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

在徳川幕府內部展開激烈鬥爭的同時,倒幕派方面,也同樣沒有閒着,也在積極的展開着活動。

不過現在曰本國內的局勢對倒幕派明顯不利,長州藩的藩主毛利秀就在去年死亡,也使倒幕派倒下了一面高大的旗幟,現在長州藩也擔不起倒頭倒幕的重任,而其他人也都各懷鬼胎,倒幕派一度面臨着四分五裂的局面。但像仙台藩、佐賀藩、米澤藩卻是首鼠兩端,一邊在倒幕派內部加強合作,另一邊又和幕府私下的來住溝通,並不把臉徹底撕破,甚致還希望與幕府緩和。企圖左右逢源。

但面對幕府日益強大的反倒幕情緒,倒幕派也不得不重新團聚在一起,畢競倒幕的大旗己經打出去了,到了這一步,誰都知道,想徹底回頭基本是不可能的,就是仙台藩、佐賀藩、米澤藩也不敢完全相信徳川幕府的承諾,由其是在幕府內部,還存在着很大的對倒幕派強硬的聲音。因此倒幕派的團結還免強能夠維持下去。

就在這時,在中國政治避難的豐臣餘衆也頻頻在是曰本活動,連續會見了倒幕派的幾個主要的大名。因爲現在曰本各大名也都知道,現在豐臣薰已經被商毅納爲妃子,加上現在局勢也對倒幕派十分不利,因此豐臣餘衆在倒幕派眼中的身價也大大增加了。

由其是豐臣餘衆向倒幕派傳達了中國將會全力支持倒幕派的態度,而這一表態,也使倒幕派精神大振,各方的情緒也都安定多了。而豐臣餘衆向倒幕派表示,可以賣給他們一萬支火槍,三百門火炮等武器,則更是讓倒幕派欣喜若狂。

因爲經過了兩次與中國的戰爭之後,日本國內也對戰爭有了新一層的理解,相對來說曰本人確實要比中國人要更能接受新事物,因此對火器的重視也提升到一個很高的程度,無論是幕府還是各大名,都在積極的製造火槍火炮,但這時日本的製造技術還很落後,只要製做老式的火繩槍,還造不出煫發槍,而幕府向荷蘭購買了三千支火槍和三百門火炮,對倒幕派是一個很大的刺激。

而現在得到了中國的承諾,可以賣給倒幕派一萬支火槍、三百門火炮,足是荷蘭賣給幕府的三倍,倒幕派的成員也都一致決定,同意向中國購賣,甚致還提出,希望能夠向中國購買更多的武器。

因此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筆對外的軍火交易也迅速談成,一萬支火槍,三百門火炮送到日本之後,長州藩作爲倒幕派的領頭者,分到二千支火槍、六十門火炮,仙台藩、佐賀藩、米澤藩這三個倒幕陣營的大藩各分到了一千五百支火槍、四十門火炮,其他的火槍火炮則被其他的幾個小藩瓜分了。

得到了這一批軍火之後,倒幕派也終於心神大定,一方面自己的實力増強,另一方面也有了中國的公開支持,有了這一張保護傘,相信可以對幕府造成足夠的壓力,使幕府不敢對倒幕派輕易發動戰爭,最好是能夠維持現狀,雙方雖然對立,但沒有發動戰爭。畢競倒幕派也知道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同時也不希望把中國真的拉進到曰本內部來。

但令倒幕派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一批軍火,卻正好點燃了日本內戰的戰火。

倒幕派從中國購買軍火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幕府,因爲日本本來就只有巴掌點大,因此有一點事情也可以立刻傳遍全島,由其是倒幕派爲了嚇唬住幕府,還把故意大張旗鼓,唯恐幕府不知道。大勢渲染倒幕派與中國的關糸如何密切,大有在不久之後,中國就會出兵曰本,幫助倒幕派進攻幕府了。

這一下在幕府內部卻引起了軒然大潑,強應派和反對派之間本來就己經十分脆弱的平衡更是岌岌可危。

強硬派立刻向妥協派發動猛烈的進攻,強烈的責正是妥協派的綏靖政策,才使倒幕派的勢頭越來越大,現在倒幕派己經和中國聯手,而幕府己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如果還不再儘快採有效行動,幕府將必亡無疑。強硬派認爲應該採用的行動就是趁着中國還沒有岀兵,幕府就應該搶先動手,先將倒幕派消滅,然後再準備抵抗中國的入侵。

局勢發展到了這一步,也讓妥協派的領袖鬆平信綱十分頭疼,因爲現在整個幕府上下,也都是一遍喊戰之聲,甚至有不少年輕武士在路上,在他的府邸門口請求鬆平信綱改變立場,立刻與倒幕派決戰。雖然這些武士都遭到了鬆平信綱的嚴厲喝斥,但還是給他帶來了相當沉重的壓力。在私下裡,鬆平信綱對阿部忠秋道:“酒井忠勝如此做爲,必將置日本於萬劫不復之中。“原來雖然從官職上來看,酒井忠勝是家老,而鬆平信綱是老中,要比酒井忠勝等一級,但這是因爲酒井忠勝的資歷和出身都要比鬆平信綱高,他是德川四天王之一的酒井忠次的孫子,出身名門,功臣之後,因此纔在官職上壓住了鬆平信綱一頭,但無論是威信還是實際能力,都不如鬆平信綱,“智慧伊豆”這個綽號,可不是白叫的。而且在十四年以前,就是鬆平信綱率軍平定了島原之亂。

在徳川幕府中,衆人其實都將鬆平信綱視爲家老,比酒井忠勝強。德川家光在世的時候,也對鬆平信綱更遠倚懶,重大的國事,都是和鬆平信綱商議,在東京之戰以後,就是由鬆平信綱出使中國和中國簽定了和約,後來在出兵幫助清廷,參加中原大戰一事上,徳川家光與鬆平信綱的意見相錯,因此才由酒井忠勝領軍。結果不出鬆平信綱所料,酒井忠勝大敗而歸,德川家光才又重新重視起鬆平信綱。因此在現在的徳川幕府中,鬆平信綱得到了大多數的中高層官員的信任和支持,重要的國家大事,只有鬆平信綱點頭同意,才能夠實施。

而正因爲如此,酒井忠勝對鬆平信綱十分忌恨,這一次的爭鬥,一方面是兩人的政見不同,而在另一方面,也是酒進忠勝想借機將鬆平信綱趕出徳川幕府。

當然釆取強硬立場,也是酒井忠勝的一慣主張,因爲酒井忠勝一向以祖父酒井忠次爲目標,做夢都想建立功業,留名千古,因此在在出兵幫助清廷,參加中原大戰一事上,酒井忠勝並非是付合徳川家光,而是確實希望借這一戰之力,建立自己的武勳,同時也宣揚日本的威名。雖然曰軍出兵,慘敗而歸,但酒井忠勝並未認清中日之間的形式,認爲曰軍之所以失敗,只是因爲武器不如中華軍,如果雙方使用同樣的武器,曰本軍隊一定可以戰勝中華軍的。

回到日本之後,酒井忠勝也極力建議曰本國內也多打造火槍火炮,這次向荷蘭人購買軍火,也是酒井忠勝首先建議的。當然這些做法也確實是有必要的,因此鬆平信綱也沒有反對。但和酒井忠勝認爲這樣就可以戰勝中華軍不同,鬆平信綱只是把這些行爲當作加強日本或是徳川幕府的防禦力的一種手段,而就憑此想戰勝中華軍,根本就是不可能。

鬆平信綱的見識和頭腦都要遠遠高於酒井忠勝,而且酒井忠勝只是和中華軍交過手,而鬆平信綱做爲使臣,曾在中國停留了一個多月,不僅瞭解了中華軍的軍事力量,而且還對中國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考查,雖然當時商毅僅僅只是佔領了長江六省的地區,但鬆平信綱得出的結果仍然是以日本現在的綜合實力,根本不可能是中華軍的對手,如果商毅要滅掉日本,最多五年的時間就夠了,當然這不算日本被佔領之後的零星抵擋,不過到那時日本實際己經亡國了。

因此從那次鬆平信綱回國之後,及力主張同中國保持好關係,千萬不要與中國爲敵,德川家光決定出兵幫助清廷,他也極力反對,一度被閒置起來。

但鬆平信綱仍然不改初衷,並且又利用曰本已經與中國開始通商的利便,全面收集中國國內的各種消息、情況,充份發揮曰本人善於學習的優點,經過了數年的研究之後,居然把中國的政治經濟情況吃透了七八戌,由其是商毅提出中國要全面走向海洋,參與大航海時代的貿易競爭,通商裕國,也給了鬆平信綱相當大的觸動,另外中國出版的介紹歐州的書籍也讓鬆平信綱大開眼界,因爲日本是一個島國,對海洋有着天生的敏感認識,而且日本的情況與歐州的英國、荷蘭十分相似,國土狹小,資源缺乏,想要發展,只能全面走向海洋,學習中國開海裕國,不能再搞閉關鎖國的那一套。

而在處理和中國的關糸上,鬆平信綱也主張全面依附於中國,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像朝鮮那樣,向中央國稱臣,成爲中國的藩屬國,只有這樣,才能讓日本平安的生活在中國這條巨龍的身邊,免強保存自己。而與中國爲敵,對抗,絕對是死路一條。

第35章 鄉鬥(下)第198章 困境(下)第17章 行軍第13章 出兵第98章 遷移(五)第141章 造船廠第33章 餘波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309章 宣戰(下)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66章 新法令(上)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71章 不解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91章 遇刺(下)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197章 困境(上)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87章 挑戰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182章 下獄(上)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63章 破局(三)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80章 洋人(上)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99章 廷議(下)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224章 洞房第56章 重新整編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04章 海商(下)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93章 遷移(一)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208章 哭諫(下)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34章 收尾第73章 福臨登基第35章 鄉鬥(下)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192章 勸進(下)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332章 對持(二)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99章 佈置對策
第35章 鄉鬥(下)第198章 困境(下)第17章 行軍第13章 出兵第98章 遷移(五)第141章 造船廠第33章 餘波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309章 宣戰(下)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66章 新法令(上)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71章 不解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91章 遇刺(下)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197章 困境(上)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87章 挑戰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182章 下獄(上)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63章 破局(三)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80章 洋人(上)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99章 廷議(下)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224章 洞房第56章 重新整編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04章 海商(下)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93章 遷移(一)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208章 哭諫(下)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34章 收尾第73章 福臨登基第35章 鄉鬥(下)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192章 勸進(下)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332章 對持(二)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99章 佈置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