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

中華軍的主陣中, 再度推出了六輛爆破車, 對大阪城進行第二次爆破。

不過中華軍的第一次爆破沒能炸開大阪城的城牆,也給大阪城裡的幕府軍提了一個醒,畢竟那一次爆炸的聲勢太大了,酒井清勝已經意識到情況不妙,中華軍根本不是自已所預料的那樣登上城牆,而是釆用別的戰術,也打算派士兵到城垛口前駐守,但幕府的士兵剛從城牆上冒出頭來,就會立刻遭到中華軍一陣狂風瀑雨般的火力打擊,根本就無法露出自己的身形來。

而就在雙方拉劇僵持的時候,中華軍的第二批爆破車已經又推到了大阪城的城牆邊,再度展開了爆破。隨着又是兩聲震耳的巨響,硝煙再起,碎石四散飛濺,堅固的大阪城牆終於被炸開了兩個近十米寬的大缺口。而在爆炸點附近的十幾名守軍,也都被爛得騰空而起,飛出了十幾米高,然後慘叫着摔落下來。

炸開了大阪城的城牆之後,中華軍的突擊隊也立刻向缺口發動了衝鋒。而這時守軍還沒有從這次爆破帶來的震憾中清醒過來,畢竟幕府軍都是第一次見識這樣的攻城戰術,有不少人的耳朵裡還在“嗡嗡”的作響,而且一個個也都有些發傻。

等中華軍一直衝到了缺口附近時,纔有一些幕府軍回神來,趕忙上前來堵住缺口,但這時已經晚了,衝在前排的十幾名中華軍士兵已經進入了戰鬥的距離,立刻向缺口裡投出了手榴彈。

“轟、轟”又是幾聲爆炸的聲音,剛剛堵住缺口的幕府軍士兵又被爛傷炸死一片,而其餘的人見了,立刻“呼拉”一下,全都跑光了。老實說現在幕府軍的士兵都已經得了爆炸恐懼症,一聽到爆炸的聲音,就心驚肉跳,全身哆嗦,見中華軍不知扔出一個什麼東西,“轟”的一聲就炸了,誰都不敢再向上衝了,其實現在別說是手榴彈,就是扔個爆竹,估計也能嚇倒一大片人。

而中華軍的突擊隊也趁勢佔領了缺口,並且立刻又是一陣火槍射擊加手榴彈轟炸,將缺口附近的幕府軍打傷打死一片,其他的幕府軍見了,也都被以得紛紛後退,突擊隊殺進大阪城裡,向城內擴展。隨後中華軍的大隊人馬也立刻跟,陸陸續續殺入大阪城裡。很快槍聲、爆炸聲、喊殺聲也在大阪城裡的各條街道上響了起來。

其實在攻城戰中,幕府軍的傷亡並不大,現在實力也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如果在這個時候,幕府軍能夠奮力抵抗,雖然不一定能保得住大阪城,但也能夠紿中華軍帶來不小的傷亡,畢竟在近身格鬥中,火槍的威力就大大降低了,而且曰本武士的近身格鬥能力還是相當強的。

但在之前的戰鬥中,中華軍對城牆實行火力壓制,用爆破硬生生炸開城牆的手段,也確實給幕府軍的士兵帶來了極大的心理震憾,因爲這種作戰的模式,以及使用的武器,都己經遠遠的超過了這個時代的日本人對戰爭的理解。因此也讓幕府軍士兵的士氣鬥志大幅下降,毫無戰心。

當然在中華軍攻進大阪城的時候,也有一部份中下層武士組成的士兵確實是想和中華軍拼死一戰,但既使是在近戰中,在一開始的時候,也要頂過中華軍的猛烈打擊,纔有可能和中華軍展開近戰。結果被中華軍用火槍、手榴彈一陣猛打,又將許多幕府軍士兵的反擊勢頭給打了下去。最後雖然還剩下少數幕府軍士兵在堅持戰鬥,但也根本就不是中華軍的對手,因此幕府軍的抵抗也很快就被中華軍給擊散,轉爲了潰敗。首先是普通的士兵逃走,然後其中的武士,將領也都紛紛向城外逃竄,大阪城裡的戰鬥也很快就轉爲對敗軍的追擊、清剿作戰。

到下午三時左右時,大阪城內的戰鬥基本己經結束,中華軍完全控制了大阪城的局勢。而在城中的天守臺上,發現了酒井清勝剖腹自殺的屍體。

這個時侯,是中華軍在大阪南部登陸的第三天,而實際用來進攻大阪城的時間,其實只有一天。也再一次證明,進入火器時代之後,城牆已經不能成爲城市的保護了。

這一次戰鬥中,中華軍僅僅只陣亡了一百零七名士兵,而殲滅了幕府軍的士兵達到六千六百二十七人,俘虜了三千一百七十三人。其餘的二萬餘名士兵都逃出了大阪城,向江戶方面敗逃。另外幕府軍留在大阪城裡的糧食、物資,以及大阪城裡本身儲存的的財物,因爲在中日破裂之前,大阪是中曰之間最大的貿易港口,因此在大阪城裡,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現在也都成爲中華軍的戰利品了。

而在中華軍搜查城裡的時候,還在大阪的監獄裡發現二十餘名被監壓的中國人,原來這些中國人都是大阪的中國商館的工作人員,在中日破裂之後,被徳川幕府抓捕關押,本來在最初被抓的一共有五十三人,其中有幾名主事人物被押送到江戶去收監,又有一些人在監獄中被殺害,只剩下現在的二十三人,另外還有一百多名在中國商館裡工作的日本人,也被當作日奸,給關押起來。現在大阪城被中華軍佔領,這些人自然也就都被解救出來,也包括那些曰本人。

這些人本來都在監獄裡關押了好幾個月,因爲消息隔絕,他們並不知道中華軍向日本發動進攻,因此都己經對自己的結果絕望了,而現在卻都絕處逢生。在被釋放出來之後,這些中國人、曰本人自然都對中華軍感激涕零。中國人自不必說,就連這些日本人也對徳川幕府恨之入骨,都死心塌地的幫助中華軍。而且他們都是大阪的本地人,對本地的環境、民俗、社會都十分了解,對中華軍統治大阪城,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

另外中國商館在大阪也經營了四五年的時間,有相當的基礎和關係網絡,雖然中國商館被查封,人員也被關押,但這些關係網絡仍然還在,而且現在有中華軍做支持,當然可以充份的利用起來。在成進的授意下,也在大阪城裡廣泛的宣揚,中華軍並不是要侵略日本,而是要消滅萬惡的徳川幕府,並且警告其他的日本人,不要與中華軍爲敵等等。並且指認了許多和徳川幕府關係親密的豪族大戶,對他們進行嚴加控制。

在這些人員的幫助之下,再加上中華軍強大的兵威,大阪城的局勢也很快就穩定下來,生活秩序也逐漸恢復。

隨後成進又下令,留下一個旅守衛大阪,大軍向京都進軍。

京都是曰本歷史最悠的城市,位於本州島的中部,在794年,就被定爲日本的首都,曰本天皇居住的地方,從那以後,一直到另一時空裡的1868年,大政奉還以後,日本纔將首都遷往江戶,並改名爲東京。在前後長達一千餘年的時間裡,京都一直都是曰本傳統的文化、經濟中心。雖然現在曰本的政治中心已經遷移到了江戶,但京都作爲曰本的千年古都,又是天皇的居住地方,再加上絕佳的戰略位置,仍然是日本相當重要的城市。到這個時候,京都的城市規模已經十分龐大,南北長約五千二百米,東西寬約四千七百米,總人口數量己接近五十萬,是大阪的一倍多。

不過京都的城市規模雖然龐大,但防守力量卻十分空虛,因爲徳川幕府建立之後,也擔心天皇有重奪政權的野心,因此儘管在表面上保持對天皇的尊敬,但也天皇的權力加以了嚴格的控制,當然更不可能讓天皇擁有堅固的城防和衆多的兵力。因此京都的城牆並不高大堅厚,而且還有許多缺口,守軍也只有五千餘人,僅僅只是用來維護皇宮的安全和京都的秩序。也可以說,京都根本就是一座不設防守的城市。當然也沒有那一個大名會進攻京都,當然的除了現在的中華軍之外。

成進率領中華軍到達京都城外之後,並沒有急於下令攻城,而是首先派出使者,進城面見天皇,再度重申,中國進攻日本,是討伐徳川幕府,與他人無關,因此要求天皇不要抵抗,打開城門,讓中華軍進城。同時也保證,只要京都不抵抗,中華軍進城之後也絕不會對皇宮,以及其他公卿的人身安全和財產進行侵害。但如果京都負隅頑抗,那麼等待着京都和天皇的,就是第二個應仁之亂了。

應仁之亂是日本室町時代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任期間內發生的一次內亂。也是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發生在1467年至1477年之間,一共進行了十一年的時間。

在這場動亂中,京都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大半的地區化爲焦土,相國寺等衆多古建築與許多藝術珍品遭破壞, 連皇宮也遭到相當的破壞,日本人民備嘗離亂之苦。連京都本身都被一分爲二,成爲兩個區。一直到豐臣秀吉在統一政權之後,纔對整個京都進行了恢復一體化的的大建設,又經徳川幕府的繼續修建,纔算是恢重了舊貌。

現在的天皇是曰本的第一百一十代天皇紹仁,雖然今年只有十九歲,但繼位己有十年的時間了,雖然這時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二百年,但歷代的天皇對那一次動亂仍是十分忌憚。因此紹仁也招集大臣, 商議對策。

第171章 追擊第84章 開戰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402章 北境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14章 優勢第36章 編制民團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5章 受勳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85章 襲擊(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144章 規則(上)第191章 勸進(上)第187章 講和(下)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47章 對策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62章 剃髮令(上)第103章 海商(上)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44章 規則(上)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309章 宣戰(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32章 碧華軒(下)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77章 鑄炮第27章 夜襲(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36章 編制民團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40章 海軍出擊第36章 投靠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333章 對持(三)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116章 豫北戰役(二)第91章 遇刺(下)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47章 營救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56章 火船(二)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226章 排華事件
第171章 追擊第84章 開戰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402章 北境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14章 優勢第36章 編制民團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5章 受勳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85章 襲擊(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144章 規則(上)第191章 勸進(上)第187章 講和(下)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47章 對策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62章 剃髮令(上)第103章 海商(上)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44章 規則(上)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309章 宣戰(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32章 碧華軒(下)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77章 鑄炮第27章 夜襲(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36章 編制民團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40章 海軍出擊第36章 投靠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333章 對持(三)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116章 豫北戰役(二)第91章 遇刺(下)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47章 營救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56章 火船(二)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226章 排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