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皇太極(上)

盛京,大清皇宮。

“我們軍隊使用的三層甲,最多也只能在五十步以外,抵擋着商毅軍隊的火銃,有時候甚致在七八十步,就會被火銃擊穿。威力遠在明軍使用的其他火銃之上。”

皇太極一邊聽着阿巴泰說話,手裡一邊把玩着一支鳥銃,而在他的面前,還放置着其他三個大小不同樣式的火銃。聽阿巴泰說完,皇太極點了點頭,道:“但是剛纔的試射你也看到了,恭順王用的也是鳥銃,就是最好的也必須要在三十步之內,才能打穿三層甲,也就是說,商毅軍隊使的,未必就是鳥銃,也可能還有其他樣式的火銃,只是我們還不知道。”

阿巴泰也道:“臣也是這樣想的,剛纔懷順王不是也說過嗎?明軍使用的火銃,不只有鳥銃,還有三眼銃,軒轅銃、迅雷銃、摯電銃、魯密銃等等,不下十餘種,而其中又以魯密銃射程和透甲力爲最,恐怕商毅軍隊使用的,多半就是魯密銃吧。”

皇太極點了點頭,道:“可惜恭順王的旗內並沒有魯密銃啊,不然到是可以拿來看一看,魯密銃是否真如懷順王所說的那麼厲害。咱們也可以仿製啊!不過聽懷順王說,魯密銃製做極爲費力,整個明國也不過數千支,我看商毅的軍隊也未必能夠全用上魯密銃,一定還有其他我們不知道的火銃,恭順王、懷順王他們歸降我大清也以經有十年了,誰知道在這段時間裡,明國又造出過什麼新式火銃來。”

阿巴泰道:“皇上想看魯密銃?那還不簡單嗎?下一次咱們再打進明國去,搶他幾支魯密銃回來給皇上看看也就是了。”

皇太極呵呵一笑,道:“七哥啊七哥,你都這麼大年紀了,凡事全都還是隻知道打呀,搶呀的。當初說你還不服,朕就讓你去管工部,結果怎麼樣,給朕管得亂七八糟,到了現在還是這個樣子,一點長進都沒有。”

聽了皇太極的責怪,阿巴泰也覺得有些難爲情,尷尬的笑了笑,道:“不瞞皇上說,我一看見那些帳目啊!公文啊什麼得,就腦袋庝,真不如上馬輪刀,行軍打仗來得痛快。”

皇太極也呵呵笑道:“所以說啊,咱們滿人擅長行軍打仗,攻殺戰守,而漢人卻是精通文筆政務,朕所以重用這麼多漢人,就是讓人盡其用,各盡所能。你們也不必整天耿耿於懷,要是你們都能夠勝任這些工作,朕又何必用這麼多漢人呢?”

阿巴泰心裡雖然還有些不服心,但也不得不承認皇太極說的確實有道理,只好低頭不語。而皇太極也意識到談話走了題,又笑了笑道:“不說這個了,七哥,你和商毅的人馬交過手,剛纔也看過恭順王演練的火銃射擊,朕來問你,如果給你一千名八旗披甲戰兵,分別對陣一千商毅的火銃兵和恭順王的火銃兵,你認爲勝負如何呢?”

這一次阿巴泰到是認真的想了一想,然後道:“如果對陣恭順王的火銃兵,我到有十足的獲勝把握,但如果對陣商毅的火銃兵,可就沒有把握了。雖然他們都是使用三排輪發的方式,但恭順王的火銃兵發射的間隔時間很長,最多二三輪排射,我就可以率兵衝到他們近前,最多多開始傷損二三百人。而商毅的火銃兵發射的間隔時間極短,幾乎沒有間斷,加上他們用的火銃射程又遠,等率軍靠近,少說也打了七八輪,人馬至少要傷亡一半。因此難以取勝。”

頓了一頓,阿巴泰又通:“還有商毅用的火銃前端都可以插上利刃,近戰的時候可以當長槍用,而且他的火銃手的近戰能力也比一般的明軍強得多。就算是一千人與一千人正面對戰,我們也不能輕易取勝。除非我這一千人裡有五百騎兵,先用騎軍快衝,再由步軍跟上,纔有獲勝之機。”

皇太極聽了,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心裡卻極不平靜,五百騎兵至少相當於一千五百同等的步軍,按阿巴泰的說法,豈不就等於對付商毅的人馬,八旗兵要出動一倍的兵力才行嗎?這樣的戰鬥力,也未免太可怕了,不過他也相信阿巴泰是俱實回答自己,畢竟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如敵人。

在阿巴泰歸國之後,皇太極並沒有責怪於他,相反還給這次入關奔襲定下了勝利的基調,並給予其嘉獎,表示自己對他這次入關奔襲的肯定。

但在私下裡,皇太極卻十分震驚,這次入關奔襲,表面上是報復大明拒絕議和,但在實質上,是皇太極對明國的一次試探,看一看明國還有多少抵抗之力。如果阿巴泰真的一路順風順水,那麼皇太極就將將重新調整對明國的策略,雖然不會馬上就大舉入侵,但以後再用兵,將是以永久佔領關內的土地爲主,而不再是掠奪,同時重點將放在攻取山海關上。但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明國不是從那裡冒出來一個商毅,用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戰法,屢敗清軍。也令皇太極不得不重視這個人。

由於皇太極任用了大量的漢臣,皇太極也深刻體會到,漢人其實都是有很高智慧的人,只是明朝的皇帝太過愚蠢,沒有用好這些人罷了。但如果把明朝逼得太緊了,難色不會出一二個傑出人物,比如當年的袁崇煥。因此皇太極對明國的態度才十分謹慎,既使是在佔盡上風的時候,也不敢輕易全面攻明,還十分傾向於與明朝議和,慢慢消耗明朝的國力。

而且當年努爾哈赤的死亡對皇太極的印像實在太過深刻,那個時候,明朝使用的紅夷大炮對當時的後金來說,就是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可怕武器。而現在,皇太極隱隱覺得,歷史彷彿又在重演一樣,明朝出了一個商毅,使用的是新式的火銃和新的戰術,只不過幸運的是這次吃虧的是阿巴泰而不是自己。

因此在阿巴泰歸國以後的二個多月裡,皇太極一面命人收集商毅的資料,一面又詢問出徵的將士,詳細瞭解商毅作戰的方式和特點,僅阿巴泰就被單獨詔見過了三次,就是想從中找出應對商毅的辦法,同時還招見自己手下的漢軍統領,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等人,認解火銃的特性。只不過這些事情都是在暗中或是單獨的情況下進行,在在公開場合,皇太極從來都不提商毅。因爲皇帝嗎?就要在臣下面前保持一部份神密感,讓人琢磨不透,才能使手下的大臣不能投己所好,朦騙自己,同時也顯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來。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降清之時,帶去了大量當時明朝先進的火炮和鑄炮技術,也幫助清朝迅速建立起了火器部隊,同時也使清朝的火器製造水平飛速發展。

但明朝末年的火器發展,其實以經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重火炮而輕火銃,重視大型重型火炮,而輕視中小型輕型火炮。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自然也是如此。雖然三人的旗下人馬中,也有不少火銃,但和當時的明軍一樣,大多數都是三眼銃,只有少量鳥銃,至於迅雷銃、摯電銃、魯密銃等,更是一支也沒有,而更不論說是火銃戰術了。

雖然明朝以經自行發明了三段連射的戰術,但火銃在明軍中依然只是做爲輔助武器存在,說白了其實和弓箭手沒什麼區別。自然也談不上連續打擊和密集打擊這些戰術。 而更不用說使用顆粒火藥、定裝火藥,刺刀等技術,這些技術雖然不大,也不復雜,但卻足以在不改變火銃本身的情況下,使火銃的性能得到極大提升,從而使火槍成爲戰場上的主流兵器,由冷兵器時代跨越進熱武器時代。

因此他們幾個人給皇太極也提供不了多少參考價值,雖然讓皇太極對火銃的認識提高了不少,但還是覺得是一頭霧水。不明白商毅怎麼運用火銃擊敗清軍的。

而細作收集商毅的資料來歷,也有了一些結果,雖然在商毅的身世來歷方面收穫不大,但在最近一個月以來,商毅率軍南下平亂,大戰李自成的經過,還是打聽得十分清楚。,雖然農民軍的戰鬥力在皇太極眼裡算不了什麼,但自從商毅南下之後,屢勝李自成,而且仗仗都是以少勝多,這也說明他們能夠戰勝清軍,也並不是偶然。

不過細作們收集到的資料只是戰鬥的結果,而皇太極更看重的是商毅擊敗李自成的戰術方法,是不是也使用火銃作戰,怎樣使用火銃作戰,但這一點十分爲難,因爲細作也不可能親臨戰場去看商毅如何戰鬥,因此看來還需要進一步收集資料才行。

同時皇太極還知道,商毅居然把自己的軍隊自號爲“商家軍”,這個膽子可不小,雖然在名議上是仿效當年的戚繼光,但事實上“戚家軍”只是百姓對戚繼光部的尊稱,戚繼光可從來不敢稱自己的軍隊爲“戚家軍”,而商毅就敢,也說明這個人是想把軍隊控制在自己手裡,看來頗有野心,恐怕並不止僅僅是做一個將軍吧。而這一點,自已以後或許可以利用得上。

不過這是皇太極心裡的想法,可不能讓阿巴泰知道,因此在沉呤了片刻之後,皇太極才道:“七哥,商毅的事情就說到這裡吧,但烏雅札蘭的事情怎麼樣了?回婆家了沒有?”

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404章 新年(下)第38章 家事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24章 南京使臣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34章 收尾第1章 喜迅(上)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121章 狙擊手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55章 民嘯第167章 雨戰(三)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3章 反擊(一)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86章 出獄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19章 投效(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82章 游擊戰(一)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41章 火炮對決第35章 追擊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65章 雨戰(一)第202章 夜奔(上)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4章 玄皇教第35章 追擊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99章 廷議(下)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81章 佈置(二)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61章 飛剪船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103章 海商(上)第75章 守衛兗州(三)
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404章 新年(下)第38章 家事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24章 南京使臣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34章 收尾第1章 喜迅(上)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121章 狙擊手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55章 民嘯第167章 雨戰(三)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3章 反擊(一)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86章 出獄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19章 投效(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82章 游擊戰(一)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41章 火炮對決第35章 追擊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65章 雨戰(一)第202章 夜奔(上)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4章 玄皇教第35章 追擊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99章 廷議(下)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81章 佈置(二)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61章 飛剪船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103章 海商(上)第75章 守衛兗州(三)