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出兵

商毅現在是山東都司同知,登州守備參將,在穆陵關只不過是暫時安居。而且他也打算在長江流域一帶重斬建立根據地。因此沒有必要在穆陵關投入更多的資金建設。

但商毅知道,明朝實際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結果估計是改變不了,而清軍再進駐北京之後,很快就會打到山東來。雖然商毅準備在南方開僻新的根據地,但也不打算輕易放棄山東之地,因爲這裡從水陸兩路來說,對北京的危脅都很大。因此不到萬不得以,是不要放棄的。那怕只保留一個登州也行。至少在山東半島上可以有一個立足點。

而在這種情況下,穆陵關的地位就顯現了出來,它位於山東中部,連接山東南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能夠和登州互相呼應,並且以穆陵關爲據點,在沂蒙山區內進行遊擊和守城戰相給合的作戰方式,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因此加強穆陵關的防守,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商毅經過了仔細的考慮之後,終於決定,將穆陵關修建成一座純軍事要塞,以後就成爲商家軍在山東中部的一個據點。關城的規模到是不用再擴大,但城牆必須重建,到不用太高,有三丈多就可以了,但將釆用歐州的棱形城牆結構,並輔以炮臺、崗樓等城防結構相配合。

同時商毅還決定,在關城裡挖四條地道通向城外,一方面是防止清軍圍城之後,與外界的聯繫,取得補充和支援,另一方面也是萬一真的守不住了,城裡的士兵也有一個可以安全撤退的通道。

其他人當然沒有商毅想得那麼遠,而且他們也不可能想得到,明朝以經沒多久可活了。但對加固穆陵關的城牆都不反對。畢竟這一次對付淸軍的入關奔襲,全靠有穆陵關可守了。因此也都認爲,萬一下一次清軍再打過來,穆陵關還是派得上用場的。

但對商毅設計出的棱型結構城牆,衆人又一次被商毅的奇思妙想弄糊塗了。因爲中國的城牆,除非是受地形的限制,否則一定都是四四方方的,不明白商毅爲什麼要把城牆設計成這麼怪模怪樣。

儘管商毅向衆人詳細解釋,城牆修成棱型結構的優點,但還是有些難以接受,因爲唐鎮提出,如果要達到商毅所說的這旦功能,在每面城牆上修馬面就行了,沒有必要修成這樣尖尖角角,奇形怪狀的。

商毅當然知道,所謂馬面,就是一般在大城的城牆都會有幾個如齒輪狀突出的部份,相隔約一射之地,從而對攻城者形成個三方向的打擊。實際也是達到棱型結構城牆的效果。

但和棱型結構城牆相比,馬面如果修得過小,就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修得過大,則會增加修築城牆的成本,和守城的兵力。最重要的是由於馬面也是正方形,同樣會給攻城的一方留出一個攻城面。儘管這個攻城面不大,但在城上能駐守的兵力也同樣不多,相對也比較容易被攻破。雖然攻下馬面之後的立足點並不大,守城軍隊也容易的反撲奪回,但畢竟是給攻城部隊留出可趁的漏洞。要知道在戰鬥中,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是足以致命的。

而棱型結構城牆卻沒有明顯的漏洞,那怕是敵軍只進攻尖角處,另一側的同伴也一樣能夠支援得上來。因此在重建城牆時,商毅仍然選擇棱型結構的城牆。

其實商毅的解釋並不能完全讓唐鎮等人心服,但基於他們對商毅一慣的相信,還是同意了商毅的意見。而現有的城牆也不拆除, 就在現有城牆的外圍, 開始重新修築, 這樣穆陵關就成了雙城牆結構,防守自然也更加牢固了。

然而就在商毅和工匠們準備勘測地形,確定城牆範圍的時候,催他出兵的公文又送到了穆陵關。而且這一次不僅是來了公文,還有崇禎的聖旨。當然在聖旨裡,崇禎到沒有責怪商毅,而是將他過去的功勞又讚揚了一番,又說現在國事危急,以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請商毅儘快出兵。

原來在五月二十九曰,張獻忠攻下了武昌府,住在武昌的楚王朱華奎被張獻忠放入籠中,沉江而死,楚王府的宗室人員也全部被斬殺,據說當時從鸚鵡州到道士洑之間,浮屍蔽江、一片悽慘景象。而楚王府庫藏的上百萬兩金銀,二十萬石糧食,也全歸張獻忠所有。

而在此之前,李自成是在崇禎十五年(1162年)閏十一月從南陽進軍湖廣。將駐守湖北的左良玉打得大敗,引軍退守到九江,根本就不敢向湖北靠近一步。結果只用了三個多月,李自成就己攻下了襄陽府,荊州府、承天府、漢陽府、德安府、黃州府等地,整個湖廣以北的廣大地區,被這兩位農民軍的大佬一人一半的瓜分。

李自成在攻取了湖北大部之後,以在襄陽組建自己的政權,雖然還沒有稱王稱帝,建立國號,但自立爲奉天倡議文武大元帥,改襄陽爲襄京,並分設官職。衍然以經開始和明朝分庭抗禮了。

在政權建設的同時,李自成還展開了血腥手段,清除異己,以更獨攬大權,在軍中建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在當時,李自成部實際是由李自成、羅汝才、革、左五營三支力量組成。雖然以李自成實力最大,但另兩支也不容小視。於是在崇禎十六年(1163年)三月,李自成誘殺了羅汝才和革、左五營領頭的賀一龍,革、左五營的另一位頭領馬回回逃到湖南。而李自成收編了羅汝才的部份和革左五營的其他三營。隨後李自成又縱兵消滅了活動於河南一帶的小袁營,首領袁時中被殺。

至此,李自成己擁有河南、湖北之地,擁兵五十餘萬,而且大權獨攬,以經擁有了爭取天下的實力。

這時張獻忠的勢力盡管還不如李自成,但在攻取了武昌之後,又收編了部分羅汝才和革、左五營的舊部,實力大增,便也學着李自成的樣子,在武昌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來。而且他比李自成還更進一級,自稱西王,以楚王府爲王宮,稱明朝爲朱朝。同時還頗有附庸風雅之意,還完起了開科取士的遊戲,還錄取了狀元、進士,並授以官職。

兩位農民軍的大佬都開始向着正規化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崇禎自然是坐不住了。正好這時陝西總督孫傳庭上疏主動請戰,要統兵東出潼關,進取河南之地。崇禎正是無人可用之時,難得孫傳庭主動請纓出戰,自然是大喜過望,立刻就要下詔調孫傳庭出關平寇。

不過朝中也有不少官員認爲孫傳庭出關是冒險之舉,因爲孫傳庭部幾乎是崇禎的最後家當了。一但有個閃失,不僅關中難保,而且還會危及全局,因此孫傳庭還是應該暫時呆在陝西不同,視吳甡督師的結果而再作決斷。

但內閣首輔陳演卻極主張孫傳庭出關,可從和吳甡、左良玉形成南北夾攻之勢,有望一舉擊潰李自成和張獻忠。當然陳演的實際目地,還是爲了分一分吳甡的功勞。

但陳演的主張卻是正中崇禎的心意,因爲這個時候的崇禎,就像是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將自己所有的本錢全部都押了出去,做最後一搏。因此崇禎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立刻下旨,進孫傳庭爲禮部尚書,改任督師、總制陝西、四川、河南軍務,賜尚方寶劍,儘早領兵出關參戰。

同時,崇禎又下令吳甡,讓駐軍廬州,立刻開始進攻李自成。又下令左良王,立刻從九江回軍向西,進攻張獻忠。合力剿滅匪寇之亂,同時下達聖旨到穆陵關,催促商毅出兵。

而且爲了這次合力剿滅匪寇成功,崇禎又作出許多姿態,再一次下了“罪己詔”並宣佈免河南五府三年租稅,不過實際上這時河南以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了。並且又許下了賞格:生擒李自成者,賞萬金、爵通候;擒張獻忠者,官極品,世襲錦衣衛指揮使。

商毅知道了這些消息之後,也不禁感嘆,這一回崇禎可真是下了血本了,比在另一時空的規模,還要大了不少。當然如果這三部人馬如果能夠精誠合作,全力以赴,雖然說不一定就能一舉掃平李自成和張獻忠,但使局面緩合一些,讓眀朝在多撐幾年,還是完全做得到的。只不過商毅知道,想讓孫傳庭、吳甡、左良玉這三個人團結合力,是跟本做不到的。

這時己是崇禎十六年六月十二日,局勢發展到了這一步,商毅也知道,在也拖不下去,應該出兵了,出兵的日期就定在六冃十五。因此一面轉告朝廷,自己出兵的日期,一面調集人馬,準備出發。

其實這時穆陵關裡的各項準備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也完全可以出兵。按照商毅的計劃,先期出動是第二團和第三團,騎兵營和兩個偵察連,另外配輔兵一千人,郎中五十人,共計有九千人左右。攜帶三千石糧食,每名火槍兵配一百二十發彈藥,每門火炮配帶八十發彈藥,實心彈和散彈各佔一半。第四團將於十五天以後,攜帶補給物資,啓程上路。

六冃十五曰,關城也爲出發的隊伍舉行了盛大的歡迎議式,隨後士兵們告別了親,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90章 合圍(一)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6章 家事! 公事!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65章 破局(五)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98章 僱傭兵(下)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88章 喜得千金第37章 南方情報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79章 強攻臨朐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78章 步兵進攻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55章 插曲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98章 困境(下)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76章 鹽場(下)第98章 遷移(五)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208章 進京(上)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236章 隱密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83章 下獄(下)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78章 工匠第4章 趕集(下)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72章 清廷進京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6章 家事! 公事!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271章 妙手第209章 進京(下)第32章 碧華軒(下)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86章 講和(上)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
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90章 合圍(一)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6章 家事! 公事!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65章 破局(五)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98章 僱傭兵(下)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88章 喜得千金第37章 南方情報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79章 強攻臨朐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78章 步兵進攻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55章 插曲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98章 困境(下)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76章 鹽場(下)第98章 遷移(五)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208章 進京(上)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236章 隱密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83章 下獄(下)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78章 工匠第4章 趕集(下)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72章 清廷進京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6章 家事! 公事!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271章 妙手第209章 進京(下)第32章 碧華軒(下)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86章 講和(上)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