並沒有留下伏兵,那麼原因很可能還是因爲清廷的兵力不足,纔不得不放棄滹沱河的南岸,收縮兵力。

掌握了這些情況之後,成進這才下令,人馬渡過滹沱河,向河間府、真定府發動進攻。因爲河間府、真定府都是河北重鎮,成進不相信,清軍還會不戰而退。

其實清廷大舉撤退,除了兵力不足,收縮防線以外,還有一個迫不得以的原因。

現在清廷在關內的兵力大體分爲兩部,一是以阿巴泰、博洛、嶽樂父子等人統領的人馬,付責京師的防守;另一部份是以瓦達克和勒克德渾叔侄兩人所統領的人馬,現在駐守陝西。

阿巴泰、博洛、嶽樂父子的人馬是以原來博洛部的五六萬人馬爲主力,新年之後,福臨下旨,甴濟爾哈郎、阿巴泰、洪承疇三人爲軍機大臣,主持清廷的軍務,因此阿巴泰回到北京去坐鎮,而在河北前線的軍務,就由博洛和嶽樂兄弟主管。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軍隊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大,現在總計兵力大約有八九萬之衆。但京師的防禦,還包括山西,因此現在的兵力,仍然還是不夠。

新年之前,濟爾哈郎、阿巴泰、洪承疇三人組成的軍機小組商議之後認爲,現在中華軍己經征服了朝鮮,遼東地區己在中華軍的兵鋒危脅之下,退回關外固守待變的計劃己經不可能實現了,因此當務之急只能收縮兵力,建立以北京爲核心,北方以山海關爲防線,西南固守山西、東南固守河北,然後聯合蒙古,來與中華軍相抗衡。同時也保證向蒙古的通道暢通,這也是清廷的唯一退路了。

因此在當前的局勢下,陝西己經不再是必保的地方,應該將駐守陝西的兵力撤回山西來駐守,全力保衛京師地區。其實自從中原大戰失利之後,清廷對陝西的態度就是可有可無,因爲瓦克達和勒克德渾在福臨親政以前,一度打算搶奪朝廷的控制權,因此在福臨親政之後,把他們派到陝西去駐守,其實也就是讓他們自生自滅。雖然當時瓦克達和勒克德渾手裡還有大約五萬左右的人馬,但清廷也當時還有退守關外這一條退路,並不太看重這支兵力。

但現在中華軍降服了朝鮮,退守關外也成了浮雲。清廷上下這纔想起來,瓦克達和勒克德渾的這支人馬還可以派上大用場。因此就在元月六日,清廷下旨駐守陝西的瓦克達和勒克德渾,讓他們放棄陝西,率軍撤守山西。

隨後清廷又在九月,十四日連下了兩道上諭,全都是催瓦克達和勒克德渾調兵駐守山西。但一直到二十日,瓦克達和勒克德渾才聯上奏,回覆朝廷,稱陝西地方重要,關糸國本,不可輕言放棄,請朝廷再三斟酌,總之就是左推右拖,不肯撤兵回來駐守山酉。

瓦克達和勒克德渾也不是不知道現在的形勢,但當初褔臨仗着還有關外這一條退路,把自己叔侄兩趕到陝西來自生自滅,其實也是打算借中華軍之手來消滅自已。現在發現原來遼東己經不可靠了,纔想起了自己,想讓自已去駐守山西,保衛北京,再替他賣命,那有那麼好的事情。

而且瓦克達和勒克德渾也清楚,遼東一失,清廷大勢全去,亡國滅朝也就是時間的問題,就算自己放棄了陝西,去駐守山西,也不可能改變這個結果。而且在這近一年的時間裡,瓦克達和勒克德渾也在不斷的爲自己的後路着想,因此也在積極的活動着。

與陝西北部相鄰的是蒙古伊克招盟鄂爾多斯部,鄂爾多斯部首領額磷臣,受清廷封爲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扎薩克多羅郡王。現在兩人和額磷臣達成了協議,一但中華軍進攻陝西,瓦克達和勒克德渾就率軍退入伊克招盟的地區,而額磷臣將出兵接應,雙方合兵,同時對抗中華軍。

正因爲有了這張底牌之後,瓦克達和勒克德渾當然不願意再爲北京朝廷賣命,去守衛山西,首先還是以保存自己的實力爲主,因爲就算以後退到了伊克昭盟,手裡還是要有兵,談判也好,連盟也好,都是要以實力爲基礎的。致於北京怎樣抵擋中華軍的進攻,那可就不關兩人的事了。當然瓦克達和勒克德渾現在也不想徹底和清廷撕破臉,因此才上奏,並東扯西拉一通,但就是不出兵。

而收到了瓦克達和勒克德渾的聯名上奏之後,福臨和三位軍機大臣也是又急又氣,這時福臨的病本來沒有好,這一下氣得又重了一些。但現在清廷對瓦克達和勒克德渾基本沒有什麼好的約束辦法,在氣惱之後,只好再向他們發達,再三相勸兩人,同時又曉知以理,動之以情,勸兩人念在骨肉致親的情份,顧全大局,而且北京一失,清廷滅亡,覆巢之下又焉有完卵,請兩人儘快撤軍,駐守山西。並且又再三保證,錢糧軍械,一應供應俱全,而且一但中華軍來進攻山西,北京立刻發傾國之兵來援等等。

但在兩人沒有調兵駐守山西之前,博洛和嶽樂也只能分兵把守山西,由嶽樂領三萬人馬,駐守太原。這樣一來,清軍在河北一帶的駐守兵力其實不足六萬。

這樣的兵力,當然無法與中華軍相抗衡,因此博洛也只能放棄滹沱河南岸的地區,一來是收縮防線,節約兵力,二來也是拖延中華軍的進攻時間,仍然是希望瓦克達和勒克德渾能夠調兵駐守山西,這樣博洛也就可以集中兵力,全力守衛河北了。

但一味的退後也不是辦法,雖然用滹沱河南岸的地區拖延了十多天的時間,但也讓清軍的迴旋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因爲過了滹沱河之後,就是真定府和河間府,真定府就是後世的石家莊市以北不足二十里,自古以來就是北京的南方門戶,而河間府更是位於北京和天津以南的中間點上,華北腹地,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稱。如果這兩個地方再有閃失,京師震動。因此清廷也急令博洛,命他嚴守真定、河間二地,不得再退。

其實也不同清廷下令,博洛也知道真定、河間二地的重要性,因此在退到了滹沱河的北岸之後,也在真定、河間二地集中兵力,全力防線。而且中原大戰之後,清廷就全力固守真定、河間二地,保衛京師。並且依託着滹沱河,在這兩個地區修建了大量的軍事工事。

當然爲了阻擋住中華軍的進攻,清廷也確實是拼進了最後的血本,山西的兵力無法調動,清廷從北京抽調了二萬人馬,補充博洛的兵力。而且還給博洛拔調了三千支火槍,四十門火炮。全力守衛真定、河間防線,而這時北京的兵力已不足兩萬,也可以說,這裡已經是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一但真定、河間被突破,北京基本也就沒有任何保障了。

現在博洛手下的兵力達到了七萬五千多人,擁有火銃一萬六千餘支,各種火炮八十餘門。因爲從中華軍的兵力移動情況來看,中華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是真定府。因此博洛也在真定府集中了五萬人馬,其中有一萬二千火銃兵,六十餘門火炮。準備全力迎戰中華軍的進攻。

就在二月五曰,中華軍渡過了滹沱河,兵臨真定府城下。

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91章 勸進(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4章 趕集(下)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62章 剃髮令(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203章 夜奔(下)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271章 不解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208章 進京(上)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19章 海盜(三)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95章 進攻南京第82章 佈置(三)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81章 總結作戰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199章 廷議(下)第156章 奪船(上)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85章 夜襲(三)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3章 各懷鬼胎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87章 人材(下)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章 安撫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章 應對第221章 新武器(二)
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91章 勸進(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4章 趕集(下)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62章 剃髮令(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203章 夜奔(下)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271章 不解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208章 進京(上)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19章 海盜(三)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95章 進攻南京第82章 佈置(三)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81章 總結作戰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199章 廷議(下)第156章 奪船(上)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85章 夜襲(三)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3章 各懷鬼胎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87章 人材(下)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章 安撫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章 應對第221章 新武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