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

比較有譏諷意味的是,三個南明朝廷得知商毅準備自稱靖北王的消息,居然都是從[杭州時報]上看到的。?~

隨着商毅勢力的擴大,[杭州時報]的影響力也同樣水漲船高,這時[杭州時報]每一期的發行量己經達到了三萬六千多份,在南方除了雲南、貴州這兩個偏遠地區之外,毎省都有發行,並且還擁有了一批忠實的讀者。而在北方也傳到了河南、河北、陝西、北直四個省裡。

因爲[杭州時報]有大幅的版面報導實事,因此無論是南北,[杭州時報]都成了人們瞭解時事動態的一個重要的來源。由其是有南方,南京戰役期間,[杭州時報]幾乎也成爲當時南明的永曆朝廷、紹武朝廷官方瞭解戰事進程的唯一渠道。

而等南京戰役結束以後,永曆和紹武都忙於內部的爭權奪利,誰也沒有心思向商毅的統治區安排派遣諜報人員,反正看[杭州時報]就可以知道浙江的事情了,還可以省不少心,又何樂而不爲呢?

商毅稱王的消息,自然在三個南明朝廷中也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三方的大臣們也都紛紛上書朝廷斥責商毅的越僭行爲,當然也有不少人喊着要出兵去征伐商毅。

但廣東的尚可喜無疑是其中最高興的一個人,這時清廷派出的密使已經偷偷的潛入廣州,將清廷冊封尚可喜爲平南王的密旨帶到了廣州,並且也傳達了多爾袞的命令,聯合三個南明朝廷的力量,與商毅爲敵。而且清廷會在北方出兵配合。

接到這份密旨之後,尚可喜也不禁大喜過望,這到不是說尚可喜現在對清廷仍然十分忠心,而是當初尚可喜擁立魯王朱以海,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想出的辦法來,雖然說當時是見了效,商家軍沒有來進攻廣東,但尚可喜還是十分後怕,因爲尚可喜知道,永安朝廷和永曆、紹武朝廷的性質完全不一樣,別看都是擁立的南明餘藩,但自己可是從清廷那邊被迫反正過來的,萬一商毅整好了內政,說不定就要拿自己開刀。?~

現在清廷傳來密旨,也讓尚可喜安心了不少,看來清廷還沒有拋棄自己,萬一到了敗亡的時候,還有最後一條退身路可以走。而另一方面,如果清廷敗亡了,自己在南方也有立足之地。因此立刻跪受了平南王的稱號,加上他現在在永安朝廷裡被封爲永寧王,也成了最早的雙面無間道。

而多爾袞讓他聯合南明朝廷的力量,與商毅爲敵,也正中尚可喜的下懷,因爲現在對尚可喜危脅最大的人,也是商毅。於是尚可喜也立刻行動起來,派人去和永曆、紹武朝廷聯絡,準備組成一個同盟,一起來對付商毅。

但南明各朝中都爭鬥得十分厲害,有人贊同,有人反對,還有人甚致主張應該連合商毅,來打尚可喜,因此尚可喜來回聯絡了一個多月,還一點頭緒也沒有。而就在尚可喜發愁的時候,傳來了商毅準備自立爲靖北王的消息。

收到了這個消息以後,尚可喜也十分高興,認爲總算是找到機會了,首先立刻以永安朝廷的名議,把商毅大罵一頓,扣上了十幾頂大罪名的帽子,同時再一次向永曆、紹武朝廷發書,要求組成連盟,對抗商毅。而在這個時候,另兩個朝廷裡維護商毅的聲音也小了許多,以前支持商毅的人,這時也都保持沉默。因此尚可喜上竄下跳,左拉右扯,顯得十分活躍。

但這時商毅又分別向三個南明朝廷發來公文,表示自己並沒有自立之心,之所以自稱靖北王,仍是因爲抗清的需要,重點是在“靖北”兩個字上,而且爲了表達自己並不二心,願意請他們到南京去稱帝,自己也願意奉立來南京的那一個朝廷也正朔,並且輔佐他統一天下。

當然在給永安朝廷的公文中,還把尚可喜大罵一頓,把尚可喜過去降清伐明的事情都抖了一遍,又直言不違的指出,尚可喜就是清廷的奸細,在南方挑撥離間,引起事瑞,讓南明各朝廷自相殘殺,同時又告訴永安朝廷的其他官員,不要聽尚可喜的鼓惑,自己早晚都要來收拾尚可喜等等。

商毅宣佈稱王之後,對南明朝廷的反應也都早有預科,這就是稱王的後手,請南明朝廷到南京去。當然稱王和稱帝的區別就在於此,如果是稱帝,就徹底沒有迴旋的餘地了。當然商毅並不但心南明朝廷回真的到南京來,幾個皇帝當然是願意,但三個南明朝廷的皇帝,沒有一個是能夠當家作主的,實權其實都掌控在各自的大臣手上,而掌權的大臣,是決不會把皇帝回到南京去的。

而在各個朝廷中,先前支持商毅的大臣們又馬上開始活躍起來,也紛紛上書,一面爲商毅稱王辯護,認爲以商毅的功勞,也足以封王,並且都建議自己所在的朝廷,索性就正式封商毅爲王,然後就搬到南京去,也算是真正繼存了明朝的大統地位。

其實這些人中,絕大多數並不是真正支持商毅,而是本着敵人反對的事情,我一定要支持的原則,說來說去,還是爲了爭權奪利。如果真的爭下了大權,也肯定不會把皇帝送到南京去。那不就是給商毅做了嫁衣嗎?

不過事情也沒有絕對,也確實有真心支持商毅的人,紹武朝廷裡的鄭成功當然是一個,而在永安朝廷中,居然也有一個人,也認爲應該正式封商毅爲靖北王,然後就搬到南京去。這個人就是張煌言。

張煌言是和朱以海一起被抓的,尚可喜把朱以海放出來奉立爲帝之後,張煌言和朱以海手下的其他幾位大臣張名振、朱大典、張國維、熊汝霖等人也都被放了出來,並且都在永安朝廷中出任要職,張煌言擔任的是兵部尚書。不過永安朝中的實權都掌握在尚可喜手裡,這幾個人不過都是擺設而已。

在另一時空裡,張煌言在南明時代,算是一個比較有見識和政治眼光的人,也十分淸楚,尚可喜和清廷的關係太過密切,反正過來奉立朱以海,仍是形勢所迫,並非真心,因此這個人並不可靠。不過暫時也只能和他委之以蛇,靜觀待變。

而商毅下文遨請朱以海到南京去繼位,對張煌言來說,無論商毅有沒有自立的野心,但在抗清立場來說,他無疑是非常堅定的。而且商毅也是目前南方唯一一個真正有實力可以擊敗清廷的人,因此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說,他都比尚可喜可靠。另外這一次商毅只是稱王,並沒有稱帝,這也說明商毅並不是一定要另立新朝,說不定是受了某些人的鼓惑,如果到了南京,能夠對商毅曉以大義,也未必不能勸得他回心轉意,一心扶保大明中興。

於是張煌言也積極勸說其他幾人,借這次機會,把朱以海帶出廣東,回到南京去。張名振、朱大典、張國維、熊汝霖等人到沒有張煌言想得這麼多,不過在廣東有尚可喜一手遮天,誰都是看得出來的。因此不如到南京去碰碰運氣,最壞也就是像在廣州這樣了。而且聽說吳甡、史可法、黃宗羲這些人都在南京,好像過得還不錯。於是也都同意張煌言的意見。

衆人也馬上開始行動起來,一面派人去與商毅聯絡,請他派兵來接應,一面聯名上書,請朱以海移駕到南京去。

尚可喜當然不可能放朱以海離開廣東,因此極力阻擋,結果雙方在朝堂上爭吵了起來。雖然尚可喜掌握着永安朝廷的實權,但論耍嘴皮子的能耐,當然拍馬也趕不上這些人,結果被說得瞠目結舌,一句話也反駁不出來。

本來商毅在公文裡把尚可喜連冤帶罵一頓,以經讓尚可喜十分惱火了,而現在又被這些人說得啞口無言,也不禁有些羞惱成怒,乾脆也就不講理了,一聲令下,將張煌言等人抓了起來下獄。雖然是當着朱以海的面把人抓走,但朱以海連屁都沒敢放一個。不過尚可喜總算對這幾個人的名聲有幾分忌殫,只是將他們下獄,到還不敢加害。

但商毅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因爲商毅十分清楚,這是南方鬧聯盟,就是尚可喜再裡面鬧騰的,因此要擺平南方,首先要把尚可喜先擺平了。現在尚可喜抓住了張煌言等大臣,正給商毅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藉口,立刻以尚可喜威逼君上,囚禁大臣爲甴,發兵進攻廣東,正辭嚴義的提出,要除奸邪、清君側。

而駐守江西的羅遠斌也立刻派出一個師的兵力,進駐廣東省惠州府和平縣。同時駐守湖南的楊武丞也派出一個旅,進駐韶州府樂昌縣,兩路人馬,也大有合擊廣東之勢。

尚可喜也沒想到商家軍說動手就動手,這下立刻麻了爪,也知道自己這回是玩大了,他當然清楚,自己肯定不足商家軍的對手,而且現在派人去請清廷出兵肯定是來不及了。趕忙向永曆、紹武兩個朝廷求救。

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92章 局勢嚴峻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29章 計劃(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402章 北境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88章 喜得千金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45章 規則(下)第85章 夜襲(三)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80章 報紙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6章 家事! 公事!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135章 開業(二)第19章 政治平衡第36章 機構調整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47章 制度(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406章 國策(下)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4章 反擊(二)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83章 夜襲(一)第308章 宣戰(上)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5章 受勳第123章 造船(下)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10章 淸廷聯盟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146章 制度(上)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
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92章 局勢嚴峻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29章 計劃(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402章 北境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88章 喜得千金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45章 規則(下)第85章 夜襲(三)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80章 報紙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6章 家事! 公事!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135章 開業(二)第19章 政治平衡第36章 機構調整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47章 制度(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406章 國策(下)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4章 反擊(二)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83章 夜襲(一)第308章 宣戰(上)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5章 受勳第123章 造船(下)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10章 淸廷聯盟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146章 制度(上)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